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0.160.6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戴嘉馨
作者(外文):Tai, Chia-Hsin.
論文名稱(中文):邵僴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the novels of Shao Xian
指導教授(中文):陳惠齡
指導教授(外文):Chen, Welin-Lin
口試委員(中文):蔣淑貞
李癸雲
口試委員(外文):Chiang, Shu-Chen
Lee, Kuei-Y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所
學號:210324101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邵僴人物群像城鄉書寫懷鄉題材
外文關鍵詞:Shao XianFigure groupUrban and rural writingNostalgia them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
  • 收藏收藏:0
邵僴(1934~2016)生於中國江蘇省南通縣,1949年來臺,定居於新竹市,著作相當豐碩,其作品包括小說、散文、兒童文學、評論等,他還曾經寫電影劇本,創作領域十分廣泛且多元。本論文旨在研究邵僴小說中的主題意識探究,大致概分為三類,分別為人物群像、城鄉書寫,以及懷鄉題材。邵僴小說中的人物群像,可謂形形色色,舉例如親人、朋友、校園師生、工廠工人生活、上班族群、不同種族的人、男女愛情等。而關於城鄉書寫的部分,首先論述小說中那「五彩繽紛的城市櫥窗」,以城市中的魅力街道作為地標,說明城市的建築造景、琳瑯滿目的櫥窗、目不暇給的招牌,以及城市的繁華與汙穢。接著進一步闡釋城市的意象,以城市的建設、發展與便利,說明現代化的展演。除了城市書寫外,也探究「泥土氣味的鄉村風物」,分別以填滿自然風情的鄉村景物與鄉鎮中的地方認知作為探究。最末,以「城鄉的對話」說明返程心理與進城心理的衝突對比,陳述反璞歸真的自然實踐以及進駐城市的憧憬樣貌;另再以時光的再現,說明時間與空間的對白。關於懷鄉題材部分,邵僴的每一篇懷鄉小說幾乎皆瀰漫著「鄉情」,懷鄉情感濃烈,真誠自然地表露。而所謂懷鄉,是對過往歲月的眷懷,而懷鄉情節容易凝聚出愛國意識,因此試以三部分探究之:童年追憶、原鄉召喚、《泡沫.泡沫》裡的反共敘事。然而,以邵僴老師的文學成就而言,當代文壇應該還給他一個公道的地位及評價才是。謹以本論文獻給敬愛的邵僴老師。
Shao Xian (1934~2016) was born in Nantong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He came to Taiwan in 1949 and settled in Hsinchu City, Taiwan.His worksare quite fruitful.His works include novels, prose, children's literature, reviews and so on.He also wrote a film script. His works are very extensive and diverse.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themesin Shao Xian's novels, which ar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namely, group portrait, urban and rural writing, and nostalgia. Subjects portrayed inShao Xian’s novels show a great deal of variety, such as relatives, friends, teachers and students, factory workers, working groups, different ra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n and women.On urban and rural writing, Shao penciled from the "colorful city window" to the “charm of the city streets” as landmarks and depicted the city's architectural landscapes, dazzling array of windows, eye-catching signs, and the prosperous yet filthy cities. He further interpreted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e city's construction anddevelopment and convenience demonstrate its modernization.In addition to the city writing, Shao also explores the "smell of the soil of the rural style", respectively, to fill the natural style of rural scenery and local awareness in the township as a probe.Finally, the "dialogu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how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ontrasting mindsets of returning from and entering the city, which reflects the practice of returning to nature and the vision of settling in city. Also, he reshows the dialogue between time and space by taking back the time. On the nostalgia theme, each and every one of Shao’s nostalgic novels is almost always filled with "nostalgia", especially feelings of homesickness, which are depicted as sincere and natural.The so-called nostalgia is the love of the past years, and the plot easily arouses the patriotism. Hence the exploration of three parts: childhood memories, the call of the origin, narratives of anti-communist in "Bubble." However, in terms of Shao's literary achievements, the world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should grant hima fair position and pay him the regards he so deserved. I would like to dedicate this thesis to the beloved teacher-Mr. Shao Xia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4
一、專書論文5
二、期刊論文10
三、報章12
四、其他13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15
一、 研究範疇15
二、 研究方法18
(一)眾家評論的參照比較18
(二)理論援引18
第四節 章節架構19
第五節 邵僴的創作歷程27
一、邵僴的成長經歷27
(一)1934‒1951年:戰亂的童年生活28
(二)1952‒1980年:拿著粉筆的日子29
(三)1981‒2016年:鄉村的山居歲月29
二、邵僴的作品分期30
(一)1950‒1965年:萌芽及開始創作30
(二)1966‒1984年:創作多元期31
(三)1985‒2016年:持續創作期32
第二章 現代浮生繪:邵僴小說中的人物群像34
第一節 男性的塑像34
一、社會階層的掙扎34
(一)各行各業的生存寫真34
(二)男子內心的獨白38
二、道德與原欲的衝突39
(一)原欲的自我展現39
(二)道德的行為意識40
第二節 女性的賦形42
一、男子凝視中的女性形象42
(一)女性的虛榮愛美42
(二)女性的卑微命運46
二、傳統束縛下的質樸堅毅49
第三節 人際網絡間的情感型態52
一、親情書寫52
(一)鶼鰈情深―丈夫與妻子的情愫52
(二)舐犢之愛―父母與子女的情緣52
(三)骨肉之情―兄弟姐妹間的情誼56
二、友情書寫57
三、愛情書寫59
四、師生情緣60
第三章 邵僴小說中的城鄉書寫62
第一節 五彩繽紛的城市櫥窗62
一、城市地標:充滿魅力的街道63
(一)城市的建築造景63
(二)城市櫥窗的琳瑯滿目64
(三)城市街景目不暇給66
(四)城市的繁華與汙穢67
二、城市意象:現代化的展演69
(一)城市建設的幕後舞台70
(二)城市發展的真實展現71
(三)城市人的現代化生活73
第二節 泥土氣味的鄉村風75
一、鄉村景物:填滿自然的風情75
二、地方印象:鄉鎮中的地方認知77
第三節 城鄉的對話78
一、返鄉心理:返璞歸真的自然實踐79
二、進城心理:憧憬前程與進退維艱81
三、時光再現:城鄉空間與時間的對白83
第四章 邵僴小說中的反共與懷鄉題材87
第一節 童年追憶87
一、時光倒轉:感嘆時間的流逝87
二、過往情懷:回憶童年的趣事89
第二節 原鄉召喚92
一、思念原鄉:外省軍族的苦衷93
(一)外省族對故鄉的眷戀93
(二)身處軍中對原鄉的眷戀94
二、省籍情結:無以著根的困境95
第三節 《泡沫.泡沫》裡的反共敘事97
一、形形色色的造反:革命派的反攻98
二、顛覆社會主義:反革命派的抨擊99
第五章 結論103
第一節 研究成果概括103
一、竹塹城的文學家103
二、邵僴小說的定位與價值104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105
一、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105
二、研究的限制106
引用書目108
附錄一:邵僴作品一覽表115
附錄二:邵僴年表117
附錄三:邵僴簽名字跡書稿119
附錄四:採訪照片120
一、邵僴著作(依出版年排序)
《小齒輪》,(臺中市:文星書局,1966)。
《櫻夢》,(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騎在教堂窗子上》,(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68)。
《汲泉》,(臺北市:幼獅書店,1969)。
《螞蟻上床》,(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
《不停腳的人》,(嘉義市:明山書局,1970)。
《到青龍橋就解散》,(臺北市:大西洋圖書公司,1970)。
《坐在碼頭上等雨》,(臺北市:立志出版社,1970)。
《兄弟們》,(新北市:正中書局,1970)。
《泡沫、泡沫》,(臺北市:黎明出版社,1973)。
《讓風箏上天》,(臺北市:水芙蓉出版社,1976)。
《花的使者》,(臺北市:中華文藝月刊,1976)。
《邵僴自選集》,(臺北市:黎明出版社,1978)。
《不要怕明天》,(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78)。
《跨出的脚步》,(臺北市:水芙蓉出版社,1980)。
《都要有愛》,(臺中市:晨星出版社,1985)。
《鑼聲永遠》,(臺中市:晨星出版社,1985)。
《今夜伊在那裏》,(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86)。
《人間種植》,(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86)。
《開一扇窗子》,(臺北市:幼獅文化,1986)。
《無涯》,(臺北市:號角出版社,1987)。
《邵僴極短篇》,(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89)。
《汗水處處》,(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2)。
《音符碎了》,(新竹市:竹市文化,1993)。
《拿粉筆的日子》,(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11)。
二、專書/專書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晉民、鄺白曼編,〈邵僴〉,《臺灣與海外華人作家小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190-191。
方忠,〈虛實相間,一詠三嘆―邵僴散文〉,《臺港散文40家》,(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1995年),頁345-347。
王景山,〈邵僴〉,《臺港澳暨海外華文作家辭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頁504-505。
古繼堂,《簡明台灣文學史》,(臺北市:人間出版社,2003)。
宇寰,〈邵僴其人〉,《作家群像》,(臺北:大江出版社,1968年),頁261-264。
伍蠡甫、林驤華編著,《現代西方文論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吳正吉,〈〈汗水的啟示〉賞析〉,《汗水處處》,(臺北:文經出版社,1992年),頁179-183。
邵僴等,《中國當代十大小說家選集》,(臺北市: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1977)。
旻黎(鄭明娳),〈《五十九年短篇小說選》評介(〈他鄉〉部分)〉,《年度小說選資料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頁137-140。
林永昌,〈讀《這一代小說》(〈霧散的時候〉部分)〉,《年度小說選資料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頁243。
林麗如,〈讀書真好―氣定神閒的邵僴〉,《走訪文學僧:資深作家訪問》,(臺北:文訊雜誌社,2004年),頁361-369。
林永昌,〈我讀《不要怕明天》〉,《爾雅》,(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頁141-143。
封德屏主編,〈邵僴〉,《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頁496。
范銘如,〈本土都市――重讀八〇年代的臺北書寫〉,《文學地景――臺灣小說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
馬各、丁樹南編,〈〈輪跡〉編者的話〉,《五十六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頁24-26。
陳銘磻主編、邵僴等著,《面具下的心情 : 生涯小說選集》,(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1988)。
陳惠齡,《現代文學鑑賞與教學》,(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陳惠齡,〈凝視、再現與自我書寫:邵僴小說中的城市文本〉,《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2017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1)。
郭明福,〈一本小說家的散文集―《白泉》〉,《琳瑯書滿目》,(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頁259-261。
陳幸惠,〈霧散的時候〉,《成長的風景》,(臺北:幼獅文化公司,2002年),頁146-147。
張春榮,〈除了笑,還有悲哀―讀《邵僴極短篇》〉,《極短篇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頁159-162。
張春榮、顏藹珠,〈〈相對〉、〈番薯伯〉賞析〉,《名家極短篇悅讀與引導》,(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頁16。
張梅芳,〈邵僴《邵僴極短篇》〉,《細緻的雕塑:世華微型小說評析》,(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頁57-62。
黃梅,〈〈傾聽―是一種成熟〉編者的話〉,《人間不湮不漫》,(臺北:香海文化公司,2006年),頁290-291。
楊雪娥,〈嘮叨〉,《純文學好小說(上)》,(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頁11。
楊昌年,〈邵僴〉,《近代小說研究》,(臺北:蘭臺書局,1976年),頁540-541。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10)。
齊邦媛,〈江河匯集成海的六〇年代小說――邵僴〉,《霧漸漸散的時候》,(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頁57-58。
蜀弓,〈解鈴還需繫鈴人―把玩邵僴的《小齒輪》〉,《方眼中的跫音》,(臺北:藍星詩社),頁158-170。
歐宗智,〈悲喜人生―談邵僴小說〉,《走出歷史的悲情:臺灣小說評論集》,(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2年),頁185-198。
歐宗智,〈悲喜人生:淺談邵僴小說〉,《響應新讀書運動.迎向二十一世紀》,(臺北:清傳商職文教基金會,1997年),頁75。
歐宗智,〈淺談邵僴的散文:由《綠意與新芽》說起〉,《響應新讀書運動.迎向二十一世紀》,(臺北:清傳商職文教基金會,1997年),頁22-24。
鄭明娳、林燿德,〈粉筆手指〉,《人生五題―成長》,(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頁108。
鄭明娳、林燿德,〈幾個女孩〉,《乾坤雙璧/女人》,(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頁96。
蔡丹冶,〈《中副選集》第一輯總評(〈號手〉部分)〉,《文藝論評》,(臺中:普天出版社,1968年),頁52-54。
蕭蕭、羅文玲編,《都市心靈工程師:隱地的文學心田》,(臺北市:爾雅出版社,2011年)。
隱地,〈〈螞蟻上床〉附註〉,《五十八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頁103-105。
隱地,〈〈他鄉〉附註〉,《五十九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頁194-197。
隱地,〈邵僴〈霧散的時候〉〉,《隱地看小說》,(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頁169-178。
隱地,〈邵僴〉,《作家與書的故事》,(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頁85-88。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1996年)。
克瑞斯威爾(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珍.雅各(Jane Jacobs)著,吳鄭重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西蒙.帕克(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合譯,《遇見都市:理論與實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凱文.林區(Kevin Lynch),《城市的意象》,(臺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序)
文訊雜誌,〈文苑短波―邵僴辭去教職專事寫作〉,《文訊雜誌》第3期,1983年9月,頁13。
王德威,〈五十年代反共小說新論――一種逝去的文學?〉,《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1994)。
白靈,〈攀上無涯的繩索:評邵僴《無涯》〉,《聯合文學》第40期,1988年2月,頁157-158。
江寡人,〈警告邵僴〉,《愛書人》第171期4版,1982年3月。
宇寰,〈邵僴其人〉,《自由青年》第36卷第6期,1966年9月,頁26-27。
吉維,〈析邵僴的〈鐘擺以外〉〉,《青溪》第54期,1971年12月,頁56-61。
李闡,〈〈出海〉〉,《新文藝》第135期,1967年6月,頁15。
芃友、清花,〈生活中的享受,我讀到的好書―《孩子的心》〉,《爾雅人》第29期2版,1996年1月。
林麗如,〈氣定神閒的桃花源―專訪邵僴先生〉,《文訊雜誌》第199期,2000年5月,頁81-85。
邵彥玫,〈關於父親〉,《文訊雜誌》第375期,2017年1月,頁64-65。
邵彥寰,〈MY DAD〉,《文訊雜誌》第375期,2017年1月,頁66-67。
書評書目資料室,〈邵僴〉,《書評書目》第20期,1974年12月,頁68-69。
陳真玲,〈關於邵僴的〈煙囟〉〉,《新潮》第17期,1968年6月,頁82-87。
陳克環,〈邵僴〈柳灣有個人〉〉,《書評書目》第23期,1975年3月,頁83-85。
楊雪娥,〈嘮叨〉,《純文學》第41期,1970年5月,頁62。
齊邦媛,〈江河匯集成海的六十年代小說(邵僴部分)〉,《文訊雜誌》第13期, 1984年8月,頁48-49。
趙滋蕃、魏子雲、朱西甯,〈評〈出海〉〉,《幼獅文藝》第149期,1966年5月,頁9-11。
歐宗智,〈淺談邵僴的散文:由《綠意與新芽》說起〉,《文訊雜誌》第18期,1985年6月,頁153-160。
歐宗智,〈悲喜人生:淺談邵僴小說〉,《新書月刊》第18期,1985年3月,頁36-40。
鄭至慧,〈論邵僴的短篇小說〈柳灣有個人〉〉,《臺大青年》第1期,1971年3月,頁58-60。
隱地,〈讀邵僴的〈霧散的時候〉〉,《自由青年》第36卷第1期,1966年7月,頁18-20。
隱地,〈一個逆流而上的邵僴〉,《幼獅文藝》第167期,1967年11月,頁191-198。
隱地,〈邵僴其人〉,《新書月刊》第9期,1984年6月,頁60。
隱地,〈短篇小說之王――悼念人間種植者邵僴老友〉,《文訊雜誌》第375期,2017年1月,頁60-63。
四、報章(依姓名筆劃排序)
尤增輝,〈我讀〈蘆河〉〉,《臺灣新生報》第10版,1971年12月16日。
張良澤,〈評〈席散〉〉,《中華日報》第9版,1974月1日。
楚卿,〈邵僴〈蚯節〉再評〉,《中華日報》第3版,1973年2月。
邵僴,〈編織音樂〉,《中華日報》第3版,1975年2月18日。
聞孚,〈飲《白泉》〉,《青年戰士報》第10版,1975年2月24日。
應鳳凰,〈【作家第一本書】邵僴/鄉戀〉,《人間福報》副刊,2012年7月2日。
五、其他
郭誌光,《戰後臺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1945‒2005)》,新竹市: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8月,頁64-67。
六、網路資料
臺灣文學網:http://tln.nmtl.gov.tw/ch/m2/nmtl_w1_m2_l_4.aspx?n=%E9%82%B5%E5%83%A9。(2016年6月30日檢索)
應鳳凰,〈【作家第一本書】31邵僴/鄉戀〉,《人間福報.副刊》,(2012/7/2)。資料來源: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66384。(2016年7月1日檢索)
黃瑞田,〈今夜伊在那裏――敬悼邵僴老師〉,《中華日報.副刊》,(2017/2/18)。資料來源:http://www.cdns.com.tw/news.php?n_id=6&nc_id=146078。(2017年6月11日檢索)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