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192.19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芊卉
作者(外文):Chen, Chien-Hui
論文名稱(中文):文化資產類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課程方案內容分析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ntent Analysis of Curriculum Programs on Cultural Heritage Typ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acilities, Venues
指導教授(中文):榮芳杰
指導教授(外文):Rong, Fang-Jay
口試委員(中文):劉思岑
趙芝良
口試委員(外文):Liu, Shih-Tsen
Chao, Chih-L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區與社會學習領域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11196511
出版年(民國):113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文化資產文化景觀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課程方案現地教學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Landscap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acilities And VenuesCurriculum ProgramsOn-Site Learn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經認證文化資產類型環教場所且同時具政府機構指定或登錄文化資產中文化景觀類別的雙認證場域課程方案之內容。以內容分析法,經由文獻探討整理出的「環境教育目標」及「文化景觀涵構」兩構面中十項主類目與二十九項次類目作為研究工具對課程方案進行分析;再輔以深度訪談法,進一步瞭解場域中的相關人員對於課程方案內容的詮釋觀點,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具雙認證的課程方案之編寫提出具體建議。依上述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獲得以下之結論:N/A
一、環境教育課程方案在環境教育目標構面的主類目分析中,以「環境知識」比例最高,「環境行動技能」比例最低;在文化景觀涵構構面的主類目分析中,以「象徵價值」比例最高,「社會價值」比例最低。N/A
二、環境教育課程方案在環境教育目標構面的次類目分析中,以「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比例最高,「環境活動規劃與執行」比例最低;在文化景觀涵構構面的次類目分析中,以「技術及美學」比例最高,「地方自我認同及歸屬感的」比例最低。N/A
三、各場所的環境教育課程方案內容,組成方式以提問的方式為最多,配合地方資源主題的概念,提出相關的問題;多以情境兩難的方式,編寫教師則扮演引導與催化的角色,運用討論的方法,與生活經驗相互連結,重視價值澄清和道德形成。N/A
四、環境教育課程方案在呈現環境教育議題時,著墨於環境資源管理、永續發展、自然運行和產業技術等面向,在文化保存的困境、傳統習俗維護議題則較少提及。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 content of certifie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that also hold dual certification in cultural landscapes designated or registered by government agencies. Using content analysis, the study examines the curriculum plans based on ten main categories and twenty-nine subcategories deriv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oals" and "Cul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This analysis is supplement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erspectives of personnel involved in these sites regard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Based on the study’s finding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ual-certified curriculum plans are provided. The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methods are as follows:N/A
1.In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oal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while "Environmental Action Skills" had the lowest. In the main category analysis of cul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Symbolic Value"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while "Social Value" had the lowest.N/A
2.In the subcategor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oals, "Experience of Natural and Man-made Environments"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while "Planning and Execution of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had the lowest. In the subcategory analysis of cul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Technical and Aesthetic"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while "Local Self-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had the lowest.N/A
3.The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lans at various sites predominantly uses a question-based approach, presenting relevant questions aligned with local resource themes. The plans often incorporate situational dilemmas, with teachers playing a guiding and catalytic role, using discussion methods to connect with life experiences, and emphasizing value clarification and moral development.N/A
4.When pres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sues, the curriculum plans focus on aspects such as environmental resource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tural processes,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They rarely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raditional customs.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基本概念 9
第二節 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21
第三節 文化景觀與文化資產 30
第四節 雙認證場所背景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3
第二節 研究樣本 5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9
第五節 效度與信度 6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4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69
第一節 環境教育目標構面分析 69
第二節 文化景觀涵構構面分析 84
第三節 課程方案內容質性分析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結論 135
第二節 建議 141
參考文獻 144
附錄149

表目錄
【表1-1】具法定文化資產身分之環教場所列表 7
【表2-1】環境教育目標之內涵與主題 14
【表2-2】各組織文化景觀定義及類別比較表 33
【表2-3】場所中的有形與無形元素 35
【表2-4】文化景觀價值認定彙整表 37
【表2-5】文化景觀保存價值評估表 39
【表2-6】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相關文化資產列表 44
【表2-7】橋頭糖廠文化園區相關文化資產列表 46
【表2-8】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相關文化資產列表 48
【表2-9】台灣油礦陳列館相關文化資產列表 50
【表3-1】環教場所及課程列表 55
【表3-2】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56
【表3-3】環境教育目標、文化景觀類目編號 60
【表3-4】文化資產類型之環境教育課程方案類目分析表 60
【表3-5】類目表分析之專家名單 63
【表3-6】課程資料編號說明表 66
【表3-7】訪談資料編號說明表 66
【表4-1】各場域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環境教育目標主類目分布表 70
【表4-2】各場域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環境教育目標次類目分布表 72
【表4-3】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73
【表4-4】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74
【表4-5】橋頭糖廠文化園區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76
【表4-6】橋頭糖廠文化園區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77
【表4-7】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78
【表4-8】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80
【表4-9】台灣油礦陳列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81
【表4-10】台灣油礦陳列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82
【表4-11】各場域環境教育課程方案文化景觀涵構主類目分布表 84
【表4-12】各場域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環境教育目標次類目分布表 87
【表4-13】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89
【表4-14】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90
【表4-15】橋頭糖廠文化園區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92
【表4-16】橋頭糖廠文化園區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93
【表4-17】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95
【表4-18】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96
【表4-19】台灣油礦陳列館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98
【表4-20】台灣油礦陳列館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99

圖目錄
【圖2-1】環境教育教學課程之目標概念架構圖 14
【圖2-2】年級層級教育學習重點 16
【圖2-3】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構成要素圖 25
【圖2-4】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周邊相關文化資產 46
【圖2-5】橋頭糖廠文化園區周邊相關文化資產 48
【圖2-6】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周邊相關文化資產 49
【圖2-7】台灣油礦陳列館周邊相關文化資產 51
【圖3-1】研究架構圖 56
【圖3-2】研究步驟圖 58
【圖3-3】單元主題分析範例 65
【圖4-1】各場域環境教育課程環境目標主類目比較長條圖 70
【圖4-2】各場域環境教育課程環境目標次類目比較長條圖 72
【圖4-3】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74
【圖4-4】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75
【圖4-5】橋頭糖廠文化園區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76
【圖4-6】橋頭糖廠文化園區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78
【圖4-7】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79
【圖4-8】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80
【圖4-9】台灣油礦陳列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82
【圖4-10】台灣油礦陳列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83
【圖4-11】各場域環境教育課程文化景觀涵構主類目比較長條圖 85
【圖4-12】各場域環境教育課程環境目標次類目比較長條圖 88
【圖4-13】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89
【圖4-14】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課程中環境教育目標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91
【圖4-15】橋頭糖廠文化園區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92
【圖4-16】橋頭糖廠文化園區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94
【圖4-17】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95
【圖4-18】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97
【圖4-19】台灣油礦陳列館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主類目「實質內涵」分布情形 98
【圖4-20】台灣油礦陳列館課程中文化景觀涵構次類目「學習主題」分布情形 101
【圖4-21】環境教育目標構面比例分配圖 102
【圖4-22】人類行為對環境之衝擊(1) 103
【圖4-23】人類行為對環境之衝擊(2) 104
【圖4-24】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1) 105
【圖4-25】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2) 105
【圖4-26】生態學基本概念(1) 106
【圖4-27】生態學基本概念(2) 107
【圖4-28】環境議題內涵 108
【圖4-29】生活環保 109
【圖4-30】環境倫理 110
【圖4-31】社會正義與永續 111
【圖4-32】環境議題調查 111
【圖4-33】環境活動規劃與執行 112
【圖4-34】環境行動經驗(1) 113
【圖4-35】環境行動經驗(2) 113
【圖4-36】探究全球問題 114
【圖4-37】文化景觀涵構構面比例分配圖 114
【圖4-38】獨特性與差異性(1) 116
【圖4-39】獨特性與差異性(2) 116
【圖4-40】人與自然的互動(1) 116
【圖4-41】人與自然的互動(2) 117
【圖4-42】技術與美學(2) 118
【圖4-43】生活場所與建物 119
【圖4-44】生活文化紀錄(1) 120
【圖4-45】生活文化紀錄(2) 120
【圖4-46】生活場所與建物 122
【圖4-47】歷史人物的關係(1) 122
【圖4-48】歷史人物的關係(2) 123
【圖4-49】歷史事件、時期或活動 123
【圖4-50】環境資源特徵 124
【圖4-51】自然景觀元素 125
【圖4-52】動、植物的多樣性 125
【圖4-53】永續再生能源 126
【圖4-54】歷史活動體驗 127
【圖4-55】文化觀光與遊憩 128
【圖4-56】產業經濟發展(1) 129
【圖4-57】產業經濟發展(2) 129
【圖4-58】記憶傳承與認同(1) 131
【圖4-59】記憶傳承與認同(2) 131
【圖4-60】社會與公民教育 132
【圖4-61】地方自我認同及歸屬感 132
1.中國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研究中心(2020年04月18日)。國際古蹟遺址日專題-大共享時代下的文化資產創生:ICOMOS GA2020大會前瞻。文化復新事。https://icprc.cute.edu.tw/2020/04/icomos-ga2020.html
2.方偉達(2019)。環境教育: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3.王宇菡(2010)。社會變遷下臺北機廠的新角色定位。屏東: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 。
4.王淳熙(2014)。台灣文化景觀保存區研擬與實施策略之研究。建築學報,88,119-140。
5.王新衡(2022)。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的教學思維與實踐。亞洲產業文化資產平台專刊,8。
6.王嘉瑩(2016)。雲林海線地區文化資產環境教育之研究- 以國定古蹟麥寮拱範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7.王懋雯(1995)。環境教育的定義、目標與內涵。教育資料集刊,20,35-40。
8.王譯鍾(2008)。都市綠地作為環境教育場域之空間及活動模式應用研究-以桃園縣立虎頭山公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
9.王鑫(1992)。自然中心戶外環境教學之意義與初步構想。環境教育季刊,15,36-41。
10.朱珊玟、吳連賞(2022)。臺南新營太子宮問路店推動環境教育可行性之研究。社區永續觀光研究,6(2),37-53。
11.行政院環保署(1992)。環境基本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O0100001。
12.行政院環保署(2010)。環境教育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o0120001。
1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2017)。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申請作業指引 。https://www.moenv.gov.tw/DisplayFile.aspx?FileID=73FABA335628857F&P=2306c3c5-6131-42f4-a07b-f1eb644d663b。
14.吳岱瑾(2014)。社區環境教育發展基礎探討-苗栗塭內社區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 。
15.吳鈴筑、張子超(2017)。探討公私部門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之發展概況:以100至104年間資料為例。環境教育研究,13(1),99-136。
16.李光中(2007年06月18日)。世界遺產系列 (4)-從 UNESCO 世界遺產及 IUCN 保護區新趨向談文化景觀劃定 (上)。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網站。https://www.nps.gov.tw/%E5%85%AC%E5%9C%92%E5%B0%88%E6%AC%84/%E4%B8%BB%E9%A1%8C%E5%A0%B1%E5%B0%8E/457-2009-07-22-15-54-45.html
17.李光中(2009)。文化地景與社區發展。科學發展月刊,439,38-45。
18.李瑞宗(2009)。陽明山地區產業遺址調查與保存規劃研究(二)。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19.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20.周珊瑜、高翠霞(2015)。不同類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課程方案表現形式。教育論叢,3,51-75。
21.周儒 (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2.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地方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以台中都會區為例。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
23.林佑銘(2023)。澎湖吉貝石滬文化館環境教育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
24.林吟徽(2009)。國小四年級環境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
25.林明瑞、王聖賢(2006)。福寶濕地自然保育課程實驗教學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在濕地自然保育認知、態度之影響。環境教育研究,4(1),103-146。
26.林思玲、榮芳杰(2014)。點燃一把傳承之火:世界遺產教育的回顧與觀察。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9,55-80。
27.林思玲(2021)。文化創意與科普教育推廣文化資產保存。文化資產保存科學教育推廣講座。
28.林崇熙(2009)。文化資產作為一種新科學:文化資產學芻議。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0,13-28。
29.林崇熙(2010)。文化資產渴望公共性。臺北:2010年第13屆文化資產保存利用與保存科學國際研討會。
30.林曉薇(2008)。文化景觀保存與城鄉發展之研究-以英國世界文化遺產巴那文工業地景為例。都市與計劃,35(3),205-225。
31.林麗娟(2004)。由線上歷程分析 PBL 專題研究學習。圖書館學刊,32,1-13。
32.邱育昶(2015)。文化資產運用於國中教學之研究-以台南安平劍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33.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34.夏鑄九(2003)。在網絡社會裡對古蹟保存的新想像。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51-83 。
35.翁政凱(2012)。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實質與非實質價值互動模式-臺灣糖業文化資產再利用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36.高翠霞、張子超(2016)。環境教育的發展脈絡與融入十二年國教的方法 。課程與教學季刊,19(2),27-52 。
37.高翠霞、張育傑、謝濬安(2013)。臺灣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現況探討。臺中:2013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暨實務交流國際研討會。
38.張子超(2017)。議題教育的意義與課程融入—以環境教育為例。教育脈動,11,23-30。
39.張育傑(2017)。戶外學習的優質場域—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科技大觀園。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6475bea4-4df6-4678-ab64-1f69e9b2a438
40.梁維昕(2015)。中興新村文化景觀保存及管理原則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41.許世璋(2001)。環境議題與行動導向的環境教育。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51-57 。
42.許美惠(2019年08月09日)。從十二年國教談環境教育的契機與挑戰。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https://si.taiwan.gov.tw/Home/CitizensSay/View/93
43.郭茹甄(2015)。台中都會公園實施環境教育之研究-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
44.郭淑華(2009)。社區文化資產維護的教育推廣研究~以桃園市龍岡社區文化資產守護網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45.陳繹如(2014)。環境學習中心地方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 。
46.傅朝卿(2007)。文化資產宣導推廣活動示範行程導覽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7.傅朝卿(2012)。文化資產作為環境教育場域的實踐 。102 年度第2003 期環境教育政策研討會,121-139 。
48.彭國龍(2014)。環境教育機構、設施場所、人員認證實行現況與問題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 。
49.曾慈慧、沈進成、陳鸞鳳(2018)。以旅遊經驗為基礎的臺灣兒童環境行為模式,戶外遊憩研究,31(3),85-120。
50.黃炳煌(1987)。從教學的概念分析談教學設計。現代教育,7,87-103。
51.黃富昌等(2005)。評析環境法醫技術在環境工程上之應用。第四屆台灣環境資源永續發展協會年會研討會論文集。
52.黃朝恩(1994)。地理科戶外環境教學之實驗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21,174-207。
53.黃蕙蘭、林吟霞(2020)。生活課程教科書涵蓋「環境教育議題」之現況分析。教科書研究,13(3),33-68。
54.楊冠政(1992)。環境教育發展簡史 。博物館學季刊,6(3),3-9 。
55.楊冠政(1997)。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0。
56.楊冠政 (1998)。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書局。
57.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 。環境教育學刊,1, 1-11 。
58.楊國樞(1993)。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收錄於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
59.董慧玲(2008)。國小三年級實施環境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
60.雷麗蓉(2017)。適合產業參觀及遊憩休閒類型環境教育場域採行之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61.榮芳杰(2019)。古蹟就是我們的教室-強調現地教學的文化資產教育。文化資產保存學刊,50,92-96。
62.榮芳杰、江篠萱(2022)。成為文化知識家-帶孩子探索文化資產場所的奧秘。臺北:方寸文創。
63.趙晏正(2007)。從文化景觀脈絡探討聚落保存價值:以台南縣江家聚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64.劉益昌(2016年01月05日)。環境教育文化保存更廣闊了環境和文化的保存。行政院環訓所電子報編輯小組。https://record.moenv.gov.tw/Epaper/105105/ep-2-a.html
65.歐陽教(1992)。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文景出版社。
66.蔡宗武(2021年02月25日)。古蹟是環境教育最佳教室見城計畫環境教育向下扎根。臺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環境教育資訊網。https://epb2.tnepb.gov.tw/tnepb_edu/mode03_02.asp?num=20210225083325
67.蔣壽德(2023)。以設施場所四大要素探討國內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遭逢問題及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68.盧薇喬、吳連賞(2016)。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和城鄉發展關係-以臺南市北門區為例。城市學學刊,7(2),25-55 。
69.盧薇喬、陳怡萱(2017)。試論文物保存與修復空間落實環境教育。科技博物, 21(4),5-31。
70.盧薇喬等(202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作為推廣教育的現況研析 。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55,28-45。
71.Estepa Giménez, J., Wamba Aguado, A. M., & Jiménez Pérez, R. (2005). Fundamentos para una enseñanza y difusión del patrimonio desde una perspectiva integradora de las ciencias sociales y experimentales. Revista de Investigación en la Escuela, 56, 19-26.
72.Heyd, T. (2005). Nature, culture, and natural heritage: Toward a culture of nature. Environmental Ethics, 27(4), 339-354.
73.Scazzosi, L. (2004). Reading and assessing the landscape a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Landscape Research, 29(4), 335-355.
74.Tunney, J. (2004). World trade law, culture, heritage and tourism. Towards a holistic conceptual approach?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7(4-5), 383-398.
75.UNESCO-UNEP. (1975). The Belgrade Charter: A framework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1/000177/017772eb.pdf.
76.UNESCO-UNEP. (1978). The Tbilisi Declaration: Final report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rganized by UNESCO in cooperation with UNEP, USSR, 14–26 October 1977, Paris, Franc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