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86.16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余銘湘
作者(外文):Yu, Ming-Sheung
論文名稱(中文):重探徐訏文學史地位及其在台港地區的跨域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Re-study Hsu Yu's Literary Historical Status and his Cross-Regional Influence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指導教授(中文):陳惠齡
指導教授(外文):Chen, Wei-Lin
口試委員(中文):須文蔚
王鈺婷
口試委員(外文):Xu, Wen-Wei
Wang, Yu-T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華文文學研究所
學號:108143401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3
中文關鍵詞:徐訏文學傳播跨域移動地域觀照台港文學
外文關鍵詞:Hsu YuLiterary communicationCross-regional movementRegional perspectiveTaiwan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考察徐訏1950年代以降在香港、台灣的文學活動,面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遷台、東西冷戰、大量中國文人南下香港,而徐訏在1950年代初期到港以後,在香港、台灣地區也留下不同的文學影響。綜觀徐訏一生,上海時期可說是徐訏的第一個黃金十年,繼而1950-1960年代徐訏在香港、台灣可謂是第二個黃金時代。在短短廿年間,徐訏小說已被改編逾十部電影,並遍及香港、台灣、新加坡等東南亞一帶地區上映。同時,此一階段不乏先後獨立創辦了三份文藝雜誌,而且其「戰爭+戀愛」的小說模式對台灣反共小說的敘述模式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徐訏在1950-1960年代的文學跨域性與移動性對台港二地的影響性。

故此,本論文將以下述三個部分進行探討,包括(一)徐訏相關文史重探:主要梳理徐訏在1940-1960期間的文獻資料的謬誤,並加以重新說明,呈現徐訏更準確的歷史軌跡;(二)在台灣的軌跡:主要探討徐訏在1950-1960年代期間的左翼理論與反共文藝的關係,同時在戒嚴時期徐訏在台的出版狀況,以及其小說敘述模在台灣的影響、發展;(三)在港時期主編的刊物:主要針對徐訏在港時期所主編的《論語》、《幽默》、《筆端》等三份刊物為對象,探討刊物對香港文學的意義和與徐訏文學軌跡的連結。徐訏一生的歷史軌跡都是離散、移動,也展現了1949年以後南來文人的離散精神狀態和跨域性文學的影響性。從1950年代以後徐訏在香港、台灣地區的文學軌跡不絕如縷,見證一代知識分子面對花果飄零、靈根自植的心路歷程。最後,置於台港文學的視域中重新整理徐訏跨域移動過程中的影響,以及對不同地域產生的貢獻,從而更宏觀地展現其文學影響的現代意義,並進一步觀察徐訏在不同區域所塑造的文學型態,同時藉由徐訏文學的跨域移動,勾勒出他在台港文學脈絡下的地域觀照。
This thesis examines Hsu Yu’s literary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since the 1950s. In the fac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in 1949, the relocation of ROC to Taiwan and the Cold War. As a result,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literati decided to leave China. After he arrived in Hong Kong in the 1950s, he also had different literary influence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During this period, he also founded three literary magazines, and his "war + love" novel mode also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narrative style of Taiwan's anti-communist novels. Therefore,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time span from 1950 to 1969.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Hsu Yu's cross-regional influence of literature in the 1950-1960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primarily based on Hsu Yu's literature document review, his literary influence on Taiwan and the three magazines he edited during his stay in Hong Kong. In this context, the cross-regional influence turned out to serve as an important literary form and space, by which as a case of we are able to interpret and discuss Hsu Yu’s state of mind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In addition, after political upheavals in 1949, the mobility formed intriguing paths of disseminating culture and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thesis will reorganize the influence of Hsu Yu's cross-regional movement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different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 It can show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its literary influence more macroscopically, and observe the literary patterns shaped by Hsu Yu in different regions.
第一章 諸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7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5
一、研究範圍 15
二、研究方法 1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8
一、文學史的論述 19
二、專書評論 23
三、學術研究成果 24
第四節 論文研究架構 29

第二章 徐訏文學軌跡的刊謬與重探 32
第一節 徐訏與「夜窗書屋」的創立及出版 33
第二節 《風蕭蕭》與劉以鬯的關係辨正 42
第三節 徐訏在台灣文壇的連結 48
第四節 小結 59

第三章 徐訏在台灣文學場域的現象效應 60
第一節 徐訏政治論述與台灣「反共」基調的關係 62
第二節 「戰爭+戀愛」的小說模式對反共文藝的影響 78
第三節 徐訏在台灣文學場域的出版概況 90
一、1950年代:戒嚴時期下的出版狀況 92
二、1960年代:在台灣出版的時代意義 96
第四節 小結 107

第四章 徐訏文藝刊物中的香港觀照 109
第一節 《幽默》:對香港現實風尚的批判 111
一、創刊緣故與「幽默」的理念 111
二、對香港社會現象的諷喻與文學現象的關懷 116
第二節 《論語》:對雅俗共賞的嘗試 131
一、創刊緣故與《論語(上海版)》的關係 132
二、娛樂通俗化的編輯策略——以「專號」為例 136
三、人物的記錄:以傳記文章為例 147
第三節 《筆端》:對香港青年的啟蒙 152
一、兩岸三地的社會批判與政治自覺 155
二、日本人對中國的批判:鹿島宗二郎的中國遊記 164
第四節 小結 173

第五章 結論 175

參考資料 182

附錄一:徐訏年譜 195
(一)徐訏著作(以引用版本年次為順序)
1. 徐訏:《鬼戀》,上海:夜窗書屋,1941年。
2. 徐訏:《童年與同情》,台北:文星書店,1966年。
3. 徐訏:《徐訏全集.柒》,台北:正中書局,1967年。
4. 徐訏:《風蕭蕭》,台北:釀出版,2015年。(初版為1946年,上海:懷正文化社,1946年)
5. 徐訏:《懷璧集》,台北:釀出版,2016年。(初版為1963年,香港:正文出版社,1963年)
6. 徐訏:《在文藝思想與文化政策中》,台北:釀出版,2016年。(初版為1954年,以筆名東方既白出版,香港:友聯書報發行公司,1954年)
7. 徐訏:《個人的覺醒與民主自由》,台北:釀出版,2016年。(初版為1957年,以筆名東方既白出版,香港:亞洲書局,1954年)
8. 徐訏:《思與感》,台北:釀出版,2019年。(初版為1965年,台北:文星書店,1965年)
9. 徐訏:《場邊文學——三邊文學之一》,台北:釀出版,2019年。(初版為1972年,香港:南天書業公司,1972年)
10. 徐訏:《門邊文學——三邊文學之二》,台北:釀出版,2019年。(初版為1972年,香港:南天書業公司,1972年)
11. 徐訏:《街邊文學——三邊文學之三》,台北:釀出版,2020年。(初版為1972年,香港:南天書業公司,1972年)
12. 徐訏:《母親的肖像》,台北:釀出版,2021年。(初版為1941年,上海:夜窗書屋,1941年)
13. 徐訏:《鞭痕集》,台北:釀出版,2021年。(初版為1948年,結集於《四十詩綜》出版,上海:夜窗書屋,1948年)

(二)主編雜誌
1. 《天地人》,上海:獨立出版社,1936年。
2. 《幽默》,香港:創墾出版社,1952年。
3. 《筆端》,香港:南天書業公司,1968年。
4. 《論語》(上海版),上海:中國美術社,1932-1937年。
5. 《論語》(香港版),香港:集成圖書公司,1957-1959年。

(三)專書(以姓氏筆劃為順序)
1. 孔範今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下冊)》,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
2. 王宏志:《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中國現代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3. 王藍:《藍與黑》,台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
4.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
5.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下卷),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6. 田邁修、顏淑芬編:《香港六十年代——身份、文化認同與設計》,香港:香港藝術中心,1995年。
7. 危丁明:《仙蹤佛跡:香港民間信仰百年》,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
8. 吳晟:《孤城記:論香港電影及俗文化》,香港:次文化堂出版社,2008年。
9. 吳義勤、王素霞著:《我心徬徨——徐訏傳》,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10. 吳義勤:《我心彷徨:徐訏傳》,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11. 吳錦祥:《星星之火:我的港大歲月》,香港:紅出版青森文化,2018年。
12. 李文:《當代中國自由文藝》,香港:亞洲出版社有限公司,1955年。
13. 李牧:《三十年代文藝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14.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
15. 李輝英著:《中國現代文學史》,香港:東亞書局,1970年。
16. 沈從文著,凌宇編:《沈從文散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17.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 林姵吟:《台灣文學中的性別與族裔:從日治到當代》,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19. 林曼叔:《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評論卷二》,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年。
20. 林淇瀁著:《書寫與併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21. 侶倫:《向水屋筆語》,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
22. 姚錫佩:《一代漂泊文人》,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23. 姜穆:《三十年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1986年。
24. 封德屏:《台灣人文出版社18家及其出版環境》,台北:文訊雜誌社,2013年。
25. 胡不歸等著:《胡適傳記三種》,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6.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
27.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
28. 夏鑄九、王志宏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29. 耿傳明:《輕逸與沉重之間:“現代性”問題視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30. 荃麟:《文藝的新方向》,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1948年。
31. 馬本立編:《湘西文化大辭典》,湖南:岳麓書社,2000年。
32. 馬森著:《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編):戰禍與分流 西潮的中斷》,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33. 張俐璇編:《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34. 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張愛玲私語錄》,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35.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36. 張曉風、梁欣榮、馬英、張承宗等編:《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Art Series-Short Stories 當代台灣文學藝術系列一小說卷》,台北:中華民國筆會,2011年。
37. 張澤賢:《民國出版標記大觀》,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年。
38. 張澤賢:《民國出版標記大觀續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年。
39. 許定銘:《從書影看香港文學》,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年。
40. 陳乃欣等:《徐訏二三事》,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
41.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劉亮雅、張誦聖:《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42. 陳建忠:《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新北: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2008年。
43. 陳國恩:《走向自由之維:20世紀中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
44. 陳旋波:《時與光——20世紀中國文學史格局中的徐訏》,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45. 陳智德著:《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46. 傅月庵:《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7. 喬木:《人民與文藝》,香港:大眾文藝叢刊社,1948年。
48. 寒山碧:《徐訏作品評論集》,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2009年。
49.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玉山社,2009年。
50. 游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
51. 童元方:《守住美好——激流沖擊下留住的文化記憶》,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年。
52. 辜也平:《中國現代傳記文學史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
53. 須文蔚著:《臺灣文學傳播論》,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54. 馮客著,蕭葉譯:《毛澤東的大饑荒:中國浩劫史1958-196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年。
55. 黃萬華著:《百年香港文學史》,廣州:花城出版社,2017年。
56. 楊昌年著:《近代小說研究》,台北:蘭臺書店,1976年。
57. 葛原:《殘月孤星:我和我的父親徐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
58. 葛原:《殘月孤星——我和我的父親徐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
59. 劉心皇著,《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
60. 劉以鬯:《暢談香港文學》,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61.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62. 劉登翰編:《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63. 劉劍梅,郭冰茹譯:《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臺北:釀出版,2014年。
64. 慕容羽軍著、黎漢傑編:《看路開路:慕容羽軍香港文學論集》,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年。
65. 蔡登山:《才女多情——「五四」女作家的愛情歷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66. 蔡登山編:《汪精衛集團》,台北:獨立作家,2014年。
67. 鄭明俐:《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68. 盧瑋鑾:《不老的謬思——中國現當代散文理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69.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70. 應鳳凰:《人性的悲劇——徐訏的腳印》,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
71. 隱地:《守住美好——激流沖擊下留住的文化記憶》,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年。
72. 隱地:《隱地看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
73. 簡明海:《五四意識在台灣》,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19年。
74. 羅承宗編:《黨產解密:小豬對大野狼的不公平競爭》,台北:新台灣國策智庫有限公司,2011年。
75. 中國文藝協會:《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年。
76. 中華文化基金會:《掃蕩二十年:掃蕩報的歷史紀錄》,台北:中華文化基金會,1978年。
77. 中華民國文藝史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
78. 文訊雜誌社編輯《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記要(增訂本)》,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79.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文學理論・世界文學・中國文學》(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1992年。
80. 徐訏紀念文集籌委會:《徐訏紀念文集》,香港:香港浸會大學,1981年。
81. 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82. 【法】皮耶・布赫迪厄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83. 【美】王斑:《歷史的崇高形象:20世紀中國的美學和政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84. 【英】彼得・艾迪著,徐苔玲、王志弘譯,《移動》(Mobility),新北:群學出版,2013年。
85. Michael Löwy, Robert Sayre:“Romanticism Against the Tide of Modernity”,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

(四)期刊論文(以姓氏筆劃為順序)
1. 卞兆明:〈胡適最早使用「傳記文學〉名稱的時間定位〉,《蘇州大學學報》第4期,2002年10月。
2. 方寬烈:〈徐訏和《幽默》〉,《城市文藝》第三卷第十一期,2008年12月。
3. 王鈺婷:〈美援文化下文學流通與文化生產——以五○、六○年代童真於香港創作發表為討論核心〉,《中國現代文學》第19期,2011年6月。
4. 王藍:〈文藝:文化交流的王牌〉,《文藝月刊》第1期,1969年7月。
5. 王藍:〈藍與黑後記〉,《中國一周》第429期,1958年7月14日。
6. 史行:〈記徐訏〉,《青年界》總83期 ,1948年10月。
7. 史承鈞:〈老舍的一篇重要佚文——《〈四世同堂〉預告》〉,《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88年。
8. 西柚:〈對倒的時空——劉以鬯與他的文學世界〉,《香江文壇》第5期,2002年5月。
9. 冷雋:〈行政首長應學中文〉,《明報月刊》第25期,1968年1月。
10. 吳義勤:〈徐訏與文學史寫作的若干問題〉,《香港文學》第215期,2002年。
11. 林默涵、黃華英:〈胡風事件的前前後後〉,《新文學史料》第三期,1989年。
12. 林顯果:〈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2007年12月。
13. 柳聞:〈面面的徐訏觀:徐訏散記之三〉,《遠風》第5期,1947年9月1日。
14. 計紅芳:〈回憶是為了忘卻——徐訏香港小說的懷鄉情結和身份建構〉,《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
15. 韋陀:〈如此的希望〉,《谷雨文藝月刊》第4期,1948年1月。
16. 唐君毅:〈忍心見中文衰萎下去?〉,《明報月刊》第25期,1968年1月。
17. 徐訏:〈「生與死」再版後記〉,《宇宙風(乙刊)》,1941年3月。
18. 張文菁:〈1950年代臺灣中文通俗言情小說的發展:《中國新聞》、金杏枝與文化圖書公司〉,《臺灣學研究》第17期,2014年10月。
19. 張朋園:〈從台灣看中美近三十年之學術交流〉,《漢學研究》第2卷第1期,1984年6月。
20. 張堂錡:〈「禁區」與「誤區」——台灣的「三十年代作家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21. 張道藩:〈略述民生主義社會的文藝政策〉,《文藝創作》第37期,1954年。
22. 梁良:〈中國文藝電影與當代小說(上)〉,《文訊》第26期,1986年10月。
23. 閆海田:〈徐訏與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批評〉,《華文文學》第5期,2017年。
24. 閆海田:〈港台及海外漢學界評價徐訏的幾個問題新考〉,《文藝爭鳴》第3期,2013年。
25. 陳志明:〈談文學人生——劉以鬯近年最詳盡的專訪〉,《明報月刊》,2018年7月。
26. 陸以霖:〈風雲際遇,永不缺席——正中書局發展簡史〉,《文訊》,2001年10月。
27. 須文蔚、翁智琦、顏訥:〈1940-60年代上海與香港都市傳奇小說跨區域傳播現象論―以易金的小說創作與企畫編輯為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6期,2014年8月。
28. 須文蔚、顏訥:〈一九五○年代香港文藝副刊連載小說研究——以《香港時報》副刊為對象〉,《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13卷1&2期,2016年6月。
29. 須文蔚:〈劉以鬯主編《淺水灣》副刊時期臺港跨藝術互文現象分析:以秦松與蔡瑞月的稿件為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3期,2020年2月。
30. 馮芳:〈沖刷海內外學術壁壘同譜徐文學史地位——1950-1981徐訏文學史地位評述暨相關重要問題探討〉,《社會科學論壇》第2期,2015年。
31. 馮芳:〈歷史回聲重話徐訏青壯年時——20世紀上半葉徐評價史述評〉,《華文文學》第5期,2015年。
32. 葛令:〈「從租界作品」說到「馬倫克夫太太」〉,《文壇》第2卷第9期,1954年6月1日。
33. 趙稀方:〈五十年代的美元文化與香港小說〉,《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98期,2006年12月。
34. 劉以鬯:〈憶徐訏〉,《香港筆薈》第2期,1994年1月。
35. 劉以鬯:〈憶徐訏〉,《香江文壇》第17期,2003年5月。
36. 潘紹華:〈糾正觀念・改革教育〉,《明報月刊》第25期,1968年1月。
37. 蔡盛琦:〈臺灣地區戒嚴時期翻印大陸禁書之探討(1947-1987)〉,《國家圖書館館刊》第一期,2004年6月。
38. 蔣興立:〈謊言、性別、政治-間諜小說《腐蝕》與《風蕭蕭》之較析〉,《國文學誌》第25期,2012年12月。
39. 鄭樹森、盧瑋鑾、黃繼持:〈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現象三人談——導讀《香港新文學年表(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年)》〉,《中外文學》第28卷第10期,2000年3月。
40. 盧瑋鑾:〈香港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香港文學》第48期,1988年12月。
41. 錢理群:〈《大眾文藝叢刊》研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40期,1997年4月。
42. 應鳳凰:〈香港文學傳播臺灣三種模式以冷戰年代為中心〉,《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74期,2013年6月1日。
43. 鍾應梅:〈中文的價值〉,《明報月刊》第25期,1968年1月。
44. 【日】関智英:〈「中國人の代弁者」吉田東祐の活動と議論——日中戦爭末期,佔領地における意識〉,《現代中國研究》第39號,2017年7月。

(五)學位論文(以姓氏筆劃為順序)
1.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 於淑雯:《徐訏及其長篇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3. 林秀萍:《二十世紀上海租界文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8年。
4. 邵平:《論徐訏在港的文學選擇》,廣西:廣西師範學院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5. 計紅芳:《跨界書寫——香港南來作家的身份建構》,蘇州: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6. 張珺涵:《時與光:徐訏上海時期、重慶時期、香港時期小說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現代文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
7. 閆海田:《徐訏新論》,南京: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8. 陳圓:《徐訏香港時期身份焦慮與文學創作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9. 馮芳:《不懈地追索──論作家徐訏前期創作的哲理傾向及思想淵源》,南京: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0. 黃月銀:《1949以後民國文學在東南亞的流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20年。
11. 蔡其昌:《戰後(1945-194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12. 魯嘉恩:《香港文學的上海因素(1930-1960)》,香港:嶺南大學中文哲學碩士課程碩士論文,2005年。

(六)報刊史料(以姓氏筆劃為順序)
1. 〈推行文化清潔運動 文教界聯名簽署 厲行除三害宣言〉,《聯合報》第3 版,1954 年8 月9 日。
2. 文化社訊:〈徐訏悄悄來台 撰寫電影劇本〉,《聯合報・新藝》6版,1962年8月24日。
3. 韓權華:〈來件一封怪信〉,《晨報副刊》,1924年5月7日。
4. 劍虹:〈兩雙「鞋子」〉,《聯合報・副刊》6版,1952年5月20日。
5. 艾林:〈悼幽默〉,《香港時報》,1952年10月23日。
6. 淡墨:〈索非的書店〉,《聯合報・藝文天地》6版,1954年4月2日。
7. 聯合報報訊:〈出版消息〉,《聯合報・藝文天地》6版(1954年5月22日)。
8. 寒楓:〈「當前中國自由文藝」讀後〉,《聯合報・藝文天地》6版,1955年10月7日。
9. 聯合報香港航訊:〈從萬千讀者中慘跌下來徐訏入英國籍〉,《聯合報》6版,1958年7月13日。
10. 聯合報報訊:〈我的愛人〉,《聯合報》2版,1963年1月12日。
11. 吳冷:〈癡念〉,《聯合報副刊》8版,1963年2月22日。
12. 十三妹:〈從徐訏還沒撈氣談下去〉,《新生晚報・新趣》(1963年4月30日)。
13. 十三妹:〈讀徐訏談「紅樓夢」〉,《新生晚報・新趣》(1964年5月5日)。
14. 聯合報報訊:〈台視下月推出 電視小說節目〉,《聯合報》5版,1970年6月6日。
15. 童世璋:〈談「風蕭蕭」並懷舊〉,《聯合報》10版,1970年7月23日。
16. 方曙天:〈徐訏「左右左」的風波〉,《台灣日報》,1975年11月14日。
17. 黃美序:〈哀徐訏先生與 幾項計劃的同逝〉,《聯合報副刊》8版,1980年11月8日。
18. 田原:〈念三友〉,《聯合報》8版,1981年3月27日。
19. 許定銘:〈三毫子小說〉,《大公報》,2011年4月9日。

(七)網路資訊(以姓氏筆劃為順序)
1. 方寬烈:〈德明中學和陳樹桓〉,《明報月刊》,網址:https://mingpaomonthly.com/article/details/歷史%EF%BC%8E人物%2F2006-04%2F1590996747342%2F德明中學和陳樹桓%E3%80%80(方寬烈),查詢日期:2022年8月2日。
2. 王怡婷:〈師範先生與野風雜誌及其創作系列報導〉,《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通訊》第39期(2004年12月),網址:https://www.lib.ncu.edu.tw/book/n39/39-3a.htm,查詢日期:2023年2月17日。
3. 胡卜凱:〈重新檢視「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時事論壇—udn城市》,網址: https://city.udn.com/2976/7098837#ixzz7yU3QwIS3,查詢日期:2023年4月10日。
4. 許冠傑:〈半斤八兩〉,《魔鏡歌詞網》,網址:https://mojim.com/twy101187x41x5.htm,查詢日期:2023年5月14日。
5. 郭憲鈴:〈中國人民公社成敗之探討〉,《大成報》,網址:https://n.yam.com/Article/20180911429183,查詢日期:2022年8月25日。
6. 陳子善:〈世紀.識小錄:《鬼戀》第三版〉,《明報新聞網》,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作家專欄/columnist/20210829/s00184/1630175671473,查詢日期:2022年11月8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