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8.120.12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楊淮羽
作者(外文):Yang, Huai-Yu
論文名稱(中文):資訊科技融入對高中學生體育課程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the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Physical Educational Learning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中文):劉先翔
指導教授(外文):Liu, Hsien-Hsiang
口試委員(中文):潘義祥
張俊一
口試委員(外文):Pan, Yi-Hsiang
Chang, Chun-Y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科學系
學號:109193504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十二年國教體育教學行動載具ARCS學習動機
外文關鍵詞:12-years Nation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alMobile vehicleARCS learning motiv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是否能提升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研究目的如下:一、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於高中生學習動機是否有影響;二、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於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是否有影響;三、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於高中生排球扣球技能學習是否有影響。方法: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新竹某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成資訊科技融入的實驗組及正常體育教學的控制組,進行8週、每週兩節課、每節50分鐘的教學活動,所有研究對象均須接受ARCS學習動機量表、排球學習成效量表及排球扣球技能測驗,所得資料以混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學習動機、排球學習成效與排球扣球技能測驗的前、後測差異。結果:(1)實驗組及控制組在不同教學模式的學習動機沒有差異存在。而教學前、後的學習動機成績表現有差異存在,此兩種教學模式皆能提升學習動機。(2)實驗組及控制組在不同教學模式的排球學習成效沒有差異存在。而教學前、後的排球學習成效成績表現有差異存在,此兩種教學模式皆能提升排球學習成效。(3)實驗組及控制組在不同教學模式的排球扣球技能沒有差異存在。而教學前、後的排球扣球技能表現有差異存在,此兩種教學模式皆能提升排球扣球技能。結論:兩組教學模式皆能提升學習動機、排球學習成效及排球扣球技能測驗。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technology and physical activity can be beneficial to a student’s learning capability and raise academic success. Research purposes: 1.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2.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volleyball learning outcome; 3.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volleyball spike skills learning. Method: This study adopted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tacking high school student in Hsinch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For 8 weeks, 2 classes per week, each 50 minut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each class, all object need to accept the ARCS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Volleyball Effectiveness Scale and Volleyball Spiking Skill Test. Two-way ANOVA, mixed design was adopted for data analysis to te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effect and volleyball spike test. Results: (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motivation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Howev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motivation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ching, and both teaching modes were able to improve learning motivation. (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olleyball learning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Howev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volleyball learning performanc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ching, and both teaching modes were able to improve volleyball learning performance. (3)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olleyball spike skill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Howev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spike skill performanc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ching, and both teaching modes were able to improve volleyball spike skills. Conclusion: Both instructional modes were found to enhance learning motivation, volleyball learning outcomes, and spike skill performance.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次………………………………………………………………………………IV
表次………………………………………………………………………………VII
圖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五節名詞性操作定義….………………...……………………4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6
第二節 學習態度……………………………………………………………14
第三節 體育課程學習成效………………………………………………….16
第四節 體育課程學習動機…………………………………………………19
第五節 文獻綜合評述………………………………………………………….23
第參章 研究方法……………………………………………………………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假設.………………………………………………………25
第三節 研究對象.………………………………………………………26
第四節 研究設計………………………………………………………26
第五節 教學設計………………………………………………………30
第六節 研究工具………………………………………………………35
第七節 實驗步驟與程序………………………………………………36
第八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7
第肆章 研究結果……..…………………………………………………38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高中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38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高中學生排球學習成效的影響…………45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高中學生排球技能學習的影響………5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56
第一節 結論.……...……….…………………………………………56
第二節 建議……………………………………………………………56
參考文獻……………………………………………………………………………59
附錄………………………………………………………………………………68
附錄一 學童家長/法定代理人知情同意書…………………………68
附錄二 ARCS學習動機量表……...……………………………69
附錄三 排球學習成效量表…………………………………………73
附錄四 排球扣球技能測驗評分表…………………………………75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2021)。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全面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110年11月25日)。教育部。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 n=9E7AC85F1954DDA8&s=9F7133D453CC16F2
周一凡(2012)。以認知學習理論實現平板電子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清雲(1999)。新科技在體育之應用-理論與實踐。教學科技與媒體,46,2-12。
陳五洲(1994)。多媒體科技在體育教學上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3(3),103-109。
薛慶友、傅潔琳(2015)。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101-107。
林梅琴、黃佩娟(2000)。專科學生學習低成就的成因及學習困境之研究—以德明商專為例。德明學報,16,373-396。
周清壹(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東華。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5。
蘇照雅(2005)。行動學習-開創學習的新里程碑。生活科技教育,38(7),1-2。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教育,80,23-31。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蔡清田(2019)。十二年國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核心素養課程改革。評鑑雙月刊,80,25-29。
陳冠宇(2015)。使用電腦與行動裝置進行行動磨課師學習之態度差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徐瑜芬(202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樂樂棒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鍾乙豪 (2019)。新課網下,小學科技課程設計的新模式。學校行政,124,172-185。
梁育維、陳芳慶(2015)。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中等教育,66(2),100-125。
周菡苹、宋靜怡、吳玫瑩、謝齊莊(2020)。國小學童教師支持、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性-以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生為例。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4(1),33-49。
吳學偉(2013)。國際教育對高中生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立虎尾高中海外遊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台中市。
周毓貞(2014)。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英語自我效能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柏瑎(2012)。小組合作學習融入傳統教學對國三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陳德謙(2014)。台灣地區國中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態度及家長參與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邱鈺婷(2015)。幼保系學生科學知識觀及其科學學習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台北市。
林姿利(2007)。技職院校教師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南台科技大學英文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台南市。
黃相瑋、沈淑鳳、陳儷今、蘇榮立(2020)。資訊科技在大學體育課程之應用。中原體育學報,14,95-106。
掌慶維、蔡瑀琳(2018)。增進實境於體育教學之應用。學校體育,169,103-112。
李元鴻、陳昭秀(2019)。臺灣本土語文教師科技教學內容知識指標之建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5(1),29-60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王家通(1995)。教育導論。高雄:麗文。
吳萬福(1986)。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學生書局。
郭生玉(1999)。教育與心理測驗。台北:精華。
汪瑞芝、廖玲珠(2008)。會計習作課程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當代會計,9(1),105-130。
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林偉琳(2015)。行動裝置上的英語聽力學習系統之建置與評估:開放教育資源的重新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李昆霖(2015)。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學習動機及成效之影響-以慢動作錄影融入排球低手發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嘉弘(2005)。資訊融入體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動作技能學習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黃銘宗(2005)。高雄縣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創新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文玲(2006)。教師導入數位化教學之理論模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6),30-36。
楊昌珣(2004)。資訊科技融入運動技能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黃冠達(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黃希聖(2006)。資訊科技融入扯鈴運動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佑昆(2003)。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運用科技與資訊教學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修訂版二十一刷)。台北市:東華。
林彥廷(2015)。情境感知結合行動科技輔助海外華裔青年進行華語口語溝通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欣馨(2017)。資訊科技融入體育課程教學之可行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醒吾科技大學,新北市。
何金龍、陳五洲(2000)。國民小學虛擬體育環境的發展與規劃。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1),15-30。
黃清雲(1999)。新科技在體育之應用-理論與實踐。教學科技與媒體,46,2-12。
鄭漢吾、李翊誠(2020)。體育課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高雄某國中為例。靜宜體育,13,1-21。
劉先翔(2017)。十二年國教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核心素養之教學策略。中華體育季刊,31(1),1-6。
楊雯蕙(2016)。行動載具(平板電腦)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初探一以「中國近代史教材」為例。歷史教育,21,1-52。
紀秋雲、蔡明貴(201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學校行政,103,34-60。
黃昭明、林顯丞(2018)。行動茲訓科技在體育活動應用經驗分享。學校體育,168,113-128。
許一珍(2018)。學同使用擴增實境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研究-以八大行星學習為例。國際數位媒體設計學刊,10(1),32-38。
田珮甄(2018)。從資訊科技融入高中體育素養導向:課程教學-以台北市景美女中為例。學校體育,169,32-43。
林保源、郝光中、蕭秋祺(2018)。多媒體數位學習系統對小學生原住民舞蹈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4,57-82。
郝光中、林保源、蕭秋祺(2016)。可攜式3D多媒體排球教材開發及大學生學習動機及自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際數位媒體設計學刊,8(2),57-68。
莊哲偉、楊育寧(2018)。數位學習對桌球正手下旋拉球及反拍下旋切球學習成效之影響。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3(2),55-69。
洪祥偉(2018)。資訊科技輔助-體育教學之策略運用。學校體育,169,76-91。
黃相瑋、沈淑鳳、陳儷今、蘇榮立(2020)。資訊科技在大學體育課程之應用。中原體育學報,14,95-106。
莊哲瑋、王鈞逸、張甄玲(2017)。不同教學模式對桌球學習成效的影響。興大體育學刊,16,37-47。
潘玉龍、陳五洲(2016)。論我國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應用。大專體育,138,40-54。
陳怡良、李昆霖(2017)。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學習動機及成效之影響-以慢動作錄影融入排球低手發球為例。資訊管理計算,6(S1),171-186。
李國隆、呂惟帆(2013)。資訊融入國小體育之教學成效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4,74-81。
傅楷諭(2020)。行動學習融入國中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輪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貞雄(2000)。體育教師的教學效能。國民體育季刊,29(4),42-51。
葉憲清(1991)。我國學校體育的回顧與展望。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1),1-40。
林添興(2009)。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輪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瑞亞(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輪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俊文(2015)。創意排球體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體育課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輪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林育慈、吳正己(2016)。運算思維與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育脈動,6,5-20。
王俊傑、林啟東、楊總成、王元聖(2015)。桃竹地區之國中體育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教學與創新教學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46-54。
胡名霞(2006)。動作控制和動作學習(第二版)。台北:金名圖書。
秦聖翔、掌慶維(2019)。技能導向與素養導向在體育課程、教學與評量之概念分析與實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學刊,14,1-14。
林靜婷(2008)。數位學習課程品質評估準則之發展與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輪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夏綠荷、林彥男(2018)。數位化的體育教學。社會服務與休閒產業研究,7,1-9。
蔡郁辰、王文宜(2014)。體育課同儕教學之文獻分析。休閒與社會研究,10,151-161。
陳佳宏(2010)。資訊多媒體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排球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輪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思麟、荊治坤、劉永光(2016)。基於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體育前沿,6(2),5-7。

Budin, H. (1999). The computer enters the classroom-Essay Revie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0(3), 656-669.
Hiltz, S. R., & Wellman, B. (1997).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as a Virtual Classroom.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0(9), 44-49.
Huang, Y. C., Chen, W. C., & Hung, S. W. (2015). Effect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media on acquisition of martial arts skills b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outh Africa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Spor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37 (3), 113-122.
Jody, R. (2012). How connected health,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and big data can revolutionize health care? The Little Black Book of Billionaire Secrets.
Schunk, D.H. (1991).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 207-231.
Keller, J. M. (1999). Motivation by desig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Kukulska-Hulme, Agnes. (2009). Will mobile learning change language learning? ReCALL, 21(2), 157-165.
Sharples, M. (2000). 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34, 177-193.
Min, K., & Siegel, C. (2011). Integration of SMART board technology and effective teaching. Journal on Schoo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7(1), 38-47.
Wilson, K. L., & Boldeman, S.U. (2012). Exploring ICT Integration as a tool to engage young people at a flexible learning centr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1(6), 661-668.
Piccoli, G. et al.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m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 401- 426.
Skinner, C. H. (2010). Applied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ers must measure learning rates: A commentary on efficiency articl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7(2), 166-172.
Chen, N. S., Hsieh, S. W., & Kinshuk. (2008). Effects of short-term memory and content representation type on mobile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2(3), 93-113.
Park, Y. (2011). A pedagogical framework for mobile learning: Categorizing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of mobile technologies into four typ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12(2), 78-102.
Hockly, N. (2013). Mobile learning. ELT Journal, 67 (1), 80-84.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errari, M. (1996). Observing the observer: Self-regulation in the observational learning of motor skills. Developmental Review, 16, 203-240.
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Mohnsen, B. (1997). Stretching Bodies and Minds Through Technolog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48.
Marshall, J. (2013). Smartphone sensing for distributed swim stroke coaching and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3 ACM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Adjunct Publication, Zurich, Switzerland.
Wang, T. I. (2011). Developing Web-based 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facilita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perform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an e-Learning environment. Computers & Education, 57(2), 1801-1812.
Zimmerman, B. J. (2011). Motivational sources and outcom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Handbook of self- 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pp. 49–64). New York, NY: Routledge.
Sperling, R. (2015).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tlt.psu.edu/2015/06/17/raynea-sperling/
Huang, W., Liu, J., Wang, X., Li, J., Zhang, R., & Liu, Y. (2016). Applic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and Big Data on Improving Flipped Classroom and MOOCs.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Conference. ISBN: 978-1-60595-372-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