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3.59.203.18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王允煥
作者(外文):Wang, Guofa
論文名稱(中文):反問副詞「豈」、「難道」、「莫非」情態義的歷時演變—— 基於構式與語體語法的考察
論文名稱(外文):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The Rhetorical Adverbs “Qi”, “Nandao” and “Mofei”: A Study Based on Construction and Register Grammar
指導教授(中文):劉承慧
指導教授(外文):Liu, Cheng-Hui
口試委員(中文):張麗麗
游文福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Li-Li
Yew, Boon Hock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9041710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反問語氣語氣副詞語式情態激進構式語法語體語法
外文關鍵詞:Rhetorical toneModal adverbsMoodModality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Register Gramma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1
  • 點閱點閱: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文藉助激進構式語法及語體語法的理論,考察漢語語氣系統中十分特別的一類反問副詞,選取的研究對象為「豈」、「難道」、「莫非」。首先回顧前人研究成果,從語氣系統的宏觀層面切入進行梳理,以窺反問副詞以及反問語氣於其間的獨特性,並對前人的研究作簡單評述。接著明確界定本文所需要使用到的一些概念,如語式(mood)、情態(modality)、語氣、反問及反詰等,在這一部分我們提出與先前研究全然不同的看法,即漢語不存在語式(mood),傳統的語氣對應的就是西方語言學的情態(modality),並劃定了反問句所能表達的四種情態義和及其下位的口氣。第三部分聯結激進構式語法和語體語法,論述兩者之間的互通性,並以兩者互補的視角作為本文對反問副詞的歷時考察方法,最後證實構式的變化總能帶來情態意義上的變化,不同的情態意義使用不同的構式來表達,不過,在情態義完成規約化並逐漸穩固之後,這種對應即變得不明顯。本文雖是一實驗性質的研究,但立足於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從結果上看也確有其效,望能為語氣副詞、語氣系統的研究帶來些許助益。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Register Grammar, this thesis aims to investigate rhetorical adverbs which is a very special class in the Chinese modal system. The selected adverbs to be researched are "Qi", “Nandao” and “Mofei”. Firstly, 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through a macroscopic vision of the modal system, the uniqueness of rhetorical tone and adverbs is indicated, and a brief comment on previous studies will be provided. Then, some concepts that will be used in this thesis, such as mood, modality, “yuqi”,“fanwen”and “fanjie”, will be clearly defined. In this part, we put forward a completely different view from all previous studies, that is, “mood” does not exist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what we traditionally called “yuqi” corresponds to modality in western linguistics, in addition, we delimit the four modal meanings and the respective tones of rhetorical sentences in Chinese. In the third part, we connect Radical Construction and Register Grammar, and take the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 of these two theories as the diachronic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the rhetorical adverbs. Finally, it’s proved that the change of construction can always bring the change of modal meaning, and different modal meanings are expressed in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However, after the modal meaning has been normalized and gradually stabilized, the correspondence becomes less obvious. Although this thesis is an experimental study, it is based on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results are valid, I hope to bring some benefits to the study of modal adverbs and the whole Chinese modal system.
目次

誌 謝 辭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章節安排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漢語語氣系統及反問語氣 5
第二節 語氣副詞的研究回顧 11
第三節 反問副詞與反問句的研究回顧 14
第三章 標準的界定 21
第一節 語式(mood)、情態和語氣 21
第二節 「反問」、「反詰」之辨——兼談反問句的情態義及口氣 27
第四章 構式語法與語體語法的聯通 33
第一節 激進構式語法簡述 33
第二節 語體語法簡述 37
第三節 激進構式語法與語體語法的聯通 42
第五章 構式-語體語法視角的反問副詞歷時考察 44
第一節 「豈」字構式的歷時演變 44
一、西周及上古 44
二、中古 58
三、近代 61
四、小結 64
第二節 「難道」構式的歷時演變 66
第三節 「莫非」構式的歷時演變 72
第四節 小結 76
第六章 結語 79
參考文獻 81
一、專書 81
二、學位論文 82
三、期刊、會議及論文集論文 82
四、語料庫及線上辭典 84

一、專書
王力(2019[1943])。中國現代語法。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王力(1984)。王力文集(第一卷):中國語法理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力、岑麒祥、林燾 等(2016[1979])。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 5 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寅(2011)。構式語法研究(上卷):理論思索。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2017[1942])。中國文法要略。商務印書館。
邵敬敏(2014[1996])。現代漢語疑問句研究(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晶凝(2022)。現代漢語話語情態研究(修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殷樹林(2009)。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馬建忠(2017[1898])。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伯峻(2016[1954])。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
高名凱(2011[1948])。漢語語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副詞研究。學林出版社。
趙元任 (2002[1980])。中國話的文法(丁邦新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馮勝利、施春宏 主編(2018)。漢語語體語法新探。中西書局。
楊伯峻、徐提 (1993)。白話左傳。岳麓書社。
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安徽教育出版社。
Croft, William(2009)。激進構式語法——類型學視角的句法理論(張伯江導讀)。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Croft, William and D. Alan Cruse.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oft, William. (2001).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spersen, Otto. (2007[1924]).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Routledge.
Palmer, F.R. (1990). 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Second Edition. Longman Inc.
Palmer, F.R. (2001). Mood and Modality,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二、學位論文
丁嬋嬋(2005)。反詰類語氣副詞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于天昱(2007)。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央民族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曲紅艷(2004)。反詰語氣副詞的功能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
朱麗(2005)。揣測語氣和揣測語氣副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杜寶蓮(2004)。反問句的否定功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州暨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
崔誠恩(2002)。現代漢語情態副詞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生院。
張洋(2011)。語氣副詞研究綜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
張營(2011)。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
程娥(2015)。現代漢語反詰構式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武漢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楚艷芳(2008)。現代漢語反詰語氣副詞探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
齊春紅(2006)。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
劉芳(2011)。現代漢語反問句的標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瀋陽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三、期刊、會議及論文集論文
王興才(2011)。「難道」的成詞及其語法化。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7(2),41-48。
史金生(2003)。語氣副詞的範圍、類別和共現順序。中國語文,1,17-31。
巫雪如(2021)。先秦漢語「其」之未來式與情態語義發展重探。漢學研究,39(1),287-323。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4,17-24。
沈家煊(2001)。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4,268-275。
胡明揚(2005[1981])。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歎詞。在胡明揚(主編),北京話初探(頁82-118)。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德明(2008)。反問句的語用價值——誘導性與隱涵性。修辭學習,4,36-40。
胡德明(2010)。從反問句產生機制看其核心語用功能。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8(1),頁55-59。
夏煥樂(2019)。「莫非」 的歷時演化及其動因機制。晉城職業科技學報,12(2),90-93。
孫菊芬(2007)。副詞「難道」的形成。語言教學與研究,4,48-53。
徐時儀(2000)。語氣詞「不成」 的虛化機制考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32(3),117-128。
徐晶凝(2000)。漢語語氣表達方式及語氣系統的歸納。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6-141。
常瑛華、蘭成孝(2008)。反問句語用否定功能論。社會科學家(語言文化研究版),7,151-157。
郭繼懋(1997)。反問句的語義語用特點。中國語文,2,111-121。
陶紅印、劉婭瓊(2010)。從語體差異到語法差異(上)——以自然會話與影視對白中的把字句、被動結構、光杆動詞句、否定反問句為例。當代修辭學,1,37-44。
陶紅印、劉婭瓊(2010)。從語體差異到語法差異(下)——以自然會話與影視對白中的把字句、被動結構、光杆動詞句、否定反問句為例。當代修辭學,2,22-26。
賀陽(1992)。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5,59-66。
馮勝利(2010)。論語體的機制及其語法屬性。中國語文,5,400-412。
黃國營(1992)。語氣副詞在「陳述-疑問」 轉換中的限制作用及其句法性質,語言研究,1,9-11。
楊永龍(2002)。近代漢語反詰副詞「不成」的來源及虛化過程。語言研究,1,107-119。
楊萬兵(2008)。「莫非 」 的功能差異及其歷時演變。漢語學習,6,30-36。
楚艷芳(2008)。語氣副詞「莫非」的語法化過程。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6,54-55。
趙春利、石定栩(2011)。語氣、情態與句子功能類型。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43(4),483-500。
趙雷(2000)。談反問句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3,26-31。
齊滬揚(2002)。論現代漢語語氣系統的建立。漢語學習,2,1-12。
齊滬揚、丁嬋嬋(2006)。反詰類語氣副詞的否定功能分析。漢語學習,5,3-13。
劉大為(2013)。論語體與語體變量。當代修辭學,3,1-22。
劉利、李小軍(2013)。漢語語氣詞歷時演變的幾個特點。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49-56。
劉承慧(2013)。有關先秦語氣詞的若干思考。漢學研究,31(4),1-17。
劉承慧(2017)。《世說新語》文篇析論。漢學研究,35(2),207-223。
劉承慧(2018)。先秦語體類型及其解釋——以《左傳》為主要論據的研究。當代修辭學,1,頁59-73。
劉承慧(2019)。重探先秦句末語氣詞——激進構式語法的「也字式」分析。歷史語言學研究,13,頁284-294。
劉承慧(2021)。先秦語體分類及語體、文體之辨——以激進構式語法為學理依據的論述。漢學研究中心,39(2),289-319。
劉承慧(2022)。語法化與構式語法――基於古漢語「來」演變的論述。清華語言學,3,頁38-66。
劉松江(1993)。反問句的交際作用。語言教學與研究,2,46-49。
劉婭瓊(2004)。試析反問句的附加義。修辭學習,3,74-75。
劉彬(2021)。反問句的意義和功能研究:回顧與展望。漢語學習,5,64-73。
劉開驊(2005)。表詢問意義的語氣副詞 「 豈 」、「 寧 」 及其來源。廣西社會科學,10,121-123。
劉瑞明(1995)。元曲「早難道」辨義。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5,1-3。
蔣紹愚(2019)。漢語史的研究和漢語史的語料。語文研究,3,1-14。
魯川(2003)。語言的主觀信息和漢語的情態標記,在中國語文雜誌社(主編)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二)(頁317-330)。北京商務印書館。
Traugott, Elizabeth(2008)。語法化專題講座(上)。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一輯),235-264。

四、語料庫及線上辭典
中央研究院上古漢語語料庫: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ancient/
中央研究院中古漢語語料庫: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middle/
中央研究院近代漢語語料庫: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cgi-bin/kiwi/pkiwi/kiwi.sh
台師大寒泉語料庫: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http://bcc.blcu.edu.c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index.js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