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朝郁(2015)。讓體育課的教學效果更好-班度拉社會學習論在體育課練習教學的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52-158。 余雅婷、周宏室(2012)。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對國小學童籃球學習之成效影響。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3,25-42。 吳俊憲(2020)。素養導向學習評量理念與標準本位評量設計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9),143-148。 吳清山(2010)。師資培育研究。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1)。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未來適應力。研習資訊,28(4),1-3。 吳璧純(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0-34。 吳璧純、詹志禹(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35-64。https://doi.org/10.3966/181665042018061402002 呂亦航(2016)。合作學習在體育課中不同分組方式對動作技能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系統編號:105NTNU556700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呂學棱(2017)。國小體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以體育教學模組認證為例(系統編號:106NTNU5567056)〔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坤崇(2013)。大學生通識核心素養量表之編製。教育研究月刊,235,137-155。 李重毅、廖晧圭(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4期,38-59。https://doi.org/10.6423/HHHC.201107.0038 李淑玲、馮麗花(2004)。體育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大專體育。,74,121-129。https://doi.org/10.6162/SRR.2004.74.18 李雅雯(2022)。彩虹國小體育教師實施體育教學模組2.0專業學習社群之探討(系統編號:110NTNU541901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房瑞文(1997)。Mosston 練習式、互惠式教學效果的比較—以國小籃球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林本源(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系統編號:090NCPE5567002)〔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益凡(2022)。高中實施素養導向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10NTHU5421010)〔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錚(2006)。概念構圖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籃球學習成效之研究(系統編號:095NCPE5567041)〔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靜萍(2017)。落實素養導向體育課程與教學。學校體育,162,4-5。 邱稚瑋(2007)。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系統編號:096NTNU556707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施又瑀、施喩琁(2019)。務實的教師專業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2), 37-45。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裕宏(2011)定義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的理論架構。研習資訊,4(28),15-24。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5,1-7。 范真領(2016)。臺中市高中職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系統編號:104NTCT0567007)〔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K-12一貫課程綱要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與各領域課程統整研究。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新北市:作者。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張智鈞(2022)。臺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個案之體育課學習態度。教育研究與實踐學刊,69(2),1-14。 張萓方(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系統編號:099TMTC5567012)〔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健康與體育領域。教育部。 章志昇(2008年12月1日4)。臺北市高中職、國中及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認同傾向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論文發表〕。。2008年台灣銀髮族休閒運動與健康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縣,台灣。 莊紘珍(2013)。國小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以宜蘭縣國教輔導團健體領域輔導小組推動模式為例。學校體育,134,34-45。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精華書局。 陳志偉(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體育態度與身體活動量關係之研究(系統編號:100TMTC5567005)〔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佳宏(2009)。資訊多媒體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排球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系統編號:098NTNU5567104)〔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俊龍(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下的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66,41-55,188-207。 陳慧美(2011)。台北市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體育態度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系統編號:100TMTC5567008)〔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49,189-210。 單小琳(2000)。教師成長檔與專業發展。學校行政,9,46-57。https://doi.org/10.6423/HHHC.200009.0009 彭鈺人(1993)。體育測驗與評量。師大書苑。 掌慶維(2017)。身體素養導向教學之展望與挑戰。學校體育,162,31-43。 掌慶維(2017)。國小體育教學模組之設計理念與實踐策略。學校體育,160,46-55。 掌慶維(2018)。素養導向體育教學之理論基礎。學校體育,168,38-48。 曾怡菁(2016)。國民教育輔導團對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系統編號:104MCU01331066)〔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曾彥勳(2014)。基隆市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體育態度相關性之研究(系統編號:102UT005567031)〔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冠達、張純、幸曼玲(2019)。實踐取向社群運作規劃與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脈動,17,1-8。 楊永祥(2020)。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研究(系統編號:108UT005567005)〔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俊鴻(2018)。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晴芳(2021)。教師專業成長對話---公開授課之議課探究(系統編號:109NTNT1149020)〔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閔智(2009)。理解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對國小學童排球低手發球學習成效之研究(系統編號:097TMTC5567015)〔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葉興華(2020)。從十二年國教課綱審議歷時論審議之運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40-45。 詹恩華(2018)。身體素養導向教學方法與實例。學校體育,168,60-71。 詹恩華、闕月清、掌慶維(2017)。素養導向體育課程評析:以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為例。大專體育,143,1-13。 劉立偉(2017)。中學體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5NTNU556701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海鵬(2002)。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劉鎮寧(2014)。高屏地區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動機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42,111-150。 潘慧玲(2007)。教師增能。心理出版社。 蔡坤陵(2014)。台北市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體育態度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系統編號:102UT005567024)〔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孟耘(2020)。教師進修動機、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夢的N次方為例(系統編號:108CHPI0230010)〔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素養之功能。教育科學期刊,10(1),203-217。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五南。 蔡清田(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之評論。台灣教育研究期刊,2(1),171-189。 蕭世原(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系統編號:093TPEC0421003)〔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魏銘松(2016)。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相關性之研究(系統編號:104UT005567033)〔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鐘建何(2017)。教學模組培訓對國小體育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系統編號:105NTNU556705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鐘敏華(2020)。素養導向體育教學之原則。學校體育,181,11-20。 Almond, L. & Whitehead, M. (2012). Physical literacy: Clarifying the natureof the concept. Physical Education Matters, 7 (1), 68-71. Bloom, B. S., Eng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D.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by a Committe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xaminer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Longmans Publishing. Dudley, D. A. (2015). A conceptual model of observed physical literacy. The Physical Educator, 72, 236-260. Guay, F., Ratelle, C. F., & Chanal, J. (2008). Optimal learning in optimal contexts: The role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education. Canadian Psychology, 49(3), 233. Harrow, M., Tucker, G. J., and Adler, D. (1972). Concrete thinking and idiosyncratic thinking inacut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6, 433-39 Illeris, K. (2009). Competenc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How can competences be learned, and how can they be developed in formal education? In K. Illeris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Developing skills and capabilities ( pp. 83-98). Routledge.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Masia, B. B. (1964).-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book II: the affective domain. David McKay Company.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Masia, B. B.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book II: the affective domain. David McKay Company. Pellegrino, J. W. (2017).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ing 21st century skills. In S. Guerriero (Ed.), Pedagogical knowledg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pp.223-252). OECD Publishing. PHE Canada(2018)。Physical Literacy Educational Strategies. Retrieved from PHE Canada Wed site。https://phecanada.ca/activate/qdpe/physical-literacy-educational-strategies Pike, G. R., Smart, J. C., & Ethington, C. A. (2012).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tudent engagemen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An extension of Holland’s theory.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53(5), 550-575.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eds.).(2003).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Strand, B.N., & Wilson, R. (Eds.). (1993). Assessing sport skills.Human Kinetics.Rychen, D. S. (2004). Key competencies for all: an overarching conceptual frame of reference. In D.S. Rychen & A. Tiana (Eds.), Developing Key Competencies in Education (pp.5-34).UNESCO. Whitehead, M. (2001).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3 , 127-138. Whitehead, M. E (2010). Physical literacy throughout the lifecourse. Routledge. Whitehead, M. E. (2013). Defini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and clarification of related issues.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 65 , 2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