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2.36.13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曾聖博
作者(外文):Tseng, Sheng-Po
論文名稱(中文):明儒楊復所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Fu-Suo Yang in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中文):楊祖漢
游騰達
指導教授(外文):Yang, Zu-Han
Yu, Teng-Ta
口試委員(中文):謝居憲
曾美雲
口試委員(外文):Hsieh, Chu-hsien
Tseng, Mei-y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所
學號:210324105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楊起元知性孝悌羅近溪大學
外文關鍵詞:Yang, Qi-Yuantrue selffilial pietyLuo, Jinxi'sGreat Learn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
  • 收藏收藏:0
楊起元(字貞復,號復所,1547-1599)為明代具有爭議性的泰州學派儒者,明末儒者多批評他:「儒釋未清」,而當前的研究多從宗教、政治的角度,說明其觀點,本論文則嘗試深入其思想體系做一系統性的闡述,故論文乃依據他所重視的《大學》的「本末、終始、先後」三個方向展開探討。
在「本末」章中,析論「天、性、心、身」四者構成楊復所的思想體系。首先,「性、天」為本,則「心、身」為末。而「孝悌慈」與「知性」通貫「天、性、心、身」,更以「知性為先」,達至「本末一貫」、「理欲一貫」之目標。由此可以掌握楊復所思想體系的四要素,進而了解他對於形而上的「性、天」與形而下的「心、身」平衡而一貫的基本論述,而無「玄虛而蕩」之問題。
在「終始」章中,儒者為學之終點為聖人境界,起點則是為學下手處,但最終目標要達到「終始一貫」、「聖凡一貫」、「諸聖賢次第一貫」。楊復所十分重視初學者當立明明德於天下之弘願,此與其以「萬物一體」為「天然之矩」有關,而聖人之化境是「天」,同時也不離孝悌。由此可以掌握楊復所從初學以至於成聖的整體「藍圖」,雖奠基於羅近溪(名汝芳,字惟德,1515-1588)「善信美聖神」的境界論,但楊復所描繪出更詳盡的次第歷程。這是對近溪學問的進一步發展,也從而避免了「情識之病」。
在「先後」章中,先為「悟前工夫」,後為「悟後工夫」,最終則是「本體工夫原是強名」的「先後一貫」、「當下一貫」。此三者同樣指向以「知性」為先,但悟前工夫尚未知性,故有賴師友、講學以及研讀經典,悟後工夫則在「知性」之後,以「通一無二」的原則貫通所有的工夫項目,因此最終提出「本體工夫原是強名」的觀點,此並非指沒有工夫可做,而是強調二者本為一體,甚至隨時隨處都是工夫。由此論點,楊復所確立了嚴謹的三層工夫論述,避免了「工夫不穩」之問題。
楊復所的思想可以說是承繼羅近溪而來的「圓熟」工夫,為儒家之造極者。本論文從「本末、終始、先後」三個方向說明他的思想體系,呈顯其思想具有「一而二,二而一」之學問特點,如「本末一貫」、「終始一貫」、「先後一貫」、「理欲一貫」、「聖凡一貫」、「諸聖賢次第一貫」、「當下一貫」之精神,從而貫之者為「知性」、「孝悌」二者,即「知性」為先著,「孝悌」為實行,「萬物一體」之感應可通,「隨時隨地」之工夫可行,「易知易行」之聖人可成,真可謂「極高明而道中庸」者。
Yang, Qi-Yuan (1547-1599) was a controversial Confucian scholar in the Ming Dynasty. Confucianists criticized him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at his ideology is unclear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Current researches on his ideology are mostly focused from a religious or a politiccal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researches further on its ideological to provide a 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three main themes: the root and the branches, the ending and the beginning; the first and the last, which are the major points of the "Great Learning" Qi-Yuan Yang (Fu-Suo Yang) highly valued.
Yang, Fu-suo's ideology was inherited from Luo, Jinxi's "comprehensive" philosophy, who was the Confucian master. Yang’s ideology has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one and two; two and one", such as "oneness of the roots and the branches", " oneness of the end and the beginning", " oneness of the first and the last ", "oneness of the sense and the sensibilty", "oneness of the Saints and the mortals", "oneness of the Saints and the Sages in terms of the hierarchy" and "oneness of the moment ".
Thefore, oneness is both "true self." and "filial piety”. "True self" represents the know-how, and "filial piety" is the practice. Then, "the Unity of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is the result.
The self cultivation in any moment, and any place is feasible. The stage of "easy to know and easy to practice" can be achieved. It is the achievement of “Internal Enlighteness”, and “the Mean of the WAY”.
目錄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生平 1
二、評價 5
三、研究目的 8
第二節、文獻探討與問題提出 8
一、研究現況-羅近溪 10
二、 研究現況-楊復所 18
文獻回顧結語 24
二、 問題提出 26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27
一、研究方法 28
二、研究步驟 29
第貳章 論本末 31
第一節、論性天為本 32
一、天論 32
二、性論 42
第二節、論身心為末 57
一、心論 57
二、身論 69
第三節、論「本末一貫」 77
一、論「天性心身一貫」 77
二、理欲一貫 81
第參章 論終始 85
第一節、論「終」:聖人境界 85
一、聖人之踐形與得人 88
二、聖人從心所欲而不知不識 90
三、聖人萬物一體之境 93
四、聖天之境只是日用平常與三教相通 93
第二節、論「始」:為學起點 96
一、初學必有師 97
二、初學必有狂徵 99
三、初學當立明明德於天下之弘大志願 100
四、始學之初即指出性天本體 103
第三節、論「終始一貫」 105
一、聖人與凡夫一貫 105
二、諸聖賢一貫之次第 109
第四節、終始章結論 120
第肆章 論先後 123
第一節、論「先」:悟前工夫 124
1.師友 124
2.講學 129
3.經典 131
第二節、論「後」:論悟後工夫 134
1.天道之通一無二 134
2.性體即是格通知性之關 138
3.心體之無善無惡 145
4.身之欲自然輕妙而有制 146
第三節、論「先後一貫」 148
一、單言一工夫之未盡處 148
二、論本體工夫原是強名 150
三、當下一貫 157
第四節、先後章結論 158
第伍章 結論 163
第一節、學說特色: 163
一、知性之孝一貫通本末 163
二、知性之孝一貫通終始 166
三、知性之孝一貫通先後 168
第二節、楊復所在泰州學派中之承繼與發展 170
第三節、研究價值與未來的發展 172
一、在宋明理學上的意義 172
二、在當代之意義 174
三、本文之不足與未來發展 176
四、本文各章節與細目之表格 178
聖天之境只是日用平常與三教相通 178
參考書目 179
古籍原典: 179
近人論著: 180

古籍原典:
(一) 楊起元
〔明〕楊起元撰,謝群洋點校:《證學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明〕楊起元輯,《諸經品節》(明萬曆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子部雜家類第130 冊。
〔明〕楊起元:《楊復所全集》(明刊本),現收藏於日本內閣文庫。
〔明〕楊起元撰:《續刻楊復所先生家藏文集》(明楊見晙等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集部第167 冊。
〔明〕楊起元:《中國佛教叢書・禪宗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二) 其他古籍(依年代排列)
〔明〕明太祖撰、〔明〕楊起元編:《訓行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明萬曆二十五年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1990 年。
〔明〕王陽明,陳榮捷著:《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明〕羅近溪,李慶龍彙集:《羅近溪先生語錄彙集》,韓國:新星出版社,2006年。
〔明〕羅近溪,方祖猷等所編校整理:《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集部・別集類,第131冊。
〔明〕李贄撰:《焚書‧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明〕李贄撰:《續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明〕李贄.楊起元等撰:《四書眼評》,臺北:國立編譯館,明萬曆三十三年刊本,日本內閣文庫影印。
〔明〕焦竑撰,李劍熊點校:《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明〕憨山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明〕釋德清撰:《憨山老人夢遊集》,清順治十七年毛褒等刻本。
〔明〕周汝登撰:《東越證學錄》,明萬曆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65 冊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明〕顧憲成:《小心齋劄記》,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明〕鄒元標撰:《願學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鄒元標撰,焦竑輯:《太史編輯國朝獻徵錄》,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明〕虞淳熙:《虞德園先生集》,《四書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集部,冊43。
〔明〕劉宗周,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杭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孫奇逢撰:《理學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印,1969年。
〔清〕孫奇逢,張顯清主編:《孫奇逢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鍾人傑撰:《性理會通》明崇禎刻本,子部儒家類第19 冊,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杭州大學圖書館藏,1995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趙吉士撰:《寄園寄所寄》(康熙三十五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子部‧雜家類,第155冊。
〔清〕邵廷釆:《思復堂文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永瑢等撰:《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劉禺生:《世載堂雜憶》,《清代史料筆記叢》,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近人論著:
(一)、專著及論文集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2002年。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200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荒木見悟:《明代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1972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
唐君毅:《唐君毅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葉守桓:《楊起元思想之探究與定位》,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
溝口雄三,索介然、襲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熊十力:《十力語要》,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楊祖漢:《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謝群洋:〈楊起元與晚明三教融合思潮〉,《儒道研究》第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頁248-259。
魏月萍:《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吳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定球:〈楊起元年譜〉,《惠城文史資料》第十三輯,廣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惠州市惠城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97年,頁216-243。
謝居憲:《孝悌慈通貫孔孟聖學-羅近溪哲學之建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二)、學位論文
黎大偉:〈明儒楊起元生平及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2012年,碩士論文。
謝居憲:《羅近溪哲學思想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2009年,博士論文。
蕭愛蓉:《唐君毅儒佛思想研究——以「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為入路》,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8年,博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
牟宗三:〈康德第三批判演講錄(10)〉,《鵝湖月刊》第312期(2001.6)。
呂妙芬:〈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論及其文化脈絡〉,《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8期(2005.6),頁1-46。
楊祖漢:〈從王學的流弊看康德道德哲學作為居間型態的意義〉,《鵝湖學誌》,第三十三期(2004.12),頁150-206。
楊祖漢:〈羅近溪思想的當代詮釋〉,《鵝湖學誌》第三十七期(2006.12) ,頁146-175。
楊祖漢:〈羅近溪的道德形上學及對孟子思想的詮釋〉,《當代儒學研究》(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06),頁65-97。
謝群洋:〈楊起元生平學行述略〉,《陽明學刊》,第六輯(2012年),頁149-170。
劉海濤著:〈《南華經品節》考辨〉,《中華文化論壇》,2013 年第2 期,頁109-114。
劉增光:〈泰州學派楊起元的《孝經》學著述考論〉,《歷史文獻研究》,2015年第2 期,頁44-51。
劉增光:〈晚明陽明學士人的“明太祖情結”及其思想內涵〉,《雲南大學學報》,第十四卷・第六期(2015年),頁76-85。
劉增光:〈萬物一體義的生態意涵〉,《惠州學院學報》,2019年4月第2 期,頁15-18。
劉增光:〈天臺止觀與晚明三教和合〉,《浙江社會科學》,2017年10第10 期,頁93-101。
劉增光:〈無我無物而一歸之禮〉,《紀念羅汝芳誕辰5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西,2015年,頁210-23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