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37.15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吳欣如
作者(外文):Wu, Sin-Ru
論文名稱(中文):以輔助溝通系統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幼兒 溝通能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s of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on Communi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s
指導教授(中文):朱思穎
指導教授(外文):Chu, Szu-Yin
口試委員(中文):陳志軒
謝協君
口試委員(外文):Chen, Chih-Hsuan
Hsieh, Hsieh-Ch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
學號:210124710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輔助溝通系統溝通能力行為問題語言發展遲緩
外文關鍵詞: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problem behaviorlanguage delay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輔助溝通系統介入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提升溝通能力、降低行為問題頻率之成效。參與受試者為兩名大班五歲學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研究法採單一受試者實驗設計法之A-B-M設計,利用自編紀錄表紀錄學習情形、行為問題頻率,再以目視分析法分析資料結果以瞭解受試者溝通能力與行為問題變化情形,且在實驗課程結束後,以質性訪談方式對受試者家長與教師進行訪談,以瞭解受試者生活中家長與教師對實驗介入前後的溝通行為與行為問題變化之看法。
分析研究所得資料,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對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溝通能力有立即與維持成效。
二、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對降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行為問題頻率有立即與維持成
效。
三、教師與家長對於輔助溝通系統介入教學對於提升溝通能力與降低行為問題頻
率抱持正面看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AAC)system on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and reducing problem behaviors for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s. Participants were two five years old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s. The single subject design of A-B-M with self-made observation forms was utiliz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AC on increasing communication and reducing problem behaviors. The visual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monitor the two dependent variables. After implementing the intervention, both parents and classroom teacher were interviewed to understand their perspectives regarding the change of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 behaviors for targeted participan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yield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use of AAC on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s have an immediate and long-lasting effect.
2. The use of AAC on reducing problem behaviors for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s have an immediate and long-lasting effect.
3. Both parents and teacher show positive perspectives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AAC on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and reducing problem behavior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溝通特質之探討 10
第二節 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行為輔導策略之探討 21
第三節 輔助溝通系統相關理論之探討 28
第四節 輔助溝通系統於教育領域之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程序 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在溝通能力上的變化 63
第二節 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在行為問題上的變化 70
第三節 輔助溝通系統教學介入之社會效度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1
第三節 研究建議 83
參考文獻 85
壹、中文文獻 85
貳、西文部分 91
附錄 94
附錄一、自編行為觀察紀錄表 94
附錄二、教師訪談記錄表(一) 95
附錄三、教師訪談記錄表(二) 96
附錄四、家長訪談記錄表(一) 97
附錄五、家長訪談記錄表(二) 98
附錄六、學習評量表 99
附錄七:教學一致性檢核表 105
附錄八、家長同意書 107

壹、中文文獻
王文伶、曾淑賢、趙本強、潘惠銘(2007)。學前特殊教育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王天苗(2005)。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之預測效度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1-24。
王天苗、廖華芳(2007)。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之判定準確度及切截點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2),1-15。
王淑娟、羅翌菁(2016)。溝通輔具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輔具之友,39,21-28。
王華沛、張如茵、謝協君、藍瑋琛(2014)。輔助科技增進特殊需求學生的學習
經驗。臺北:華騰文化出版。
王曉嵐、吳亭芳、陳明聰(2003)。輔助性科技於教室情境中的應用。特殊教育
季刊,89,9-16。
江芳宜、莊妙芬(2005)。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改進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之成效。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4,1-28。
行政院衛生署(2009)。語言發展遲緩。行政院衛生署衛教資訊。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呂建志、李永昌(2014)。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改善國小輕度自閉症學生上課分
心行為之成效。障礙者理解學會半年刊,13(2),19-34。
呂宜霈(2014)輔助溝通系統對高職階段重度自閉症學生課堂參與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百祿、王財印、林子雯、劉斐文編譯(2006)。幼兒特殊教育。臺北:湯姆森
出版。
吳姿儀(2013)。輔助溝通系統對無口語腦性麻痺學生學校溝通參與型態之影響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雨芯(2018)。輔助溝通系統結合等待時間策略對國小特教班重度多重障礙學
生溝通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美玲(2018)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對雷特氏症女童溝通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吳亭芳、陳明聰、王曉嵐(2006)。輔助性科技服務模式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
103, 32-40。
阮氏玄、楊熾康、李芷螢、王亞慧(2016)。運用活動本位AAC介入三部曲模
式對提升一位學前中度智障幼童溝通能力之探討。東華特教,56,21-31。
余玻莉(2007)。國內常用的三種語言評量工具在鑑定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信效
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生傳(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
林淑莉(2007)。如何幫助使用輔助溝通系統之學生融入融合環境中。特殊教育
季刊,104,1-13。
林霓苗(2011)。平板電腦改善自閉症兒童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寶貴(2014)。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
林寶貴(2011)。語言障礙兒童的鑑定與評量。取自17.20.100/ictep/commomX/ctep/
sp/reading/R28.pdf
林寶貴、林竹芳(1993)。語言障礙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聽
語會刊,9,31-67。
林寶貴、錡寶香(2006)。語言障礙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主編。
杜正治(2010)。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
李翠玲、黃澤洋(2014)。自閉症學童輔助溝通系統介入成效:系統性回顧與後
設分析。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7,23-49。
李旻青(2005)。替代性溝通訓練在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童購物技能學習之
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淑貞、黃玉怡、何季蓉譯(2009)。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編碼。
行政院衛生署97-99年度委託科技研究計畫。
邱燕華(2012)。輔助溝通系統對無口語自閉症幼兒語言表達效果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胡雅婷(2010)。輔助溝通系統對國小無口語中度智能障礙學童溝通表達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柯惠菁編譯(2009)。身心障礙者的輔助科技(原著:Diane Pedrotty Bryant &
Brain R. Bryant)。臺北:心理出版。
洪湘綾(2006)。運用溝通輔具對自閉症幼兒口語表達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洪瑞成、連盈捷、陳立青(2008)。輔助科技在融合環境下之應用類型及應考量
之因素。屏師特殊教育,16,38-48
姜雅玲(2010)。運用輔助科技對增進國小中度自閉症學生溝通能力之研究。工
業科技教育學刊,3,77-86。
陸晴(2016)。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對提升無口語唐氏症兒童溝通能力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0),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輔導及服務辦法。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學生支持服務辦法。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法。
張世彗、藍瑋琛(2016)。特殊教育學生評量。臺北:心理出版。
張毓蓉(2007)。溝通輔助系統在早期療育的介入探討。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
雜誌,20,67-77。
莊妙芬(2001)。替代性溝通訓練對低功能自閉症兒童溝通能力與異常行為之影
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9,181-212。
莊妙芬(2002)。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的異常行為與溝通功能之研究。東台灣特
殊教育學報,4,55-79。
陳群曄(2013)。溝通筆對國小無口語自閉症學生溝通行為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淑琴、程鈺菁(2013)。幼兒園教師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之輔導研究。幼兒
教育年刊,24,67-85。
陳淑琴(2000)。幼兒語言發展與語言獲得理論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2,93-112。
陳翠鳳(2012)。運用語音溝通板(SGDs)介入之教學策略對口語受限重度智能
障礙學生社交互動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明聰(2016)。從特殊教育相關法規用詞談輔助科技的內涵。雲嘉特教,24,
1-8。
郭美滿(2015)。美國特殊教育立法及發展。特殊教育發展期刊,59,45-56。
郭千瑜(2018)。高科技輔助溝通系統方案對自閉症兒童的溝通技巧成效
高科技輔助溝通系統方案對自閉症兒童的溝通技巧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馮詠儀(2018)。對話本位對使用低科技輔助溝通系統的多重障礙學生之溝通成
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光慧(2010)。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對提升無口語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語言表達能
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黃麗娟、林月仙(2016)。正向行為支持方案改善疑似情緒行為障礙學生行為問
題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38,29-37。
黃琬清、鈕文英(2011)。正向行為支持對極重度自閉症學生自傷行為之成效。
南屏特殊教育,2,1-22。
鈕文英(2016)。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臺北:心理出版。
楊碧珠編譯(2009)。幼兒特殊教育 (原著:Stephen R. Hooper & Warren
Umansky)。臺北:心理出版。
楊簣芬(2006)。自閉症學生之教育。臺北:心理出版。
楊熾康(2007)。輔助科技原則與實行。臺北:心理出版。
楊佩蓉(2017)。核心反應訓練對提升發展遲緩幼兒口語溝通能力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楊熾康、鍾莉娟(2009)。台灣輔助溝通系統發展趨勢之探討。東華大學花師教
育學院特教通訊,45467,1-6。
楊熾康、朱怡珊(2017)。智慧科技運用在溝通障礙兒童早期療育之探討。
輔具之友,41,37-43。
趙若婷(2014)。輔助溝通系統對增進國小腦性麻痺學童溝通能力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愛華(2008)。提升特幼班自閉症幼兒溝通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明松、許惠雯(2008)。普通班教師輔導語言發展遲緩兒童之經驗分享。臺東
特教,28,25-28。
劉羽珊(2011)。運用應用語音產生裝置(Speech Generating Device, SGD)對低功
能自閉症兒童進行溝通訓練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劉馨憶(2013)。輔助溝通系統對一位國中重度聽障學生溝通表達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鄭偉萍(2016)。以調整之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增進聽覺障礙伴隨智能障礙學生溝
通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雅容(2014)。語音輸出溝通輔具對身心障礙學生溝通與問題行為介入成效之
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歐真真、張茹茵(2012)。輔助溝通系統教學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與
行為之介入成效。國小特殊教育,54,68-80。
錡寶香、張旭志、洪書婷(2012)。學前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進入小學的追蹤研
究:語言、讀寫表現之探討。特殊教育學報,36,61-92。
錡寶香(2014)。語言障礙兒童的鑑定。基隆特教專刊,7,4-7。
盧明、柯秋雪、曾淑賢、林秀錦(2017)。早期療育。臺北:心理出版。
蕭翔玲(2018)。輔助溝通系統結合繪本教學應用於學前重度障礙幼兒之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世真(2008)。輔助溝通系統介入腦性麻痹多重障礙幼兒溝通能力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衛福部(2015),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衛福部(2012),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辦法。
鍾儀潔、鈕文英(2004)。自閉症兒童固著行為的功能分析與介入成效之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10,177-199。
戴瑋辰、宋旻翰、張茹茵(2011)。擴大性及替代性溝通系統輔助教學對唐氏 症
兒童主動溝通行為之介入成效。南屏特殊教育,2,79-98。
謝淑珍(2002)。發展遲緩幼兒溝通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藍瑋琛、王華沛、楊熾康、鍾莉娟、陳明聰、蔡孟儒、曹真、吳雅萍、陳明德(2016)。
輔助溝通系統之原理與應用。臺北,華騰文化出版。







貳、西文部分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05) . Roles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ists with respect to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 asha.org/NR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17). Definitions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and vari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ha.org/ policy/RP1993-00208/
Beukelman, D.R., & Mirenda, P. (2013).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upporting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complex communication needs (4th ed.).(2015).Feasibility study of short-term, intensiv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with mandarin chinese speak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the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of Taiwan,34,87-108.
Gevarter, C. , O'Reilly, M.F. ,Rojeski, L. , Sammarco, N. , Sigafoos, J., Lancioni G.E. , Lang R..(2014) Comparing acquisition of AAC-based mands in three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using iPad applications with
different display and design element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44(10).2464-2474.
Hornero, G., Conde,D., Quilez M., DomingoS. , Rodiguez, M. P., Rormero, B.,
Casaa&Oscar.(2015) A wireless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people with speech disabilities. IEEE Access .3,1288-1297.
Hutchins, T. L., & Prelock, P. A. (2014) Using communication to reduce challenging
behaviors in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 23(1),
41–55.
Light, J. & McNaughton, D.(2014)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or individuals who
requir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 new definition for a new
era of communication.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30,1-18.
McKinnon, D. H., McLeod, S., & Reilly, S. (2007). The prevalence of stuttering, voice, and speech-sound disorders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Australia. Language,Speech &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38 (1), 5-15.
Natália M., Augusto L. L., Thiago P. L., Edson A. S., Rinaldo J. L. &
Robson N.(2017,June)A recall analysis of core word lists overchildren’s
utterances for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2017 IEEE 3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Based Medical Systems (CBMS),
Thessaloniki, G, N., M. C.& Light, J.(2013)The iPad and mobile technology
revolution: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for individuals who requir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29,107-116.
Pinheiro Jr, C. G., Naves, E.L., Pino , P. , Losson , E., Andrade, A. O. & Bourhis,
G.(2011)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for people with severe motor
disabilities: a surve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 31-58.
Schlosser, R. W., & Wendt, O. (2008)Effects of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on speech production in child with autism: A systematic review.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17,212-230.
Chen, S.-K., Hill, K., Ridenour, T. R., Sun, k., Su, C.., & Chen,M.-C.(2015)Feasibility
study of short-term intensiv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with Mandarin Chinese speaking children with Autism.Journal of
the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of Taiwan,34,87-108
Romski,M.A. ,Sevcik,R.A. (2005)Augmentative Communica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Myths and Realities.Infants & Young Children.18(3),174-185
Romski, M. A. & Sevcik, A.(2009)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Considerations for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4,83-93.
Son ,S. H.,Sigafoos J., O’Reilly M.&. Lancioni,G. E. (2009)Comparing two types of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Pediatric Rehabilitation.4,481-489.
Van der Meer, L., Didden, R., Sutherland, D. et al.(2012)Comparing three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modes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24(5),451-46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