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2.5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葉立清
作者(外文):Yeh,Li-ching
論文名稱(中文):社區取向的參與式公共藝術學習對學童的自我認同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 learning on children's self-identity
指導教授(中文):張家霖
蕭銘芚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Chia-Lin
Shiau, Ming-Twen
口試委員(中文):施富錡
黃銘祝
口試委員(外文):Shih, Fu-Chi
Huang, Ming-J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9594519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社區取向參與式公共藝術自我認同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basedparticipatory public artself-identity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社區取向參與式公共藝術的課程學習對學生自我認同的影響。因此主要研究方向在社區取向參與式公共藝術課程如何如規劃,以及其實施後對學生自我認同的影響。以研究者所任教之2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建立自身社區認識增加創作內涵,並透過參與式公共藝術為實踐表現的課程。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行動研究為主,採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主題式統整課程實施單元教學活動,透過教學的設計、實作中計畫、行動、觀察、省思,循環式的探討。經過課程實施,研究結果如下:
一、社區取向的參與式公共藝術學習課程設計模式
本研究以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的推行模式設計,步驟為:(一)探索與彙整社區資源,做為課程設計的參考。(二)參與與體驗引導學生去認識社區。(三)以批判思考的方式發現社區問題並提出方法。(四)學生以參與式公共藝術為行動,參與改造活動。
二、社區取向的參與式公共藝術學的學習成效
以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為基礎,以實際的體驗、踏查可增加學生對社區的認識;在認識社區並以社區為主題設計公共藝術的過程中,學生透過反思與行動能增加公民意識,學生能關心社區與環境。在參與公共藝術集體創作時,因合作而增加溝通與表達能力。在從認識社區到參與公共藝術的課程中,學生可獲得完整與成功的經驗。
三、社區取向的參與式公共藝術學習對學生的自我認同影響
社區取向的參與式公共藝術學習中,學生因為對社區的認識而對社區的認同增加;認識自身所處的社區環境,並透過參與式的公共藝術創作實踐理念,學生對自我認同有些微增加;在透過合作參與公共藝術的創作實踐中學生對於與人合作和自我效能有顯著提升。
This research mainl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 learning on students' self-identity.Therefore,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is how to plan the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 course and its impact on students' self-identity after its implementation.Taking the 27 students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teaching design of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helps students build their own community awareness and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creation, and it is a course of practical expression through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The research method is mainly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action research, adopting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theme-based integrat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unit teaching activities, through teaching design, practical planning, action, observation, reflection, and circular discussion.
After 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 learning curriculum design model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design of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The steps are: to explore and collect community resources as a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design.
Participation and experience guide students to get to know the community.
Identify community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 through critical thinking.
Students engage in transformation through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 in action.
2.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e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 study is based on the community-oriented art education, and the actual experience and investigation can increas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unity;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community and designing public art with the theme of the community, students can increase their civic awareness through reflection and action, and students can care about the community and the environment.When participating in the collective creation of public art,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nd express is increased due to cooperation.Students gain a complete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courses that range from understanding the community to engaging with public art.
3.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 learning affects students' self-identity. In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 learning,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ommunity increases because of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unity;Understand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an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 creation, students have a slight increase in self-identity;In the creative practice of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art through cooperation,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ir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and self-efficacy.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ii
目次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8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參與式公共藝術 15
第二節 校園公共藝術 21
第三節 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 26
第四節 建功國小社區資源 30
第五節 國小高年級身心及藝術發展 42
第六節 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課程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1
第二節 課程設計與實施 53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73
第四章 教學研究實施過程與結果分析 75
第一節 「What’s公共藝術」主題研究結果 76
第二節 「About我們的社區」主題研究結果 92
第三節 「大家議起來」主題研究結果 113
第四節 「大家藝起做」主題研究結果 123
第五節 「大家藝起說」主題研究結果 133
第六節 前後測比較及綜合分析 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結論 155
第二節 建議 160
參考書目 163
附錄 167
Lacy, S.、吳瑪悧譯(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公共藝術-清華大學。https://attractions.site.nthu.edu.tw/p/403-1515-8696-1.php?Lang=zh-tw
王玉齡(2005)。玩藝學堂:校園公共藝術。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呂佳樺(2016)。編者手札-質變的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簡訊,128,2-2。
呂政道(2017)。公共藝術-一道微開的門。公共藝術簡訊,140,26-29。
李育嘉(2016)。體驗學習賦予美感教育的力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8),122-128。
李育嘉(2016)。體驗學習賦予美感教育的力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8),122-128。
周雅菁(2013)。台灣公共藝術政策之研究:1999-2011年。((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志銘(2014)。公共藝術‧主題閱讀。新北市:暖暖書屋。
林志銘(2017)。臺灣公共藝術學Ⅰ:黑色‧公共藝術論。新北市:暖暖書屋。
林玟伶(2021)。博眾之間:博物館社群參與實踐的意義,挑戰與評量。Journal of Museum & Culture,22,49-76。
林惠敏(2022)。國小學童對快樂與生氣情緒圖像之繪畫表現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惠儀(2017)。參與式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簡訊,(139),2-2。
建功國小(2018) https://sites.google.com/ms2.ckps.hc.edu.tw/107ckps
施慧美(2018)。臺藝大校園雕塑藝術作品介紹之六:由師生共同合作的校園公共藝術作品。雕塑研究,(20), 153-169.
胡寶林(2001)。邁向非傳統美學和生態文化遠景的公共藝術:一種彰顯地方共同記憶、挖掘社群認同議題、表現場所精神及刺激論述文化遠景的公共藝術。美育,120,6-14。
倪再沁(2008)。公共藝術觸擊。臺北市:藝術家。
徐秀菊(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 IC 方案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務。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44-63。
殷寶寧(2018)。以設計人類學反思學校設計過程初探:阿里山達邦國小個案研究。雕塑研究,19,1-53。
高燦榮(2012)。環境藝術論。臺北市:國家。
將軍村https://www.gvillage.tw/
將軍村開放圖書館資訊(民國111年7月)。https://www.gvillage.tw/
康旻杰(2004)。認同的藝術─社區社群與公共藝術。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臺北市文化局。48-67。
張繼文(2005)。結合社區文化的視覺文化教學。屏東師院學報22(2005),365-404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藝術領域。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清華100問 陳力俊校長http://lihjchen1002.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10.html
許子凡、羅珮瑋、范宜善.(2020)。海廢參與式藝術創作之教學行動研究。商業設計學報,24,105-116。
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月刊,260,2-9。
郭楊(2020)。活隱喻,活博物館:朝向六燃「新竹生博物館」之路https://arthistorystrolls.com/2019/04/25/%E6%B4%BB%E9%9A%B1%E5%96%BB%EF%BC%8C%E6%B4%BB%E5%8D%9A%E7%89%A9%E9%A4%A8%EF%BC%9A%E6%9C%9D%E5%90%91%E5%85%AD%E7%87%83%E3%80%8C%E6%96%B0%E7%AB%B9%E7%94%9F%E5%8D%9A%E7%89%A9%E9%A4%A8%E3%80%8D%E4%B9%8B/
陳玲璋 (2013)。全觀性美感體驗對學校教學意涵之探究。藝術教育研究,25,
陳美秀(2000)。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之多重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偉仁(2014)。安其所適, 成其所才~ 社區本位藝術教育展現的融合蘊義。資優教育季刊,131,1-9。
陳國泰(2018)。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在負向人格特質的中小學生輔導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124-131。
陸雅青(2016)。藝術治療(第四版)。臺北市:心理。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左岸文化。
黃浩德(2016)。讓藝術參與成為一種溫柔的力量-「遇見.白鷺鷥」藝術節。公共藝術簡訊,128,26-31。
黃健敏(2009)。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新竹水道取水口(民國111年7月)。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476&parentpath=0,145,474
廖敦如(2005)。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50(1),53-78。
維基百科(民國110年7月26日)。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介紹。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7%A5%E6%9C%AC%E6%B5%B7%E8%BB%8D%E7%AC%AC%E5%85%AD%E7%87%83%E6%96%99%E5%BB%A0%E6%96%B0%E7%AB%B9%E6%94%AF%E5%BB%A0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5。doi:10.6960/VA.200105.0059
鍾子柔(2018)。台灣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實踐-以民眾參與獎及優秀案例為例。Retrieved from http://ir.lib.ncku.edu.tw/handle/987654321/177495
羅愛名、周姝妤(2016)。公共藝術新/心視點。公共藝術簡訊,128,18-19。
羅靖姈(2022)。美感教育的創新教學:從校園改造出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149-154。
Bowen, D. H., & Kisida, B. (2017). The art of partnerships: Community resources for
arts education。Phi Delta Kappan, 98(7), 8-14.
Clark, G., & Zimmerman, E. (2004). Teaching talented art studen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