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3.59.229.8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劉星麟
作者(外文):Liu, Hsin-Lin
論文名稱(中文):數學繪本融入國小二年級乘法概念學習扶助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Remedial Teaching of Multiplication to Second Grade Students with Picture Books
指導教授(中文):林勇吉
陳正忠
指導教授(外文):Lin, Yung-Chi
Chen, Jeng-Chung
口試委員(中文):秦爾聰
蔡文煥
口試委員(外文):Chin, Erh-Tsung
Tsai, Wen-H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8199516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數學繪本學習扶助乘法概念學習成效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mathematics picture booksremedial teachingconcept of multiplicationacademic achievementlearning attitud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運用數學繪本融入國小二年級乘法概念之學習扶助,來探討學生對於乘法單元的學習歷程,並期許提升學生的乘法概念學習成效,以及數學學習態度。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教學對象為二年级數學學習扶助班的六名學生,選用《阿曼達的瘋狂大夢》及《哈!宇宙無敵湯》兩本繪本融入在教學中,教學為期三週,每週兩堂、每堂40分鐘,每一本數學繪本進行兩堂課教學,並透過恆常比較法進行分析。為了避免研究者主觀推論,資料蒐集包括乘法概念前後測試卷、學生的數學日誌、課堂中錄影、學習單及訪談,以確保客觀的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選用適合低年級的數學繪本時,應該要考量符合此年齡的認知發展特性,許多文獻說明此階段學生能進行具體的邏輯性推理思考,卻還無法進行高層次的抽象推理,因此應避免有許多抽象概念在文本裡頭。再者,以大聲朗讀故事、多型態的佈題、不同角度思考的討論、專家(教師)示範與說明、教學後的應用與延伸及學習後的檢視與回顧等,五項做低年級的數學繪本融入教學設計之考量,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而學生透過這些趣味、多元且生活化的繪本情境學習之後,發現師生的互動以及同儕的討論變多了,也看見學生體會到靠自己思考的樂趣,乘法概念上的學習成效向上提升,以及數學學習態度在「學習的信心」、「學習的動機」、「數學的實用性」,皆有正向的呈現。
建議數學繪本融入教學時,繪本現身時機可以嘗試放在正式課程前當作引起動機或者教學後當作統整活動;而在教學進行時,教師應不時將故事情節與數學概念做適當連結,讓學生聚焦於重點討論。
This research is dedicated to the use of mathematics picture books to integrate the learning and assistance of 2nd-grader student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on the concept of multiplica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students on the multiplication unit. In addition, it hope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cept of multiplication and their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mathematic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method, the teaching objects set by this institute are six students in the second-year Mathematics Learning Support Class. The researcher used two mathematics picture books, “Amanda Bean's Amazing Dream” and “Too Many Cooks”,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is teaching lasts for three weeks, with two classes a week, each class is 40 minutes. For each mathematics picture book, two classes are taught, and the constant comparison method is used for analysis. In order to avoid subjective inferences by researchers, the result of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test, students' math diaries, in-class video, study sheets and interviews are used to record the facts of the research in class to ensure objectiv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when choosing a mathematics picture book suitable for lower grade students,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ther the picture book meets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ge. Many references have shown that students at this stage are able to think about concrete logical reasoning, but they are not yet able to carry out high-level abstract reasoning. Therefore, when choosing a picture book, avoid too many abstract concepts in the text.Furthermore, there are five items including story reading aloud, multi-type topic layout, multi-angle thinking discussion, expert (teacher) demonstration and explanation, post-teaching application and extension, and post-learning review and review, etc., as consideration of integrating mathematics picture books into the teaching design of lower grade students. It can further help students learn more effectively. After learning in these interesting, diverse and life-oriented picture book situations, students also found that the interaction with teachers and discussions with peers have increased. Based on this, students also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the jo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Moreover,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n the concept of multiplication will be upgraded, and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learning will be positively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learning confidence”, “learning motivation”, “practicality of mathematics”, etc.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integrating mathematics picture books into the math teaching.You can try to put mathematics picture book before the formal course as a motivation or as an integral activity after the teaching. During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make appropriat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toryline and the mathematical concepts, guiding the students focus on mathematical concepts of the discussion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數學繪本融入教學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學習扶助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國小乘法概念之課程地位分析及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程序 35
第一節 個案研究 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0
第六節 研究的信效度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選擇適用之數學繪本及進行教學設計 55
第二節 數學繪本融入學習扶助,對於學生乘法概念的學習成效 64
第三節 數學繪本融入學習扶助,對於學生的學習態度之改變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3
中文文獻 103
英文文獻 109
中文文獻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五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文琦(2001)。國小四年級自然科網路教材之設計與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科技教育學系,臺北市。
王若甯(2006)。圖畫書融入數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婷慧(2017)。小二年級數學低學習成就學童之乘法概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玉珍、洪雪芬(2008)。讓数學與繪本共舞-橢圆概念的認識。載於鍾静、何積恩(主編)。數學繪本教學活動設計(146-174頁)。台北:教育部。
王苑惠、鍾靜(2010)。運用圖畫書教學於一年級數學教室之教學研究。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研討會會議論文,2010年6月19日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田紋娜(2017)。運用多元表徵理論於國小二年級乘法概念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古智有(2007)。在實習輔導過程中探討國畫書運用於國小高年級數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6)。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朱珮菁(2017)。數學繪本教學在國小四年級學童長方形與正方形之周長與面積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425-472頁)。臺北市:心理。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臺北:五南。
何應傑(2002)。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呂玉琴(1996)。國小學生的數與計算概念。研習資訊,13(1),58-65。
呂琬萍(2006)。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解題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余瑋凡(2017)。故事情境融入國小分數概念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孟芳(2014)。繪本融入一年級數學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佩儀(2018)。數學繪本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文字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品蓁(2016)。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李連芬(2003)。教學模組之設計與實踐~以國小二年級乘法補救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健秋(2014)。國小五年級情境融入整數四則運算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源順(2002)。乘法直式算則的學習探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539-562。
吳佳容(2007)。運用圖像表徵解決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迷思概念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佳娣(2012)。國小數學圖畫書教學之研究-以美感經驗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梅瑛(譯)(2005)。魔數小子:哈!宇宙無敵湯(原作者:Marilyn Burns)。臺北市:遠流。
吳梅瑛(譯)(2014)。魔數小子:阿曼達的瘋狂大夢(原作者:Cindy Neuschwander)。臺北市:遠流。
吳靖國,魏韶潔(2007)。從聽故事的心理反應談故事教學之原則。教育科學期刊,7(1),15-35。
吳宛儒、蔡鳳秋、楊德清(2005)。故事情境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之研究一以面積單元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1,74-94。
邱文英(2016)。運用合作學習策略於國小三年級數學補救教學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秀蓮(2008)。數學史融入國小數學教學之實驗研究:以「二年級乘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絲雅(2015)。圖解策略教學應用於國小數學科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碧珍(1991)。國小兒童對乘除法應用問題之認知結構。新竹師院學報,第五期,221-288。
林吟霞、王彥方(2009)。情境學習在課程與教學中的運用。教育論壇,69,69-72。
林妙鞠、楊德清 (2011)。故事融入小一弱勢學生之補救教學研究。臺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25,1-16。
姚立雯(2005)。生命教育融入高職數學科教學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施怡欣(2008)。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二年級乘法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胡瀞文(2018)。國小四年級分數單元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千惠(2005)。國小二年級學童整數乘法教材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婌瑛(2020)。桌上遊戲教學運用於學習扶助之個案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因數與倍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唐淑華(2011)。眾聲喧嘩?跨界思維?論「教學轉化」的意涵及其在文史科目教學上的應用。教科書研究,4(2),87-120。
袁媛(2006)。圖畫故事書融入國小數學學習的教學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計畫編號:NSC 94-2521-S-026-001。桃園:中原大學。
袁媛(2008)。與數學有關的中文國畫故事書之評鑑及教學策略探究。東海教育評論,1,53-71。
徐素霞(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徐偉民(2004)。一位國小教師教學實踐的歷程:以批判民族誌為方法的教學革新(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徐新逸(1995)。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20,25-30。
徐新逸(1999)。情境教學中教師歷程之俗民誌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4),420-435。
國立編譯館(1982)。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四冊。臺北市:作者。
郭姿伶(2009)。繪本融入擬題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進行加減文字題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曹銘宗(民83年1月3日)。台灣的學生數學好嗎?聯合報。
許美華(2000)。國小二年級學童正整數乘法問題解題活動類型之縱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許清陽(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字常識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許慧玉(2001)。卷宗評量與紙筆測驗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數學溝通能力及數學學習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巧蓉(2013)。遊戲融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概念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設計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月紅、孫路、唐子煜(2005年11月6日)。圖畫書,和孩子一起看。取自http://www.chinacra.net/news/news.php?intNewsId=114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取自https://priori.moe.gov.tw/download/2014-2-5-10-15-30-nf1.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
教育部(2016)。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0)。109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扶助標準作業流程手冊。擷取自file:///C:/Users/User/Downloads/%E6%A8%99%E6%BA%96%E4%BD%9C%E6%A5%AD%E6%B5%81%E7%A8%8B%E6%89%8B%E5%86%8A(PDF).pdf
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13,17-18。
陳金龍(2014)。補救教學在十二年國教中的定位、作法與挑戰。臺中市103年度辦理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教學策略與行動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海泓(1997)。讓兒童的想像力展翅飛翔以《瘋狂星期二導讀為例》。語文教育通訊,18,43-54。
陳淑琳(2002)。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文字題解題歷程之研究-以屏東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雯君(2016)。以數學智慧家教教學系統進行國小六年級數學扇形面積補救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嘉皇(2010)。六年級學生線性樣式問題一般化表現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自然科學與科技類,63-85。
陳嘉皇(2011)。設計一般化活動促進學生乘法概念理解。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27,12-30。
甯自強(1994)。新課程對乘法啟蒙教材的處理。見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志淵(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嘉義。
黃志偉(2020)。故事化情境教學模式在低學習能力學童數學學習扶助教學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怡琳(2020)。國小二年級加乘兩步驟補救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鳳俞(2009)。情境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啟示。教育論壇,69,60-63。
黃琡懿、鍾靜(2016)。用繪本學數學—以中年級為例。臺灣數學教師,37(2),1-16。
曾淑賢(2005)。兒童圖書館經營管理與者服務。臺北市:文華圖書館管理。
單維彰(2016)。素養、課程與教材—以數學為例。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詹士宜(2003)。情境式數學教學面面觀。國教之友,54(1),3-10。
楊珮宜(2010)。發展數位化教學方案之歷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基本乘法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佩倚(2018)。故事融入國小體積與表面積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趙家樂(2010)。繪本融入數學教學策略學習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學童數學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大學,新竹市。
劉秋木(1977)。數學教學的決定因素和專業素任。見臺北市立師專研習中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研習教師手冊。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晴芳(2020)。運用多元表徵進行小二數學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扶助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鄭進斛(2014)。補救教學模式實施成效之分析一以碩博士論文為例。2014提升中小學補教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取自http://priori.moe.gov.tw/index. php?mod=rdm。
黎懿瑩(2006)。一個發展小二學童乘法概念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台華(1991)。身心障礙學生數學科直接教學與補救課程綱要與教材。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賴光真(2016)。分組合作學習歷程學習謬誤之警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92-96。
鍾毓瑾(2002)。情境式學習在高中基礎生物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鍾靜(2005)。數學繪本的分析與設計。九年一貫課程教學深耕種子教師研習資料(數學領域)。臺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等備處。
鍾靜(2012)。數學繪本的閱讀與教學。國民教育,52(3),39-48。
鍾靜 (2017)。數學繪本的精彩課堂~閱讀課與數學課。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鍾靜、翁嘉聲(1999)。不同數學教學取向下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研究。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鍾靜、古智有、黃琡懿、詹婉華、房昔梅、翁嘉聲、高淑君、張凰蕙(2013)。藉數學繪本激發孩子潛能。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戴錦秀(2004)。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數學教學應用。屏師科學教育,20,24-37。
魏麗敏(198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振明(2001)。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覽(28-32頁)。臺北市:藝教館。
蘇振明(2001)。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台灣兒童國畫書導賞,13-15。臺北:藝教館。
蘇振毅(2006)。透過數學遊戲教學進行國小三年級乘法單二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英文文獻
Aiken ,L.R.Jr.(1970).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0(4), 551-596.
Bateson, M.(1994). Peripheral visions. New York:Haper Collins.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8, 32-42.
Burns, M. (1992). Math and literature (K-3). Sausalito, CA:Math Solutions Publications.
Burns, M. & Sheffield, S. (2004). Math and literature (K-1). Sausalito, CA:Math Solutions Publications.
Clark, F. B.,& Kamii, C. K. (1996). I dentification of multiplicative thinking in children in grade 1-5.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1), 41-51.
Damian, C., & Duguid, J. (2004).Searching for Wow!Picturebooks. ENC Focus:A Magazine for Classroom Innovators, 12, 13.
Davydov, V. V. (1969/1991).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ultiplication. In L.P. Steffe, (Ed.) Psychological abilitie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1-85. Soviet Studi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Series, volume 6, (J. Teller trans.). Reston, VA:NCTM.
Dreyfus, T. (1991).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rocesses. In D. Tall (Ed.),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rocesses (pp. 25-41).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Kluwer.
Dyer, J. R., Shatz, M., & Wellman, H. M. (2000). Young children's storybooks as a source of mental state informati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15(1), 17-37. https://doi.org/10.1016/S0885-2014(00)00017-4
Greer, B. (1992).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as models of situation.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 276-295.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Kamii, C., & Livingston, S. J. (1994). Young children continue to reinvent arithmetic-3rd grade:implications of Piaget's theory.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Kinniburgh, L. H.,& Byrd, K. (2008,January February).Ten black dots and September 11:Integrating social studies and mathematics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The Social Studies, 33-36. doi:10.3200/TSSS.99.1.33-36.
Lesh, R. A. ,Kelly, A. E. & Yoon, C. (2008).Multitiered design experiments in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Kelly, A. E. ,Lesh, R. A. ,& Baek, J. Y. (Eds.), Handbook of design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Innovations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teaching (p.131-146). New York. NY:Routledge.
Martinez, J. R. & Martinez, N. C.(2000). Teaching math with stories. TeachingPre K-8, 30(4), 54.
Martinez, J. & Martinez, N. C. (2001). Reading and writing to learn mathematics:A guide book and a resource book. Needham Height, MA:Allyn & Bacon.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 (1992).The at-risk student: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 66-68.
McLellan, H. (1996).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urphy, S. J.(1999). Learming math through stories. School Library Joumal, 45(3),122-123.
O’Brien, T., & Casey, S. (1983). Children learning multiplication.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3, 246-251.
Parke, R.E. (1985). Small-group coopet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69(479), p.48-57.
Price, R. R. (2011).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teach mathematics.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2011. Grapevine, Texas.
Rogoff,B., & Gardner, W. (1984). Adult guidanc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B. Rogoff & J.Lave (Eds.), Everyday cognition (pp. 95-116).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iro, M. (1997). Integrating children 's literature and mathematics in the classroom:Children as meaning makers, problem solvers, and literary critic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Shatzer, J. (2008). Picture book power: Connec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mathematics. Reading Teacher, 61(8), 649-653.
Slavin, R. E. (1989).Student at–risk for school failure. In R. E. Slavin, N. L. Karweit, & N. E. Madden (Eds), Effective programs for students at-risk (p.3-19). Boston:Allyn & Bacon.
Thiessen, D.(Eds).(2004). Exploring mathematics through literature:Articles and lessons for pre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e 8. Reston, VA:NCTM.
Ward, R. A. (2005).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inspire K-8 preservice teachers' future mathematics pedagogy. The Reading Teacher, 59(2), 132-143. doi:10.1598/RT.59.2.3.
Welchman-Tischler, R(1992). How to u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mathematics. Reston, VA:NC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