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7.157.16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劉晏瑄
作者(外文):Liu, Yen-Hsuan
論文名稱(中文):裸與不裸之間-重構公然猥褻罪之可罰性基礎
論文名稱(外文):Public Indecency?Reconstructing the Culpability of Article 234 of the Criminal Code
指導教授(中文):廖宜寧
李怡俐
指導教授(外文):Liao, I-Ning
Lee, Yi-Li
口試委員(中文):李聖傑
陳重言
口試委員(外文):Lee, Sheng-Chieh
Chen, Chung-Y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法律研究所
學號:109074513
出版年(民國):113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公然猥褻罪性道德性自主主體人格意圖騷擾
外文關鍵詞:Art. 234 of the Criminal CodeSexual MoralitySexual AutonomySubjectPersonalityIntent of Harassme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刑法第234條公然猥褻罪,歷經1999年刑法大幅地修正後,仍舊被保留下來,基於本罪規範目的是為維護性秩序,過往學說在面對侵害程度低、不易明確化的暴露行為,都傾向定位為社會善良風俗的法益保護。然而,無論學說如何解釋,嘗試具體化社會善良風俗,始終脫離不了濃厚性道德色彩的法益定位,亦引起後續研究主張應將本罪行為併入其他規範,甚至是除罪化的聲浪。

在公然猥褻罪法益定位不明以致規範存在意義動搖的情形下,本論文乃以司法實務為主軸。首先,將涉及公然猥褻罪近十年(2013至2023年/8月止)逐一的實務判決,以「件」為單位,量化成數據統計與分析適用概況,並再利用不同單位的「罪」,勾勒出公然猥褻一直以來統稱暴露行為之下的不同行為態樣,歸納法院對於本罪的適用態度及所生之疑難;其次,帶入學說見解的討論,從「構成要件」與「保護法益」兩軸線之說理,釐清本罪規範目的,同時縷析實務判決,探詢出本罪法益定位乃有與個人侵害連繫之可能;再者,依循歷史回溯,觀察性規範之流變,本文認為即使個人法益定位的性自主,依然內含性道德,進而推導出「性」具有名譽/人格之特質。透過重新檢討本罪法益之定位,本文主張在個人實踐性自主其背後的主體意識,顯現出賦予主體實存意義的「人格」,乃是能作為公然猥褻罪與性自主法益連結的正當性解釋。最後,欲使論證更為具體,本文擬加入「意圖騷擾」之構成要件,藉由細緻地整理案件事實的用字,剖析暴露行為之行為軌跡,描繪出行為中所涉及的騷擾形式,逐步證成本罪的適用範圍應予以限縮,方能符合本文見解公然猥褻罪係保護性自主法益,其內涵為人格不受折辱以致貶損的可罰性基礎。
Article 234 of the Criminal Code has remained since the significant modification of the Criminal Code in 1999. Given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rt. 234 is intended to safeguard sexual morality order, most theories perceive the behavior as a minor offense and consider the legal interest of Art. 234 as good morals. Even though extensive literature attempted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good morals, it still has inherited the values of sexual morality. Therefore, subsequent academic studies have advocated for applying the crime to other articles or even for its decriminalization.

Due to the ambiguous and abstract legal interest, the legitimacy of Art. 234 has been challenged. This Article aims to focus on judicial judgment. Firstly, using different units which“cases” and“crimes” analyze the practical cases of Art. 234 over a decade (from 2013 to August 2023);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atistics from different units, we can realiz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trials and describe various behavioral patterns. After that, summarizing the applicable guidelines about court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normative application of Art. 234. Secondly,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ories with judicial practice regarding statements of“constituent elements” and“legal interests” to clarify the normative purpose of Art. 234;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practical cases, the legal interest of Art. 234 probably relates to individual infringements. Thirdly, this Article observes the evolution of sexual norms in the historic context, explaining these regulations of sexual autonomy which seem to be individual legal interests, still contain the values of sexual morality. Furthermore, pointing out the concepts of reputation / personality in the sexual field. After reviewing the legal interests of Art. 234, the insight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 person’s practice of sexual autonomy correlates with subject consciousness which is affected by“personality”,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legitimacy of the foundation for connecting Art. 234 to the legal interest of sexual autonomy. Fourthly,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 of“intent of harassment” with practical cases to support the insight. Specifying the means of harassment by thoroughly organizing the wording of practical cases and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indecent exposure, it justifies the insigh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rt. 234 must be limited and reconstructs the culpability of judicial practice regarding Art. 234. Consequently, the protection of legal interest in Art. 234 is sexual autonomy, with the punishment based on the harm and depreciation of personal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一項 判決歷程分析法 4
第二項 文獻分析法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回顧公然猥褻罪實務判決之歷程 7
第一節 刑法第234條之前世今生 7
第一項 1999年妨害風化罪章之蛻變 7
第二項 屹立不搖之公然猥褻罪 8
第二節 近十年刑法第234條案件之數據統計分析 9
第一項 涉及第1項案件之各類數據 11
第二項 涉及第2項案件之各類數據 16
第三節 近十年刑法第234條行為類型之數據統計分析 22
第一項 公然猥褻行為類型的規制流變 22
第二項 暴露型 23
第一款 典型的暴露行為 23
第二款 涉及「意圖供人觀覽」爭議的行為 31
第三款 身分不同的影響 34
第一目 行為人為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 34
第二目 兒童及少年的闖入 37
第三項 性工作者型:一個包廂各自表述 40
第四節 評析 42
第三章 公然猥褻罪之法律解析 46
第一節 本罪規範目的:社會善良風俗 46
第二節 構成要件之組成 47
第一項 何謂猥褻 47
第一款 早期學說見解:「性慾」與「猥褻範圍」 47
第二款 實務見解:猥褻意涵之混用 48
第三款 近期學說見解:猥褻意涵的規範差異化解釋 49
第二項 「意圖」的雙面刃 50
第三項 評析:限縮本罪適用之疑難 51
第三節 保護法益之定位 53
第一項 實務見解:包山包海的社會善良風俗 53
第二項 學說見解 54
第一款 超個人法益 54
第一目 性道德/性風俗 54
第二目 性隱密 55
第三目 視覺侵擾 55
第二款 個人法益:性自主 56
第三項 新途徑:個人法益之可能 57
第一款 兒童及少年之身心健全發展 57
第二款 關於涉及精液之行為 58
第一目 損及名譽/人格的公然侮辱罪 58
第二目 潛藏之性自主 60
第四項 探尋本罪可能之保護法益 61
第四節 小結 63
第四章 公然猥褻罪可罰性之批判與重構 65
第一節 「性」描繪與公然猥褻之爭議 65
第一項 禁忌的誕生 65
第二項 動物性的身體與情感 67
第三項 性之公/私領域 67
第一款 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性圖像 68
第二款 正常與反常的性界限 68
第三款 以羞恥為名的圈地 70
第二節 性自主之再檢討 71
第一項 變異的自由 72
第二項 性自主作為法益 73
第一款 至高無上的人性尊嚴 74
第二款 客體化之禁令公式 75
第三款 嵌入性道德的性客體 76
第三節 性自主與人格之交織 78
第一項 性道德之分靈體 78
第二項 性的名譽/人格特質 79
第一款 賦有「貞操」標記的評價 79
第二款 殊途同歸之疑難:公然侮辱罪 81
第一目 公然侮辱罪所指涉的名譽/人格 82
第二目 特殊的「性」 83
第三項 以「人格」內涵證立公然猥褻罪為性自主法益之定位 84
第四節 構成要件之詮釋 86
第一項 德國刑法第183條的呈現 86
第二項 意圖「騷擾」要件的加入 87
第一款 意圖騷擾手段之有無 88
第二款 意圖騷擾手段之程度 90
第一目 低度意圖騷擾手段 91
第二目 中度意圖騷擾手段 93
第三目 高度意圖騷擾手段 96
第三款 評析:以行為的針對性程度作為判斷可罰性之標準 99
第三項 實務案件的法律適用 100
第一款《涼亭乘涼案》 100
第二款《露天奔跑案》 100
第三款《藍色雨衣案》 100
第四款《請問案》 101
第五款《牛仔外套案》 101
第五節 公然猥褻作為相對輕微的性騷擾行為 102
第五章 結論 104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0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6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08
參考文獻 109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Daniel Defoe著,謝濱安譯(2017),《魯賓遜漂流記》,自由之丘。
Georges Bataille著,賴守正譯注(2012),《情色論》,聯經出版公司。
Immanuel Kant著,李明輝譯注(2015),《道德底形上學》,聯經出版。
Jennifer Harding著,林秀麗、黃麗珍譯(2008),《性的扮演:陰/陽特質的實踐》,韋伯。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2021),《觀看的方式》,3版,麥田。
Martha C. Nussbaum著,方佳俊譯(2007),《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商周出版。
Martha C. Nussbaum著,堯嘉寧譯(2018),《從噁心到同理:拒斥人性,還是站穩理性?法哲學泰斗以憲法觀點重探性傾向與同性婚姻》,麥田。
Richard A. Posner著,高忠義譯,林志銘校閱(2002),《性與理性(上)》,桂冠。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2006),《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甘添貴(2016),《刑法各論(上)》,4版,三民。
甘添貴(2015),《刑法各論(下)》,4版,三民。
白田秀彰著,林祺禎譯(2020),《「色情就是不行!」這種想法真的不行,「猥褻」為什麼違法?從階級規範到帝國主義的擴張,權力如何以道德之名管制色情》,麥田。
何賴傑、林鈺雄審譯;李聖傑、潘怡宏編譯;王士帆、王玉全、王效文、古承宗、李聖傑、周漾沂、吳耀宗、徐育安、連孟琦、陳志輝、陳重言、許絲捷、許澤天、惲純良、潘怡宏、蔡聖偉譯者(2019),《德國刑法典》,2版,元照。
吳宗奇(2023),《白玫瑰刺傷了誰?──以刑法第227條為中心反省純潔童年形象之建構》,元照。
林山田(2001),《刑法的革新》,學林文化。
林山田(2005),《刑法各罪論(上冊)》,5版,臺北市:自刊。
林山田(2005),《刑法各罪論(下冊)》,5版,臺北市:自刊。
林鈺雄(2020),《新刑法總則》,8版,元照。
林鈺雄(2022),《刑事訴訟法(下)》,11版,新學林。
胡兴东(2008),《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史》,北京:法律出版社。
翁育瑄(2012),《唐宋的姦罪與兩性關係》,稻鄉出版社。
張愛玲(2020),《傾城之戀:短篇小說集一1943年》,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皇冠。
許澤天(2022),《刑法分則(下):人格與公共法益篇》,4版,新學林。
陳子平(2019),《刑法各論(上)》,4版,元照。
陳子平(2022),《刑法各論(下)》,3版,元照。
黃源盛(2010),《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元照。
黃源盛(2010),《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下)》,元照。
黃榮堅(2017),《靈魂不歸法律管:給現代公民的第一堂法律思辨課》,商周出版。
廖宜寧(2014),《乘機性交猥褻罪的規範適用問題─以精神障礙者之性自主權利為中心》,元照。
劉達臨(2001),《性的歷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蔡墩銘(1998),《刑法各論》,3版,三民。
盧映潔(2020),《刑法分則新論》,15版,新學林。
韓忠謨(1980),《刑法各論》,6版,三民。

(二)專書論文
李聖傑(2011),〈「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收於: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學中心,《刑事法學的新視野》,頁141-163,元照。
高金桂(2002),〈論刑法對個人名譽保護之必要性及其界限〉,收於: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二)》,頁177-209,學林文化。
許恒達(2021),〈人格尊嚴與名譽刑法─重新解讀公然侮辱罪〉,收於:甘添貴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甘添貴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刑事法學的浪潮與濤聲 刑法學》,頁827-849,元照。

(三)期刊論文
王士帆(2022),〈最後通牒─誘捕偵查之陷害教唆〉,《月旦法學教室》,234期,頁31-34。
甘添貴(2003),〈強吻與猥褻〉,《月旦法學教室》,4期,頁18-19。
甘添貴(2004),〈性交、猥褻、調戲與性騷擾〉,《法源法律網》,頁1-12。
甘添貴、林東茂、陳子平、盧映潔、許玉秀、鄭逸哲、張麗卿、高金桂、余振華、鄭善印、周成瑜、賴彌鼎、韓毓傑,〈從「強吻案」談刑法上的猥褻概念-研討會議題討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2期,頁101-128。
江玉林(2016),〈人性尊嚴的移植與混生—台灣憲政秩序的價值格局〉,《月旦法學雜誌》,第255期,頁64-74。
李建良(2008),〈自由、平等、尊嚴(下)-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54期,頁193-211。
李茂生(2003),〈論性道德的刑法規制〉,《台灣法學新課題(一)》,頁293-329。
李聖傑(2003),〈從性自主權思考刑法的性行為〉,《中原財經法學》,10期,頁1-40。
李聖傑(2004),〈妨害性自主:第一講—保護法益〉,《月旦法學教室》,19期,頁97-104。
李聖傑(2004),〈妨害性自主:第三講─類型闡述〉,《月旦法學教室》,23期,頁99-106。
李聖傑(2010),〈也論刑法對於虛擬人格的名譽保護-評台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九十八年度審簡字第六一一六號〉,《月旦裁判時報》,第4期,頁109-114。
李聖傑(2024),〈妨害性自主之「猥褻」釋義──評析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侵上字第25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41期,頁45-54。
周漾沂(2012),〈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3期,頁981-1053。
林山田(1999),〈評一九九九年的刑法修正〉,《月旦法學雜誌》,51期,頁16-42。
林東茂(1999),〈評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章之修正〉,《月旦法學雜誌》,51期,頁70-80。
林東茂(2003),〈猥褻的概念〉,《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2期,頁77-82。
林信銘(2018),〈暴露與觸摸性騷擾刑事責任之探究-以德國刑法的性騷擾規範為借鑑〉,《國立高雄大學法學論叢》,第14卷第1期,頁345-396。
林琬珊(2018),〈妨害名譽罪與負面標籤〉,《月旦刑事法學評論》,9期,頁63-78。
林琬珊(2023),〈「性影像」與隱私之刑法保護-新修刑法「性影像」規定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333期,頁40-58。
林慈偉(2012),〈「滿足性慾」很重要嗎?-評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9年度訴字第2883號刑事判決〉,《法令月刊》,63卷4期,頁20-40。
柯耀呈(2008),〈強制猥褻與性騷擾之界限〉,《月旦法學教室》,68期,頁16-17。
馬財專、張琇華(2022),〈台灣檳榔西施的身體勞動及系統規訓之考察〉,《社會科學論叢》,16卷2期,頁1-50。
許玉秀(2003),〈妨害性自主之強制、乘機與利用權勢─何謂性自主?─兼評臺北地院九一年訴字第四六二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2期,頁16-36。
許恒達(2013),〈乘機襲胸案刑責再考-評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102年度侵上訴字第47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33期,頁150-162。
許恒達(2016),〈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刑事責任之評析〉,《月旦刑事法評論》,1期,頁47-69。
許絲捷(2013),〈血親性交的可罰性〉,《軍法專刊》,第59卷第3期,頁150-179。
許澤天(2014),〈刑法第227 條作為青少年的性禁忌迷思──最高院99 台上497 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42 期,頁179-185。
陳志龍(1988),〈刑法之法益概念(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8卷1期,頁117-173。
陳志龍(2000),〈女性解放的法律絆腳石論刑法第二二六條第二項强姦被害婦女羞忿自殺罪之性質〉,《月旦法學雜誌》,59期,頁32-50。
陳慈幸(2011),〈病態性倒錯之暴露症者刑事處分與處遇〉,《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7卷2期,頁19-43。
曾玉惠(2009),〈清代臺灣貞孝節烈詩歌政治意識分析〉,《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1期,頁189-234。
黃忠正(2013),〈人性尊嚴的概念與界限〉,《月旦法學雜誌》,第221期,頁161-174。
黃惠婷(2011),〈從性自主權檢視刑法保護兒童及少年之規定與修法建議〉,《司法新聲》,97期,頁62-77。
黃舒芃(2013),〈人權保障與價值共識之間的衝突:從歐洲人權法院之血親相姦案判決談起〉,《憲政時代》,第38卷第4期,頁489-514。
黃源盛(2015),〈情慾‧規範‧歷史-從《大清律例》到《民國刑法》的親屬相姦罪〉,《大清律例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頁1-27。
黃榮堅(1999),〈刑法妨害風化罪章增修評論〉,《月旦法學雜誌》,51期,頁81-92。
廖宜寧(2020),〈由德國性犯罪條文修正之觀察探析妨害性自主罪的理論基礎〉,《臺大法學論叢》,第49卷第2期,頁635-710。
廖宜寧(2022),〈從「妨害風化的猥褻物品」到「妨害性隱私的性影像」-散布性關聯影音圖像之不法性質〉,《月旦法學雜誌》,第327期,頁158-171。
廖宜寧(2023),〈以「性意涵」重構刑法規範中的「猥褻」概念〉,《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25期,頁71-145。
蔡聖偉(2003),〈論「對幼童性交罪」與「強制性交罪」的關係-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第七次刑事庭決議〉,《月旦裁判時報》,8期,頁65-69。
蔡聖偉(2015),〈親吻與猥褻-評最高法院一○三年度台上字第一二五四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41期,頁40-48。
蔡維音(1992),〈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第18卷第1期,頁36-48。
鄭逸哲(2003),〈從所謂「強吻案」談猥褻、可罰的猥褻和如何處罰可罰的猥褻-評桃園地方法院八十九年度易字第一二六六號判決、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上訴字第三五六一號判決和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非字第一六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95期,頁255-265。
鄭逸哲(2008),〈「法益刑法」概念下的「構成要件」和「構成要件適用」〉,《軍法專刊》,第54卷第6期,頁103-104。
鄭逸哲(2009),〈「公然猥褻」和「公然性交」均未必犯罪〉,《法令月刊》,60卷1期,頁4-15。
盧映潔(2003),〈「猥褻」二部曲:論公然猥褻罪─兼評台灣高等法院八十六年上易字第一一九號判決、台東地院八十七年易字第五三六號判決、板橋地院八十八年度訴字第一五五六號判決、宜蘭地院八十八年度訴字第二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02期,頁233-245。
盧映潔(2010),〈「意不意願」很重要嗎?-評高雄地方法院九十九年訴字第四二二號判決暨最高法院九十九年第七次刑庭決議〉,《月旦法學雜誌》,186期,頁164-173。
賴惠敏、徐思泠(1998),〈情慾與刑罰:清前期犯奸案件的歷史解讀(1644-17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期,頁31-73。

(四)學位論文
王彥(2017),《論刑法猥褻概念中的性道德規制:以強制猥褻罪、公然猥褻罪與散布猥褻物品罪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王瑋君(2023),《論妨害醫療罪之規範適用與保護法益》,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惠芬(2004),《清乾隆時期閩粵地區犯姦案件之探討(1736-1790)》,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賢(2018),《情感、冒犯與刑事立法:論冒犯行為之可罰性界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書原(2009),《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強制治療之德菲法實證探測:以露陰癖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必昇(2009),《猥褻概念的解構與性自主概念的重構—以性羞恥感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峻臺(2016),《公共性:公/私領域交界之性經驗探究》,世新大學性別研究班碩士學位論文。
張榮哲(2019),《大臺北地區旅遊樓鳳新興性產業分析》,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琬倫(2015),《論性表現與公然猥褻罪及散布播送陳列猥褻物品罪》,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徴(2018),《析論公然猥褻之除罪化》,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班碩士論文。
鄭重淇(2014),《公然猥褻罪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五)政府官方資料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刑法第319條之1、第319條之3與第319條之4其增修理由)
黃榮堅(2004),〈刑法上性自主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詹大法官森林提出與黃大法官瑞明、呂大法官太郎均加入協同部分之部分協同部分不同意見書: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38&id=340393。
顏厥安(2002),〈性工作是否違反人性尊嚴或善良風俗-以德國聯邦行政法院「偷窺秀判決」(Peep-Show-Entscheidungen)作為探討對象〉,收於:夏鑄九、顏厥安、王增勇、王卓脩,《我國性產業與性交易政策之研究期末報告書》,頁142-148,行政院內政部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六)網路資料
Shanti Ho(2021),〈La petite mor小死亡〉,《Medium》,https://medium.com/shanti-ho/la-petite-mort%E5%B0%8F%E6%AD%BB%E4%BA%A1-1b80406de51b(最後瀏覽日:2024年2月20日)。
小力航道大(2018),〈阿部定事件,直至死亡將我們結合,為愛殺人的離奇命案〉,《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https://ohsir.tw/2886/(最後瀏覽日:2024年2月20日)。
中央社(2023),〈刑法防制性暴力三讀不實性影像營利最高判7年〉,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01070032.aspx,(最後瀏覽日:2023年3月24日)。
恭應湘(2017),〈交配至死的自然邏輯〉,《CUP媒體》,https://www.cup.com.hk/2017/03/06/why-mate-to-death/(最後瀏覽日:2024年2月20日)。
裸體帶來的自由感參德國FKK文化(Freie Körper Kultur),Madeleine(2021),〈Stolz nackig sein–Wie Deutsch FKK wirklich ist 裸體而驕傲–德國天然主義的真相〉,《DE&Mike》,https://de-mike.com/stolz-nackig-sein-wie-deutsch-fkk-wirklich-ist/(最後瀏覽日:2024年3月16日)。
劉昌松(2021),〈真人示範調情口交「20男女猛抄筆記」清大碩士生開性愛課結果慘了〉,《ET today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1108/2119030.htm#ixzz7wwr3Vit1,(最後瀏覽日:2023年5月12日)。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Emily Martin. 1999. The Woman in the Body:A Cultural Analysis of Reproduction. 3th ed. Boston : Beacon Press.
John Berger. 1975. Ways of Seeing. London :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 Penguin Books.
John Stuart Mill. 2003. On Liberty:John Stuart Mill, edited by David Bromwich & George Kateb.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tha C. Nussbaum. 1999. Sex and Social Jus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專書論文
Gayle S. Rubin. 2007. Thinking sex :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Pp. 150-187 in Culture, Society And Sexuality : A Reader, 2th ed, edited by Richard Parker & Peter Aggleton. London : Routledge.

(三)期刊論文
Laura Mulvey. 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Volume 16 Issue 3:6-18.


參、德文部分
(一)實務判決
BeckRS 2011, 19102 (2011), https://openjur.de/u/442196.html(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28日).
BeckRS 2020, 846 (2020), https://beck-online.beck.de/Dokument?VPath=bibdata%2Fents%2Fbeckrs%2F2020%2Fcont%2Fbeckrs.2020.846.htm&IsSearchRequest=True(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28日).
BverfGE 120, 224 (2008), https://www.servat.unibe.ch/dfr/bv120224.html(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28日).
BVerwGE 64, 274 (1981), https://www.servat.unibe.ch/dfr/vw064274.html(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28日).
NStZ-RR 2007, 374 (2007), https://www.hrr-strafrecht.de/hrr/2/07/2-235-07.php(最後瀏覽日:2024年4月28日).


肆、法文部分
(一)專書
Georges Bataille (2004), Madame Edwarda - Le mort - Histoire de l'oeil, 10 X 18.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