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6.37.3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李明倫
作者(外文):Li, Ming-Lun
論文名稱(中文):自感良好的小吉至子-李明倫膠彩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Self-confidence of Taiwanese-A Discourse of Li, Ming-Lun's Gouache Painting “Koyoshi Itariko”
指導教授(中文):張晴文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Ching-Wen
口試委員(中文):高榮禧
黃銘祝
口試委員(外文):Kao, Jung-Shi
Huang, Ming-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學號:210324414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臺灣性文化認同擬態文化盜用歧視
外文關鍵詞:Taiwanesscultural identitymimicrycultural plagiarismdiscrimin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討論筆者為尋求「臺灣性」,表現臺灣文化主體而創作出的作品:「自感良好的小吉至子」。筆者將繁體的「臺」取出「吉」與「至」兩字,並與膠彩的因緣結合,命名為「小吉至子」,來指涉臺灣。「自感良好」,則表現筆者對於臺灣文化現象的一個判斷。
「自感良好的小吉至子」將臺灣社會的文化現象,轉為富含辯證性的創作,包含四個系列:《擬態》、《假磚》、《寧視》與《道歉四重奏》。其中,《擬態》描繪臺灣對外來文化的模仿學習,《假磚》批判臺灣的文化盜用行為,《寧視》、《道歉四重奏》則凸顯臺灣對他者的正向或負向歧視。
通過當代文化論述,「自感良好的小吉至子」蘊藏的辯證性,將適度開展。大體而言,本論文著眼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脈絡,思考文化帝國主義及其消費體系,與臺灣的社會文化產生什麼互動?本論文試圖說明,「自感良好的小吉至子」,呈現出一個多元而混雜的臺灣文化主體。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Taiwaness. By creating the work “Self-confidence of Taiwanese : Koyoshi Itariko”, the thesis would express the cultural subjectivity of Taiwan.
“Koyoshi Itariko” was named by selecting the characters “吉”& “至”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ord “臺”, combining with gouache painting. “Self-confidence” stands for a phenomenon in Taiwanese culture.
The work “Self-confidence of Taiwanese : “Koyoshi Itariko” transfers Taiwanese cultural phenomenon to a dialectic creation, including 4 collections, “Mimicry”, “Fake Brick”, “Gaze” and “Quartet”. “Mimicry” depicts the imitation and learning to foreign culture. The second collection “Fake Brick” criticizes the cultural plagiarism in Taiwan. “Gaze” and “Quartet” emphasize Taiwanese’s positive& negative discrimination to outsiders.
The dialectic would be expanded through contemporary cultural discourse in the work “Self-confidence of Taiwanese : Koyoshi Itariko”.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thesis focuses on capitalism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discuss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ese social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imperialism with its consumption system. In this study, “Self-confidence of Taiwanese : Koyoshi Itariko” presents the diversity and hybridity of Taiwa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摘要I
AbstractII
謝誌III
目次IV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2
一、尋求臺灣文化的根源2
二、臺灣文化與中國之關係5
三、戒嚴時代的臺灣意識6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8
一、研究動機8
二、研究目的9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11
一、創作實踐11
二、文獻分析12
第五節 名詞釋義12
第二章 學理基礎20
第一節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20
一、全球化與現代文明20
二、資本主義消費行為與文化工業22
三、文化帝國主義24
第二節 以後殖民概念思考文化模仿28
一、擬仿與大他者28
二、文創產業與盜版王國29
第三節 臺灣人的文化認同33
一 、離散與認同焦慮 33
二、正向與負向歧視35
三、探討臺灣文化認同的藝術作品37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44
第一節 創作理念44
一、尋找文化的模樣44
二、探討圖像盜用行為45
三、思考臺灣人的文化認同47
第二節 創作形式48
一、琳派裝飾繪畫48
二、邊框的用意52
三、滑稽怪異的呈現54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55
一、膠彩畫的產生與歷史上的文化融合55
二、叛逆的仿舊風格58
第四章 系列作品分析 60
第一節 擬態60
第二節 假磚64
第三節 寧視與道歉四重奏68
第四節 延伸創作75
第五章 結論77
參考文獻79
一、中文書籍79
二、期刊論文80
三、影音資料81
四、講座 81
五、網路資料81
中文書籍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
Bruno S. Frey,《當藝術遇上經濟-個案分析與文化特色》,蔡宜真、林秀玲譯。臺北市:典藏,2003。
Charles Baudelaire,《只要那裡有一種激情:波特萊爾評漫畫》郭宏安譯。新北市:八旗,2012。
Dominic Strinati,《概述通俗文化理論》,袁千雯、張茵惠、林育如、陳宗盈譯。臺北市:韋伯,2009。
John Tomlinson,《文化帝國主義》馮建三譯。臺北市:時報,1994。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譯。臺北市:臉譜,2009。
Marx Horkheimer、Theodor W.Adorno,《啟蒙的辯證-哲學的片簡》,林宏濤譯。臺北市:2008。
Peter Brooker,《文化理論詞彙》,王志弘、李根芳譯。臺北市:巨流,2003。
王士儀著,《論亞理斯多德《創作學》》。臺北市:里仁,2000。
生安鋒著,《霍米巴巴》。臺北市:生智,2005。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市:麥田,2013。
邱貴芬著,《後殖民及其外》。臺北市:麥田,2003。
周婉窈著,《臺灣歷史圖說》。臺北市:聯經,2009。
林鎭山著,《離散‧國家‧敘述-當代臺灣小說論述》。臺北市:前衛,2006。
施慧美著,《日本近代藝術史》。臺北市:三民,1997。
洪德麟著,《台灣漫畫 40 年初探》。臺北市:時報文化,1994。
高千惠著,《當代文化藝術澀像》。臺北市:藝術家,1996。
陳秉璋、陳信木合著,《藝術社會學》。臺北市:巨流,1993。
陳泰松著,《穿越縫合-臺灣當代藝術,自我與他者》。臺北市:典藏,2009。
陳莘著,《偽青春顯像館》。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
陳瀅巧、易博士編輯部,《圖解文化研究》。臺北市:易博士,2006。
陳薇如編,《吳天章1984-2013》。臺北市:耿畫廊,2015。
曾得標編著,林之助兼修,《膠彩畫藝術》。臺中市:印刷文化,1994。
張燕風著,《老月份牌廣告畫上卷:論述篇》,臺北:漢聲出版社,1994。
張愛玲著,《流言》。臺北市:皇冠,1977。
葉蓁著,《望想臺灣》黃宛瑜譯。臺北市:書林,2011。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合著,《臺灣美術史綱》。臺北市:藝術家。2009。
劉志偉著,《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臺北市:啟動文化,2012。
廖炳惠主編,《關鍵詞200》。臺北市:麥田,2013。
蕭瓊瑞著,《戰後臺灣美術史》。臺北市:藝術家,2013。
謝世英著,《日本殖民主義下的臺灣美術:1895-1945》。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

期刊論文
徐心慧,〈尾形光琳植物繪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影音資料
黃明川:《解放前衛——黃明川九○年代影像收藏,7. 吳天章》VCD。臺灣:公視,1998。
講座
臺北市立美術館,「東南亞與臺灣:視覺藝術的現代性與後殖民表現」講座(臺北市立美術館視聽室)。2015/10/17。
網路資料
王嘉驥,《藝術在政治左右:解嚴後的臺灣藝術現象》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7/48(2016/03/26)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uSu82y&o=e0&sec=sec1&op=v&view=0-1(2018/4/14)。
內政部統計處-104年第6週內政統計通報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9212(2016/03/25)
臺灣電影網(Taiwan Cinema)-臺北市首輪院線映演中華民國影片、港陸影片暨其他外片之票房http://www.taiwancinema.com/IVaTrackback/trackback.asp?id=131(2016/3/25)
臺灣出版資訊網-102年暨103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http://tpi.culture.tw/content-55-PStatusCtr-publishContent/12181,頁105-119。
苦勞網-新聞辭典:特別三○一條款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4566(2016/3/24)。
中華消費者安保協會-臺灣人口http://www.ccspa.org.tw/beautifultaiwan02.html(2016/4/7)
張苡絃,〈臺灣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hk.thenewslens.com/post/147413/(2016/4/10)
臺北當代藝術館-展覽回顧-平行輸入-前駭客藝術(Pseudo Hackers's Art in Parallel Zones)http://www.mocataipei.org.tw/index.php/2012-01-12-03-36-46/past-exhibitions/165-exhibition-review-2005/522-pseudo-hackers-s-art-in-parallel-zones#策展論述-curatorial-statemen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