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2.36.10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和成
作者(外文):Chen, Ho-Chen
論文名稱(中文):二位六年級學習扶助學生面積概念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nvestigating two sixth graders' conceptions of the area in the context of remedial teaching: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中文):林勇吉
指導教授(外文):Lin, Yung-Chi
口試委員(中文):蔡文煥
林碧珍
口試委員(外文):Tasi, Wen-Huan
Lin, Pi-J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號:108198513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面積概念學習扶助教學晤談法
外文關鍵詞:the conception of arealower achievementteaching-interview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索高年級學習扶助學生的面積概念問題解題活動表現,利用教學晤談法對兩位國小六年級學習扶助學生–小賢、小香,總共進行十二次的教學晤談。蒐集學生對面積保留、面積測量、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問題的解題活動資料,再根據分析結果,對小賢和小香的面積概念有以下結論:
一、 小賢面積互補保留概念不穩定;小香則是具備互補保留概念。
二、 面積測量概念中獨立單位覆蓋活動,小賢概念不穩定,只能透過點數方式解題;小香概念穩定,甚至可利用圖形周界預測覆蓋物數量。
三、 面積測量概念中刻度單位活動中,小賢在1/2單位與非1/2單位無法成功解題;小香在完整1格、1/2單位與非1/2單位都有成功解題。
四、 面積測量概念中刻度單位活動中,小賢能利用點數與合併解題;小香能使用切割、移動與填補等方式解題。
五、 小賢與小香記憶中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有誤。
六、 畫高活動中,小賢在三種形狀中皆有出現受舊經驗或底高關係而錯誤;小香在平行四邊形出現因舊經驗錯誤,之後補齊概念都能成功解題。
七、 面積公式解題活動中,小賢能正確使用面積公式,但易受多餘資訊干擾造成解題失敗,梯形面積公式除外;小香皆能正確使用三種面積公式解題成功。
八、 雖然同是學習扶助學生,小賢與小香的面積概念相差很多。

關鍵詞:面積概念、學習扶助、教學晤談法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ower achievement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Area. Hiao-Xian and Hiao-Xiang (pseudo name), two 6th-grade lower achievement children, were examined twelve times by means of Teaching-Interview method. (within both paper-and-pencil and GSP environment.) The data of children’s activities in diverse configurations and problem solving (i.e., area reserved, area measurement, parallelogram, triangle and trapezoid)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have found several properties of Hiao-Xian and Hiao-Xiang’s conceptions of Area as the following:

1.Hiao-Xian doesn't have a solid competence in solving conservation and complement questions ; Hiao-Xiang has conceptions of complement of area.
2.Hiao-Xian has difficulties to solve the activities of calculating the independent
covering units. He can only calculate areas by means of the methods of counting. Hiao-Xiang can even predict the covering numbers by the graph perimeter.
3.Hiao-Xian cant not solve the area activities of graduation units with either the half or non-half unit. Hiao-Xiang can solve the problem with grid unit, half unit and non-half unit.
4.Hiao-Xian can solve the area activities of graduation units by means of the methods
of counting and merging. Hiao-Xiang can solve by means of the methods of cutting, shifting and filling.
5.Refering to the formula of parallelogram area, both Hiao-Xian and Hiao-Xiang were confused.
6.Refering the three graphs, Hiao-Xian made mistakes in height designation activities
due to the proactive inhibition and base-height relationship. Hiao-Xiang only made the mistakes in parallelogram parts, and he can solve the problems by adjusting the conceptions.
7.In area activities, Hiao-Xian can use the formula correctly to calculate the trapeziums area, but he failed to solve other problems by the interruption of unnecessary information. Hiao-Xiang can solve the area calculation successfully by means of three area calculation methods.
8.Both Hiao-Xian and Hiao-Xiang were lower achievement children, but they had different level in terms of area conception.


Keywords: the conception of area, lower achievement, teaching-interview
摘要 I
謝誌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數學學習扶助(數學補救教學)5
第二節 幾何與面積概念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0
第五節 訪談實施 36
第六節 資料彙整與分析 37
第七節 研究倫理與信效度 38
第四章 小賢與小香的面積概念 40
第一節 小賢的面積保留概念解題活動 40
第二節 小賢的面積測量概念解題活動 42
第三節 小賢的面積公式解題活動 49
第四節 小香的面積保留概念解題活動 64
第五節 小香的面積測量概念解題活動 66
第六節 小香的面積公式解題活動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小賢與小香解題活動類型的比較 89
第二節 結論 92
第三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96
中文文獻 96
英文文獻 99
附錄一-訪談問題 100
附錄二 107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選發(2002)。國小學童面積測量公式概念形成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朱玉如(2003)。台北市國小學童面積概念學習情形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吳易親(2014)。適性工作範例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以「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宛儒、蔡鳳秋、楊德清(2005)。故事情境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之研究~以面積單元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1,12,74-94。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德邦(2000b)。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童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之研究—晤談部分。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進修學訊年刊,6,11-32
吳靜吉、程丙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林玉雲(2017)。數學補救教學的理想與實施困境。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96-100。
林清山、張景媛(1994)。國中生代數應用題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7,35-62。
林孟君(2010)。國小「圓面積」單元電腦化診斷測驗研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信良(2016)。應用數學智慧教學系統實施補救教學–以國小五年級「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及梯形」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福來(2014)。數學奠基與義診的理念。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中心主辦2014「數學活動師」培訓研習營研習手冊。
洪義德(2002)。不同表徵面積題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解題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高敬文(1989)。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發展之研究。初等教育學院,1,183-219。
教育部(2011)。攜手計畫標準作業流程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9)。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扶助作業要點修正規定。臺北市:教育部。
黃幸美(1997)。國小的面積課程與教學探討。國教新知,56,113-123。
黃幸美(2004)。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台北市:心理。
陳鉪逸(1996)。我國國小高年級學生平面圖形面積概念的研究。85年度師範院校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陳鉪逸(1997)。我國國小高年級面積教學與學習的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印行。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1999)。國中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方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8-2614-H-017-011.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163-191。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6-106。
陳福正(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梯形面積之解題策略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榮昌(2007)。利用融合策略結合多重學生模式之貝氏網路適性學習系統研發-以複合圖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張英傑(2001)。兒童幾何形體概念之初步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491-528。
許興國(2011)。應用激發式動態呈現於攜手計畫學生之補教教學研究—面積概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溫山明(2009)。一個國小五年級兒童的面積概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曾煥雄(2014)。國小五年級學童平行四邊形面積概念之試題編製與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好(2000)。平面圖形教材的處理。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頁194-213)。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鄭涵(2010)。具選擇題與建構反應題之電腦化測驗模式診斷模式之探討–以國小「容量」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戴政吉(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譚寧君(1993)。兒童的幾何觀從van Hiele 幾何思考的發展模式談起。國民教育,33(5,6),12-17。
譚寧君(1995a)。面積與體積的教材分析。載於甯自強主編: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27-36。
譚寧君(1995b)。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7and8),14-19。
譚寧君(1998a)。國小兒童面積迷思概念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1,573-602。
譚寧君(1998b)。高年級面積教材分析,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214-229。
蘇振毅(2006)。透過數學遊戲教學進行國小三年級乘法單元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宏基(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五年級面積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王雪芳(2008)。資訊科技融入團班教學與個別指導之成效比較—以國小六年級面積的估算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嘉禾(2012)。以互動式電子白板輔助數學科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
劉惠玲(2014)。低成就原住民學生幾何之困境及補救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謝秀雲(2018)。應用合作學習於國小四年級低成就學生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英文文獻
Alao, S., & Guthrie, J. T. (1999). Predicting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with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variable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2, 243-254.
Douady, R.& Perrin, M. J. (1986).Concerning conceptions of area(students aged 9 to 11).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London,England,253-258
Dickson, L., Brown, M. & Gibson. O. (1984).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London : Cassell Education Ltd.
Hiebert,J., & Carpenter, T. P.(1992).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understanding. In D.A. Grouws(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65-97). New York: Macmillan.
Lindquist, M. M. & Shulte, A. P. (1987).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Ning, T. C. (1992). Children’s meanings of fractional number wor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 GA.
Piaget, J.,& Inhelder, B.(1967).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space (F. J. Langdon & J. L. Lunzer, Trans.). New York:W. W. Norton.
Piaget, J. , Inhelder, B. & Szeminska, A.(196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van Hiele, P. M.(1986).Structure and insigh: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rlando, FL : Academic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