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254.22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魏敏而
作者(外文):Wei, Min-Erh
論文名稱(中文):探究原住民地區幼教師實施STEM方案之教學策略與幼兒科學實作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kindergarteners’ scientific practices of a STEM project in an Indigenous area
指導教授(中文):辛靜婷
指導教授(外文):Hsin, Ching-Ting
口試委員(中文):吳心楷
梁至中
口試委員(外文):Wu, Hsin-Kai
Liang, Jyh-Ch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
學號:108191508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教師教學策略科學實作STEM方案原住民地區
外文關鍵詞:teaching strategiesscientific practicesSTEM projectIndigenous area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究原住民地區幼兒園教師實施STEM方案模組時使用的教學策略,及教學策略如何影響幼兒發展科學實作。本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法,研究參與者為北部地區以泰雅族為主的兩個班級,共有3位教師與25位幼兒(平均年齡為5歲6個月)。蒐集課室觀察資料,並在課程介入前後進行幼兒的科學實作測驗。使用質性資料技巧分析課堂觀察資料,並用Wilcoxon 符號等級檢定幼兒科學實作在課程後是否有進步。本研究有以下五點發現,第一,教師共使用七項教學策略,分別為示範(教師示範與學生示範)、比較與對比、多元表徵(圖像、圖表與角色扮演)、探詢(探詢以歸納與探詢以闡述)、回顧(連結生活經驗與複習)、直接引導(直述與協調糾紛)、及情感支持;第二,分析課堂觀察資料發現,幼兒逐步發展13項不同程度的科學實作,這些實作分別為初步觀察、初步嘗試、提出預測、聚焦、規劃、設計、系統性觀察、操作、測量、紀錄、實驗、分享、及討論;第三,前後測驗分析也發現,幼兒在課程後的科學實作表現有顯著進步;第四,對幼兒來說越複雜的科學實作(例如紀錄),似乎需要教師更多樣的教學策略引導;第五,分析焦點幼兒和教師課堂互動發現,教師針對不同起始能力的幼兒,給予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增進其科學實作表現。期待本研究提供幼兒園教師在實施STEM課程時,運用教學策略及觀察幼兒科學實作表現之參
考。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used in a project-based STEM module implemented in an indigenous area an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n kindergarteners’ scientific practices. Using a multiple case study method, three teachers and twenty five kindergarteners (average age: six and half year) from two classrooms in an Atayal community in northern Taiwan were recruited. Classroom observation was conducted and a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regarding scientific practices was applied before and after the module.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a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was appli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children improved their scientific practic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1) Seven teaching strategies were identified to promote children’s scientific practices: demonstrating,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using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probing, reviewing, giving direct guidance and providing emotional support. (2) Through analyz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children improved in thirteen scientific practices. These practices were making initial observations, doing initial testing, making predictions, focusing on key ideas, making a plan, designing procedures, making systematic observations, seeking information, employing equipment and tools, measuring, recording, conducting experiments, sharing and discussing. (3) By examining the pre and post scores of the assessment, it revealed that the children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performances on scientific practices after taking the module. (4) It seems that the teachers needed to use mor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help the children develop more complex scientific practices (e.g., recording). (5)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rgeted children and the teachers revealed that teachers employed different teaching strategies to guide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initial levels of scientific practices. This study would hopefully provide insight into ways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hildren’s scientific practices when early STEM curricula are implement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STEM教育 6
第二節 教師STEM教學策略 17
第三節 幼兒科學實作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歷程 38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41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3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 55
第五節 研究倫理相關議題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8
第一節 教師使用教學策略之情況 58
第二節 教師教學策略促進幼兒科學實作表現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結論 108
第二節 討論 11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4
中文 114
英文 115
附錄 119
附錄一:教學觀察紀錄表 119
附錄二:研究同意書(幼兒家長同意書) 120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2)。原住民族地區。取自https://reurl.cc/a5roDD。
江淑卿、潘于君(2010)。文化取向之科學探究融入圖畫書教學對原住民兒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摩擦力概念學習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29,1-25。
林鴻瑜(譯)(民102)。幼兒科學(原作者:B-G.Holt)。台北市:華藤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林進財(2003)。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彭欣怡、陳怡婷(譯)(2019)。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方案取向(原作者:J. H. Helm & L.G.Katz)。台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吳心楷、辛靜婷(2012)。數位學習研究中質化資料的管理與分析:以 NVivo 軟體的使用為例。載於宋曜廷(主編),數位學習研究方法(頁163-208)。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心楷(2019)。幼兒科學教育課程:促進幼兒探究能力及提昇幼兒教師科學教學自我效能和教學內容知識。科技部特約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107-2511-H-003-012-MY3 ),未出版。
周淑惠(2017)。STEM 教育自幼開始─幼兒園主題探究課程中的經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69-176。
周淑惠(2017)。面向21世紀的幼兒教育:探究取向的主題課程。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20)。幼兒STEM教育:課程與教學指引。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18a)。具STEM精神之幼兒探究課程紀實:「一起創建遊戲樂園」主題。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18b)。嬰幼兒STEM教育與教保實務。新北市,心理。
胡幼慧(主編)(2003)。質化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施淑娟(2020)。迎頭趕上?!蒙特梭利數學教育對偏鄉原住民幼兒數概念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大學學報,51(2), 63-92。
范斯淳、游光昭(2016)。科技教育融入 STEM 課程的核心價值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2),153-183。
陳雅鈴、黃麗鳳主編(2019)。幼兒科學遊戲設計。屏東市:國立屏東大學。
郭李宗文(2013)。具體化在地化數學操作活動對原住民小一學童數學學習之影響。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0,183-213。
徐敏琪、高傳正、王玉華(2021)。原住民幼兒學習數的合成與分解之歷程研究。幼兒教保研究,23,24-52。
高傳正、徐敏琪、李湘凌(2016)。綜合社區文化特色探究原住民幼兒科學學習特性與能力。 科學教育月刊,388,14-31。
湯維玲(2019)。探究美國 STEM與STEAM教育的發展。課程與教學,22(2),49-77。
傅麗玉(2006)。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醃苦花魚篇。原住民教育季刊,35,5-28。
廖婉伶(2015)。大班原住民幼兒與一般幼兒之數學能力探究~以桃園市復興區及鄰近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樂鍇‧祿璞崚岸、高慧蓮、洪素蘋、周子琳、陳雲雀(2017)。台灣原住民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2,77-104。
賴秀惠(2019)。幼教師培生對科學教育態度及自我效能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碩士論文,屏東縣。
顏國樑(2004)。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及發展趨向。台灣教育,626,17-2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