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73.13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黃毓雯
作者(外文):Huang, Yu-Wen
論文名稱(中文):阿夫魯的視角:赫恪現代主義風格的弱老狂狷書寫
論文名稱(外文):From A Fool's Perspective:The Modernist Portrayal of the Underprivileged in Hawk's Writing
指導教授(中文):劉柳書琴
指導教授(外文):Liu, Liu Shu-Qin
口試委員(中文):吳冠宏
徐淑賢
口試委員(外文):Wu, Kuan-Hung
Hsu, Shu-Hs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學號:110141515
出版年(民國):113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4
中文關鍵詞:赫恪林明華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小它物都市漫遊者
外文關鍵詞:HawkLin Ming-HuaModernismPostmodernismObjet petit aFlâneu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在台灣文壇尚未受到廣泛矚目卻極為重要的作家——赫恪(林明華,1949-)。本文將探討赫恪作品中展現出獨特的現代主義風格,及作家對生命的深刻關懷,並對此珍貴的藝術家——赫恪,進行初步的勾勒。
本文聚焦於赫恪的現代主義作品,試圖探討赫恪於台灣文壇的重要性。首先,從赫恪的得獎作品——中篇小說《單車失竊記》作為開端,透過評審於決選會議中的論述,看見作家的異色登場,並探究此篇小說中的現代主義風格與主題內容。其次,綜觀作家的現代主義小說,作品多收錄於作品集《一街村》、《嘎啷啷書簡》、《戴面紗的臉書》,進而分析作家赫恪的獨特之處為何?在形式上,深究赫恪現代主義書寫風格的奠定與蛻變;在內容中,探討在不可抗拒的時代變遷與現代化過程中,底層小人物的個體存在問題、自我價值的思索與探問。最後,以狂狷知識份子的漫遊者之眼,凝視現代社會的多種議題,進而透過戇兒阿夫魯的視角出發,對現代社會和資本主義的狀態提出質疑和反思,探問社會中何謂真正成功、情感的流逝、以及生命的存在意義,從而揭示赫恪現代作品的深層價值和意義。
本論文的核心主題為:赫恪透過阿夫魯的視角,探問弱老狂狷的生命難題與關懷。所謂阿夫魯的視角,在本文中有兩層含義:一、赫恪這位作家,採取了一位愚者(A Fool)的視角,觀看現代生存的困境,進而展現弱老的生存難題。二、赫恪仿擬一個阿夫魯的角度,藉以提出似於「國王的新衣」的真誠探問。赫恪筆下呈現出在現代主義下,多種弱老的人的生存難題,從而揭示了現代社會帶來的生活,並不是如此現代、幸褔、快樂。本文將透過這兩個層面,探討赫恪選擇寫作的姿態與觀察的主題、風格與作品基調。
本研究將聚焦於三個重要議題,深入分析赫恪的現代主義創作。首先,探究赫恪的創作歷程,並進行初步勾勒。其次,探討赫恪現代主義書寫的異色之處為何?最後,分析赫恪筆下知識份子的角色意義,以及作家透過角色所發出的「天問」,如何呼應存在議題之思索。
This thesis aims to shed light on a critically significant yet underappreciated Taiwanese literary figure, Hawk (Lin Ming-Hua, 1949–). This paper seeks to outline Hawk's unique modernist portrayal and his profound engagement with life’s complexities.

The focus is on Hawk’s modernist literatures to articulate his importance in the Taiwanese literary field. Starting with Hawk’s award-winning novella "The Stolen Bicycle," the discussion delves into the distinctive entry of the writer into the literary field, as articulated by judges during the final selection meeting, and explores the modernist portrayal and thematic essence of this literature. Furthermor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awk’s modernist fiction, included in collections such as "One Street Village," "The Garunrun Letters," and "The Veiled Facebook," analyzes what makes Hawk's literatures distinctive. The inquiry extends into Hawk’s evolution in modernist writing and his exploration of the existential dilemmas, self-worth, and inquiries of marginalized individuals amid inescapable societal transformations and modernization. Lastly, through the eyes of an eccentric intellectual Flâneur and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imple-minded A Fool, the thesis questions and reflects on the state of modern society and capitalism, probing what constitutes true success, the erosion of emotion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reby revealing the deep-seated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Hawk’s modernist literatur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re theme of Hawk's literatur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A Fool” addressing the existential challenges and concerns of the frail, elderly, and eccentric. The "perspective of A Fool " implies two dimensions in this paper. Firstly, Hawk adopts the viewpoint of a fool to scrutinize the predicaments of modern existence, revealing the survival struggles of the frail and elderly. Secondly, Hawk mimics A Fool’s perspective to pose sincere inquiries akin to those raised in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Hawk's portrayal under modernism reveals the harsh realities faced by these vulnerable groups, contradicting the supposedly modern, blissful, and joyful life projected by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author uses these perspectives to explore the writer’s chosen narrative stance and examines the themes, styles, and tones of his literatures.

This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ree core issues to thoroughly analyze Heke's modernist creations. first, to explore and preliminarily outline Hawk’s creative trajectory; second, to discuss what distinguishes Hawk’s modernist literary portrayal; and third, to interpre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llectual characters created by Hawk, and how their existential queries resonate with existentialis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議題重要性 4
一、作家介紹 4
二、文獻檢討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一、詮釋學中的文本分析 11
二、風格分析 13
三、精神分析:拉岡——小它物 17
四、半結構式訪談 18
五、研究步驟 18
第四節 章節架構 20
第二章 這是什麼生活:《單車失竊記》中的漫遊者 23
第一節 另類存在:林明華的登場 23
一、文學獎揚名以前 24
二、榮獲聯合報文學獎引發討論 26
第二節 《單車失竊記》的主題 36
一、抵抗庸俗世界的「我」 37
二、沒上鎖的單車(自由)不見了 44
三、存在主義的探問 49
第三節 《單車失竊記》的技法 54
一、以意識流浮現台北 55
二、文字的混聲合唱 59
三、蟑螂的象徵話語 65
第四節 結語 74
第三章 困與弱:《一街村》中的短篇小說 76
第一節 頹廢的敘事 77
一、形式的奠定(意識流、內心獨白、蒙太奇、長句書寫) 78
二、形式的蛻變(後現代風格) 98
第二節 世界的荒謬 109
一、血紅與烏黑/洗滌之泉 110
二、鏡中自我換喻的小他物 117
三、輪迴意象 128
第三節 生命的難題 132
一、轉型期社會 133
二、崩解的家 139
三、孤獨老人 144
第四節 結語 151
第四章 自由的人:蕭桐秋與阿夫魯的追尋 153
第一節 客居蹇途:從〈0604〉到〈石定仔的話母與蕭桐秋的姿勢〉 153
一、台北漫遊者:〈計程車司機〉、〈生日快樂〉、〈0604〉 154
二、一街村的歸人:〈石定仔的話母與蕭桐秋的姿勢〉 164
第二節 狂狷之眼:肖仔蕭木/蕭桐秋的角色意涵 173
一、蕭木 173
二、蕭桐秋 181
第三節 真誠之口:〈阿夫魯要到西方問佛祖〉組曲 189
一、一個腦瓜子摔壞的人 190
二、憨痴與瘋顛 194
三、戇兒的天問 200
第四節 結語 212
第五章 結論 216
第一節 從林明華到赫恪 217
第二節 赫恪作品的宏觀評價 229
參考文獻 233
附錄一 240
一、文本

(一)作家文本
1. 林明華,《單車失竊記》(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1年2月)。
2. 林明華,《模範母親》(台北:遠流出版,1992年12月)。
3. 赫恪,《一街村》(花蓮:遠景印刷,2017年6月)。
4. 赫恪,《嘎啷啷書簡》(花蓮:遠景印刷,2019年12月)。
5. 赫恪,《戴面紗的臉書》(花蓮:遠景印刷,2020年10月)。

(二)其他文本
1. 夏爾・波特萊爾著,陳太乙譯,《現代生活的畫家》(台北市:麥田出版,2016年10月)。
2. 杭之,《一葦集》(台北:三聯書店,1987年3月)。
3. 聞一多,《死水》(天津:百花文藝出版,2018年1月)。
4. 杜斯妥也夫斯基著,孟祥森譯,《地下室手札》,(台北:桂冠出版,1994年)。

(三)作家相關評論
1.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一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0年3月)。
2.鍾肇政,〈走入勞苦大眾中的文學〉,收錄於林明華,《模範母親》(台北:遠流出版,1992年12月)。
3.劉柳書琴,〈花東縱谷,傳唱後農精神的歌者——讀赫恪《戴面紗的臉書》〉,《戴面紗的臉書》,(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20年10月)。
4.吳冠宏,〈吹動縱谷蔗林的風〉,收錄於赫恪,《甘蔗的名字》,(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2013年11月)。
5.吳冠宏,〈滿天星座下的混聲獨吟——讀赫恪《戴面紗的臉書》〉,收錄於赫恪,《戴面紗的臉書》(花蓮:遠景印刷,2020年10月)。
6.吳思鋒,〈隱性埋名〉,收錄於赫恪,《嘎啷啷書簡》(花蓮縣:遠景印刷,2019年12月)。
7.吳思鋒,〈畫筆怎麼會比鋤頭還重〉,收錄於赫恪,《戴面紗的臉書》(花蓮縣:遠景印刷,2020年10月)。
8.王威智,〈致老派作風〉,收錄於赫恪,《嘎啷啷書簡》,(花蓮縣:遠景印刷,2019年12月)。
9.陳列,〈赫恪這個朋友〉,《人間・印象》(新北:印刻文學出版,2013年8月)。
10.劉森雨,〈漫漫長路的《一街村》〉,收錄於赫恪著,《一街村》(花蓮:遠景印刷,2017年6月)。
11.劉森雨,〈妳好嗎?我們很好〉,收錄於赫恪,《嘎啷啷書簡》(花蓮:遠景印刷,2019年12月)。
12.赫恪,〔長跑者:我的藝文歷程〕演講,地點: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時間:2022年10月29日。

二、專書

1.宋裕,《中國文學史》(台北市:萬卷樓出版,2014年6月)。
2.〔清〕焦循:《孟子正義・盡心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3.〔魏〕何宴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子路第十三》(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4.F.Patka編,劉乃梁譯,〈存在主義與現代藝術〉,收錄於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99年3月)。
5.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第二版)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出版:1996年1月)。
6.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前衛出版,1993年)。
7.王文興,《王文興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出版,1990年)。
8.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翻譯,2001年)。
9.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文化出版,2010年4月)。
10.尼采著,林建國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市:遠流出版,1991年3月)。
11.馬泰・卡林內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南京:譯林出版,2015年2月)。
12.朱立立,《台灣現代派小說研究》(台北市:人間出版社,2011年3月)。
13.朱芳玲,《六〇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台灣學生書局出版,2010年4月)。
14.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北京: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6月)。
15.貝爾著,趙一帆、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台北市:桂冠出版,1989)。
16.奈杰・達德著,張君玫譯,《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台北:巨流圖書出版,2003年)。
17.斐德利克.葛霍著,徐麗松譯,《走路,也是一種哲學》(新北:二十張出版,2022年8月)。
18.楊澤主編,《狂飆八〇——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市:時報出版,1999年)。
19.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巴黎,十九世紀的都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台北市:臉譜文化出版,2010年5月)。
20.夏爾.皮耶.波特萊爾著,胡小耀譯,〈每個人都有他的妄想〉,《巴黎的憂鬱》,(新北:方舟出版,2019年10月)。
21.張素貞,〈現代小說敘述觀點的運用〉,《細讀現代小說》(台北:三民出版,1996年2月)。
22.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試論〉,收錄於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0年12月)。
23.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台北市:聯經出版,2015年4月)。
24.張曉風,〈一千二百三十點〉,收錄於齊邦媛編,《中英對照讀台灣小說》(台北:天下文化出版,2009年7月)。
25.夏濟安,〈評彭歌的「落月」兼論現代小說〉,《文藝雜誌出版》第1卷第2期,1956年10月。
26.張政偉,〈〈天問〉題名意義及其與道家思想的關連〉,《明道通識論叢》第3期,2007年9月。
27.莊惠宜註譯,《唐詩三百首》(台南:文國書局,1998年3月)。
28.莊魯迅著,劉宗德譯,《台灣不教的中國近代史》(台北市:大是出版社,2011年)。
29.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北市:聯經出版,2013年9月)。
30.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99年3月)。
31.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北京:三聯書店,2003 年 1 月 2 版)。
32.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新北:聯經出版,2020年8月)。
33.黃凡,〈小說實驗〉,收錄於《曼娜舞蹈教室》(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7年2月)。
34.黃清順著,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台發展》(高雄:麗文文化出版,2011年12月)。
35.楊小濱,《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卻又沒敢問拉岡的)》(新北:印刻文學,2019年10月初版)。
36.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台灣大學出版,2011年3月)。
37.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出版,1992年)。
38.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市:合志文化,2001年5月三版)。
39.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9年4月 修訂五版)。
40.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
41.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出版,1991 年)。
42.劉易斯・科賽著,郭芳等譯,《理念人:一項社會學的考察》(台北:中央編譯出版,2001年1月)。
43.黃恕寧、康來新主編,《無休止的戰爭:王文興作品綜論》(台北市:台灣大學出版,2013年12月)。
44.樂蘅軍,〈中國小說裏的名士形象及其變貌〉,《意志與命運》(台北:台灣大學出版,2021年3月)。
45.魏連科等注譯,《新譯後漢書》(台北:三民出版,2013年6月)。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1.王倩予,〈析屈原的懷疑精神〉,《培陵師專學報》第 15卷第 2 期,1999 年 4 月。
2.石曉楓,〈文革陰影與瘋癲書寫-余華早期小說中的身體奇觀〉,《中國現代文學》第18期,2010年12月。
3.李尚仁,〈如何書寫被排除者的歷史:金士伯格論傅柯的瘋狂史研究〉,《科技醫療與社會》第3期,2005年9月。
4.成英姝,〈融會貫通的模仿 王文興專訪〉,《中國時報》(1999年11月22日)。
5.齊嵩齡,〈漫遊者波特萊爾:從巴黎到台北,一個現代身體移置的經驗〉,《文化越界》第2卷第1期,2015年3月。
6.林慶文,〈非愚即狂——當代小說的瘋癲修辭〉,《北台國文學報》第2期,2005年6月。
7.范樂陶,〈從「狂狷」到「任誕」——魏晉任誕風氣的再探討〉,《雲漢學刊》第30期,2015年2月。
8.張育菁,〈俄羅斯文化中的聖愚形象——以杜思妥也夫斯基《白痴》為中心的探討〉,《史學研究》20期,2006年12月。
9.賀淑瑋,〈拼貼後現代:小說〉,《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年4月。
10.楊小濱,〈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記憶幽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年9月。
11.劉紹銘,〈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中外文學》第2卷第2期,1973年7月。
12.馮冬,〈「慾望那可怕的光輝」:葉慈詩歌的心理解析〉,《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5卷第1期,2011年12月。
13.林慶文,〈非愚即狂-當代小說的瘋癲修辭〉,《北台國文學報》2期,2005年06月。
14.洪珊慧,〈《家變》與《孽子》中的父子關係與對「真實」世界的追求〉,《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2期,2011年4月。
15.張韻如,〈語言及音樂的關聯——論「家變」的文體結構所呈現的音樂性〉,《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第3期,2006 年 7 月。
16.蕭義玲,〈亞茲別的宣言與選擇〉,《文與哲》第29期,2016年12月,頁317-354。

(二)學位論文
1.張曉蕙,〈解嚴以降三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之文學意涵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碩士論文,2010年)。
2.陳憲仁,〈台灣文學獎及其對文壇影響之研究(1950—2010)〉(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四、網路資源
1.《二二八事件基金會》,(來源:https://www.228.org.tw/,檢索日期:2024年1月)
2.《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reurl.cc/zlkz5a,搜尋日期:2024年3月)。
3.《教育部閩南語常用字典》,網址:https://reurl.cc/mrKYrM,搜尋日期:2024年3月。
4.列子,《列子・周穆王》,(資料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reurl.cc/M4RgKW,檢索日期:2024年1月)。
5.莊子,《莊子.秋水》,(資料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reurl.cc/67A4AO,檢索日期:2024年1月)。
6.董峰政,〈「正港」的菅芒花〉,2003年9月。網址:https://reurl.cc/RW3kzx,搜尋日期:2024年3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