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52.14.2.25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胡昭儀
作者(外文):Hu, Chao-Yi
論文名稱(中文):《韓非子》語言所反映之法術勢意涵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rpretations of “Fa,” “Shu,” and “Shi”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Evidence of Hanfeizi
指導教授(中文):劉承慧
指導教授(外文):Liu, Cheng-Hui
口試委員(中文):林聰舜
郭維茹
口試委員(外文):Lin, Tsung-Shun
Kuo, Wei-J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9041702
出版年(民國):113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中文關鍵詞:語言分析《韓非子》法術勢上古漢語語言與思想
外文關鍵詞:Linguistic AnalysisHanfeizi“Fa, Shu, and Shi”Ancient Chinese LanguageLanguage and Thought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語言是一種表達思想的媒介,本文旨在透過語言學的角度探討《韓非子》所呈現的思想內涵,同時結合後世傳統思想學者的研究成果,以語言證據進一步論證或提供多元的詮釋,並展示語言在思想傳達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樣的分析不僅有助於深化對語言學和思想相互作用的理解,也對理解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觀點。
本文首先回顧學界對上古漢語以及《韓非子》思想的研究,其中,在法、術、勢的觀點中,我們發現蕭公權與王邦雄對法、勢的解讀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此,本文進一步分析《韓非子》中涉及法、勢的文句,並以句式、段落與篇章的層次進行劃分,試圖回應兩位學者之間的分歧。而後我們將「術」引入,進一步擴展對法、術、勢的探討,以更全面的視角研究三者在韓非思想體系下的交互關係。透過分析《韓非子》的語言,揭示了文本中語言表達與思想觀念之間的關係,並期望能夠為學術界提供對於法、術、勢詮釋的多元證據,同時拓展對於《韓非子》及其他文獻的學術思想討論,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及研究途徑。
While language functions as an intermedium for expressing thoughts, this thesis aims to inquiry into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presented in Hanfeizi 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nd to integrate the research from contemporary scholars, verifying their findings or providing explanation based on linguistic evidence. The objective is to illustrate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the delivery of ideas. This analysis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but also contribut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This thesis first reviews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Hanfeizi. Notably, the contradiction is found between Xiao, Gongquan and Wang, Bangxiong regarding their interpretations among “Fa,” “Shu,” and “Shi”. Consequently,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data relevant to the concepts of “Fa” and “Shi” in Hanfeizi, with applying a methodology hierarchically analyzing each grammatical level—sentence, paragraph, and discourse, which can provide us insights into the interpretations between “Fa” and “Shu,” and reconsider the arguments proposed by Xiao and Wang. Furthermore, we extend our discussion to “Shu” and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 mutual interaction among “Fa,” “Shu,” and “Shi”, three crucial concepts formulating Han Fei’s philosophy framework. With linguistically analyzing Hanfeizi, this thesis unvei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delivery of philosophy and thoughts. We anticipate to contribute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of “Fa,” “Shu,” and “Shi” to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reby enriching and inspiring the discussions of Hanfeizi and related studie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y.
誌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6
第貳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語言學視角的《韓非子》研究 8
第二節 上古漢語研究 11
一、 句子標記 11
二、 小句合成體 19
第三節 《韓非子》思想研究 22
第參章 《韓非子》語言呈現之法、勢意涵 26
第一節 句式 26
一、 「~者,~也」 27
二、 「非~也,~也」 29
三、 「~所以~」 31
四、 「一曰~,二曰~,……」 33
五、 「~,(此)N者」 35
第二節 段落與篇章 37
第三節 小結 43
第肆章 法、術、勢之詮解 45
第一節 術之意涵與法、術、勢 45
第二節 法、術、勢之關聯與解讀 50
一、 法與勢 50
二、 術與勢 52
三、 法與術 54
四、 法、術、勢 57
第三節 小結 62
第伍章 結語 64
參考文獻 67

一、傳統文獻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二、近人論著
王力,《漢語史稿》中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1983年。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王靜芝,《韓非思想體系》,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79年。
申小龍,《中國句型文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88年。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年。
呂叔湘,《文言虛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中國文法要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呂叔湘、王海棻編,《《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李夢瑤,《《韓非子》中的隱喻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汪維輝,〈「所以」完全變成連詞的時代〉,《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2期(2002年6月),頁30-33。
谷方,《韓非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車淑婭,《《韓非子》詞彙研究》,杭州:浙江大學漢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邢福義,《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林怡岑,〈承接連詞「則」的用法與相關發展〉,《清華中文學報》第27期(2022年6月),頁5-61。
姚蒸民,《韓非子通論》,臺北:東大圖書,1999年。
施覺懷,《韓非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范玉,《《韓非子》兼語句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徐烈炯、劉丹青,《話題的結構與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適瑞,《《韓非子》單音動詞語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1985年。
張慶利,〈《韓非子》的法治精神與文章風格〉,《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2017年9月),頁122-126。
張曉芒,《中國古代論辯藝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赬,〈上古漢語連詞「故」的篇章功能研究〉,《古漢語研究》2014年第2期(2014年6月),頁26-34。
梅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郭娟,《《韓非子》語言學思想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楊帆,《《韓非子》中的疑問句研究》,鄭州:鄭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楊慶云,〈韓非子的社會語言學思想〉,《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7期(2018年7月),頁128-134。
解惠全、崔永琳、鄭天一,《古書虛詞通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過常寶,《先秦文體與話語方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熊浩莉,〈《韓非子》比喻類型探析〉,《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2013年2月),頁96-102。
趙學清,《韓非子同義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劉承慧,〈試論先秦漢語的構句原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期(1998年3月),頁75-101。
   ,〈先秦「矣」的功能及其分化〉,《語言暨語言學》第8期(2007年7月),頁743-766。
   ,〈先秦「也」、「矣」之辨——以《左傳》文本為主要論據的研究〉,《中國語言學集刊》2008年第2期(2008年1月),頁43-71。
   ,〈先秦書面語的小句合成體——與現代書面語的比較研究〉,《清華中文學報》第4期(2010年12月),頁143-184。
   ,〈有關先秦句末語氣詞的若干思考〉,《漢學研究》第4期(2013年12月),頁1-18。
   ,〈從《孟子》多重複句論先秦文篇語法〉,《古漢語語法研究新論》,張顯成主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217-225。
   ,〈試論《孟子》類推修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2017年1月),頁67-73。
   ,〈語體角度的先秦語法演變分析——從《左傳》、《荀子》的「雖然」、「然則」談起〉,《漢學研究》第37期(2019年6月),頁1-24。
   ,《先秦文獻篇章語法的初步建構——以《左傳》為主要論據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23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0年。
駢田,《《韓非子》論辯與文學關係考》,長沙: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臺北:東大圖書,1970年。
韓婷婷,《《韓非子》論證結構分析》,合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聶莉娜,〈先秦兩漢散文中頂真與推理同體現象初探〉,《當代修辭學》(《修辭學習》)1999年第2期(1999年4月),頁30-31。
魏達純,〈「所以」在六本古籍中的演變考察〉,《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2期(1998年6月),頁30-35。
魏德勝,《《韓非子》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1995年。
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增訂版),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日〕宇野精一主編,林茂松譯,《中國思想(三):墨家、法家、邏輯》,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
Haiman, John. “Conditionals Are Topics,” Language, Sep., 1978, Vol. 54, No. 3, pp. 564-589,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