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222.7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徐瑜芬
作者(外文):Hsu, Yu-Fen
論文名稱(中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效之研究 —以樂樂棒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A Case Study of Tee-Ball Program
指導教授(中文):劉先翔
指導教授(外文):Liu, Hsien-Hsiang
口試委員(中文):張春秀
潘義祥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Chun-Hsin
Pan, Yi-Hs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8194515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體育課健康與體育領域體育態度資訊科技融入
外文關鍵詞:Physical education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ieldattitude of physical educ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 Integrated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國小體育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及樂樂棒球打擊表現之影響情形。方法: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新竹縣某國小之五年級 2個班級,共 50位學童為研究對象,分成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組以及傳統體育教學組,進行八週、每週兩節課、每節四十分鐘之教學活動,所有研究參與者均須接受體育學習態度量表及樂樂棒球打擊表現測驗之前後測,所得資料以成對樣本 t 考驗與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結果:1.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學習態度表現及樂樂棒球打擊表現之後測成績顯著高於前測。2. 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學習態度表現及樂樂棒球打擊表現顯著高於傳統體育教學組。結論:資訊科技融入國小體育教學對樂樂棒球打擊動作表現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效果皆優於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建議:體育教師可在課程設計時,適時融入資訊科技,如:電腦平板、穿戴式電子設備、科技化遊戲產品,將科技資訊與媒體速素養融入國小高年級體育教學中,除可增進學生學習態度外,亦可提升學生技能表現。
Purpose: This research mainl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o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ee ball. Method: This study adopts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 It uses 2 classes of 5th grade in a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with a total of 50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e IT integr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group. Two classes per week and 40 minutes of teaching, all study participants are required to take the Sports Learning Attitudes Scale and the tee ball Performance Test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data obtained are based on the paired sample t test and the independent sample single factor Covariate analysis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tests. Results: 1. It show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ee-ball performance and PE learning attitude on the IT integration teaching group's. 2. Tee-ball performance and PE learning attitude, the IT integr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group are hig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group.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Recommend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an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computer tablets,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technological game products) in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t not only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performance, but also also improve the core literacy of information-technological and media.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詞操作性定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研究的必要性:7
第貳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9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15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18
第四節 學習成效:20
第五節 本章小結:23
第參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 研究架構:24
第二節 研究對象:24
第三節 研究設計:28
第四節 研究工具:34
第五節 研究流程:36
第六節 資料分析:36
第肆章 研究結果:37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習態度表現之影響情形:37
第二節 探討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樂樂棒球打擊表現之影響
情形:4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43
第一節 結論:43
第二節 建議:43
參考文獻:46
附錄:51
附錄一 實驗參與者知情同意書:51
附錄二 學童參與體育活動健康狀態問卷:52
附錄三 樂樂棒球打擊成績測驗記錄表:53
附錄四 體育課態度量表:54
附錄五 體育課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58
附錄六 樂樂棒球打擊成績測驗使用同意書:59
附錄七 資訊科技融樂樂教學課程設計:60

表 次
表1-1-1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國小階段具體內涵:2
表1-2-1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相關說明:4
表1-3-1場地各項規定距離:[單位公尺=M]:6
表2-1-1 國民小學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10
表2-1-2素養的定義:11
表2-1-3核心素養的定義:12
表2-1-4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原則:13
表2-1-5素養教學實證研究:15
表2-2-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16
表2-2-2資訊科技融教學實證研究:17
表2-3-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優點:18
表2-3-2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相關研究:19
表2-4-1認知、情意、技能相關說明:21
表2-4-2體育學習成效之實證研究:22
表3-2-1有效樣本人數統計:25
表3-2-2研究參與教師學經歷:25
表3-2-3研究者學經歷:27
表3-3-1研究設計表:28
表3-3-2樂樂棒球教學課程設計表:29
表3-3-3樂樂棒球課程專家效度1:30
表3-3-4樂樂棒球課程專家效度2:31
表3-3-5擊球落點區域得分說明:33
表4-1-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學生習態度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表:37
表4-1-2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習態度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38
表4-1-3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學習態度表現後測成績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39
表4-1-4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學習態度表現後測成績之事後比較摘要表:39
表4-2-1 資訊科技融入樂樂棒球打擊成績表現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摘要
表:40
表4-2-2 實驗組與對照組打擊表現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41
表4-2-3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樂樂棒球打擊表現後測成績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42
表4-2-4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樂樂棒球打擊表現後測成績之事後比較摘要表:42

圖次
圖1-3-1 樂樂棒球場地圖:6
圖2-1-1 素養導向課程及教學設計的二大準則:13
圖2-1-2 素養導向教學模式圖:14
圖3-1-1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體育教學研究架構圖:24
圖3-4-1 研究場地器材圖:35
圖3-5-1 實驗流程圖:36
尤子瑜(2019)。以英語繪本應用於培養國小學童英語核心素養之行動研究。碩士論
文。
王千倖(201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推廣政策之敘說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
(1),31-56。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雜誌,77,36-46。
王俊傑、林啟東、楊總成、王元聖(2015)。桃竹地區之國中體育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教學與創新教學之硏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 (1),46-54。
王欽哲(201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師友月刊,574,21-25。
王曉璿(2002)。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 (4),7-24。
何金龍、陳五洲(2000)。國民小學虛擬體育環境的發展與規劃。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 (1),15-30。
吳璧純(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 (3),30-34。
吳璧純、鄭淑慧、陳春秀( 2017 )。以學生學習為主軸的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學,
教育研究月刊。
吳萬福( 1986 )。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學生書局。
呂俊賢(2015)。我國「資訊素養與倫理」數位教材融入國中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碩士論文。
李元鴻、陳昭秀(2019)。臺灣本土語文教師科技教學內容知識指標之建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5 (1),29-60
李明俊、李政吉、林益偉、周建智(2009)。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情境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北體學報,18,46-59。
尚憶薇、紀恩成、李佳鴻(2019)。體育課程教學品質之研究發展趨向。屏東大學體育,5,31-37。
林本源(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碩士論文。
林永豐(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轉化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75,4-17。
林育慈、吳正己(2016)。運算思維與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育脈動,6,5-20。
林玫君(2018)。科技X體育的日常。學校體育,169,2-3。
林俊文(2015)。創意排球體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體育課學習動機及學習
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
林添興( 2009 )。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
林保源、郝光中、蕭秋祺(2018)。多媒體數位學習系統對小學生原住民舞蹈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4,57-82。
林靖凱(2019)。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融入環境教育課程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
林德政(2017)。資訊科技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馬來西亞新民獨中高三理班為例。碩士論文。
范信賢(2015)。展圖攬勝—總綱特色。新北市: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教育脈動,5。
范信賢 ( 2017 )。領域素養導向課程及教學設計。課程協作與實踐,3。
唐吉民(1998)。利用電腦多媒體系統創造樂趣化的體育課。國民體育季刊,119,28-37。
徐式寬、關秉寅(2011)。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素養評量表之建構與調查。科學教育學刊,19 (4),335-357。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涂馨友、黃美瑤、徐岳聖、何鎔靜(2008)。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融入國小五年級體育對學童態度與動作技能表現之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7,199-206。
秦聖翔、掌慶維(2019)。技能導向與素養導向在體育課程、教學與評量之概念分析
與實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學刊,14,01-14。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
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十二年國教綜合活動領域課程手冊初稿。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予馨(2019)。虛擬運動遊戲系統的介入對兒童基本運動技能之影響。碩士論文。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編輯。臺北市:教育部。
莊洋文(2007) 。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通訊。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6。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
郭吉模(2004)。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8,86-95。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怡良、李昆霖(2017)。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學習動機及成效之影響-以慢動作錄影融入排球低手發球為例。管理資訊計算,6,171-186。
陳冠宇(2015)。使用電腦與行動裝置進行行動磨課師學習之態度差異分析。碩士論文。
陳英正、陳英豪(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資源班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 (2),17-37。
葉憲清( 1991 )。我國學校體育的回顧與展望。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2(1),1-40。
掌慶維(2018)。素養導向體育教學之理論基礎。學校體育,168,38-48。
量之概念分析與實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學刊,14,01-14。
黃志成(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
黃相瑋、沈淑鳳、陳儷今、蘇榮立(2020)。資訊科技在大學體育課程之應用。中原體育學報,14,95-106
黃美瑤、石國棟、林信宏、陳嘉弘(2006)。以資訊融入體育教學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動作技能表現。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5,110-115。
黃崇哲、黃杉楹、莊國上(2013)。台灣樂樂棒球運動發展現況之探討。交大體育學刊,6,69-77。
楊世帆(2015)。運用資訊科技融入高中資優數學教學-以二次曲線為例。碩士論文。
楊俊鴻(2018)。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踐(2版)。台北市。智勝。
廖釗概、蕭筱青(2000)。互動式網頁與人機介面在體育教學上應用的初探。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 (1),67-78。
劉世雄(2002)。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課程設計。生活科技教育,35 (6),24-31。
劉蔚之、彭森明(2008)。歐盟「關鍵能力」教育方案及其社會文化意涵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1 (2),51-78。
潘玉龍、陳五洲(2016)。論我國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應用。大專體育,138,40-54。
蔡清田(2008a)。課程學。臺北市: 五南。
蔡清田(2008b)。DeSeCo 能力三維論對我國十二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11 (3),1-16。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幼兒教保研究,7,1-13。
蔡清田(2015)。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清田(2019)。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20)。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21)。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與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 五南。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
華管理學報,8(4),1-18。
蔡貞雄( 2000 )。體育教師的教學效能。國民體育季刊,29(4),42-51。
蔡文智(2011)。心象能力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藤球正足背腰下拋踢發球技能表現之影
響。碩士論文。
鍾乙豪(2019)。新課綱下,小學科技課程設計的新模式。學校行政,124,172-
185。
鍾雅君(2014)。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唐詩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謝曉青(2015)。臺北市國小運動團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學習成效之研究。
碩士論文。
羅月卿(2013)。資訊科技融入國中視覺藝術創新課程之研究。碩士論文。
蘇郁雯(2018)。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對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自我概念為中介變項。碩士論文。
顏藻湄(2014)。桃園縣國小學童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學習成效之研
究。碩士論文。
蕭瑞亞( 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
文。
Bloom, B. S., Eng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D.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by
a Committe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xaminer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NY:Longmans Publishing.
Ennis, C. D. (2015).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in physical literacy curricula.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4(2), 119-124.
Harrow, M., Tucker, G. J., and Adler, D. (1972). Concrete thinking and idiosyncratic
thinking inacut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6, 433-
39.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Masia, B. B.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book II: the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NY:David McKay Company.
Piccoli, G., Ahmad, R., & Lves, B.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 401-4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