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圖書館首頁
|
網站地圖
|
首頁
|
本站說明
|
聯絡我們
|
相關資源
|
台聯大論文系統
|
操作說明
|
English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論文瀏覽
熱門排行
我的研究室
上傳論文
建檔說明
常見問題
帳號:guest(3.143.25.5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作者(中文):
佘恩溢
作者(外文):
She, En-Yi.
論文名稱(中文):
美感素養融入高中歷史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東亞藝術與社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An Action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Aesthetic Literacy into Histo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ast Asian Art and Socie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中文):
朱如君
指導教授(外文):
Chu, Ju-Chun
口試委員(中文):
曾正宜
翁楊絲茜
口試委員(外文):
TZENG, JENG-YI
Weng, Cathy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學號:
109291519
出版年(民國):
11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美感素養
、
歷史教學
、
融入課程
外文關鍵詞:
aesthetic literacy
、
history teaching
、
integrative courses
相關次數:
推薦:0
點閱:288
評分:
下載:0
收藏:0
根據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九大項目之一的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指出,學生應具備藝術感知、欣賞、創作與鑑賞的能力,體會藝術與創作與社會、歷史、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教育部自民國 103 年開始推動「教育部中長程美感教育計劃」,以五年為單位,積極在全台推動美感教育和美感課程,為台灣注入美感素養的活水。高中歷史教學在新課綱之下,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中,更指出「可以在什麼脈絡中討論歷史?」從前以時間軸為單位的歷史課程被重新審視,以不同角度切入歷史成為新的方向,包括從制度、人民移動、飲食服裝、藝術等角度去探索,讓歷史課程不再單一且片面。
美感素養融入各科的教學,已是課程設計的其中一環,將美感與社會領域作結合,不但可以以歷史的脈絡和客觀方式詮釋藝術,也讓美感在歷史課程中培養,相輔相成。研究者以歷史與美感的課程結合,教學法結合講述、實作、以及師生對話,以不同脈絡去學習歷史,從藝術的鑑賞、分析、態度切入歷史,結合學習單、訪談、以及問卷進行資料收集,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美感歷史課對於學生的影響和成效。
本研究發現,美感素養融入歷史教學帶來學生專注力之提升、對歷史課學習動機之提升、也對學習成效產生影響。美感素養的初步培養與自我覺察、進而有助於學生美感態度及素養之內化以及自我價值與生命質感之提升。本研究為新課綱之下跨領域的歷史教學,將美感素養融入歷史課,提供教學現場的教師參考。未來研究可以嘗試不同的素養融入以及跨領域的歷史教學,讓歷史課程更加的多元精彩。
According to the New Curriculum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Art and Aesthetic Literacy points out that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art, appreciate art, create art work, and experienc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rt and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been promoting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Medium and Long-term Aesthetic Education Program" since 2004. It has actively promoted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courses throughout Taiwan in the count of a five-year-cycle , and injected living water of aesthetic literacy into Taiwan education.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of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stresses discussions on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events. The history course, which used to be based on time axis, has been re-examined, re-directed to the expl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events, people's movement, food and clothing, art, etc., so that the history curriculum is no longer single and one-sided.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literacy into various subjects teaching is already part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Combining aesthetics with social studies can not only interpret art in a historical and objecive view, but also allow aesthetics to be cultivated in history courses. The instruction methods of this integrated course including lectures, practice, and dialects in combining with work sheets, student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the learning results of the action research in hisotry teaching.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literacy into history teaching brought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ncentration, motivation to learn history lessons, and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The cultivation and the awareness of aesthetic literacy,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attitudes had also been proved. Furthermore, the enhancements of students’ self-worth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also found in this study. This research is a cross-disciplinary history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which integrates aesthetic literacy, provides teachers with reference at the teaching site. Future research may try different literacy integration or cross-interdisciplanary teaching to make history courses more diversed and fun.
摘要………………………………………………………………………………………………………………………2
Abstract……………………………………………………………………………………………………………3
表目錄……………………………………………………………………………………………………………………7
圖目錄……………………………………………………………………………………………………………………8
第一章 緒論……………………………………………………………………………………………………1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12
第三節 名詞釋義…………………………………………………………………………………………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16
第一節 美感素養與美…………………………………………………………………………………16
第二節 歷史教學的理念與取向………………………………………………………………18
第三節 歷史教學的融入課程……………………………………………………………………21
第四節 美感素養與歷史教學之結合……………………………………………………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25
第三節 研究流程…………………………………………………………………………………………26
第四節 研究對象…………………………………………………………………………………………27
第五節 研究工具…………………………………………………………………………………………29
第六節 課程設計…………………………………………………………………………………………32
第七節 課程實施與修正反思…………………………………………………………………48
第八節 研究資料的處理與分析……………………………………………………………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52
第一節 美感歷史課程對學生之故事歷程…………………………………………52
第二節 美感歷史課程對學習動機之影響…………………………………………58
第三節 美感素養融入與歷史融入課程之影響………………………………60
第四節 美感歷史課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61
第五節 學生美感素養之培養與自我覺察………………………………………64
第六節 學生對於美感態度之轉變……………………………………………………6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71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建議…………………………………………………………………………71
第二節 研究者反思…………………………………………………………………………………74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未來建議………………………………………………………………77
參考文獻…………………………………………………………………………………………………………78
附錄
附錄一 受試同意書……………………………………………………………………………………84
附錄二 美感素養量表…………………………………………………………………………………85
附錄三 美感前後測卷…………………………………………………………………………………88
附錄四 美感歷史課程計畫………………………………………………………………………90
附錄五 美感歷史課程學習單……………………………………………………………………94
附錄六 課室觀察表………………………………………………………………………………………99
附錄七 學生回饋單………………………………………………………………………………………100
附錄八 訪談同意書………………………………………………………………………………………101
附錄九 訪談大綱……………………………………………………………………………………………102
表目錄
表一、社會領域學習表現構面及項目之共同架構………………………………………………19
表二、研究對象編號……………………………………………………………………………………27
表三、訪談學生編號表……………………………………………………………32
表四、歷史科學習成效前後測差異分析…………………………………………61
表五、測驗結果變化………………………………………………………………62
表六、測驗結果變化之二…………………………………………………………62
表七、美感量表之藝術表現與藝術態度變化……………………………………67
表八、美感量表之藝術表現與藝術態度變化之二………………………………67
表九、美感量表單組前後測差異分析……………………………………………68
圖目錄
圖一、美感素養四大面向…………………………………………………………………………………13
圖二、跨學科課程設計……………………………………………………………14
圖三、歷史教學融入主題統計……………………………………………………21
圖四、研究架構圖…………………………………………………………………24
圖五、行動研究流程………………………………………………………………25
圖六、研究流程圖…………………………………………………………………27
圖七、課程採用美感設計之投影片………………………………………………35
圖八、學生上台分享藝術感受……………………………………………………36
圖九、美感作業呈現………………………………………………………………37
圖十、作業中學生運用上課所學分析畫作………………………………………38
圖十一、青銅器課程投影片視覺呈現……………………………………………39
圖十二、青銅器課程活動設計……………………………………………………40
圖十三、青銅器學習單紀錄………………………………………………………41
圖十四、酒杯設計學習單…………………………………………………………41
圖十五、陶瓷器課程投影片視覺呈現……………………………………………42
圖十六、課程設計東亞史融入部分………………………………………………43
圖十七、陶瓷器學習單紀錄………………………………………………………43
圖十八、學生使用黏土製作陶瓷作品……………………………………………44
圖十九、陶瓷博覽會……………………………………………………………45
圖二十、學生設計出兼具實用與美感的作品…………………………………45
圖二十一、琺瑯器課程投影片視覺呈現…………………………………………46
圖二十二、琺瑯瓷呈現歐亞文化甚至美洲元素的設計…………………………47
圖二十三、學習單文創設計呈現…………………………………………………47
圖二十四、美感素養融入歷史課程之SWOT 分析………………………………48
9
圖二十五、受訪者S1 之歷程………………………………………………………53
圖二十六、受訪者S2 之歷程………………………………………………………54
圖二十七、受訪者S3 之歷程………………………………………………………55
圖二十八、受訪者S4 之歷程………………………………………………………56
一、中文部分(依照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專書
張瓊懿(譯) (2019)。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原作者:Mihaly Czikszentmihalyi)。台北市:行路出版社。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台北市:冠學。
馮至、范大燦(2003)。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傅任敢(譯)(1982)。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論文、期刊
王文景(2007)。影視與虛擬歷史在通識歷史教學應用之探討。通識教育學報,11,1-24。
王東亮,龔兆華(譯) (2019)。文字的歷史:從表意文字到多媒體(原作者:Anne-Marie Christin)。台北市:商務印書館。
卯靜儒(2015)。構繪一位歷史教師的教學轉化。課程與教學,18(4)。
呂奕葶(2017)。以多元文化為主軸之跨領域美感教育實踐。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吳冠嫻(2017)。臺灣民眾「美感素養量表」之建構與調查。測驗學刊,64(2),131-154。
宋佩芬(2021)。歷史教學備課:國中楷模教師的個案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 34(2),1-40。
何佳瑞(2018)。藝術教育中的精神自由境界:中西比較視域下論莊子與Maritain之精神自由。台灣教育哲學,2(2),1-31。
周佩儀(2022)。運用 LINE 對話機器人敘事題項探究詩詞意境感知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連子毓(2019)。一所高中執行美感教育計畫之跨領域課程探究。淡江大學,新北市。
高嘉宏(2020)。高中美感教育實驗課程發展與評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木金(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
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教育學程中心,36-51。
陳怡潔(2013)。心智圖融入國中歷史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陳瓊花、林世華(2004)。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報告。
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徐敏雄(2008)。融入式課程設計的操作策略-以社區大學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3),
莊德仁(2018)。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看高中歷史教學的契機與挑戰。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56(3), 75-125。
莊巧慧(2014)。國中歷史教學關於「文化交流」的研究──以「胡若望的疑問」與「哥倫布大交換」教案為討論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黃政傑(2013)。課程轉化整合探究之概念架構研析。課程與教學,16(3),1-29。
單文經(2018)。論研究杜威美學之教育譯寒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台灣教育哲學,2(2)。89-136。
楊明哲(2001)。歷史教學的理念與實際。通識教育季刊,8(3),1-17。
楊雯蕙(2016)。 行動載具(平板電腦)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初探-以「中國近代史教材」為例。歷史教育,21,1-52。
詹宗祐(2009)。影像資料在歷史教學的運用與實務-以中國史為例。歷史教育,14。
詹惠雪、黃曰鴻(2020)教師對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理解與實踐反思。課程與教學 ,23(3), 29-58。
趙惠玲(2016)。跨領域美感課程之理念、類型與發展策略。薈美融藝:跨領域美感課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
蔡俐媛(2020)。跨領域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視覺藝術與社會領域結合為
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潘金定(2007)。也談「生活美學」。美育,155,40-46。
羅惠美(2017)。國小學童在學校結合文教基金會推廣藝術活動的涉入程度對美
感素養影響之研究—以廣達《游於藝》巡迴展在雲林縣為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網站資料
紀金慶(2017)。在生命面前我們沒有解答:只有問題,以及各種面對問題的故事。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0492
盧怡姿 (2007)。淺談馬丁布泊的對話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67。取自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67/67-15.htm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 年 -107 年)」。臺北市: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22年04月06日。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0/2073/e221c236-b969-470f-9cc2-ecb30bc9fb47.pdf
教育部(2018)。「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年-112 年)」。臺北市: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22年04月06日。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844/61296/e0a9702c-1f05-44ec-9207-f9abf1504abc.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臺北市:國家教育 研究院。 線上檢索日期:2022年04月08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線上檢索日期:2022年04月07日。取自:https://stv.naer.edu.tw/classic/data/course_outline/pta_18533_2143291_60289.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線上檢索日期:2022年04月07日。取自:https://www.k12ea.gov.tw/files/class_schema/%E8%AA%B2%E7%B6%B1/16-%E7%A4%BE%E6%9C%83/16-1/%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B0%91%E5%9F%BA%E6%9C%AC%E6%95%99%E8%82%B2%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5%9C%8B%E6%B0%91%E4%B8%AD%E5%B0%8F%E5%AD%B8%E6%9A%A8%E6%99%AE%E9%80%9A%E5%9E%8B%E9%AB%98%E7%B4%9A%E4%B8%AD%E7%AD%89%E5%AD%B8%E6%A0%A1%E2%94%80%E7%A4%BE%E6%9C%83%E9%A0%98%E5%9F%9F.pdf
二、英文部分(依照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Banks, J. A. (2004).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nd ed.) (pp. 3-29).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aumgarten, A. G. (1750). Aesthetica. Hildesheim Olms.
Bruner, J. (2004). Life as Marriative. Social Research, 71(3), 691-710.
Drake, S. M., & Burns, R. C. (2004). Meeting standards through integrated. curriculu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bel, R. L. (1979). The role of testing in basic education. NASSP Bulletin, 63 (429), 89-93.
Gergen, K. J. (1995).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n L. P. Steffe & J. Gale (Eds).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pp.17-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Laughlin, M. A., & Engleson, D. C. (1982). Infusing curricula with energy education: Wisconsin’s approach. Indiana Social Studies Quarterly, 33(3), 50-55.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4), 34-46.
McLeod, S. A. (2019). Bruner - learning theory in education. Simply Psychology. www.simplypsychology.org/bruner.htm
Peter J. Lee, ‘Walking Backwards into Tomorrow’: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Understanding His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4, 1(2004): 8.
電子全文
摘要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1.
以經驗學習模式探討服務學習的歷程
2.
應用層級分析法(AHP)建構跨領域課程設計指標之研究
3.
思考風格與個人學習網絡及知識分享成效之關聯性 — 以中高齡為例
4.
中高齡婦女思考風格與媒介認知及知識分享成效之關聯研究
5.
研究生生涯適應力、學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6.
大學校院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內部創業資本、情緒商數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論文瀏覽
|
熱門排行
|
管理/審核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