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亦穹(譯)(2013)。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原作者: Khan, S.)。臺北市:圓神。(原著出版年: 2012/2013)。 王怡婷(2020) 。探討影響國小教師使用國語電子教科書輔助教學之因素: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行政院(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總體規劃書。臺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2015)。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背景資料。臺北市:行政院。 何文瓊(2018)。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使用智慧型手機教學之意願與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嘉義縣。 吳明隆、涂金堂(201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二版二十刷)。臺北市:五南。 吳莉欽(2002)。電腦網路學習環境的理念與問題。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報, 39(4),441-455。 沈妙伶(2011),利用UTAUT模式探討互動式墊子白板使用意圖與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振欽(2001)。特教網路教學平台之規劃與評估。高雄師大學報,12,215-228。 林鈺娟(2019) 。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使用補救教學科技化評量系統意願之研究-以雲林縣國中教師為例。吳鳳科技大學,嘉義縣。 邱純玉. (2020). 自由開放的年代-數位學習的未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9),105-111。 洪聖恩(2013)。基隆市國小教師對電子教科書使用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 徐式寬、楊正宏(2007) 。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其科技環境之關係. 2007TANET 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2019)。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國民中小學數位建設計畫。取自:https://reurl.cc/1Z1xA8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2021)。桃園市教育年報:智慧創新,學習無限。取自:https://reurl.cc/anVdrX 桃園市智慧教育聯隊(2021)。取自:https://reurl.cc/7DkXQD 張純瑜(2008)。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互動性功能與學習者感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張晴晴(2015)。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小特教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市。 張鴻昌、郭倉義、賴美志 (2004)。建構高品質企業內部網路的新思維。品質月刊,40(7),46-49。 教育部(2016)。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1353704343B62511&sms=2ADD120E8E2615E3 教育部(2021)。校園 5g 示範教室與學習載具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中小學數位學習深耕計畫(2018)。取自:https://dlearning.ncku.edu.tw/ 教育部科技輔助自主學習計畫(2019)。取自:https://srl.ntue.edu.tw/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2021)。取自:https://cirn.moe.edu.tw/ 莊哲宜(2019)。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台北市國小教師使用平板電 腦融入教學之意願。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莊彩鈺(2021)。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許正妹、張奕華(2005)。教學平台發展與設計之研究:以Blackboard和中山網路大學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177-206。 郭靜華(2012)。以整合性科技接受使用模式探討大學教師應用Web 2.0進行教學創新行為意願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宗德(2010)。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互動式白板使用因素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麗明(2020)。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雄市國小教師使用因材網之行為意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智慧學校數位學堂-桃園市數位時代的翻轉教育。桃園市教育局電子報。 民105年3月28號,取自: https://reurl.cc/b295jo 黃悅民、王坤德(2003)。個人化學習教材管理機制的探討與應用。載於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科技學系舉辦之WISCS 2003網路教學系統平台與內容標準化研討會論文集,64-69,高雄市。 溫明正(2006)。學習不再受線制-從教學模式變革談學習新場域。師友月刊,471,8-14。doi:10.6437/EM.200609.0008 廖振翔(2021)。教師個人及組織因素對智慧教室使用意圖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趙詩萍(2016)。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澎湖縣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行為意圖與使用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賴秀真(2016)。數位學習平臺融入國小教學使用意願與使用現況之研究。世新大學,台北市。 賴郁淇(2008)。探討Podcasting採用因素與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薛慶友、傅潔琳(2015)。數位學習平台的應用特色與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77-84。 謝宇澤(2012)。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以南投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謝政霖(2013)。以整合性接受模式 ( UTAUT )探討屏東縣原住民區國小教師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資訊融入教學之行為意圖。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顧大維(2005)。認知領域與教學活動工具融入數位教學平台之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37,121-133。 Clark, R. C., & Mayer, R. E. (2003).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San Francisco.CA: Pfeiffer. Fishbein, M., & Ajzen, I. (1977).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Boston. Fishbein, M., Jaccard, J., Davidson, A. R., Ajzen, I., & Loken, B. (1980). Predicting and understanding family planning behaviors. In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Prentice Hall. Homero, C. G.,& Fernando, G. R. (2008). E-learning platform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t.uc3m.es/rueda/lsfc/trabajos/curso07-08/E-learning%20platforms-HomeroCanales-FernandoGarcia.pdf Huffaker, D. A., & Calvert, S. L. (2003). The new science of learning: Active learning, metacognition, and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e-learning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9(3), 325-334. Venkatesh, V., & Davis, F. D.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Venkatesh, V., & Morris, M. G. (2000). Why don‘t men ever stop to ask for directions? gender, social influence, and their role i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usage behavior. MIS Quarterly, 24(1), 115-139.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 Davis, F. D. (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3), 425-478. Whitley Jr, B.E. (1997).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uter-related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3(1), 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