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38.14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湯珮然
作者(外文):Tong, Pui-Yin
論文名稱(中文):想像與現實之間:香港「黃色經濟圈」日常生活誌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gap between reality and expectation: A study of the everyday life of HK “Yellow Economic Circle”
指導教授(中文):李威宜
指導教授(外文):LEE, WEI-I
口試委員(中文):陳瑞樺
丘延亮
口試委員(外文):CHEN, JUI-HUA
Chiu, Y.L. Fre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學號:108142502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黃色經濟圈社會想像日常生活研究
外文關鍵詞:Yellow Economic CircleSocial ImaginaryEveryday Life Studi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又稱反送中運動)洐生黃色經濟圈文化,在當時以街頭運動作主導的行動之中,黃圈行動者著重改變日常生活的消費模式,透過支持具有同樣政治理念的商鋪與食肆,建立為抗爭者提供經濟資源及生活協助的經濟生活圈。實際上,黃圈除了改變眾人的消費模式,同時賦予人們重新思考理想生活的契機與動力。當社會關係建立在黃圈想像之上,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互動也連帶轉換與鬆動。在實踐的過程中,眾人逐漸意識到黃圈在理想與社會之間的落差。

此民族誌所描繪的,是一群黃圈行動者在投入黃圈想像之後的生命轉變,隨著2020年全球疫情、《國安法》及社會運動不同階段的變化,該想像如何改變他們觀看世界的方式,進而構成黃圈視野下的日常生活經驗、與他人的相處模式,及黃圈之於其生命的特殊意義。

本研究以香港與臺灣作為田野,探討黃圈想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成為後運動時期的另類生活可能。從香港黃圈實踐者的抗爭與日常生活的實踐,凝視黃圈內部意涵與流動性。黃圈的意義不僅是由從前過渡到現在的階段性呈現,也不是行動者回到過去的復返之旅,而是一個朝向記憶與未來的想像之旅。
第一章 導言..............................5
第一節:背景..............................5
第二節:黃色經濟圈的不同論述..............................12
第三節:研究路徑的轉向:國安法之後的黃圈轉型..............................16
第四節:問題意識..............................18
第五節:論文架構與田野時間分配..............................18

第二章 打開想像之門..............................24
前言..............................24
第一節:想像的基礎:運動現場的偶然性相遇..............................24
第二節:誰投入想像?..............................31
第三節:投入想像之後:黃圈的困局與限制..............................36
第四節:落差的必要性:行動者「失敗」經驗中的自我覺察過程..............................41
結論..............................44

第三章 凝視黃圈內部..............................46
前言..............................46
第一節:落差的雙面性..............................46
第二節:紅線背後:行動者隱性化的自我表達..............................48
結論..............................55
第四章 流散者:臺灣黃圈的想像實踐..............................56
前言..............................56
第一節:流亡者處境與日常斷裂..............................57
第二節:從社群的中介者視野出發:在臺港人的「隱身」現象..............................67
結論..............................72

第五章 海外黃圈的地方想像..............................74
前言..............................74
第一節:飄泊感與不確定性:工作場所作為情感歸屬..............................75
第二節:家長與手足的共居生活..............................78
結論..............................84

第六章 總結:從落差出發的記憶共同體..............................87
結論:作為記憶共同體:破(圈)之後與未來的可能處境..............................94
參考書目..............................96
Anderson, Benedict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台北:時報,2010)



Arjun Appadurai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Arjun Appadurai(《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鄭義愷譯。新北:群學,2009)

De Certeau, Michel
1990 L’invention du quotidien-1.Arts de faire.Editions Gallimard.(《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方琳琳、黃春柳譯。南京:南京大學,2015 )

1994 L’invention du quotidien-1.Arts de faire.Editions Gallimard.(《日常生活實踐. 2. 居住與烹飪,冷碧瑩譯。南京:南京大學,2014 )

Scott, James C
1985 Weapons of the Weak.Yale University.(《弱者的武器:農民抵抗的日常形式》,鄺廣懷、張敏、何江穩譯。南京:譯林,2011)

2012 Two Cheers for Anarchism.Rye Field Publications.(《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王審言譯,香港:城邦,2021)

Stolle, Dietlind, & Micheletti, Michele.
2013 Political Consumerism: Global Responsibility in A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
2004 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何明修
2017《社會運動概論》。臺灣﹕三民。

馬嶽
2020《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臺灣﹕左岸文化。

黃應貴
2021《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主編)。新北﹕群學。

李立峯
2021《時代的行動者:反修例運動群像》。牛津大學。

張少強、鄧鍵一、曾仲堅
2021《香港・格局・變異》(主編)。香港:匯智。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