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ertz,Clifford (2007)。地方知識:詮譯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譯;2版)。麥田人文。(原著 出版於1983年) Laura E. Berk, Adam Winsler(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心理出版社。 原著出版於1995年) 巴唐志強 (2021)。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體育知識體系之研究:以 Taromak bekas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 巴唐志強、鄭志富(2021)。以知識體系觀點論臺灣原住民族體育知識之內涵。中華體育 季刊,35(4) ,217-226。http://dx.doi.org/10.6223/qcpe.202112_35(4).0002 王文生、洪秀婉 (2015)。應用模糊層級分析法建構永續大學評估指標。當代教育研究季 刊 23(2),75-113。DOI : 10.6151/CERQ.2015.2302.03 王瓊嬅 (2022)。提升幼兒創意之關鍵學習區-使用AHP 方法評估。南華大學文化創意 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江裕春 (2010)。龍潭椪風茶文化研究-在地知識的傳承。國立高雄餐旅台灣飲食文化產 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君 (2012)。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知識建構:臺北市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實務運 作。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11), 109-147http://dx.doi.org/10.29763/TISR.201206.0005 李庭儀 (2019)。食物、在地知識與當代展演—以基隆八斗子漁村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 學文化資源學院博物館研究所論文。 李瑛 (2000)。原住民知識體系之建構-以卑南族為例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03-096)。臺北市。未出版。 李純懿 (2020)「在地知識」的建構與實踐之教學研究:以微型課程「牛埔學」為案例。 TATUNG Journal,(35),45-57。 李定隆 (2022)。以模糊德爾菲法建構國小足球運動員選材關鍵指標之研究。真理大學運 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采珊 (2022)。建構具有在地生態智慧的小學民族教育指標-以新竹地區泰雅民族教育 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周梅雀 (2011)。原住民族語文化在地化教育之實踐—以一所排灣族部落托育班 浸潤式教學為例。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4),73-117。
幸曼玲、楊金寶、柯華葳、 丘嘉慧、蔡敏玲、金瑞芝、 簡淑真、郭李宗文、林玫君、 倪鳴香、廖鳳瑞(2018)。教保活動課程手冊(上)。 幸曼玲、楊金寶、柯華葳、丘嘉慧、蔡敏玲、金瑞芝、簡淑真、郭李宗文、林玫君、倪 鳴香、廖鳳瑞 (2015)。教保活動課程手冊(下)。2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慧文 (2007)。英國幼兒教育與保育發展之回顧。幼兒教育,(285),17-33。 林昱成 (2020)。以原住民知識體系為本的教育建構布農族的地理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文學院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彥甫等 (2020)。苗栗文獻-賽夏文化專題。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張志遠 (1997)。賽夏文化彙編:傳統與變遷。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胡家瑜 (2015)。賽夏族。三民出版社。 施佩其 (2013)。地方知識與地方博物館:以苑裡藺草文化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 化資源學院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如玉 (2010)。全球化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另類思考:地方本位教育。幼兒教保研究 期刊,(5),73-81。 洪清一、陳秋惠 (2014)。以文化-本位課程模式建構原住民族教育之探究。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2009)。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計劃(110年至114 年)。教育部。 翁麗芳 (2017)。從幼稚園課程標準到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教科書研究,10(1),1-33。 徐村和 (1998)。模糊德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4(1),59-72。 張耀宗 (2016)。學習、文化與原住民知識。彰化師大教育學報,(9),171-188。 許孟勤 (2013)。台灣 1991-2011 年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回顧。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1), 42-64。 許芳懿 (2009)。全球在地化的幼兒課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91-107。 莊明貞、楊清貴(2011)。從多元文化論教科書研究的發展趨勢。教科書百年演進國際學 術研討會會議手冊,707-727。 郭李宗文 (2013)。台灣原住民族幼兒教育議題育發展之探究。台灣原住民族季刊,6(1), 169-200。 陳淑芳 (2002)。美國《發展合宜實務指引》的發展和修訂對我國幼稚園課程標準修訂之 啟示。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陳運棟等 (2009)。南庄鄉志。南庄鄉公所。 陳雪華、朱雅琦 (2009)。臺灣原住民族上層知識組織架構之建置。大學圖書館,13(2), 1-23。 陳張培倫 (2010)。原住民族教育改革與原住民知識。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8),1-27。 http://dx.doi.org/10.29763/TISR.201012.0001 陳雪華 (2010)。台灣原住民族知識組織架構建構方法之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 61-86. 陳文亮 陳姿樺 (2011)。應用修正式德菲層級程序法建構成衣設計指標之研究。人文社 會科學期刊,7(1) ,49-59。 陳家偉(2019)。DAP的教育哲學 促進幼兒發展。灼見名家電子報,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dap 陳翠臻 (2020)。淺談從原住民耆老視角看傳統家庭教育轉變之現象。家庭教育與諮商學 刊,(23),69-91。 陳怡禎 (2021)。擺盪在幼兒視界的多元文化教學。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葉郁菁 (2012)。英國幼兒基礎階段之課程改革及其對臺灣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53) , 105-124。 湯維玲 (2019)。探究美國 STEM 與 STEAM 教育的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22(2), 49-78。 達西烏拉灣·畢馬 (2001)。《台灣的原住民 賽夏族》。台原出版社 鄭沛緹 (2018)。一位台灣之子在幼兒園學習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 劉曉帆 (2017)。從失語到說唱:文化融入拉阿魯哇族沉浸式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 臺東大學帅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志偉 (2010)。初探美國「印地安學」的原住民族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 報,1(1),29-50。http://dx.doi.org/10.6396/JTIS.201103.0029 蔡淑敏 (2020)。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融入在地文化課程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進雄 (2020)。如何解決少子化的國安危機?—主要先進國家幼兒教育政策的 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92)。 鄧佳恩 (2022)。淺談地方本位永續發展教育課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7),142-148。 賴協志 (2018)。英美改善幼兒教育品質之實際作為。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176)。
盧谷砳樂 (2014)。從相關政策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倫文。 盧谷砳樂、吳美美 (2015)。從台灣原住民組出版相關文獻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知識分布。 圖書資訊學刊,13(2),135-160。http://dx.doi.org/ 10.6182/jlis.2015.13(2).135 盧美貴、沈姍姍 (2000)。幼兒學校(英國)。教育大辭書。文景 盧美靜 (2018)。英國「幼兒基礎階段」政策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 顏文成 (2016)。社群媒體之原住民族知識分享研究─以臺灣原住民族大專學生 Facebook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論文。
英文參考文獻 Alask Native Knowledge Network (2020a). Culturally-based curriculum resources. http://ankn.uaf.edu/Resources/course/view.php?id=2 Alask Native Knowledge Network (2020b).Culturally-based curriculum resources. http://www.ankn.uaf.edu/IKS/iceberg.html Alexander, R. J., & Flutter, J. (2009) Towards a new primary curriculum: A report from the Cambridge Primary Review. part 1— Past and pres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Faculty of Education Alvin R.Tarlov&Michelle Precourt Debbink (2008). Investing in Early.Childhood Development (3-25). SPRINGER NATURE。https://doi.org/10.1057/9780230610415 Banks, J. A. (200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195-214). Allyn and Bacon. Canadia Council on Learning (2007). First Nations Holistic Lifelong Learning.Retrieved from: https://firstnationspedagogy.com/CCL_Learning_Model_FN.pdf Champagne, D. (2005). Rethinking Native Relations with Contemporary Nation-States. DuaneChampagne, Karen Jo Torjesen, and Susan Steiner.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Modern State (3-23). AltaMira Press. Cajete, G. A. (1994). Look to the Mountain: An Ecology of Indigenous Education.Kivak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23).Statutory framework for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GOV.UK (2017).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http://www.gov.uk/early-years-foundation-stage Jane P Preston, Terrance R Pelletier,&Joseph V Pearce .(2012), Aborigin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Canada: Issues of context.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10(1).3-18 http://dx.doi.org/10.1177/1476718X11402753 Kidwell, Clara Sue, & Alan Velie (2005). Native American Studies.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Kostelnik, M. J., Soderman, A. K., & Whiren, A. P. (1993).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ogram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acmill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N. Z. (2017).Te Whāriki a te Kōhanga Reo. Bruchac, M. (2014).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Smith, C. (Ed.), Encyclopedia of Global Archaeology, 3814-3824. Springer Pat Levitt .(2008). Building Brain Architecture and Chemistry: A Primer for Policymakers. Alvin R.Tarlov&Michelle Precourt Debbink.Investing i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3-25).https://doi.org/10.1057/9780230610415 Polanyi, M. (1958). Personal knowled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ttps://doi.org/10.1086/287680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Newbury Park, Calif. Saaty (1980) The World Bank. Indigenous Knowledge Definition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 Smerville, M. J. (2008). A place pedagogy for global contemporaneity. Liz Jackson,Marek Tesar,Michael A. Peters,Andrew Madjar,Sean Sturm,Gert Biesta,Laura D'Olimpio, Nesta Devine,Andrew Gibbons, Bruce Haynes,Ruyu Hung,Morimichi Kato,Duck-Joo Kwak, Jacoba Matapo ,Chris Mayo,Mousoumi Mukherjee, Marianna Papastephanou, John Quay,….. Sonja Arndt.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326-344 ). https://doi.org/10.1111/j.1469-5812.2008.00423.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