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140.17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黃奕綾
作者(外文):Huang, Yi-Ling
論文名稱(中文):新人作為一種位置:馬尼尼為書寫中的邊緣主體與認同轉變
論文名稱(外文):New Female Immigrant: The Subjct of Marginal and the Change of Identity in Maniniwei's Writing
指導教授(中文):陳芷凡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ih-Fan
口試委員(中文):蔡玫姿
李癸雲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9049503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馬尼尼為在台馬華文學新移民女性書寫母職書寫
外文關鍵詞:Maniniwei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writing of new female immigrantmotherhood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1950年第一代馬華社群留學生是在台的文學活動,是馬華文學的起點。馬尼尼為作為馬來西亞華裔,於十八歲時以僑生身份來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後續於台灣藝術大學攻讀美術碩士學位。馬尼尼為在台灣所歷經的是自馬來西亞來台求學、生子育兒,進而成為新移民女性的過程。過往的研究傾向將馬尼尼為歸類於馬華文學作家之一,並且將其創作內容形式認定屬於邊緣、反父權的憤恨婦女形象。本文將以「新人」作為切入觀點,自作家訪談、文本分析等面向釐清馬尼尼為「新」的特別之處:第一個「新」是馬尼尼為於在台馬華文學所展現的新銳作家之姿,本文自馬來西亞的華裔留台生群像考察,爬梳該群體對於台灣文化、馬來西亞故鄉的認同身份思考,進而佐證她如何作為最新的在台馬華文學作家代表;第二個「新」,是在於她對於千禧年後妻職、母職的新觀念,本文將爬梳這些新觀念何以形構她獨特的書寫風格,尤其是聚焦於其具文化資本等條件進行關於性別與階級意識的思考;第三個「新」,則是她對於上述主題所產生的的新創作手法,馬尼尼為作為婚姻移居、新移民之於異鄉,她的各式非典型女性形象,為台灣文壇造就何種創作形式的突破與影響。透過馬尼尼為各類文本分析,配合馬尼尼為的專訪紀錄,本文試圖重新釐清馬尼尼為於在台馬華文學的位置,除了展現在台馬華文學的新文學動態,更有新移民女性婚姻移居書寫,此部分將台灣新移民女性書寫中的妻職群像作為主要參照對象,為新移民女性在台灣文學再現的形象重新爬梳與更新。期盼以此篇研究,以馬尼尼為這樣具備文化資本的台灣新移民女性,自其帶有階級思辨與性別批判創作書寫,喚起台灣文壇更多對於新移民女性的關懷。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s 1950, had made the beginning of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 It has undergone multiple transformations, leading to its current diverse presentation. The syllable “ma” signifies her homeland, Malaysia. Maniniwei came to Taiwan as an overseas student to study Fine Arts 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later pursued a master’s degree in fine arts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During her college-period, she experienced a relationship with a Taiwanese. Few years later, she gave birth to her only son, and child-rearing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of her life. The process mentioned above had made her a new identity, new immigrant woman in Taiwan. In the past, the researcher in Taiwan classified Maniniwei as one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writers, instead of viewing her as a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writer “in Taiwan”. Moreover, they usually marked Maniniwei’s content as full of marginal, anti-patriarchal, and resentful female imagery.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redefine Maniniwei's position in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and the interview with Maniniwei, to confirm her unique perspectives on ethnic identities, and gender criticisms. Her long-term study experience in Taiwan will be used as evidence to prove her perspective of the New Female Immigrant in this thesis to elaborate her three different social identities. Maniniwei developed her creative work after she arrived in Taiwan as an overseas student at the age of 18. We will gradually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Maniniwei’s local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by exploring her different types of works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her Malaysian Chinese identity. Considering Maniniwei's creative content, whether in terms of quantities, themes, or forms, it may have already surpassed previous research frameworks, such as feelings of resentment towards her family in Taiwan and the place itself.
This thesis will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Female Immigrant to discuss Maniniwei's three levels of social identities. By this way, we can gradually unfold the discourse on new immigrant women’s writing in Taiwan. First, as a Malaysian Chinese student studying in Taiwan, Maniniwei's identity as an overseas student from Malaysia will be emphasized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will look at how the Malaysian Chinese student’s community in Taiwan represents their culture identities, which shows that Maniniwei represents as the most recent writer of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 Secondly, we will focus on Maniniwei’s marriage writing.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start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marriage of new immigrant women’s writing in Taiwan Literature. We will reorganize and update the image of new immigrant women in Taiwan Literature, especially on Maniniwei's marriage writing. Lastly, we will focus on Maniniwei's atypical motherhood discourse, to see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Taiwan Literature. By highlighting Maniniwei'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s a motherhood writer in the post-millennial era, and the breakthroughs and influences it has brought to Taiwan Literature. Hoping this study, the case of Maniniwei as New Female Immigrant writer, will draw more attention and care to the new immigrant women’s writing in Taiwan Litera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行研究探討---7
一、台灣文學與在台馬華文學的對話---7
二、在台馬華作家作品研究---8
三、移民工文學與再現中的女性議題---9
四、台灣文學中的母職研究---12
五、馬尼尼為相關研究---13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15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章節安排---20
一、研究範疇與文本選擇---20
二、章節架構安排說明---21
第二章 在台馬華文學中的留學生群像與馬尼尼為---25
第一節 在台馬來西亞僑生的社會背景與發展---26
一、在台馬來西亞僑生的社會背景---26
二、在台馬華文學的起點---27
第二節 在台馬華文學書寫中的留學生群像---30
第三節 馬尼尼為的美術系少年---36
第四節 小結---42
第三章 台灣新移民女性的認同與挑戰---43
第一節 台灣新移民女性書寫中的困難與挑戰---43
第二節 台灣文學中的新移民女性書寫中的妻子群像---48
第三節 馬尼尼為的新妻子品種---53
第四節 小結---60
第四章 少女之後——馬尼尼為的母職書寫---61
第一節 台灣文學的母職書寫---61
一、婦女運動的漣漪:台灣母職書寫的發展---61
二、千禧年後的台灣母職書寫---63
第二節 台灣新移民女性書寫中的母職書寫---66
第三節 少女之後:馬尼尼為的母職書寫---72
第四節 小結---80
第五章 結論---81
參考資料---88
附錄一、馬尼尼為的專訪稿---93
訪談授權同意書

一、 作家文本
馬尼尼為,《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新北:小寫,2013年)。
——,《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新北:小寫,2015年)。
——,《我們明天再說話》,(台北:南方家園,2017年)。
——,《沒有大路》,(台北:啟明,2018年)。
——,《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台北:啟明,2019年)。
——,《我現在是狗·老貓簡史》,(台北:斑馬線,2019年)。
——,《幫我換藥》,(台北:黑眼睛,2020年)。
——,《我的美術系少年》,(台北,斑馬線,2021年)。
——,《多年後我憶起台北》,(台北:新經典,2022年)。
——,《異鄉之用Trilogy of a Taipei Migrant》,(台北:依揚想亮人文事業,2022年)。
李欣倫,《以我為器》,(新北:木馬,2017年)。
——,《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新北:木馬,2022年)。
強娜威口述,管仁健、黃丹力整理,《嫁來天堂的新娘》,(台北:文經,2008年)。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著、胡頎執筆,《餐桌上的家鄉》,(台北:時報,2017年)。
張郅忻,《我家是聯合國》,(台北:玉山社,2013年)。
黃錦樹、張錦忠、李宗舜,《我們留台那些年》,(馬來西亞,有人,2014年)。
二、 專書
王瑞香等作;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台北:貓頭鷹,2019年)。
林彩釉等合著,《多元文化教育:新移民的原生文化與在地適應》,(台北:五南,2012年)。
邱天助著,《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2002年)。
周碧娥,《性別社會學》,(台北:三民,2022年)。
邱琡雯,《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巨流圖書,2005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游素玲主編,《母職研究再思維——跨領域的視野》(台北:五南圖書,2008年)。
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二版)》,(新北:巨流圖書,2012年)。
陳大為,《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台灣(1963-201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2013年)。
張郅忻,《重寫與對話:台灣新移民書寫之研究(2004-2015)》,(台北,國家書店,2021年)。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文化,2008年)。
夏曉鵑,《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
夏曉鵑,陳信行,黃德北邊,《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出版,2008年)。
蘇芊玲,《不再模範的母親》,(台北:女書,1996年)。
——,《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女書,1998年)。
蕭立君,〈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後殖民主義》,(台北:文建會,2010年)。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台北:印刻,2008年)。
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1996年)。
Scott Lash, Mile Featherstone等作;張珍立譯,《肯認與差異》(Recognition and Difference),(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9年)。
三、 期刊論文
高嘉謙,〈骸骨與銘刻——論黃錦樹、郁達夫與流亡詩學〉,《台大文史哲學報》74期,(2011.05),頁103-125。
賴志豪,〈寫於家國之外:黃錦樹的馬共小說書寫〉,《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18.11),頁79-118。
卓福安,〈影響馬來西亞華裔學生來台就讀高等教育之因素與因應之道〉,《應華學報》第18期,(2016.12),頁107-141。
張郅忻,〈台灣小說中的新移民小說形構〉,《文史台灣學報》8期,(2014.06),頁9-27。
張斯翔,〈論黃錦樹「後」馬共書寫中的抒情意識:從《火,與危險事物談起》〉,《中外文學》48卷1期,(2019.03),頁163-197。
曾維龍,〈論鍾怡雯散文書寫:「凝視」中的原鄉——一個離散/反離散個案的討論〉,《台灣文學研究》第十二期,(2017.06),頁211-233,。
葉金輝,〈「重返舊大陸」:馬華(旅台)文學之新「機遇」——以鍾怡雯為例〉,《屏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類》6期,(2021.08),頁123-159。
陳柏霖、蔡亦倫,《僑生與本地生的生活壓力與憂鬱情緒之關係:以自我疼惜與主觀幸福感為中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六十二期,(2021.09),頁77-116。
蔡玫姿,〈飄移、賤斥與不滿——在台馬來西亞華裔女作家馬尼尼為的小眾創作〉,《中外文學》第49卷第1期,(2020.03),頁159-190。
黃錦樹,〈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中外文學》第22卷2期,(1993.07),頁129-172。
謝欣芩,〈空間越界與多重身分:當代台灣紀錄片中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6期》,(2020.06),頁41-78。
——,〈移工議題影像化:當代台灣紀錄片的職場空間與生命政治〉,《中外文學》51卷1期,(2022.03),頁95-130。
四、 學位論文
王秀琪,〈母職認同與自我實踐——蔡穎卿家屋書寫的意蘊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碩士在職專班,2017.07)。
林欣儀,〈新移民女性主體性之建構及賦權展現——以紀錄片《失婚記》為例〉,(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班,2015.04)。
林盈芳,〈臺灣紀錄片中的新移民再現:以蔡崇隆《移民新娘三部曲》、阮金紅《失婚記》、賀照緹《303》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07)。
許惠兒,〈當代女性散文中的母職與飲食書寫(90年代~2017)〉,(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7.07)。
廖曼斐,〈母職散文的書寫——以龍應台、廖玉蕙及蔡穎卿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在職專班,2020.07)。
邱敏芝,〈母職 家/枷/佳鎖?高學歷職業婦女的母職圖像〉,(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2009.07)。
宋家瑜,〈台灣移工文學獎場域的生成:以文學獎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07)。
陳冠穎,〈台灣當代散文中的新移民女性形象〉,(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9.07)。
張幸貴,〈馬來西亞華裔女作家馬尼尼為的家庭書寫〉,(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07)。
陳建隆,〈落失的行旅者:重繪李永平的小說地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08.01)。
黃玉慧,〈越界:馬華文學中的郁達夫與黃錦樹〉,(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01)。
張馨函,〈馬華旅台作家的原鄉書寫研究(1976-2010)〉,(台北:國立台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07)。
詹閔旭,〈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01)
劉家珍,〈1990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探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09.07)。
鄭堪遠,〈感性的刃與任:台灣東南亞移居工書寫小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07)。
蕭秀雁,〈閱讀馬華——黃錦樹的小說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位論文,2009.01)。
五、 研討會論文
張幸貴,〈飄移、傷痕、敲打——論馬尼尼為《帶著你的雜質發亮中的空間書寫》〉,《跨國・1930・女性: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性別與婦女中心),頁131-153,(2017.10)。
六、 電子媒體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344/7350/8887/,(瀏覽日期:2023/07/24)。
馬尼尼為Facebook粉絲專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outsiderartschool/?locale=zh_TW(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
馬尼尼為:〈因為它離你不遠那是你碰得到的東西——馬尼尼為的圖像書〉,2023年4月12日,網址https://meet.eslite.com/tw/tc/article/202304070001(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
蔡雨辰:〈不適合當母親,不代表無法成為一個好母親——馬尼尼為的「隱晦家庭」繪本三部曲〉,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6年10月14日,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095。(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
沈眠:〈詩人計畫:馬尼尼為:邪典詩人正崛起〉,2019年7月24日,網址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2279。(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
黃淑芳:〈貓給了她一個家:馬尼尼為的愛憎台北〉,2022年10月14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10145003.aspx(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
飛地書店,〈【對談】馬尼尼為的台北與貓:坦白的異鄉人feat.飛地書店店主張潔平〉,2022年11月23日,網址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7039(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
博客來,(採訪:Emily Chan、攝影:陳佩芸),《「最後把自己殺死的,可能是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對方。」——專訪李欣倫《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2022年7月7日,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5950)(瀏覽日期:2023年7月24日)。
新二代留聲機,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Wmigrantchamber/(瀏覽日期:2023年7月24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