帳號:guest(3.145.96.16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劉騰鍇
作者(外文):Liu,Teng-Kai
論文名稱(中文):衰──由完整至不完整的生命旅程 劉騰鍇雕塑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Decline-A Life Journey from Complete to Incomplete Artist Statement of Sculpture by Ten-Kai Liu
指導教授(中文):江怡瑩
指導教授(外文):Jiang,Yi-Ying
口試委員(中文):蕭銘芚
龔義昭
口試委員(外文):Shiau,Ming-Jwen
Gong, Yih-Ja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學號:210324417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靈魂解剖劇場公仔表意作用雕塑
外文關鍵詞:SoulChiAnatomical TheatreMiniaturesSignificationsculptu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筆者創作《衰》系列的出發點,來自於面對家人衰老的感觸。因為經歷祖父死亡的衝擊,所以面對祖母的眼睛功能退化時,令筆者感到憂慮,意識到人的生命就是不斷退化的過程。另一方面筆者也思考,當自身生命走到終點時,該如何面對?這些憂慮、思考促使筆者以生命衰亡作為系列創作主題。筆者以熔化的人體,表達生命力的潰散,傳達生命是一段完整至不完整的過程。
本論文分為六章,首先第一章緒論,解釋創作背景與動機,同時呈現研究架構,以及重要名詞解釋。第二章為學理基礎,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生命運作,蒐集不同文化、理論、哲學對於生死的看法。第二部分則以解剖學歷史切入,闡述人類如何觀看與再現死亡。第三部分以符號學分析公仔與現代主義雕塑處理媒材傳達內容的方式,並比較之間的差異。在第二與第三部分,探討相關文獻的同時,將輔以藝術家作為說明。在第四部分,筆者蒐集了跟創作研究相關的文獻,並簡述其內容。在第三章,筆者描述自己的創作理念,並依系列分析表現形式。第四章則解釋筆者使用的媒材,以及展示技法過程。第五章以照片展示創作成果,並簡述之。最後,第六章為整個研究的總結,分析自己可改進的地方,及描述未來展望。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uthor’s series 「Decline」come from feelings that his family was aging. Because of the impact, the death of his grandfather had on him and when he had to face the degeneration of his grandmother’s eye functions, he was so worried that he then realized that human life is in a constant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grad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also thinks that when one’s life will come to its end point. How to face this concern? These worries, these deep thoughts impel the author to the decline of life in a series of creative themes. He uses the melting point of a human body to express the defeat and dispersion of life to convey the process of completeness or incompletenes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eing the introduction, it explains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it also presents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and description of the key terms.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 the first section being the operation of life, collecting different cultures, theories, philosophies of life and death.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anatomical history: it expands how humans look at and represent death. The third section speaks of the semiotic analysis of miniatures and modernist sculptures discussing their ways of processing media and pinpointing their different methods the.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sec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 will be conducted at the same time, supplemented by the artist’s annotations . In the fourth section, the author collects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creative research and briefly describes his own creative ideas and according to a series of analysis form of expression. The fourth chapter explains the use of media, as well as display techniques. The fifth chapter shows the brief creative achievements of photo displays. Finally, chapter six summarizes the entire study, analyzes wherever it can be improved and describe the future perspectives.
摘要 I
Abstact II
致謝辭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論文架構與創作流程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學理基礎 9
第一節 生命的運作 9
第二節 死亡的觀看與再現 15
第三節 公仔的符號傳達 27
第四節 相關文獻探討 37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 43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3
第二節 表現形式 45
第四章 媒材運用與表現技法 53
第一節 使用媒材介紹 53
第二節 作品製作過程 56
第五章 創作成果 67
第一節 《姿態之一》系列 69
第二節 《姿態之二》系列 79
第三節 《頭》系列 87
第六章 結論 89
第一節 創作成果與價值 89
第二節 檢討與未來展望 91
參考書目 92
附錄 94
附錄1 作品一覽表 94
附錄2 展覽海報 97
附錄3 邸家展覽影像紀錄 98
中文書籍

黃錦鋐 注譯,《新譯莊子讀本》,二版六刷,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16。
陳永賢 著,《英國當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2014。
陳錦忠 著,《雕塑符號與傳達》,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0。
黃舒屏 撰,《傑克梅第:存在主義藝術大師》,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藝術家雜誌 主編,《亨利摩爾藝術全集》,台北:藝術家,2003。
ㄠ大中、羅炎 編著,《亞里士多德:西方文明的奠基者》,台北市:婦女與生 活社,2000。
李美蓉 著,《雕塑──技法、材料、歷史》,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4。
釋聖嚴 著,《佛教入門》,台北市:東初出版社,1993。

翻譯書籍

Shelly Kagan 著,《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陳信宏 譯,台北市:先覺,2015。
Georges Vigarello 主編,《身體的歷史(卷一):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張竝、 趙濟鴻 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Phil Cousineau 主編,《靈魂考》,宋偉航 譯,台北縣:立緒文化,1998。
Kenneth Kramer 著,《宗教的死亡藝術》,方惠玲 譯,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1997。
M.Weber 著,《宗教社會學》,康樂、簡惠美 譯,台北市:遠流,1993。
期刊

廖修慧,〈葛雷姆(Antony Gormley)雕塑作品的身體理念以〈土地〉(Field)、 〈另一個地方〉(Another place)作品為例〉,《雕塑研究》第9期,新北市: 財團法人朱銘文教基金會 朱銘美術館,2013。

論文

鍾千惠,〈另一種身體──鍾千惠創作論述2009~2014〉,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 學院雕塑學系碩士班論文,2014。
蔡宗佐,〈心靈遺跡──蔡宗佐雕塑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 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吳承翰,〈《莊子》之生死觀〉,台北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碩士班,20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