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181.22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劉雅蘭
作者(外文):Liu, Ya-Lan
論文名稱(中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中國文教學的可行性及成效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on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中文):陳鳳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Feng-Ru
口試委員(中文):葉美利
趙曉美
口試委員(外文):Yeh, Mei-Li
Chao, Hsiao-M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學號:210125131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8
中文關鍵詞:多元智能國文教學國文學習動機國文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multiple intelligencesChinese teachinglearning motivation on Chineselearning outcomes for Chines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收藏:0
多元智能理論為美國哈佛大學嘉德納教授Gardner (1983)所提出,後於1995年再行修訂的一種智力理論(Gardner, 1995)。他認為每個人至少有八種智能,而非傳統的單一智能,學校在發展學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時,必須留意每一個學生都擁有某些優勢智能,引導學生運用其強項學習,亦能扶助弱勢智能的發展。
因之,國文老師如能在課程中依照學生的優勢智能加以設計課程,並引導學生發展其八大智能,學生對國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應會有所提升。本研究基於此理念,透過行動研究的方法先行試探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中國文教學的可行性,經由行動、反思、修正的歷程,規劃出較具體可行的教學設計,而後進一步分析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中國文教學的成效。本研究參與研究者係新竹市智能國中八年級樂樂班學生,由研究者對其進行13週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中國文的教學,並蒐集教學過程中的錄影紀錄、觀察紀錄、研究者的省思札記、學生的訪談、國文學習回饋單,以及「國文學習動機量表」的前後測、三次「國文學習成就測驗」,以分析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中國文教學的成效。
研究結果發現:
一、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中國文教學是可行的,唯在獎勵制度、常規秩序、學生優勢能力及教師教學時間的掌握上,宜妥適調配及規劃,方能彰顯出教學成效。
二、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中國文教學,對學生國文學習動機之情感成分、價值成分、學習信念、學習堅持力及整體學習動機達顯著的增進效果(t(40 )=4.56、2.96、4.70、4.03、5.33, p<.05),且皆是後測的平均數顯著高於前測的平均數(M=3.53> M=3.06、M=3.84> M=3.52、M=3.23> M=2.69、M=3.20> M=2.76、M=3.45> M=3.01),顯示將多元智能應用在國文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在國文的情感成分、價值成分、學習信念、學習堅持力,以及整體的學習動機。
三、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中國文教學,學生的三次國文段考成績達顯著差異(F(2,80)=40.02, p<.05),事後比較的結果顯示:第三段考的國文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段考和第二次段考(M=74.00> M=63.10、M=74.00> M=65.24),可見隨著教學介入次數的增加,學生之國文成績有顯著的增進效果。再就趨向分析的結果顯示,學生之國文成績有顯著的直線及二次增進趨向(F(1,40)=50.56、14.81, p<.05);亦即隨著教學介入次數的增加,學生之國文成績的增進效果初期較緩慢,及至後期的增進效果愈形顯著。
四、接受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中國文教學的學生,由原先對國文教學非常喜歡的有5%、喜歡的有58%,歷經13週的教學後,增加到非常喜歡的有22%、喜歡的有76%;反之,學生對國文教學表達不喜歡的有32%、非常不喜歡的有5%,降為不喜歡的有2%、非常不喜歡的是0%。尤其會主動去復習所學過的課程之人次比例也明顯增加。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對多元智能應用在國文教學及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had been first proposed by Howard Earl Gardner since 1983, and further modified in1995. This theory depicts that human intelligence are differentiated into specific modalities, instead of regarding intelligence as domination of a single general ability. A person may be particularly strong in a specific area and possesses a range of abilities. Teachers are recommended to support students developing their superior intelligences when learning, also giving positive feedback on effects of promoting weak intelligenc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students have the chance to get higher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if they understand their own strengths. Teachers are inspired to work to integrate Gardner's theory into the classroom and curriculum design. This study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to the feasibility, the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applying the multiple-intelligence theory on Chinese instruction with action research in teaching, going through taking action, reflection, and modification to plan a much better concrete and feasible teaching design.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was from the eighth grade students in a middle school in Hsinchu City, and the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s during multiple-intelligence integrated Chinese instruction are supported by different learning evidence, including the classroom video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reflection notes of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s from students, teaching feedback sheet, pretests and post-tests of Chinese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LMS), as well as three Chinese learning assessmen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1) It is feasible for teachers to apply the multiple-intelligence theory on Chinese instruction in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award systems, classroom rules,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students, and teaching time are supposed to be appropriately planned in order to get better teaching outcomes.
2) 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omotion in the affective, value determinants, the ability-related beliefs and volition of motivation as well as the overall motivation during multiple-intelligence integrated Chinese instruction, showing that such the teaching method would help promote the all aspects in motivation for students.
3) Ther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third sectional Chinese examination compared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sectional Chinese examination this semester. Moreover, for the trend analysis, 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inear and second order polynomial increase regression of Chinese scores. That is to say, the students make a little progress of Chinese scores in the initial stage, but there is more and more promotion in the later period.
4) Overall, the students are much more favorite to multiple-intelligence integrated Chinese instruction, showing that it is more easy for students to get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 and behave more intently.
The study found that multiple-intelligence integrated Chinese instructio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 learning outcomes for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such teaching strategy not only eliminate the rigidity on teaching, tedious process, and passive learning resulted from didactic teaching, but also successfully motivating students and promoting learning outcom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多元智能的理論與教學..........................8
第二節 國文教學的相關研究...........................23
第三節 多元智能應用在國文教學及有關的研究.............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73
第一節 採取行動研究的理由...........................7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7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79
第四節 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文教學的設計與實施.........83
第五節 研究工具及資料搜集...........................9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98
第七節 研究倫理....................................10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02
第一節 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中國文教學的可行性.........102
第二節 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國中國文教學的成效分析.......113
第三節 學生學習回饋、教師教學省思及成長..............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9
第一節 結論........................................129
第二節 建議........................................133
參考文獻...........................................136
附錄..............................................145
附錄一:國文學習動機量表(前測).......................145
附錄二:國文學習回饋單..............................147
附錄三:課堂教學觀察紀錄............................150
附錄四:教學省思札記................................151
附錄五:各課教案設計與學習單.........................152
附錄六:第一次國文學習成就測驗(題目).................183
附錄七:第二次國文學習成就測驗(題目).................188
附錄八:第三次國文學習成就測驗(題目).................192
附錄九:國文八年級第一次段考雙向細目表................196
附錄十:國文八年級第二次段考雙向細目表................197
附錄十一:國文八年級第三次段考雙向細目表..............198
一、中文書目
丁凡譯(1998)。因材施教:開啟多元智慧,破除學習困難的迷思。臺北市:遠流。
王文伶、鄭友泰、楊萬教(2009)。多元智能模式融入提早入學學生認知與情意輔導課程的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5,89-120。
王怡蘋(2011)。心智圖融入國中三年級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為國(2000a)。多元智能取向之教學評量。國教天地,148,94-104。
王為國(2001)。多元智慧教學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5(1),1-20。
王為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王基倫(2012)。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臺北市:五南。
王婉怡(2016)。合作學習與MAPS導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淑玫譯(2015)。你比想像的更聰明:用對方法,開啟你的多元智能。臺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14年)
王爲國(2000b)。國民小學應用多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萬清(2000)。多元智能創造思考教學:國話篇。高雄:復文。
王靖婷(2006)。大一國文多元智能取向教學策略─以古典詩歌為利。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2(1),101-136。
王靖婷(2007)。大一國文多元智能取向教學策略─以古典詩歌為例。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2),101-136。
王怡又、鄭博真、林乃馨、蔡瓊賢、楊雯齡(2008)。多元智能取向幼兒教育。臺中市:新文京。

田耐青(2002)。開啓多元智能,迎接九年一貫:讓寶貝快樂上小學。臺北市:信
誼。
田耐青譯(2002)。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0年)
朱佩玲(2008)。多元智能融入國語文閱讀教學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吳秋蓮(2016)。合作學習融入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清山(2008)。解讀臺灣教育改革。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11)。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未來適應力。師院鐸聲,28(4),1- 3。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展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8)。多元智能。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年)
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4年)
李坤崇(2002)。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桂枝(2013)。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組對國小學童學習興趣及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懿真(2014)。十二年國教國中二年級國文教學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沈儀芳(2016)。電子教科書輔助國文教學對九年級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彬彬(2016)。流行歌曲融入國文教學對國中生國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周淑卿、吳璧純、林永豐、張景媛、陳美如編(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揚智交化。
林心茹譯(2005)。活用多元智慧:哈佛零方案─MI研究成果:41所學校的成功經驗與最佳課程範例。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年)
林生傳(2000)。新世紀教師行動研究的定位與實踐機略。教育學刊,16,1-31。
林佩璇(2009)。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論述:從自我到社會文化。教育實踐與研究,22(2),95-122。
林進財(2013)。教學原理(第三版)。臺北市:五南出版商。
林暘斌(2015)。學思達在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靖惠(2015)。多元智能理論融入《HI華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印尼陪民國際學校為例。高雄師大華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封四維(1999)。多元智慧教學之實踐: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佩君(2012)。國文教室好好玩:探究國中國文科興趣發展歷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洪郁婷(2016)。學習共同體融入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0121,c1174-1.php?Lang=zh-tw
胡麗嬌(2016)。國中國文教學研究─以畫漫畫、繪製心智圖、說故事、演戲劇為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網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1, cl 174-1. php?Lang=zh-tw
張宇樑、吳棺椒、鄭惠觀(2006)。多元智慧教學設計對國小學童語文創造力之影響研究。教育科學期刊,6(1),75-120。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素貞、李俊湖(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教學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麗文文化。
張語軒(2018)。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主的國小中年級學童語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育達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張德銳(2013)。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教學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瓊友(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智能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教育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4-1000-14031,r13- 1.php?Lang=zh-tw
梁芳瑜(2016)。MAPS教學法在國中國文教學之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梁雲霞譯(2000)。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六所中小學的成功實例。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9年)
符碧真(2008)。如何讓傳統講述教學法更有效率。民107年5月15日,取自:http://ct1. nttu.edu. tw/files/16-1038-8762. php?Lang=zh-tw
莊安祺譯(1998)。發現7種IQ。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3)
許淑玲(2008)。運用多元智慧理論的國語文創意教學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瑛紹、林詩怡(2003)。多元化教學與評量中學生多元智能表現之研究模式。科學教育學刊,11(4),351-372。
郭全勝(2009)。多元智慧理論在網路華語文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8)。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年)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9年)
陳乃誠(2018)。改良式翻轉教室教學策略實行於國文科八年級之行動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佩正譯(2008)。最夯的學校。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6年)
陳宜君(2017)。差異化數位遊戲式學習應用於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芝仙(2015)。「分組合作學習」運用於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核心精神」為開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玲(2014)。結合學習共同體概念與心智圖於七年級學生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婕妤(2018)。探討桌上遊戲在國中國文唐詩課程學習成效之影響。景文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數位文創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嘉成(2010)。二向度或三向度?國中生之成就目標建構適用性與自主性在學習歷程角色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4),269-304。
陳嘉陽(2004)。教育概論。臺中市: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靜儀(2017)。運用分組合作學習法於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瓊森譯(1997)。MI開啓多元智能新世紀。臺北市:信誼。
彭靜文(2013)。理念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以新竹縣大坪國小多元智能課程發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可甄(2008)。多元智慧的兒歌創作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隆正(2004)。國文教學藝術技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臻(2018)。運用學習共同體在國中國文教學提升閱讀能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廖珮淳(2015)。學習共同體運用在國中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賓靜蓀譯(2016)。學習動機決定孩子學習成敗的關鍵。臺北市:親子天下。(原著出版年:2008年)
劉世雄(2017)。教學實務研究與教言論文寫作。臺北市:五南。
歐慧敏(2004)。運用多元智慧的課程與教學:以生活課程為例。臺北市:心理。
蔡居澤(2012)。多元智能體驗活動設計與實施。新北市:亞州體驗教育協會、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
育。
蔡慧君(2008)。結合繪本與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多元智慧的影響效果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又慎(2014)。多元智能教學活動設計融入兒童電子繪本於華語文教學之研究。文藻外語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統整課程與教學。高雄市:復文。
鄭博真(2003)。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在課程、教學與評量革新的運用。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6,121。
鄭博真(2004)。多元智能和圖畫書教學。臺北市:群英。
王怡又、鄭博真、林乃馨、蔡瓊賢、楊雯齡(2008)。多元智能取向幼兒教育。臺中市:新文京。
鄭惠觀(2005)。國語文多元智慧教學對國小學童語文創造力之影響。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盧雪梅(2011)國中基測國文科閱讀文本暨學生表現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頁2)。
賴怡君(2016)。國二國文實施多元教學評量之行動研究。教育脈動,7,62 –75。
鍾鳳嬌、陳怡如、王國川(2018)。「同儕師徒制指導教學策略」的實踐—以國中八年級體育班國文科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2(頁3)。
簡妙玲(2013)。多元智能理論運用於國小中年及唐詩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簡茂發(1999)。啟發多元智能論文集(頁148-166)。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簡維君(2001)。多元智能的評量與教學。資優教育季刊,78,1-7。
羅吉台、席行蕙譯(2001)。多元智慧豐富人生。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9年)
羅浥慈(2016)。霹靂布袋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與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探討。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蘇芳柳譯(2007)。從多元智能觀點看人類天賦與才能─多元智能:新視界(103)。臺北市:資優教育季刊。(原著出版年:2006年)

二、英文資料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NY, US: Basic Books.
Anderman, L. H., & Midgley, C. (1998). Motivation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hampaign IL: 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arson, D. (1995). Diversity in the classroom: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57(02), 611.
Gardner, H. (1995). 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 messages. Phi Delta Kappan, 77, 200-203, 206-209.
Gardner, H. (1999a).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9b). The disciplined mind: What all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Lazear, David.(1993). Seven Pathways of Learning: Teaching Students and Parents about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ucson, Arizona: Zephyr .
Nicholson-Nelson, K. (1998). Developing student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O: Scholastic Professional Books.
Lazear, E.P. (2003) Teacher Incentives. Swedish Economic Policy Review, 10, 179-214.
Paul, E. & Don, K. (201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ndows on classrooms, 9th Edition. London: Pearson.
Thomas, Armstrong. (2002).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Making
the words come alive.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