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9.130.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楊渝萍
作者(外文):Yang, Yu-Ping
論文名稱(中文):社會救助對怯志工作者效果影響之探討:以苗栗縣頭份市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ocial Assistance on Discouraged Worker Effect: Evidence from the Disadvantaged Families in Toufen City of Miaoli County
指導教授(中文):莊慧玲
指導教授(外文):Chuang, Hwei-Lin
口試委員(中文):林世昌
俞明德
邱詩詠
口試委員(外文):Lin, Shin-Chang
Yu, Min-Teh
Chiu, Shih-Y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8171510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3
中文關鍵詞:社會救助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社會福利依賴怯志工作者效果
外文關鍵詞:Social AssistanceLow-Income FamiliesLow-and Middle-Income FamiliesSocial Welfare DependencyDiscouraged Worker Effec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近年我國社福預算不斷擴張,也引發大眾對於社福津貼會否使受領者產生福利依賴現象或影響工作意願而成為怯志工作者之討論。為探討弱勢家庭是否因領取社福津貼導致福利依賴現象,以及發掘何種因素會對其造成怯志工作者效果,本文以苗栗縣頭份市之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為研究對象,就其家中領取津貼金額及種類、就業情況、人口特性及其他相關因素進行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津貼金額及種類並未對福利受領者造成怯志工作現象,且在加入其他變數後,與津貼相關之變數對就業比例之影響為正向顯著或不顯著,推測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無明顯的福利依賴情形。此外,薪資對於就業比例有刺激效果,可觀察到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有持續就業及自立脫貧之意願,可知社會救助不僅有消極的救濟作為,亦有積極的扶貧意涵。而性別、年齡、薪資、居住地區、婚姻狀況、家庭成員中身障者比例以及是否包含新住民等因素均對就業比例有正向影響。
本研究藉由實證探討經濟弱勢家庭之就業情況、社會救助津貼對於怯志工作者效果影響、是否導致福利依賴現象,並歸納出須釐清「福利依賴」及「救助必要」,避免對弱勢族群貼標籤,以及使就業者穩定就業,避免落入失業困境等政策建議。
In recent years, the social welfare budget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in Taiwan. It triggers the public discussion on whether social welfare allowances will result in social welfare dependency or affect people’s willingness to work, becoming discouraged worker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government subsidies affect recipients’ willingness to work and become discouraged workers by empirically examining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low-income households and low-and middle-income families in Toufen City, Miaoli Cou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and types of allowances did not cause the welfare recipients to become discouraged workers. After adding other variables, the impact of variables related to subsidies on the employment rate becomes positively significant or insignificant, which means that social welfare dependency is not apparent. In addition, salary has a stimulating effect on the employment ratio.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disadvantaged families have a strong willingness to obtain employment and get out of poverty on their own. It can be shown that social assistance not only has a negative meaning of relief but also has a positive implication of supporting the poor. Moreover, gender, age, salary, area of residence, marital status, the proportion of disabled family members, and new immigrant family members positively impact the employment ratio.
Based on the empirical findings, this study conclude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that it is critical to clarify “welfare dependency” and “necessity of assistance” to avoid disadvantaged labeling and stabilize employment to prevent from falling into unemployment.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壹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貳章 文獻回顧 4
第一節 社會福利依賴 4
第二節 怯志工作者 7
第參章 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 12
第一節 制度簡介 12
第二節 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概況說明 21
第肆章 資料敘述 28
第一節 資料來源與迴歸模型 28
第二節 變數設定與敘述統計 30
第伍章 實證結果 45
第一節 影響就業比例之迴歸結果 45
第二節 影響具工作能力者就業比例之迴歸結果 50
第三節 小結 55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5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8
中文參考文獻 61
英文參考文獻 63
中文參考文獻
內政部移民署(2020),《107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王永慈(2005),〈台灣的貧窮問題:相關研究的檢視〉,《台大社工學刊》第10期,頁1-54。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
李美珍、李璧如(2015),〈我國社會救助之推動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151期,頁4-27。
李美鈴(2017),〈我國社會救助面面觀〉,衛生福利部《主計月刊》第739期,頁22-31。
李瑞金、陳琇惠、郭俊巖、王秀燕、李明政(2006),《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市:松慧。
周怡君(2010),《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新論》。臺北市:洪葉文化。
林幸誼(2009),《社會救助中強制工作條款之合憲性檢驗》,國立成功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彥伶(2017),〈社會不公平的沮喪與怯志工作者效果〉,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林曉嬋、樓玉梅(2018),〈我國勞動力參與率之預測及分析〉,《人力規劃及發   展研究報告第18輯》。
洪伯勳(2015),《製造低收入戶》。新北市:群學。
洪惠芬(2002),〈對依賴者的道德責任:另一種詮釋「福利依賴的觀點」〉,《人   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4卷第3期,頁409-464。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頁45-92。
孫健忠(2011),〈貧窮與社會救助〉。載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第   二版)》,頁45-50。
高崇瑋、萬哲鈺(2018),〈台灣勞動市場附加工作者效果與怯志工作者效果之  分析〉,《應用經濟論叢》第103期,頁77-140。
莊正和(2019),《社會救助請求權—低收、中低收入戶審核標準的再檢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芳玫、陳唯真、黃芳雅(2006),〈臺灣男性勞動市場參與之研究—人口、市場機會及參與行為〉,《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37期,頁1-48。
黃源協、蕭文高(2016),《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三版)》。台北:雙葉書廊。
楊琇玲(2004),〈台灣的產業結構變動,自然失業率,與婦女勞動力參與率〉,政大勞動學報,第16期,頁125-154。
葉柏均(2014),《我國社會救助制度變遷過程-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火生(2009),〈從低收入、中低收入到工作貧窮-社會救助政策的省思〉,  《社區發展季刊》第124期,頁42-48。
監察院(2018),《「新住民融入臺灣社會所衍生之相關權益探討」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監察院(2010),《099內調0003調查報告》,監察院調查報告。
劉玉蘭(1984),《台灣地區婦女人力運用情形之分析》。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小組。
劉侑學(2014),〈臺灣青年失業:趨勢與成因的考察〉,《社區發展季刊》,第146期,頁77-93。
潘維琴(2007),〈從貧窮線的概念談福利國家之相關倫理議題〉,《應用倫理研  究通訊》第42期,頁56-62。
蕭文生(2017),〈我不要工作、我要生活扶助〉,《月旦法學教室》,第171期,頁6-8。
賴兩陽、曾中明、葉至誠(2011),《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謝榮堂(2008),《社會福利行政法規導讀》。臺北市:元照。

英文參考文獻
Flaim, P. O. (1973), “Discouraged Workers and Changes in Unemployment,” Monthly Labor Review, 96(3), 8-16.
Kleykamp, D. and J. Y. Wan (2014), “Unemployment and Participation Rate? Revisiting the US Data”,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1, 1152-1155.
Kodrycki, Y. K. (2000), “Discouraged and Other Marginally Attached Workers: Evidence on Their Role in the Labor Market,” 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 May/June 2000, 35-40.
Laczko, F. (1987), “Older Workers, Unemployment and the Discouraged Workers Effect” in di Gregorio S. (ed.) Social Gerontology: New Directions, 239-251.
Rone, P. L. (1983), “The Labor Market Problems of Older Workers,” Monthly Labor Review, 106(5), 3-12.
Rosemblum, M. (1974), “Discouraged Workers and Unemployment,” Monthly Labor Review, 97(9), 28-30.
Tella, A. (1965), “Labor Force Sensitivity by Age, Sex,” Industrial Relations: A Journal of Economy and Society, 4(2), 63-8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