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7.87.7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謝淑惠
作者(外文):Hsieh, Shu-hui
論文名稱(中文):四縣客家語差比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On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Sixian Hakka
指導教授(中文):葉瑞娟
指導教授(外文):Yeh, Jui-chuan
口試委員(中文):鄭縈
徐富美
口試委員(外文):Cheng, Ying
Hsu, Fu-m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學號:210225114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0
中文關鍵詞:差比句客家語比較標記比較謂語
外文關鍵詞:Comparative SentencesHakkaComparative Marker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比較句」是比較句型中很普遍使用的一種句型,但因語言差異,語言間在語音、構詞、語意及句法上可能有不同的呈現,同樣的,客家語的比較句型也有其特殊的呈現方式。
本文在前人的文獻中發現客家語差比句型中不同於漢語差比句型的比較標記如“較⋯⋯”、“過⋯⋯”等,而比較標記“比”在漢語差比句中使用相當普遍,看似漢語專屬的比較標記,卻又能與客家語差比句型中的比較標記“較”互相配合,如“比⋯⋯較⋯⋯”; 此外,客家語差比句型與漢語差比句型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客家語差比句的比較標記“較”的位置分布通常都在比較謂語之前,但若比較謂語為動詞組時,不論比較標記“較”是在動詞之前或之後,比較標記會包含於比較謂語內。
形容詞與副詞在比較句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呈現比較結果的程度差異,有加強或減低強度的語意,且客家語的「疊字式形容詞」可以呈現出比較級的語義,引領出一種與語境中的基準作比較的差比句型。客家語“較”字句中的比較標記「較」本身間有比較義和程度義,跟一般程度副詞一樣,可用來表示動作或狀態(形容詞)的程度;「較+A」之後還可以帶上微量義的數量詞,或者在「較+A」之前加上其他類副詞,但其他的程度副詞卻沒有這個特點,此外,客家語程度副詞中只有「較」可以用於差比句中。

關鍵詞:差比句、客家語、比較標記、比較謂語
Comparative sentences are a syntactic "pattern" commonly used in languages. Due to variation in language systems, languages may differ in phonology, morphology, semantics and syntax. In this thesis, we find some properties that are unique to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Hakka.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we find that ka3 and go3 are two comparative markers that are widely used in Hakka, but not found in Mandarin Chinese. The comparative marker bi2 may co-occur with ka3 in Hakka comparative sentences, forming the bi2 … ka3 … pattern, while such a pattern is not allowed in Mandarin Chinese.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Hakka and Mandarin Chinese is the syntactic position of ka3. This marker often surfaces before the comparative predicate; however, when the comparative predicate is a VP, the marker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predicate,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marker is before or after the verb.
In comparative sentence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are used to intensify or reduce the degree of comparison. The reduplicative adjectives in Hakka may also denote the comparative meaning and are used to compare the state described with a standard implicitly assumed in the context. The marker ka3 in the Hakka ka3 comparative sentences can express either the comparative meaning or the degree meaning, the latter of which is used to specify the degree to which a verb or an adjective applies. The ka3 + adjective sequence may also be followed by a minimal quantifier.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unique to ka3 and are not seen in other degree adverbs in Hakka. It is found that only ka3 may serve as a degree adverb in Hakka comparative sentences.

Keywords: Comparative Sentences, Hakka, Comparative Markers
中文摘要 I
誌謝 III
目錄 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範圍與語料來源 4
1.4 論文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 比較句的研究 7
2.2 比較句型的分類 8
2.2.1 漢語比較句型的分類 9
2.2.2 客家語比較句型的分類 23
2.2.3 小結 31
2.3 漢語比較句的相關理論 31
2.3.1 Li and Thompson (1981)漢語比較句的基模理論 31
2.3.2 Tsao (1989)比較句之刪略原則 33
2.3.3 Shi (2001)比較句之謂語類型 35
2.3.4 Lin (2008)比較句之參數現象 38
2.3.5 小結 42
第三章 四縣客家語差比句之結構分析 44
3.1 比較項目的刪略 45
3.2 比較:主要主題與次主題 50
3.2.1 主要主題的比較 50
3.2.2 次主題的比較 52
3.2.3 比較項的指涉 53
3.3 比較項目的不對稱性 55
3.3.1 單一主題差比句 55
3.3.2 雙主題差比句 55
3.3.3 參主題差比句 57
3.4 小結 59
第四章 四縣客家語特殊差比句型 60
4.1 “較”字句之差比句 60
4.1.1 無“比”字的「“較”字句」 61
4.1.2 有“比”字的「“較”字句」 63
4.1.3 小結 65
4.2 客家語差比句中的形容詞及副詞 66
4.2.1 客家語差比句中“有比較義的形容詞” 67
4.2.2 客家語差比句中的副詞—「較」 70
4.2.3 小結 74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75
5.1 結論 75
5.2 研究檢討與展望 76
王寅(2006)。《認知語法概念》。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寅(2011)。《構式語法研究(上卷):理論思索》。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牛保義(2011)。《構式語法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古國順等(2005)。《臺灣客語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石定栩、趙春利(2012) ,〈港式中文差比句的類型與特點〉,《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6期,8-16頁。
行政院客委會(2015)。《客家語能力認證基本辭彙-中高級〈四縣版〉》。台北市:行
政院客委會。
江敏華(2017)。〈客家話的差比句及相關問題〉。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46,121-150.
何耿鏞(1993)。《客家方言語法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車竟(2005)。〈現代漢語比較句論略〉。《湖北師範學院院報》第25卷第3期,60-63
頁。
李昌年(2008)。〈論“不如”表達的比較意義與比較關係〉。《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第29卷第4期,54-58頁。
段業輝、劉樹晟等著(2012)。〈現代漢語構式語法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
司北京公司。
孫茂恒(2013)。〈“A不了差量”比較句及相關句式〉。《魯東大學學報》第30卷第
1期,44-49頁。
許國萍(1996)。比字句研究綜述。〈漢語學習〉,第6期,28-31頁。
許國萍(2007)。〈現代漢語差比範疇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郭如平(2013)。〈漢語比較句中比較項之間的對比程度差異〉。福建:福建師範大
學文學院。
曾少波(2013)。〈帶“先”字的時間比較句〉。《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2卷第
1期,28-32頁。
程琪華(2006)。《概念框架和認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彭秀媛(2006)。〈台灣客家語副詞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過玉蘭(2008)。《現代漢語差比句的結構類型研究及其類型學意義》(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曾少波(2013)。〈帶“先”字的時間比較句〉。《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2卷第
1期,23-32頁。
熊仲儒(2007)。〈現代漢語與方言中差比句的句法結構分析〉。《語言暨語言學》第
8卷第4期,1043-1063頁。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丁衡(2002)。〈客家語文文法〉。台北縣:彭氏客家文史工作室。
劉丹青(2004)。〈先秦漢語語序特點的類型學觀照〉。《語言研究》第24卷第1期,37-46頁。
劉焱(2004)。〈現代漢語比較範疇的語義認知基礎〉。上海:學林出版社。
劉辰生(2010)〈漢語比字比較句的語法和語意特性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劉昊博、趙彥春(2014)。〈現代漢語“比字型”比較句的句法結構再研究〉。天津:
天津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劉琦(2014)。〈認知構式語法視域中的漢語單賓語句〉。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鄭巧斐(2006)。〈“一樣”與“不一樣”比較句的不對稱〉。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鄭縈、謝職全(2019)。〈從漢語差比句歷時演變看客家話的句式發展〉。《國立高雄
科技大學學報》第1卷,1-14頁。
魯小娟(2007)。〈古漢語比較句研究述評〉。《語文學刊》第9期,105-107頁。
賴文英(2015)。〈臺灣客語語法導論〉。臺北市:台大出版中心出版。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1988)。〈客語方言〉。台北市: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豐原:臺原出版社。
蘭玉英(2007)。〈泰興客家方言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龔萬灶(2009)。〈客話實用手冊〉。苗栗:作者自印。
Li, Charles N. & Thompson, Sandra A. (1981). Mandarin Chinese :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CA : 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
Lin, Jo-Wang. (2008). On the Semantics of Comparative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Semantics 24 : 169-213.
Shi Dingxu (2001). The Nature of Chinese Comparatives . In Haihua Pan ed.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II, 138-158. Hong Kong: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Tsao, Feng-Fu. (1989). Comparison in Chinese: A topic-comment approach.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19 : 151-18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