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88.70.13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項心潔
作者(外文):XIANG, XIN-JIE
論文名稱(中文):職教漢語之師資培訓專案調查研究——以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增能課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vestigation on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Projects for L2 Chinese Teaching——Taking Teachers' Enhancing Course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中文):信世昌
指導教授(外文):Hsin, Shih-chang
口試委員(中文):孟柱億
李家豪
口試委員(外文):MAENG, JOO-OECK
Li, Jia-h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學號:110004467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華語教學跨領域發展職教漢語漢語師資培訓
外文關鍵詞:Cross-fiel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Chinese teacher train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全球華語教學進入新階段,推動華語教育領域與其他領域結合發展已成為重要趨勢。職業教育漢語教學面對來自不同國家、行業的不同需求,需要探索個性化教學和跨文化交流。同時,建設職教漢語師培體系的挑戰在於將語言教學與職業技能培訓有機融合,以提升教學效果和對學生能力的評估。對漢語師資培訓案例的研究可以為其他國家或地區建立類似的漢語師培體系提供借鑒和參考,有利於推動全球範圍內華語教學跨領域發展及漢語師培體系建設的發展。

本研究主要分為「漢語師培專案設計者」和「專案參與學員受訓體驗」兩個面向,先是對「該師培項目的完整流程和具體實施步驟」進行介紹,並在介紹專案構成中穿插進了專案設計者對項目設計理念的訪談結果;再根據「培訓結果和學員反饋」從專案實施過程、專案對專業能力的培訓、培訓學習獲得感三個面向,以及培訓方式、師資隊伍、培訓環節、考核標準、課程內容、培訓效果六個維度,分別對參訓學員的滿意度進行分析,在分析結束後也對部分專案參與人員進行了訪談。另附上漢語師培課程範例作為參考。

本研究主要是基於「華語教學跨領域發展」及「漢語師培體系建設」的相關理論,旨在以一項已執行的漢語師培專案為例,運用因素分析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探討影響漢語師資培訓的效果的因素,並分析該項目的成功與不足之處,以此提出對未來漢語師培體系建設的建議。
Global Chinese teaching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an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to promote the combin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other fields. In the face of different need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industrie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to explore personalized teaching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llenge of building a Chinese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es i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he study of Chinese teacher training cases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for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 to establish similar Chinese teacher training systems.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the designe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training project and the training experience of the trainee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ject. The results of the project designer’s interviews on the project design concept were entered. Then,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results and trainee feedback from the three aspects and the six dimensions of links. After the analysis, some project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Attached is a sample of Chinese teacher training courses for reference.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Discus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 of Chinese teacher training, and analyze the succes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roject,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ture Chinese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摘要
謝辭
目錄
第一章-----------------------1
第二章----------------------11
第三章----------------------35
第四章----------------------43
第五章----------------------67
第六章---------------------109
第七章---------------------113
參考文獻-------------------125
附錄-----------------------137


孔傅鈺、張艷莉(2021)。漢語水準考試(HSK)對國際漢語教學的反撥效應研究。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頁46-51。
孔傅鈺、張艷莉(2021)。漢語水準考試反撥效應研究回顧:現狀與反思。外語測試與教學。2021年第3期,頁12-20。
方緒軍(2007)。CEFR 對漢語測試研發的啟示。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2期,頁136-143。
牛莉、王力平、劉霞(2021)。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高職院校留學生「漢語+」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研究。大學(30),頁123-125。
王正勝(2019)。《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二)》解讀。外語測試與教學。2019年第3期,頁19-24+59。
王季香(2018)。專業華語教材的編寫與實務──以《越南工廠華語通》為例。應華學報。2018年12月第19期,頁17-51。
王若江(2003)。特殊目的漢語教學實踐引發的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1期,頁52-57。
王添淼(2012)。《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評析。海外華文教育。2012年第2期,頁158-162。
王博(2019)。基於「5C」標準的對外漢語初級綜合課教學設計。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師範大學。
王朝中(1993)。漢語水準考試(HSK)綜合評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頁74-77。
王輝(2014)。以美國5C標準為視角對兩種漢語教學法的應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安外國語大學。
王曉麗、李光明(2021)。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準等級考試(MHK)。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eds.)。語言生活皮書——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21)(pp.101)。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王贊育(2019)。以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觀點組構的大學華語聽力課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2019年12月1日第19期,頁1-19。
付嘉瑞(2019)。漢語水準考試(HSK)研究現狀、熱點與前沿主題分析。碩士學位論文,遼寧師範大學。
史成周(2014a)。美國ACTFL聽力標準及評論。海外英語。2014年第10期,頁98-99+105。
史成周(2014b)。美國ACTFL口語能力標準及評論。海外英語。2014年第6期,頁81-83。
史成周(2014c)。美國ACTFL閱讀能力標準及評論。海外英語。2014年第5期,頁100-101。
史成周(2014d)。美國ACTFL寫作能力標準及評論。海外英語。2014年第4期,頁227-228+231。
史真(2020)。「漢語+」時代泰國孔敬府職業院校漢語教學情況調查與思考。碩士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
白樂桑、張麗(2008)。《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新理念對漢語教學的啟示與推動——處於抉擇關頭的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第3期,頁58-73+3。
向金萍(2018)。OPI教學模式在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時代教育。2018年第6期,頁21-22。
朱昊華(2020)。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下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上海師範大學。
江路路(2020)。ACTFL模式下的初級漢語「數字」教學。文教資料。2020年第1期,頁13-16。
何怡(2021)。普通話水準測試(PCS)與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準等級考試(MHK)三級口試部分的對比分析。作家天地。2021年第26期,頁123-124。
何嬌(2021)。「漢語+高鐵職業技術」項目學生培訓滿意度調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
吳日霞(2019)。新漢語水準考試對醫學專業留學生的反撥效應研究。廣西教育。2019年第15期,頁40-42+89。
吳應輝、劉帥奇(2020)。孔子學院發展中的「漢語+」和「+漢語」。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0年第1期,頁34-37+62。
宋連誼(2016)。歐洲語言標準CEFR和歐洲漢語能力基準EBCL。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6年第3期,頁60-66。
宋燕妮、楊從坤(2018)。「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推廣與文化教育輸出——以高職院校海外語言職教中心建設為例。現代職業教育。2018年第11期,頁133。
宋繼華、馬箭飛、朱志平、王靜、彭煒明、陳晨(2022)。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的構建。語言文字應用。2022年第2期,頁2-14。
李宇明(2015)。「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人民日報,2015-09-22。
李江薇(2011)。美國5C標準對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01年第9期,頁170-171。
李思曉(2022)。基於ACTFL量表的一對一線上漢語輔導課教學設計與實施。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外國語大學。
李泉(2011)。論專門用途漢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2011年第3期,頁110-117。
李海洲、楊傑、張學軍(2017)。近5年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熱點及發展態勢——基於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載文的CiteSpace3和中國知網計量分析。職業技術教育。2017年第12期,頁52-56。
李莉(2013)。基於「5C」標準的對外漢語初級綜合課教學活動設計。電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頁86-90。
李黎(2019)。基於ACTFL語言標準的高職英語教學評價量規設計。海外英語。2019年第21期,頁241-242。
周守晉(2007)。《歐洲共同框架 . :語言學習、教學、測試參考標準》與對外漢語教學。漢語教學學刊。2007年第3期,頁17-33。
周菁(2022)。「一帶一路」下國際漢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探索研究。國際中文教學期刊。卷2編號1,頁47-57。
孟柱億(2017)。針對初學者的漢字書寫的直觀化教學模式。第14屆英國漢語教學研究會論文集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VIII,頁113-118。Sinolingua London Ltd。
孟源、沈胡婷、馬箭飛(2021)。中國漢語水準考試(HSK)。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eds.)。語言生活皮書——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21) (pp.102)。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林素菁(2019)。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模式之古典文學教學示例:以《詩經.子衿》為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2019年6月1日第18期,頁85-104。
姜麗萍、王立、王圓圓(2020)。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發展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20年第2期,頁275-286。
修煥煥(2021)。ACTFL語言標準在對外漢語中級口語線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漢字文化(S2),頁111-112。
孫娟、蒲志鴻(2021)。《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擴展版)的解讀及借鑒意義分析。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2期,頁37-42+90。
耿虎、馬晨(2021)。「一帶一路」「中文+」教育發展探析。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第1期,頁117-124。
馬思敏(2022)。《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下新HSK(四級)與FCE考試對比分析研究。碩士學位論文,燕山大學。
馬箭飛(2021)。構建「中文+職業技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新體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年第12期,頁119-123。
高文茜、聶繼德、占雅·帕布(2022)。來華留學生「中文+職業技能」在線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湖北開放大學學報。2022年第5期,頁29-36。
高尚(2018)。基於ACTFL《世界語言學習標準》的逆向教學設計在大學英語課程的實踐研究。高教論壇。2018年第9期,頁27-33。
崔永華(2020)。試說漢語國際教育的新局面、新課題。 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0年第4期,頁3-8。
崔巍(2012)。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準等級考試(MHK)中文化因素的探求與分析。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2年第9期,頁1292-1295。
常利(2014)。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及其對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啟示。教育觀察(上旬刊),2014年第7期,85-87+92。
張金蘭(2010)。5C理論在華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中原華語文學報。2010年4月1日,第5期,頁71-90。
張帥、鄭超、王永生(2022)。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中文+專業」人才。神州學人。第3期,頁31-33。
張建(2020)。「中文+職業教育」助力高水準院校來華留學生培養的探究。大學(21),頁151-152。
張新生(2021)。《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與國際漢語水準等級標準。《國際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年第2期,頁65-73。
張鳳麟(2004)。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準等級考試(MHK)簡介。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頁76-78。
張黎(2016)。《專門用途漢語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張曉姍(2017)。《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評析。學週刊。2017年第7期,頁16-17。
梁宇(2014)。《基於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的教材評價量表》評述——兼談國際漢語教材評價部分指標的設計。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4年第1期。
陳宏(1997)。結構效度與漢語能力測驗——概念和理論。世界漢語教學。1997年第3期,頁30-41。
陳彤(2013)。新漢語水準考試與華語文能力測驗對比分析。碩士學位論文,揚州大學。
陳紱(2006)。五個「C」和AP漢語與文化課教材的編寫。語言文字應用。2006年第1期。
陸一萍(2019)。實證中心設計模式及其對漢語水準考試設計的啟示。中國考試。2019年第2期,頁9-13。
陸效用(2001)。美國21世紀的「5C」外語教育。外語界,第5期。
陸儉明(2019)。近百年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評說。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頁1-14。
陸儉明(2021)。漢語研究的未來走向。漢語學報。2021年第1期,頁2-7。
彭妮絲(2016)。《專業華語概論》。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彭妮絲(2017)。專業華語的教與學。華文世界。2017年6月第119期,頁72-78。
彭增安(2007)。美國的外語教學標準與目標。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馮幫、吳靜(2017)。美國外語學習「5C」標準及其啟示。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年第4期。
鄒甜甜、周正履(2013)。美國外語教學「5C」標準和文化因素。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頁92-94。
鄒鵬(2016)。基於口語能力測試(OPI)評價體系的漢語口語教學模式探究。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頁95-100。
趙岩、劉振平(2022)。「中文+」研究綜述及發展趨勢。國際中文教學期刊。卷2編號1,頁70-81。
趙延雲(2011)。MHK(三級)與漢語教學的改革。內蒙古教育。2011年第13期,頁15-16。
趙明(2016)。對國際漢語教育中「文化」的再認識——由《全球外語學習標準》引發的思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6年第4期。
趙琪鳳(2016)。漢語水準考試的歷史回顧及研究述評。中國考試。2016年第9期,頁47-53。
趙曉霞(2019)。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之路。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12-20(11)。
趙麗霞、黃路路、劉建國(2021)。漢語能力等級標準框架體系構建研究——基於「中文+職業技能」目標導向。現代交際。2021年第24期,頁69-71。
趙巖(2017)。留學生漢語水準考試(HSK)推廣與漢語教學實踐研究——以貴州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考試週刊。2017年第78期,頁28。
趙巖(2022)。高職院校國際學生「中文+職業技能」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河北職業教育。2022年第4期,頁54-59+70。
趙巖、何思雨(2022)。高職院校國際學生「中文+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職業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頁24-28。
趙巖、何思雨、高歡(2021)。高職院校國際學生漢語課程體系建設研究。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1年第6期,頁42-48。
趙巖、何思雨、高歡(2022)。高職院校國際學生「中文+職業」專業班級人才培養個案研究——以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為例。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年第3期,頁88-94。
劉念(2019)。從漢語水準考試和日本語能力測試的對比看漢語推廣之路。傳播力研究。2019年第27期,頁205-207。
劉泳伶(2022)。《新漢語水準考試大綱》與《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準等級標準》詞匯對比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上海師範大學。
劉俊、傅榮(2008)。《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劉英林(1994)。漢語水準考試(HSK)的理論基礎探討。 漢語學習。1994年第1期。
劉家思(2020)。「四元融合」和「四維協同」——「漢語+」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的建構。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頁38-42。
劉珣、黃政澄、方立、孫金林、郭樹軍(1985)。漢語水準考試的設計與試測。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組織委員會(eds.)。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頁542-548。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劉慶委(2021)。醫學漢語水準考試(MCT)寫作的應試策略。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年第7期,頁128-130。
鄭麗傑(2015)。漢字直觀化教學方案。發表於2015年10月18日第一屆中文教育創新論壇。美國MIIS。
鄭麗傑(2018)。基於互聯網的漢字學習產品系統研發中若干問題探究。2018年10月27日第十屆亞太地區漢語教學國際研討會發言。台灣屏東。
樸恩婷(2011)。新舊《漢語水準考試(HSK)大綱》對比分析。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
鞠文雁、魯新民(2009)。從HSK到MHK——漢語水準考試在新疆。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頁21-26。
韓寶成(2006)。國外語言能力量表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6期,頁443-450+480。
韓寶成、常海潮(2011)。中外外語能力標準對比研究。中國外語,2011年第4期。
藍珮君、陳柏熹、林玲英、李嘉真、孫雪芹、曾文璿(2013)。Yes/No Angoff 法在華語文聽力測驗與閱讀測驗的應用。中國測驗學會2013年會暨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臺灣台中。
藍珮君、陳柏熹、許嘉淩(2014)。以TOCFL連結CEFR與ACTFL:標準設定程式的應用。發表於2014年10月2-3日第三屆標準本位評量國際研討會。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魏元琪(2021)。《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對中國大學法語測評體系的啟示。安陽工學院學報。2021年第5期,頁100-103。
羅青松(2006)。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評析——兼談《全美中小學中文學習目標》的作用與影響。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第1期,頁127-135。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2012). ACTFL Proficiency Guidelines. Alexandria: ACTFL, 2012.
Bachman, L. ,A. Palmer (2010). 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 Oxford: OUP.
Bärenfänger, Olaf, Tschirner, Erwin (2012). Assessing Evidence of Validity of Assigning CEFR Ratings to the ACTFL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 (OPI) and the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 by computer (OPIc).White Plains, NY:Language Testing International.
Baztán, Alfonso Martínez (2008). La evaluación oral: una equivalencia entre las guidelines de ACTFL y algunas escalas del MCER (doctoral thesis). Universidad de Granada. ISBN 978-84-338-4961-8.
Brian North (2014). The CEFR in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dozo R N (1965).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 244-249.
Council of Europe (2001).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ambridge, UK: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ouncil of Europe. (n.d.). Language versions. Retrieved August 13,2007,from http://www.coe.int/t/dg4/linguistic/Source/List_Cadre_traduc.doc
Coyle, Do. (1999). Supporting students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ontexts. In Masih, John (ed.) Learning Through a Foreign Language: Models, Methods and Outcomes 46-62. London: Centre for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ILT).
Eaton, S.E (2012) . How will Alberta's second language students ever achieve proficiency? ACTFL Proficiency Guidelines, the CEFR and the 10.0C0-hot r rule" in relation to the Alberta K-12 language-learning context. Notos 12(2) :2-12.
Elizabeth, M and Kissling, Mary E. O'Donnell (2015). Increasing language awareness and self-efficiency of FL students using self-assessment and the AC FL Proficiency Guidelines. Language Awareness 24 (4): 283-302.
Guder A (2014). Reading competence and graphemic competence: impacts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on designing competence descriptors for the 「European Benchmark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EBCL) Project. Chinesisch Unterricht. Chun (29): 5-29.
Hutchinson, Tom & Waters, Alan (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skin‐Gasparro, J. E. (1984). The ACTFL proficiency guidelines: Gateway to testing and curriculum.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7(5), 475-489.
Liskin‐Gasparro, J. E. (2003). The ACTFL proficiency guidelines and the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 A brief history and analysis of their survival.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6(4), 483-490.
Maurer B, Puren C. CECR. (2019). par ici la sortie. Paris: Editions des archives contemporaines.
Robinson, P. C. (1991).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 Hemel Hempstead: Phoenix ELT.
Stansfield, C. W., & Kenyon, D. M. (1992).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imulated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6(2), 129-141.
Weir C. J. (2005). Limitations of 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comparable examinations and tests Language Testing 22. 3, 281 - 300.
Zhang G. X., Li L. M. (2004). A common framework for Chinese. Subject Centre for Languages, Linguistics and Area Studies,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EB/OL].[2021-05-01] https://www.llas.ac.uk/resources/paper/228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