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珮怡、徐新逸(2014)。情境教學法應用國中健康教育科之教學設計。台灣教育,686,34-39。 小剎(2019.3.31)。台南親子美食之旅 | 3天2夜好吃又好玩。[錄影帶]。You 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N2xdEgwsA 王文華(2020) 。生活裡的素養課 - 從家庭開始,奠基孩子終身學習力的22個陪伴錦囊。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N.p. Print. 王金村(2006)。思考風格對情境錨點與學習策略之影響(系統編號:094NCTU5726009)。[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朱湘吉(1995)。情境式思考訓練系統。社會科學學報,3,61-106。 汝明麗(2011)。建構論教學觀之下的情境學習理論於大學中譯英口譯課程的實踐。翻譯學研究集刊,14,212-245。https://doi.org/10.29786/STI.201112.0009 何姵瑩(2018)。情境式電子書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生數學面積單元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研究(系統編號:106NPTU0394009)。[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資訊科學系]。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3),157-163。 吳明龍、蘇耕役(1995)。國民小學學生控制信念、重要他人態度知覺與數學焦慮、數學態度及數學成就關係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81-210。 李佳芬、顏榮泉、顏晴榮(2013)。不同教學策略活化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數學成就及其態度之影響。科學教育月刊,360,32-42。https://doi.org/10.6216/SEM.201307_(360).0004 李政貴(2002)。從數學難、數學美談數學教育。科學教育月刊,253,19-27。https://doi.org/10.6216/SEM.200210_(253).0002 李源順(2018)。數學這樣教國小數學感教育 (三)。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源順(2021)。數學第五冊教師手冊。南一書局。 汪宜靜(2018)。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英語情境式教學對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系統編號:106VNU01396006)。[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邱上真、詹士宜、王惠川、吳建志(1995)。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4,75-10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5633586-199506-201309180025-201309180025-75-108 洪健益(2013)。國小中高年級生數學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系統編號:101NTCT1480007)。[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在職專班]。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徐佩瑜(2006)。情境學習對增進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成效之研究-以國立花蓮高農為例(系統編號:094NHLTC330001)。[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華藝線上圖書館。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16-24。 馬麒棠(2013)。應用情境式教學於國小音樂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客家歌謠為例(系統編號:101NTUA081900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高于涵(2019)。電子書融入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數學領域為例(系統編號:106LU000395005)。[碩士論文,康寧大學數位應用研究所]。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張景媛(1996)。國中生建構幾何概念之研究暨統整式合作學習的幾何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8,99-144。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教育部。 陳亭潔(2016)。混成式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系統編號:104NTOU5331007)。[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祐禎(2013)。遊戲情境對國小學生分數學習的影響(系統編號:101NTNU539501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國泰 (2015)。認知學徒制在九年一貫社會-數學與自然領域教學之應用。國民教育學報,12,43-65. 陳國泰(2015)。運用認知學徒制促進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12,1-42。 陳惠華(2010)。情境學習理論在傳統武術教學上之應用-以合作學習模式爲中心。臺灣體育學術研究,49,95-114。https://doi.org/10.6590/TJSSR.2010.12.05 陳菁惠(2000),「情境學習」釋義,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687/。 彭淑蓮(2020)。情境學習運用在數學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8NTHU5611005)。﹝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甯平獻、劉好、林原宏、易正明、游自達、施淑娟、謝闓如、陳靜姿(2010)。數學教材教法。五南。 黃淑婷(2007)。故事情境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決面積問題之研究(系統編號:095NTNT5284023 )。[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雅琪(2007)。國小五年級學童幾何學習表現之研究(系統編號:095NPTT1476008)。[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千慧(2020)。應用電子書於國小低年級國語差異化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系統編號:108KNU01392006)。[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資訊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廖瓊菁 (2001)。國小六年級代數教學之研究 (系統編號:089NPTTC576006)。[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立敏(2012)。2012視覺藝術跨界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 蔡敏潔(2013)。錨式教學策略對原住民低成就學童數學文字題理解之研究(系統編號:101TCU00331007)。[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清田(2020)。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鴻文(2009)。虛擬教具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實施圓周率與圓面積教學之應用(系統編號:097NTPTC480024)。[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簡瑞良、張美華(2020)。淺論情境式課程設計的意涵及運用。雲嘉特教期刊,31,16-24。 魏伶珍(2015)。生活化情境融入國小一年級數學之行動研究(系統編號:103NTNT1480006)。[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所]。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譚寧君(1992)。兒童數學態度與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台北師院學報, 5,619-688。 譚寧君(1998)。高年級面積教材分析。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協助兒童認知發展的數學課程。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籃彗玲(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在情境式數學文字題與一般文字題解題表現差異之研究(系統編號:097NTCTC480010)。[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英文部分
Adelman C. (2000) Over Two Years, What did Froebel say to Pestalozzi?, History of Educatio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Society, 29(2), 103-114, DOI: 10.1080/004676000284391 Anderson, J. R., Reder, L. M., & Simon, H. A. (1996). Situat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5(4), 5–11.
Bender, P., & Schreiber, A. (1980). The principle of operative concept formation in geometry teaching.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1 (1),59-90.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https://doi.org/10.3102/0013189X018001032
Choi, J. I., & Hannafin, M. (1995). 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Roles, structures, and implications for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3(2), 53-69.
Cobb, P., & Bowers, J. (1999). Cognitive and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8(2), 4-15.
Kirshner, D., Whitson, J. A., & Whitson, J. A. (Eds.). (1997). Situated cognition: Social, semiotic,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Psychology Press. Lave, J. (1988).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nthulib-oc.nthu.edu.tw/10.1017/CBO9780511815355 Mager, R. F. (1968). Developing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Fearon Publishers.
McLellan, H. (1996).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glewood Cliffs. Google book. https://reurl.cc/3YR28L Reyes, L. H. (1984). Affective variable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5), 558-581.
Stallings-Roberts, V. (1994). Exploratory Geometry—Let the Students Write the Text!. The Mathematics Teacher, 87(6), 403-408. https://doi.org/10.5951/MT.87.6.0403
Suchman, L. A. (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 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08418.008
Ünal, C., & İnan, H. Z. (2010).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a situ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2), 2171-2175.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0.03.301. Van den Heurrel-Panhuizen, M. (2000).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A guided tour. Freudenthal Institute.
Wilson, A.L. (1993). The promise of situated cognition.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57, 71-79. https://doi.org/10.1002/ace.36719935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