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34.3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梁雅晴
作者(外文):Liang, Ya-Ching
論文名稱(中文):《三言》詐騙術類型及其敘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ypes of fraud and its narrative in the "San Yan "
指導教授(中文):陳惠齡
指導教授(外文):Chen, Welin-Lin
口試委員(中文):丁肇琴
蔣興立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所
學號:210024107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馮夢龍三言詐騙敘事明代文學
外文關鍵詞:Feng Meng-longSan-yanfraudnarratologythe Ming Dynasty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
  • 收藏收藏:0
《三言》為晚明馮夢龍重要的文學著作,亦是研究晚明社會、政治與經濟相當重要的資料。前人對於《三言》的研究多著重於女性意識、人物表現及藝術美學探究等議題。實則晚明商業往來頻繁,經濟發達,在利益掛帥的年代,社會必有不公之處,民有所苦,為圖私利,詐術則應運而生。筆者取材《三言》中以詐騙術為主要發展脈絡的篇章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將施騙者與受害者等角色做分類與討論,並取徑敘事學理論,分別以視角與敘述者的探討、環境研究為討論重點,從中分析《三言》詐騙術故事的敘事藝術與特色。因《三言》為當時社會的真實縮影,本文將《三言》詐騙術與晚明社會經濟風氣做映照,並結合社會學理論試論之。結論以晚明的宗教信仰與《三言》詐騙術故事的勸世教化用意為討論議題,盼能以此檢視《三言》詐騙術之時代背景與寫作藝術。
"San-Yan" is not only a important literary work of Feng Meng-long by the late Ming Dynasty, but also the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material about the late Ming’s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he past, topic of discussion about "San-Yan" focused on female consciousness, character performance, aesthetic inquiry and so on. The commercial exchanges frequently and economy developed well. The society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came into unfair, and people suffered from bitter. In order to seek personal profits, fraud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author focus on the main development thread about fraud from "San-Y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bout. First, classifies and discusses the roles of scammers and victims, analyzing the perspectives and narrators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theory of narratology, taking th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s the topic of discussion, analyzing the narrative ar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fraud story from "San-Yan". According to the epitome for contemporary society of "San Yan", this artical links and mirrors the "San-Yan" fraud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and atmosphere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made summary. Conclusion with the religious belief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persuasion from the story about fraud of "San-Yan". Looking forward to view the background and writing art of "San Yan" fraud.
目次 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寄情《三言》的馮夢龍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一、研究範疇 6
二、研究方法 9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10
一、專書 10
二、期刊 13
三、學位論文 15
第二章 明代社會現象與《三言》詐騙敘事創作 18
第一節 明代經濟發展與詐騙術風氣衍生 18
一、明代經濟興盛發展 18
二、詐騙惡行蔚為習氣 21
第二節《三言》詐騙敘事創作的社會寫實性 21
一、社會風氣重利 21
二、儒士禮制崩毀 23
三、明代女性意識的反動 25
第三章《三言》詐騙術類型 33
第一節《三言》的詐術分類 34
一、假託鬼神逞其獸慾 34
二、佯裝親友欺矇行騙 35
三、幻化形體欺騙生民 37
四、喬裝打扮取信於人 39
五、私訂終身背棄婚盟 42
六、保命求生施騙於人 44
七、良吏大尹機智辦案 46
第二節《三言》的騙子形象 48
一、淫僧邪道 48
二、三姑六婆 48
三、市井之徒 50
四、精怪鬼魅 54
五、落難女性 57
六、雌雄莫辨 58
第三節《三言》的詐騙對象 60
一、深閨麗人 60
二、報復對象 62
三、斂財對象 62
四、愛慕對象 63
第四章《三言》詐騙術敘事藝術 65
第一節《三言》詐騙敘事特色 65
一、「說書式」的異敘述者:《三言》敘述者觀點展現 65
二、潛在的對話與交流:《三言》敘述接受者的啟蒙 71
第二節 詐騙敘事中的空間意義 76
一、象徵型環境:「情色空間」與「公案空間」 76
二、中立型環境:「市井空間」與「想像空間」 81
三、反諷型環境:「莊嚴空間」與「犯罪空間」 83
第三節 詐騙敘事中的社會階級圖像 85
一、宰制階級的權柄操弄 86
二、小資產階級的流動晉升 88
三、普羅階級的生存困境 90
第五章 結論 92
第一節《三言》詐騙術的多重透視 92
一、騙子形式多樣化 92
二、善利用人性弱點 92
第二節 馮夢龍《三言》貢獻 93
參考資料 97

參考資料
一、傳統文獻 (按年代順序排列)
1. [周]《周易》,北京: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據聚珍倣宋版影印,1989年。
2. [周]《春秋左傳註疏》,[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
3. [周]《荀子》,[周]荀況撰,[唐]楊倞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
4. [漢]《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臺北:天工書局,《說文解字注》影印經韵樓藏版,1987年。
5. [漢]《禮記註疏》,[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
6. [晉]《搜神記》,[晉]干寶著,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7. [唐]《晉書》,[唐]唐太宗御撰,臺北:《四部備要》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1966年。
8. [明]《杜騙新書》,[明]張應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存仁堂陳懷軒刊本影印,1990年。
9. [明]《喻世明言》,[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10. [明]《警世通言》,[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11. [明]《醒世恆言》,[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12. [明]《初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著,王古魯蒐錄編註,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13. [明]《二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著,王古魯蒐錄編註,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14. [清]《天下郡國利病書》,[明]顧炎武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四部叢刊三編本為底本影印,2012年。
15. [清]《御定康熙字典》,[清]張玉書、陳廷敬等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
16. [清]《蘇州府志》,[清]李明晼等修,馮桂芬等纂,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緒九年刊本影印,1970年。

二、近人論著 (按姓氏筆劃排列)
1.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2.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板橋:稻香出版社,2002 年)。
3. 吳士余,《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敘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 吳剛,《中國古代城市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5. 李建國、陳洪等著,《中國小說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6. 汪玢玲、陶路等著,《俚韻驚塵「三言」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7. 周正舒、宋錦華等著,《欺騙術施智用謀的對敵藝術》(臺北:新雨出版社,1995年)。
8. 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9.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轉移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10. 洪淑苓鄭毓瑜等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11.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2011年)。
12. 胡亞敏,《敘事學》(臺中:若水堂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13.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14. 容肇祖,《馮夢龍與三言》(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15. 徐笑一,〈馮夢龍「三言」中的「以教寓情以情演教」〉收錄於《古今通俗文學演變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16. 張中莉,《馮夢龍全傳》(天津:長春出版社,1998年)。
17.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18. 陸樹侖,《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19. 傅沈洲,《馮夢龍與侯慧卿》(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20. 黃清泉,《新譯列女傳》(台北:三民出局,2003年)。
21.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22. 溫信子,《女四書品讀全集(第二卷):內訓品讀全書》(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3年)。
23. 歐陽文達,《關於文學的100個故事》(臺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24. 蔡石山著,《明代的女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25.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26. 韓鵬杰、朱金萍等著,《中國古代江湖騙子與騙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27.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28. 謬咏禾,《馮夢龍與三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
29. 羅小東,《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30. Conrad Schirokauer,Miranda Brown,袁德良譯《中國文明史第八卷明代中冊》(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年)。
31. E.M Forster 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32. Patrice Bonnewitz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麥田出版,2015年)。

三、期刊 (按姓氏筆劃排列)
1. 王建平、汪盼盼,〈《三言》中的騙子形象及騙術論析〉《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頁21-25。
2. 朱力,〈論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的騙局類作品〉《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頁139-140。
3. 李書宇,〈社會控制與個人力量—論〈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2016年9月第2期,頁35-53。
4. 李鵬飛,〈中國古典小說中的騙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3卷第1期,頁57-67。
5. 李月影,〈從薛婆、王婆形象看“馬泊六”式牙婆〉,《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26卷第3期,頁49-51。
6. 林珊妏,〈《杜騙新書》之僧騙故事探究〉,《德霖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006年第2卷第2期,頁87-96。
7. 金明求,〈導入引進情景:宋元話本小說「入話」之「大眾化」敘事藝術〉,《政大中文學報》2006年12月第六期,頁3-34。
8. 胡萬川,〈馮夢龍所編話本小說「三言」的版本與流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7年第九卷第6期,頁71-80。
9. 孫秀青,〈常用詞「欺」、「詐」、「騙」歷時替代考〉《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頁53-56。
10. 孫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1931年第5卷第2期,頁11-62。
11. 高桂惠,〈世道與末枝—《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2007年第25卷第1期,頁283-312。
12.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慾世界及其意蘊〉,《台大中文學報》1994年4月第八期,頁151-194。
13. 張秋華,〈若託大儒言,是名善戲謔--淺談〈神偷興寄一枝梅〉、〈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中的戲耍與智巧〉《國文天地》2006年第250期,頁13-18。
14. 張淑香:〈從小說的角度設計看賣油郎與花魁娘子的愛情〉《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10月)。
15. 張淼,〈鮮活的明代社會生活畫卷—評陳寶良先生《明代社會生活史》〉,《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8卷第5期,頁739-740。
16. 許暉林,〈淺談馮夢龍的《三言》〉《T&D飛訊》2011年第133期,頁1-15。
17. 黃絢親,〈《三言》中宣傳道教教義的故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年9月第六期,頁135-154。
18. 黃霖 ,〈《杜騙新書》與晚明世風〉,《文學遺產》1995年第1期,頁92-102。
19. 楊雅琪,〈明代女校書與三言二拍所反映的女子學識教育觀異同檢討〉,《人文與社會學報》2011年第2卷第9期,頁109-135。
20. 詹筱芸,〈從「三言二拍」夢境看晚明社會文化〉《史苑》,2010年7月,頁1-27。
21. 趙修霈,〈論馮夢龍「三言」中的「鬧」〉《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07年卷21第1期,頁85-100。
22. 趙軼峰、孫強,〈晚明經濟生活中的詐騙現象二則〉《瀋陽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1期,頁39-42。
23. 劉太強、陳順和,〈我國電信詐騙平臺犯罪及其防制對策之研究〉,《警學叢刊》2009年第40卷第2期,頁87-125。
24. 韓南著,吳壁婉譯,〈「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與「杜十娘怒沈百寶箱」撰述考〉《中外文學》1976年第5卷1期,頁42-65。
25. Kern,Jean E.著,張艾茜譯,〈中國通俗小說(三言二拍今古奇觀)中的個人與社會〉《中華國學》1977年1月第1卷第1期,頁47-51

四、學位論文 (按姓氏筆劃排列)

1. 毛金素著,《傳承與嬗變—從《三言》探析儒家榮辱道德觀》(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2. 王珍華著,《馮夢龍《三言》小說寫作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3. 吳珮嫣著,《《三言》人物形象研究——以違反道德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4. 李嘉佩,《運命的播弄與對治——黃春明小說的困境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5. 林怡君著,《馮夢龍及《三言》犯罪故事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6. 林漢彬著,《《三言》福禍始微觀念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7. 柯乃榕著,《《三言》中的女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8. 柳志傑著,《「三言」點評教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9. 夏元鴻著,《《杜騙新書》所呈現的社會現象》(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10. 崔桓,《三言題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5年)。
11. 張佩玲著,《《三言》中的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12. 張佩琳著,《《三言》敘事藝術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13. 許雪珠著,《《三言》中儒釋道思想與庶民文化試探》(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14. 陳秀珍,《《三言》、《二拍》情色世界探究》 (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15. 陳怡初著,《從《三言》故事看明代刑律中「姦罪」之規範》(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6. 陳品欣著,《《三言》所反映的明代市井生活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7. 陳素靜著,《馮夢龍「三言」的宗教故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18. 陳國香著,《根據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9. 陳雪君著,《明清話本小說佛寺場景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1年)
20. 陳琬瑜著,《《情史》與《三言》對應篇目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21. 陳雅紅著:《《三言》中的士商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22. 陳裕鑫著,《細緻與奇巧——「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繪》(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23. 陳曉蓁著,《「三言」人物心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24. 傅家員著,《馮夢龍《三言》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25. 馮翠珍著,《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26. 黃明芳著,《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27. 黃麗夙著,《《三言》所映射之時代女性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28. 詹淑杏著,《《三言》公案小說所反映的明末社會現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29. 劉素里著,《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30. 劉淑娟著,《馮夢龍通俗文學志業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頁194。
31. 劉樹斌著,《「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32. 蔡蕙如著,《三言中的婚姻與戀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5年)
33. 蔣慈玲著,《《三言》案獄訴訟故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34. 盧志琳著,《《二拍》中騙術研究》(南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35. 戴為淑著,《城與人—《三言》中的臨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五、網路檢索資料 (按姓氏筆劃排列)

1. 林士耘、黃湘君,〈論三言二拍娼妓愛情故事中的男性角色〉,取自:http://web.fg.tp.edu.tw/~tfghdb/blog/wp-content/uploads/2016/01/Z09_pp167-pp203_%E8%AB%96%E4%B8%89%E8%A8%80%E4%BA%8C%E6%8B%8D%E5%A8%BC%E5%A6%93%E6%84%9B%E6%83%85%E6%95%85%E4%BA%8B%E4%B8%AD%E7%9A%84%E7%94%B7%E6%80%A7%E8%A7%92%E8%89%B2.pdf(檢索日期:2017年7月23日)
2. 高譜鎮,〈《布赫迪厄論電視》Sur la television一個透過「場域」概念的解讀〉,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二十四期,2002年6月15日刊行,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4/24-05.htm (檢索日期:2017年7月23日)
3. 張恩源,〈為甚麼理論解釋不了生活?布迪厄告訴你的實踐、場域與慣習〉,香港01,取自:http://philosophy.hk01.com/%E6%96%87%E7%AB%A0/59829/%E7%82%BA%E7%94%9A%E9%BA%BC%E7%90%86%E8%AB%96%E8%A7%A3%E9%87%8B%E4%B8%8D%E4%BA%86%E7%94%9F%E6%B4%BB%EF%BC%9F%E5%B8%83%E8%BF%AA%E5%8E%84%E5%91%8A%E8%A8%B4%E4%BD%A0%E7%9A%84%E5%AF%A6%E8%B8%90%E3%80%81%E5%A0%B4%E5%9F%9F%E8%88%87%E6%85%A3%E7%BF%92 (檢索日期:2017年7月23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