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158.9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林湘芸
作者(外文):Lin, Siang-Yun
論文名稱(中文):熱忱幻夢:影視從業者的勞動處境與調適策略
論文名稱(外文):Passionate Dreams: Labor Conditions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ers
指導教授(中文):林文蘭
指導教授(外文):Lin, Wen-Lan
口試委員(中文):謝國雄
洪儀真
口試委員(外文):Shieh, Gwo-Shyong
Hong, Yi-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號:109045511
出版年(民國):113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勞動過程接案生態調適策略影視工作影視從業者
外文關鍵詞:labor processfreelance structureadjustment strategiesfilm and television workworkers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2022年3月一起影集拍攝現場的安全疏失,造成兩名工作人員墜谷身亡,敲響了影視勞動長期閉鎖的警鐘。拍攝現場的職安問題和惡劣的勞動條件,已是影視產業積累多年的潛在危險。當影集主演以無限期停工回應,以及業內人士群起檢討產業惡習的聲浪下,仍有許多從業人員競兢業業地忍受高工時、高風險的勞動待遇。
本研究以影視從業者的勞動處境與調適策略作為主軸,分析他們的勞動過程與接案生態,釐清影視從業者展現的專業、互動溝通與身體技術究竟如何受到形塑與控制?描繪影視從業者於不同階段對於「拍片/工作」的認知與行動,進一步回應即使影視從業者看破產業問題,為何仍選擇積極調適與尋求生存?
透過深度訪談不同專業的影視從業者,並以實習生身分參與觀察拍攝過程,本文發現影視工作的學習與勞動過程相互重疊的「做中學」特性,以及製作流程各環節的高度整合且發生於特定時空下的長時間作業,使得影視從業者在拍攝現場必須具備積極觀察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順利被鑲嵌進影視製作的運作機制中。此外,從業者又受制於業內奠基於介紹人關係的接案生態,以致於在接案過程中衍生出規避風險與壓低成本等情形,從業者卻因著維繫案源與人情壓力而無法動彈。然而,即使面對多重風險與不穩定的產業現況,從業者仍然以不同層次的意義詮釋來自我勸說並積極調適,只為了保存初始如靈光般的感動。
本文認為,面對如此變動的產業現況,影視從業者不只是受到熱忱論述驅動、盲目為藝術犧牲者,選擇投入「自發性」的打造,原先是遭遇到勞動特性與接案生態形塑的自我規訓,但在從業者識破產業問題與熱忱論述的侷限後,積極調適與轉化信念所展現的「自發性」,反而成為實踐自我的路徑,讓內心仍存有的靈光感動得以被重新安置,從而讓具備險惡條件的影視產業得以持續運轉下去。
In March 2022, a security breach occurred on the set of a television series, resulting in the tragic deaths of two workers, thus exposing longstanding labor issues with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Occupational safety hazards, advers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high-pressure work environments on set accumulated and turned into latent risks within the industry over many years. Despite leading actors going on indefinite strikes and industry insiders rallying to critique the problematic system, numerous workers continue to endure long hours and high-risk labor conditions diligently. What motivate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workers to accept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continue striving within the industr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labor conditions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employed by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er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labor process, case-taking culture and freelance structure, it seeks to clarify how professionals in the industry are shaped and 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s of professionalism,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embodied tactics. It examines workers' perceptions and act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film production to understand why they proactively adapt to the wok culture and seek potential means to stay in film making, even when acknowledging the precarious nature of the industry.
By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workers from various specialitie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as intern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 "learning by doing" inherent nature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It also highlights the highly integrated nature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the prolonged operations occurring within specific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texts, compelling workers to possess keen observation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ies to seamlessly integrate into the mechanism. Additionally, workers are constrained by the industry's unique freelance structure, where project referral networks established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lead to the complex of mentorship, colleague, and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resulting in risk avoidance and cost reduction during the project-seeking process.Therefore, workers are unable to mobilize due to the constant pressures of maintaining client sources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However, even encountering multiple risks and an unstable industry environment, workers actively interpret and adapt through multilayered meaning-making, in order to sustain their initial aspirations and passions for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This study asserts that in response to such unstable industry conditions,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ers are not merely driven by narratives of passion or portrayed as sacrificial artists, but actively engag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autonomy. Workers, who are initally shaped by labor conditions and freelance structure, eventually recognize the limitations of industry and passion-driven narratives and, therefore, adopt adjustment strategies and transform their beliefs, which becomes the emerging autonomy as a pathway to self-realization, allowing for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ir inner aura of inspiration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緣起 1
第二節、研究現象與問題意識 3
第三節、文獻回顧 6
一、社會結構下的自由與控制 6
二、關係網絡的生成與運作 8
三、技能養成與勞動關係的角力 13
四、進取論述下的自我剝削 15
第四節、研究設計 17
一、研究方法 17
(一)研究對象:誰是影視從業者 18
(二)田野工作和參與觀察 19
(三)深度訪談 20
(四)研究倫理 21
第五節、章節安排 22
第二章、成為「進入狀況」的勞動者 24
第一節、打造共同奮鬥的勞動環境 25
一、 以有限資源,拚出國際水準 25
二、 影視作品的製作流程 29
(一) 製作的起點:故事 29
(二) 從文字到影像的製作階段 31
第二節、從拍攝現場看「進入狀況」 40
一、觀察與執行 40
二、無時無刻被檢視的焦慮 44
第三節、如何「進入狀況」 46
一、 專業技能的「做中學」 47
(一)教室外的學習 47
(二)勞動現場的實作 48
二、 對現場的觀察與判斷 49
三、 做好服務和保持彈性 51
第四節、小結 53
第三章、多重風險下的勞動處境 54
第一節、人際關係構成的接案網絡 54
一、 「介紹人」文化 58
二、 接案的關鍵 63
第二節、接案過程的推拉斡旋 67
一、多樣化的計薪 67
(一)誰來決定你的能力值多少? 70
(二)光怪陸離的報價荒唐事 73
二、不透明的接案資訊 76
(一)職務內容的認知落差 77
(二)責任歸屬的劃分 79
第三節、無法動彈的處境 83
第四節、小結 86
第四章、實踐「自發性」:意義論述的浮現與建構 88
第一節、影視工作的「靈光」時刻 88
一、義無反顧的投入 90
二、再不復返的熱愛 94
三、回憶折射的熱忱幻象 98
四、靈光的圓滿與缺憾 100
第二節、實踐理想的單行道 101
一、留下來的抉擇 101
(一)抓住改變的機會 101
(二)汲取不同路徑的能量 103
二、意義論述下的愛與重建 106
三、陷入泥淖的掙扎 109
第三節、小結 111
第五章、結論 113
第一節、在多重風險下安放自我 114
第二節、研究貢獻 117
第三節、限制與展望 118
一、產業發展脈絡的缺漏 118
二、訪談對象的侷限 119
三、政策與實務建議 120
後記:舊的傷與新的傷 122
參考書目 126
附錄一、受訪者名單 130
附錄二、訪談大綱 131
政府報告
文策院,2023,〈2022年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II:電視、電影、動畫產業〉。文化內容策進院,2023年6月9日。https://taicca.tw/article/5354e3f2
勞動部,2019,〈勞動部訂定「勞動契約認定指導原則」,協助事業單位確切認知勞動契約,避免損及勞工權益〉。勞動部公告,2019年11月19日。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40/12431/
勞動部,2021,〈勞動條3字第1100131410號〉。勞動部公告,2021年11月2日。https://www.mol.gov.tw/1607/28162/28166/28218/28222/30375/
勞動部,2023,〈111年初任人員薪資統計結果〉。勞動部公告,2023年4月27日。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58627/

新聞報導及他類資料
王心妤,2022,〈新銳導演抵押房子拍片 小野讚有新浪潮影子〉。《中央通訊社》,2022年7月7日。https://www.cna.com.tw/news/amov/202207070174.aspx
加點音樂,2018,〈用爆肝支撐夢想,《勞基法》外的影視勞動幕後〉。《關鍵評論網》,2018年5月14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559
台視,1994,〈玫瑰約會-楊德昌〉。台視,1994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rwP0H2vnY
江家華,2017,〈侯文詠╳曾瀚賢:組成英雄大聯盟,打一場國際規格仗〉。《新活水 11月號》,2017 第2期。https://www.fountain.org.tw/issue/new-taiwan-tv-series/hou-wen-yong-%20tseng%20-han-hsien
吳尚軒,2021,〈台灣拍不出《魷魚遊戲》?Netflix在韓砸196億元,台劇錢從哪裡來?〉。《新新聞》,2021年10月8日。https://new7.storm.mg/article/3979222
李屏瑤,2020,〈林昱伶:謝謝觀眾,請繼續支持這群為台劇做工的人〉。《新活水》,2020年2月9日。https://www.fountain.org.tw/subject/film/lin-yu-ling
沈瑜,2019,〈二年磨劇本,打造出《我們與惡的距離》高口碑〉。《遠見》,2019年4月12日。https://www.gvm.com.tw/article/60477
林明柔,2023,〈瞿友寧砸1.2億拍《地獄里長》還拿房抵押!突低調證實「再婚2年」當爸了〉。《三立新聞網》,2023年7月5日。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318713
林雨佑、陳德倫,2021a,〈超時工作、職災、欠薪——影視工作者的「血汗乙方」困境〉。《報導者》,2021年9月13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film-and-television-workplace-labor-dispute
林雨佑、陳德倫,2021b,〈如何擺脫血汗命運?韓國經驗在前,台灣影視界籌3項解方〉。《報導者》,2021年9月13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film-and-television-workplace-labor-dispute-solution
林雨佑、陳德倫,2022,〈犧牲兩條生命之後,影視勞動現場能否不再發生憾事?〉。《報導者》,2022年5月1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film-and-television-workplace-labor-start-to-reform
范琪斐,2023,〈台劇大爆發推向國際卻卡卡的?《模仿犯》躋身國際的關鍵是? ft.瀚草影視/模仿犯製作人 曾瀚賢、湯昇榮〉。斐姨所思【阿姨想知道】 EP65,2023年5月4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6GdtPw6hxQ
郭璈,2023,〈《模仿犯》出品人陳國富:是時候來做更難的劇了〉。《VERSE》,2023年4月11日。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chen-kuo-fu-2023
陳韋臻,2019,〈專訪首任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打造一個有未來感的台灣電影產業〉。《端傳媒》,2019年7月24日。https://theinitium-com.nthulib-oc.nthu.edu.tw/article/20190725-taiwan-fountain-ding-interview/
曾芷筠,2016,〈從紀錄片工會的組織想像團結:兼談影視產業中的青年勞動者〉。《放映週報》,2016年7月4日。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9720
葉冠吟,2023,〈模仿犯攻進Netflix全球第2 製作人盼把台劇當台積電發展【專訪】〉。《中央社》,2023年4月12日。https://www.cna.com.tw/news/amov/202304120128.aspx
雷皓明,2023,〈承攬契約重點在細節!律師告訴你身為老闆必知的事!〉。《法律010》,2023年9月15日。https://laws010.com/blog/labor-dispute/labor-insurance/labor-insurance-01
廖梓翔,2022,〈拖欠酬勞是常態!保障工作品質卻遭排擠 資深燈光師多年無戲可接〉。《奇摩新聞》,2022年3月18日。https://reurl.cc/AjRDoK
劉慧茹,2017,〈第二季有望開拍 《通靈少女》用台味接軌國際〉。《鏡週刊》,2017年4月27日。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424ent001
滕淑芬,2009,〈後「海角」時代的台灣電影〉。《台灣光華雜誌》,2009年2月。https://reurl.cc/ZejMm3
鄭順祥、江殷年等,2017,〈夢想燒盡之後 被忽略的影視勞動〉。《大學報》,1646期,3月31日。https://reurl.cc/NQZDVk
賴若函,2020,〈募資45億拍攝《台灣三部曲》,導演魏德聖:你為什麼不停止害怕,做一些證明自己存在過的事?〉。《天下電子報》,2020年9月1日。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7623&page=2
龐家姍、薛若儀等,2017,〈數位時代求生存 影視科系的專業與焦慮〉。《大學報》,1650期,4月28日。https://reurl.cc/QR6DvZ
中文書目
Banks, Mark著、王志弘等譯,2016,《文化工作的政治》。新北:群學。
Benjamin, Walter著、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時代》。台北:台灣攝影。
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2021,《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
Burawoy, Michael著、林宗弘等譯,2010,《製造甘願》。台北:群學。
Cech, Erin著、黃文鈴譯,2022,《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台北:麥田。
Foucault,Michel著、劉北成等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桂冠。
Schütz, Alfred著、游淙祺譯,2022,《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台北:五南。
Sennett,Richard 著、黃維玲譯,1999,《職場啟示錄:走出新資本主義的迷惘》。台北:時報。
Standing, Guy著、劉維人譯,2019,《不穩定無產階級》。台北:臉譜。
李天鐸、劉現成,2017,《電影製片人與創業管理》。台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李哲宇,2008,〈一技之長真能黑手變頭家嗎?——機車修理師傅的維修技術、社會關係與工作意識〉。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韓率著、高毓婷譯,2020,《消逝的韓光》。台北:日月文化。
林文蘭 ,2001。〈生命商品化的社會基礎與運作機制:以戰後臺灣人身保險業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侯念祖,2000,《以工匠為師 : 對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柯志哲、張榮利,2006,〈協力外包制度新探:以一個鋼鐵業協力外包體系為例〉。《台灣社會學刊》37:33-78。
張晉芬,2013,《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
連詩雅,2004,《生命商品化的勞動體制——台灣壽險業的銷售勞動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正裕,2020,《電影攝影與美術人才專業核心素養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碩士論文。
游淙祺,2006,〈社會行動與理解:舒茲論主觀意義與客觀意義〉。《東吳哲學學報》13:67-87 。
焦雄屏,2002,《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麥田。
楊弘任,2002,〈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技、醫療與社會》2:1-57。
蔡侑霖,2003,〈競賽作為一種生產:台灣職業棒球產業勞動體制的初探〉。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蔡蕙如、林玉鵬,2021,〈後疫情時代下「脆危的」影視勞動——臺灣影視文化產業疏困政策再思考〉。《新聞學研究》148:1-46。
謝國雄,1994,〈勞動力是什麼樣的商品?計件制與台灣勞動者主體性之形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83-119。
謝國雄,2008,〈運用、推新到挑戰:台灣勞動研究回顧〉。頁243-319,收錄於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北:群學。
謝國雄,2013,《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台灣社會學研究》2:47-81。

英文書目
Alony, I., & Jones, M. L. (2007). Tacit knowledge, explicability and creativity: a study of the Australian film industry. Informing Sci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 Emerging Transdiscipline, 10: 41-59.
Beck, Ulrich & Beck-Gernsheim, E. (2002). Individu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Londan: Sage.
Christopherson, S. (2002). Project work in context: Regulatory change and the new geography of medi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34(11): 2003-2015.
Granovetter, Mark. (2017). Society and economy: Framework and principles.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fland, J., Snow, D., Anderson, L., & Lofland, L. H. (2022).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CA: Wadsworth Press.
Miller, Toby & Yúdice, George (2002) Cultural Policy. CA: Sage.
Percival, Neil & Hesmondhalgh, David. (2014). Unpaid work in the UK television and film industries: Resistance and changing attitude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9(2): 188-2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