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2.54.1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徐若鈞
作者(外文):Hsu, Jo-Chun
論文名稱(中文):樹之靈-徐若鈞水墨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The Spirit of Trees-Discourse on Hsu,Jo-Chun's creation of art practice
指導教授(中文):胡以誠
指導教授(外文):Hu, Yi-Cheng
口試委員(中文):梁莉苓
吳恭瑞
口試委員(外文):Liang, Li-Ling
Wu, Kung-J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學號:210324415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中文關鍵詞:萬物有靈論寫生神木
外文關鍵詞:Animismsketchingdivine tre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
  • 收藏收藏:0
本創作研究探討將植物賦予生命,精靈化後的詮釋,透過平時寫生所吸取的經驗,從樹根到樹梢,甚至是一片樹葉,觀察植物的各種細節變化,並把這些資訊轉換成創作的題材。希望透過水墨創作來表達出筆者對植物樣貌的詮釋與生長過程的聯想。
本文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包含了創作的背景、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的方法,並簡述本創作研究的延伸方向以及名詞解釋。第二章萬物有靈論,探討了萬物有靈論迄今的發展以及相關思想,並舉電影與書籍中運用到萬物有靈論來發揮的故事題材為例。其後,說明筆者利用萬物有靈來作神木精靈化的想像。第三章水墨寫生之道,說明水墨畫裡寫生的緣起與重要性,舉歷代水墨畫家對寫生的觀念與表現,並解釋筆者寫生的方式、對景寫生的概念以及筆者將寫生所積累的經驗延伸至創作作品中。第四章創作形式分析,此章節分析了筆者在創作中運用到的構圖方式與皴法表現,並回溯其歷代相關表現方式加以說明,在探討創作過程的心理狀態,接著說明筆者創作的媒材與表現手法。第五章作品分析,此章節分析了筆者進入研究所後創作的作品,分述兩個方向的創作主題與表現形式。第六章結論,此章節包含了創作成果與未來的創作方向。在創作的未來方向中,除了繼續寫生作為鍛鍊和啟發外,並嘗試以自身成長背景與心理狀態,探討「生命經驗累積」這個議題,企圖透過藝術創作讓自己更深入的去思考其深層的意涵。
This study explores artistic interpretations where plants are endowed with life and spiritualized.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sketching, the author observes the detailed changes of plants, ranging from their roots to the tip of their shoots and even in their leaves, and transforms the observations into materials for artistic creation. By creating art paintings, the author expects to express how she interprets the appearance of plants and what she associates their growth processes with.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otivation,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methodology. In addition, it briefly introduces how this study can be extended, and defines the terminology used in the study. Chapter 2 “Animism”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of animism to date and the related thinking, and draws examples from films or books that use animism to develop stories or topics. Subsequently, the chapter explains how the author utilizes animism to imagine spiritualized giant trees. Chapter 3 “The Art of Art Painting” describes the origin and importance of art painting, discussing how art painters in history perceived and presented nature sketching. In addition, the chapter explains the author’s methods of sketching and concepts of landscape sketching, and extends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from sketching to the thematic and formal analysis of her works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 Chapter 4 analyzes the author’s use of picture composition methods and texture strokes in her works, introduces related modes of expression in history, and then explores her psychological states during the creation process. Subsequently,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author’s media and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in her works. Chapter 5 “Creative Work Analysis” analyzes the author’s works created during her master’s stud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mes and modes of expression. Chapter 6 “Conclusion” presents the author’s achievements in creating art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creative activities. In future creative activities, the author will continue sketching as practice and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and use her own background and psychological states to explore the topic of life-experience accumulation. By doing so, she attempts to deliberate on the deeper meanings in life and art through artistic creation.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圖目次V 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源起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3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萬物有靈論8
第一節 萬物有靈論相關思想8
第二節 樹於個人創作主題之詮釋12
第三章 水墨寫生之道17
第一節 水墨寫生的歷史回顧與定義17
第二節 寫生對個人創作的影響與意義24
第四章 樹之靈創作形式分析與構圖分析32
第一節 個人創作之形式分析32
第二節 個人創作之構圖分析40
第五章 樹之靈作品分析44
第一節 樹上的精靈44
第二節 年輪52
第六章 結論64
參考資料67
附錄70
史籍資料
宋,郭熙,《林泉高致畫訣》,收錄於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五十一種》上,台北:鼎文書局,1972。
宋,《宣和畫譜》,收錄於《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收錄於《畫史叢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4。
清,陳洙龍編,《芥子園畫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清,唐岱,《繪事發微》,收錄於邵大箴主編,中國美術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百科全書》卷2,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期刊資料
朱金樓,〈近代山水畫大家一黃賓虹〉,收錄於《美術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1957,第2期。
李可染,《談藝》,收錄在孫美蘭,《所要者魂─李可染的藝術世界》,台北:宏觀文化,1993。
林柏亭,《論宋人寫生》,收錄於《宋代文物大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黃湘武,〈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收錄於《科學教育雙月刊》,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80年,第37期。
歐陽修,《歐陽文忠全集》,收錄於《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魏清德,《神木行》,收錄於《臺灣日日新報》,1928 年4 月14 日,8 版。

書籍資料
石守謙,葛婉章,《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2002。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何懷碩,《創造的狂捐》,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李霖燦,《中國名畫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席慕蓉,《以詩為名》,台北市:圓神出版社,2011。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83。
高劍父,《我的現代國化觀》,台北:華正書局,1989。
秦剛,《捕風者-宮崎駿:動畫電影的深度》,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6。
陸蓉之,《當代美術透視》,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1991。
陳英文,《中國山水畫寫生理論之研究》,屏東市:東益出版社,1990。
黃璧珍,《歷代山水畫積墨評析》,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
黃獻加,《非人採訪術》,台北:秀威資訊,2012。
黃仁達,《中國顏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
萊思,《嬰幼兒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
楊宗坤,《台灣光復後四十年間國畫寫生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
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
鍾阿城,《棋王 樹王 孩子王》,台北縣:新地文學出版社,1990。
羅淑敏,《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台北:三聯出版社,2009。

外文翻譯
安塞姆弗蘭克 (Anselm Franke),《萬物有靈》(Animism),申舶良等譯,深圳:金城出版社,2013。
阿貝托‧維洛多(Alberto Villoldo),《印加靈魂復元療法─跨越時間枝和修復生命、改造未來》(Mending the Past and Healing the Future with Soul Retrieval),許桂綿譯,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尤金‧哈格洛夫(Eugene Hargrove),《環境倫理學基礎》(Fundation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楊通進、將婭、郭輝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R.G.柯林武德 (R.G.Collingwood),《自然的觀念》(The Idea Of Nature),吳國盛,柯映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54。
宮崎駿,《折返點1997─2008》,黃穎凡譯,台北: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10。

網路資料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644/,﹝2016-06-02﹞。
台灣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kmweb.coa.gov.tw/knowledge/knowledge_cp.aspx?ArticleId=288718&ArticleType=A&CategoryId=&kpi=0&dateS=&dateE=,﹝2016-06-02﹞。
影評|再拓荒 -《阿凡達》
http://blog.udn.com/Baudelaire/3602308,﹝2016-06-0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