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9.239.11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許睫妤
作者(外文):Hsu, Chieh-Yu
論文名稱(中文):現代漢語語氣副詞分類再探
論文名稱(外文):A Further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dal Adverbs in Modern Chinese
指導教授(中文):劉承慧
指導教授(外文):Liu, Cheng-Hui
口試委員(中文):游文福
張麗麗
口試委員(外文):Yew, Boon-Hock
Chang, Li-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9041505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8
中文關鍵詞:現代漢語語氣副詞認識情感搭配詞
外文關鍵詞:modern Chinesemodal adverbepistemicaffectcollo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副詞一直是現代漢語中頗具爭議性且複雜的詞類,語氣副詞作為副詞的一類,也是極其複雜,因此,要為此類副詞分類並非易事。在前人的研究中,學者大多選擇以語義(或部分涉及語義)作為標準進行分類,但以語義分類難免較具分類者的個人主觀性,因此目前對於語氣副詞分類的結果各家自持看法,尚未達到共識。在本文中,筆者使用國教院所建立之COCT口語語料庫2019自動生成的統計資料較為客觀地以搭配詞的角度觀察語氣副詞,發現其出現很明顯的兩類搭配傾向,一為常與「是」、「不」、「會」、「就」、「也」搭配,二為無共同高頻搭配詞。細究此兩類底下的語氣副詞成員,此區分出的兩類與前人研究中的兩類語義分類傾向「認識類」和「情感類」的內涵高度相似,兩者似是能相互對應。然而,兩者間亦同時存有部分相左之處,筆者認為,造成此相左結果的原因應是部分語氣副詞具跨類性質,而此跨類性質的內涵應十分複雜和隱晦,致使前人尚未留意太多或未進行深入的研究。筆者在本文以客觀的數據對比前人過往的研究分析出了語氣副詞跨類性質的高真實存在性,而此跨類性質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釋前人研究結果如此混亂的原因。
Adverbs have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and complicated part of speech in modern Chinese, and modal adverbs, as a kind of adverbs, are also extremely complicated. Therefore, it is not easy to classify such adverbs. In previous studies, most scholars chose to use semantics (or partly related to semantics) as the standard for classification, but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inevitably involve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researchers who classify. Therefore, at present, everyone holds their own views on the result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dal adverbs. Agreement has not yet been reached.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uses the statistical data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by the COCT Spoken Chinese Corpus 2019 established by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to observe the modal ad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ocations more objectively,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two obvious collocation tendencies in them, one is often with “shi”, “bu”, “hui”, “jiu” and “ye” collocations, the second one is no common high-frequency collocations. The author carefully studies the members of the modal adverbs under these two categories, the two categories distinguished here are highly similar in connotation to the two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tendencies of “epistemic” and “affect” in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two seem to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However, there are som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the two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speculates that the reason for this inconsistent result. It should be that some modal adverbs have a cross-category nature,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cross-category nature should be very complicated and obscure, which makes the previous researchers have not paid much attention or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previous research with objective data and analyzes the high authenticity of the cross-category nature of modal adverbs, and this cross-category property can also explain the confusion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o a large exten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本文章節安排------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張誼生(2000)──從「表義功能」的角度分類---- 9
第二節 史金生(2011)──從「表義功能」的角度分類---- 11
第三節 潘田(2010)──從「情態」的角度分類--------- 12
第四節 郭瑞娟(2014)──從「語義」的角度分類------- 17
第五節 小結-----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範圍---- 2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2
第四章 語氣副詞的搭配詞語法表現--- 24
第一節 常與「是」、「不」、「會」、「就」、「也」搭配的第一類語氣副詞-------- 24
一、與「是」搭配-------- 25
二、與「不」搭配-------- 27
三、與「會」搭配-------- 29
四、與「就」搭配-------- 30
五、與「也」搭配-------- 33
六、小結-------- 35
第二節 無共同高頻搭配詞的第二類語氣副詞--- 36
第三節 小結----- 39
第五章 兩種搭配傾向與前人研究的相對應之處-- 40
第一節 前人研究中「認識類」的內涵--------- 41
第二節 前人研究中「情感類」的內涵--------- 45
第三節 「認識類」與「情感類」的根本差異--- 48
第四節 小結----- 51
第六章 搭配傾向與語義定義的相左之處------- 52
第一節 「果然」的非典型性-------- 53
第二節 「竟然」的非典型性-------- 55
第三節 「難怪」的非典型性-------- 56
第四節 小結----- 58
第七章 結論----- 59
參考文獻-------- 61
附表一 張誼生(2000)評注性副詞分類一覽表--------- 64
附表二 史金生(2011)語氣副詞分類一覽表----------- 66
附表三 潘田(2010)語氣副詞分類一覽表------------- 68
附表四 郭瑞娟(2014)語氣副詞分類一覽表----------- 70
附表五 常與「是」、「不」、「會」、「就」、「也」搭配的語氣副詞統計表-------- 72
附表六 無共同高頻搭配詞語氣副詞統計表------------- 78
1.丁聲樹(1999)。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商務印書館。
2.王力(1959)。中國現代語法。中華書局。
3.史金生(2003)。語氣副詞的範圍、類別和共現順序。中國語文,(1),17-31。
4.史金生(2011)。現代漢語副詞連用順序和同現研究。商務印書館。
5.田曉素、王晨(2021)。近十年國內評價理論的論文研究綜述。海外英文,(20),111-112。
6.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7.余瓊(2013)。現代漢語語氣情態副詞的構句、聯句能力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
8.呂叔湘(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商務印書館。
9.呂叔湘主編(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
10呂宜真(2009)。從情感表現到天人合一──以先秦儒道思想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1.李元厚(1999)。情感語義和俄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外語學刊,96(2),87-91。
12.李泉(1997)。副詞和副詞的再分類。在胡明揚(主編),詞類問題考察(頁364-390)。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3.肖奚強(2003)。非典型模態副詞句法語義分析。語言研究,23(4),10-17。
14.林杏光、菲白(1987)。簡明漢語義類辭典。商務印書館。
15.林傳鼎(2006)。社會主義心理學中的情緒問題。社會心理學,21(83),37-62。
16.胡裕樹主編(1995)。現代漢語。上海教育出版社。
17.徐晶凝(2003)。語氣助詞「吧」的情態解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4),143-148。
18.馬建忠(1988)。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
19.崔希亮(2003)。事件情態和漢語的表態系統。在《中國語文》雜誌社(主編),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二)(頁331-347)。商務印書館。
20.崔誠恩(2002)。現代漢語情態副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語言文字學研究所。
21.張宇(2022)。語言學視角下的國內外情感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2011-2020)。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45(1),69-81。
22.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副詞研究。學林出版社。
23.張營(2011)。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
24.郭新雨(2003)。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天津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
25.郭瑞娟(2014)。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吉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26.陸世光(1981)。談漢語的內部分類。天津師範學報,32(2),18-21。
27.彭利貞(2007)。現代漢語情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8.彭聃齡主編(2001)。普通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9.湯廷池(2000)。漢語的情態副詞:語意內涵與句法功能。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頁199-219)。
30.賀陽(1992)。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5),59-66。
31.黃冬梅(2022)。評價視角下廣告語篇態度資源的社會意識形態意義探討。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38(1),175-178。
32.楊炳鈞、胡東明(2016)。語言與情感相互建構關係概觀。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2),8-15。
33.楊榮祥(1999)。現代漢語副詞次類及其特徵描寫。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8-86。
34.蒲曉紅(2010)。情態副詞多維考察。西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
35.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商務印書館。
36.齊春紅(2008)。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
37.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安徽教育出版社。
38.齊滬揚(2003)。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62-71。
39.齊滬揚主編(2020)。現代漢語語氣成分用法詞典。商務印書館。
40.劉月華(2004)。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商務印書館。
41.潘田(2010)。現代漢語語氣副詞情態類型研究。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
42.魯川(2003)。語言的主觀信息和漢語的情態標記。在《中國語文》雜誌社(主編),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二)(頁317-330)。商務印書館。
43.黎錦熙(1992)。新著國語文法。商務印書館。
44.謝佳玲(2006)。漢語情態詞的語意界定: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中國語文研究,(1),45-63。
45.Besnier, N. (1990). Language and Affect.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 419-451.
46.Coates, J. (1983). The Semantics of Modal Auxiliaries. Croom Helm.
47.Ekman, Paul. (1972). Universal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acial Expression of Emotion.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48.Lyons, J.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9.Ochs, E. & Schieffelin, B. (1989). Language Has a Heart. Text, 9(1), 7-25.
50.Palmer, F. R. (1990). 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 (2nd ed.) Longman.
51.Palmer, F. R. (2001). Mood and Modality. (2nd ed.) Longman.
52.Papafragou, A. (2000). Modality: Issues in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Elsevier Science Ltd.
53.Von Wright, G. H. (1951). An Essay in Modal Logic. North Holland.
54.Zhang Yu, Li Zhuoming, Ren Fuji & Kuroiwa Shingo. (2005). Semi-automatic Emotion Recognition from Textual Input Based on the Constructed Emotion Thesaurus. Proceeding of NLP-KE, (5), 571-57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