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1] Guattari, F., & Rolnik, S.. Molecular revolution in Brazil. Los Angeles, CA: Semiotext, 2008. p.63. [2] 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時代的精神狀況》,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頁3。 [3]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51。 [4]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54。 [5] 居伊·德波(Guy Debord):《景觀社會》,張新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8。 [6] 居伊·德波(Guy Debord):《景觀社會》,張新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13。 [7] 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媒體奇觀》,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3。 [8] 居伊·德波(Guy Debord):《景觀社會》,張新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4。 [9] 衣俊卿."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歸——20世紀哲學的一個重要轉向." 中國社會科學 .02(1994):115-127. doi:CNKI:SUN:ZSHK.0.1994-02-007. [10] Lefebvre, Henri.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ch,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4. p.204. [11] 魯爾·瓦納格姆(Raoul Vaneigem):《日常生活的革命》,張新木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5。 [12] Yet Another Introduction to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NOT BORED! Journal, 1997, www.notbored.org/yet.html. 2022年5月24日讀取。 [13] 姚繼冰,張一兵."“情境主義國際”評述." 哲學動態 .06(2003):43-48. doi:CNKI:SUN:ZXDT.0.2003-06-012. [14] 尼古拉斯·伯瑞奧德(Nicolas Bourriaud):《關係美學》,黃建宏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年,前言。 [15] 尼古拉斯·伯瑞奧德(Nicolas Bourriaud):《關係美學》,黃建宏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年,頁4。 [16] 尼古拉斯·伯瑞奧德(Nicolas Bourriaud):《關係美學》,黃建宏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年,頁8。 [17] 藍鈺華:〈從Maker Movement到FabLab的國際趨勢觀察〉,《數位藝述第肆號》,邱誌勇編,台北:數位藝術基金會,2014年12月,頁120-131。 [18] Gelber, Steven M. “Do-It-Yourself: Constructing, Repairing and Maintaining Domestic Masculinity.” American Quarterly, vol. 49, 1, Mar. 1997, pp. 66–112, doi:10.1353/aq.1997.0007. [19] McKellar, Susie, and Penny Sparke, editors. Interior Design and Identit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 Shapiro, Laura. Something from the Oven: Reinventing Dinner in 1950s America. New York: Viking, 2004. [21] 徐思彥,李正風."公眾參與創新的社會網絡:創客運動與創客空間." 科學學研究32.12(2014):1789-1796. doi:10.16192/j.cnki.1003-2053.2014.12.004. [22] Grenzfurthner, Johannes, and Frank Apunkt Schneider. “Hacking the Spaces.” Monochrome, 2009, www.monochrom.at/hacking-the-spaces/. Accessed May 24, 2022. [23] Turner, Fred. 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p.78-84. [24] 佛瑞德·特納(Fred Turner):〈《全球概覽》:嬉皮士生存指南〉,王芳譯,《1024·人與機器共同進化》,李婷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年1月,頁150-159。 [25] 史蒂文·列維(Steven Levy):《黑客》,趙俐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 [26] 邱誌勇。〈實體與虛擬的並置參與:當代自造者運動的社群集結與想像〉。《考古人類學刊》85 (2016): 83-107。《華藝線上圖書館》。網路。2022年5月25日。doi:10.6152/jaa.2016.12.0004 [27] 居伊·德波(Guy Debord):《景觀社會評論》,梁虹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4。 [28] 米歇爾·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權宜利用」:使用和戰術〉,《視覺文化讀本》,羅崗等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頁89。 [29] 蔣肖斌:〈「無用愛迪生」手工耿:不覺得自己做的東西無用〉,中國新聞網,2019年11月12日,www.chinanews.com.cn/sh/2019/11-12/9004734.shtml,2022年5月25日讀取。 [30] 趙蕾:〈網紅「手工耿」的現實困境〉,新京報網,2018年10月29日,www.bjnews.com.cn/inside/2018/10/29/515575.html,2022年5月25日讀取。 [31] Johnson, Barbara. “Writing.”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edited by 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ughli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p. 40. [32] “Word of the Year 2016.” Oxford Languages, Oxford Dictionaries, https://languages.oup.com/word-of-the-year/2016/. Accessed May 25, 2022. [33] Fiske, John. Media matters: Everyday culture and political change. Minneapoli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4, p. 14-15. [34] 蔡竺言."媒介景觀:作為“他者”的鄉村——鄉村美食類短視頻的文化解讀." 新聞傳播 .07(2019):61-62. doi:CNKI:SUN:YWCB.0.2019-07-022.頁62。 [35]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數字化生存》,胡泳等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頁175-176。 [36] 凱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信息烏托邦》,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頁10、97。 [37]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走向語言之途〉,孫周興譯,《海德格爾選集(下)》,孫周興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頁1143-1144。 [38] 錢晨,〈集福信箱〉,SeeekLab, https://www.seeeklab.com/portfolio-item/%e6%94%af%e4%bb%98%e5%ae%9d%e9%9b%86%e4%ba%94%e7%a6%8f%ef%bc%88%e9%9b%86%e7%a6%8f%e4%bf%a1%e7%ae%b1%ef%bc%89/, 2022年5月25日讀取。 [39] 盂施甫,〈小折磨 Tiny Torture〉,盂施甫個人網站,http://www.yushihfu.com/#/-tiny-torture, 2022年5月25日讀取。 [40] 陳儀霏,〈Tear Gun〉,Fei Studio, https://yifeichen.webflow.io/project-tear-gun, 2022年5月25日讀取。 [41] Tomomi Sayuda, “Desktop fireworks”, personal website of Tomomi Sayuda, http://www.tomomisayuda.com/project/desktop-fireworks/, Accessed May 25, 2022. [42] 楊椀茹,〈那些摩擦.無以名狀的事—盂施甫「小折磨」個展〉,典藏ARTouch, 2016年2月15日,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926.html, 2022年5月25日讀取。 [43] Alice Morby. “Eindhoven Graduate Designs a Gun for Firing Her Tears.” Dezeen, 2 Nov. 2016, https://www.dezeen.com/2016/11/02/tear-gun-yi-fei-chen-design-academy-eindhoven-dutch-design-week-2016/. Accessed May 25, 2022. [44] Oliver Giles, 〈沒有鄧文迪,可能也不會有蔡國強?專訪「世界級」爆破煙火藝術家與其最強而有力的幕後推手〉,Tatler, 2020年11月16日,https://www.tatlerasia.com/culture/arts/artist-cai-guo-qiang-art-collector-wendi-murdoch-interview, 2022年5月25日讀取。 [45] 截圖自“蔡國強”抖音作品,https://v.douyin.com/FsfkNWV/, 2022年5月26日讀取。 [46] 中華書畫博覽,〈64歲的他在抖音又火了,他說要請外星人來看藝術展〉,搜狐網,2021年9月3日,https://www.sohu.com/a/487594463_148660,2022年5月26日讀取。 [47] Alex Hyner, “Twenty Skies”, personal website of Alex Hyner, https://www.alexhynerart.com/art/alexhynerart/605accab208041179c86d3e2, Accessed May 26, 2022. [48] 截圖自“楓禾雲”抖音作品,https://www.douyin.com/video/7076293026062044416, 2022年5月26日讀取。 [49] 王宗欣,〈20SS oqLiq 台北時裝週〉,王宗欣個人網站,https://cowperwang.com/20SS-oqLiq, 2022年5月26日讀取。 [50] 截圖自“是平安呀”抖音作品,https://v.douyin.com/Fsf3KAd/, 2022年5月26日讀取。 [51] 截圖自“Slava”抖音作品,https://v.douyin.com/FsfbXvc/, 2022年5月26日讀取。 [52] 〈爆走毛刷〉,科學遊戲實驗室,http://scigame.ntcu.edu.tw/power/power-036.html,2022年5月29日讀取。 [53] 邱誌勇:〈替身操演:數位表演藝術中的「異體」與「機器/人」〉,《現代美術學報》,第38期(2019年11月),頁20、22。 [54]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反對詮釋》,程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