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 1.丁一顧(1996)。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王大明、林家鍼(2017)。臺灣離島國小學童課業壓力、家庭休閒滿意度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馬祖地區為例。島嶼觀光研究,10(2),63-87。DOI:10.29859/JITR 3.王智明(2003)。高一僑生的生活適應、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4.方進隆(1997a)。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12(3),70-77。 5.汪美伶、李灦銘(2010)。學校相關壓力對國中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內控信念之調節角色。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1-33。 6.宋依頻(2017)。<升學壓力下的孩子更需要運動> 新社高中讀跑社的實施經驗。學校體育,(159),120-127。DOI:10.29937/PES 7.林巧慧(2009)。國高中體適能與學習成就之相關分析-以二林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8.李馨嫻(2007)。國中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生活適應之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桃園縣。 9.吳怡儒(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教育科學期刊,11(1),25-75。 10.邱慶瑞(2003)。不同學業成績青少年體適能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11.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12.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制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資料中心,臺北市。 13.陳德雄(2005)。男性青少年學業成績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以新竹市三民國中為例。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未出之版論文。 14.陳清檳、黃文喜、張文宗(2010)。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知覺之研究。教育多元文化研究期刊,2,233-260。 15.陳李綢(2000)。教育大辭典。臺北:文景。 16.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2008)。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探討。立德學報,5(2),62-77。 17.教育部體育署(2015)。體適能網站。資料引用https://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18.張彌香(2018)。國民小學學生正念、專注力、與學習態度。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 19.張德銳(1986)。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未出版之論文。 20.張鳳儀(1998)。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21.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之論文。 22.張志銘、龔窈萱、張世沛(2013)。以運動參與為干擾變項探討體適能對學業成就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7(4),121-137。DOI:10.29423/JSRR.201306_7(4).0008 23.張志銘、林姿慧、楊雅琪、施國森(2019)。桃園市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升學壓力與情緒管理之關係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3(3),28-46。DOI:10.29423/JSRR.201903_13(3).03 24.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25.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26.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27.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28.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6。 29.楊淑雲(2005)。國小學童課間身體活動強度與體適能表現暨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未出版論文。 30.賈馥茗(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 31.詹秀雯(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8(1),49-76。 32.鄭英耀(1987)。大學生學習習慣及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1,157-180。 33.蔡志鵬(2003)。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與差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臺北市,未出版論文。 34.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35.蕭佳純(2017)。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聯之研究:教師創意教學的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1),79-111。DOI: 10.6172/BSE.2017.03.4201004 36.謝維玲(譯)(2012)。《聰明學習靠運動!運動改造大腦,讓IQ高、EQ好的關鍵密碼》(原作者:John J. Ratey, MD)。新北市:野人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37.顏綠清(1980)。大學生國文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6,189-221。 貳、英文部分 1.Bosworth, D.L.(1994). Truancy and Pupil Performance. Education Economics,Vol.2, No. 3,pp.243-265. 2.Chaddock, L., Erickson, K. I., Prakash, R. S., Kim,J. S., Voss, M. W., Vanpatter, M., et al. (2010).A neuroimag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erobic fitness, hippocampal volume,and memory performance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Brain Research, 1358, 172-183. 3.Grissom, J. B. (2005).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xercise Physiology,8(1), 11-25. 4.Kristjánsson, A. L., Sigfusdottir, I. D., & Allegrante, J. P. (2010). Health behavior and academicachievement among adolescents: The relativecontribution of dietary habits, physical activity,body mass index, and self-esteem. HealthEducation and Behavior, 37(1), 51-64. 5.Rahimi, M., & Hassani, M. (2012). Attitude towards EFL textbooks as a predictor of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1, 66-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