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21.44.7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欣雨
作者(外文):Chen, Hsin-Yu
論文名稱(中文):二年勤班學生主動積極的生活習慣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ction Research of the Second Grade Class Chin Students Developing Proactive Living Habits
指導教授(中文):林志成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中文):顏國樑
張淑玲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8093504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0
中文關鍵詞:主動積極生活習慣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action researchliving habitsproactiv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以Wood所提出之情境、阻力、獎勵及重複之習慣形成四步驟為基礎,輔以6E教學法,探究二年級學生主動積極生活習慣之培養歷程、挑戰、因應策略及實施成效。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幸福國小二年勤班27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針對整潔、禮貌、洗手及潔牙四個生活習慣類別,進行為期一個學期之行動研究。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透過主題課程規劃、改變學生認知、導入習慣科學及滾動式的策略等歷程建立生活習慣
(一)透過主題課程的規劃,可培養學生在習慣上的正確認知
(二)透過習慣科學的導入,可使習慣培養的方式明確步驟化
(三)透過滾動式的策略修正,可提升習慣養成的具體成效
二、生活習慣的培養需重視教師、學生及家庭三方面之挑戰與因應策略
(一)教師於研究行動中的覺察及應對之挑戰與因應策略
(二)學生對於習慣的認知及落實程度之挑戰與因應策略
(三)家長對於習慣的重視及配合程度之挑戰與因應策略
三、善用形成性及總結性評量,有助於診斷問題及評估實施成效
(一)透過自我檢核表,了解學生生活習慣之起點行為及進步情形
(二)透過主動積極生活習慣之評量規準,確立習慣養成之檢核機制
最後,研究者根據結論,對生活習慣培養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delving into 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developing proactive living habits based on Wendy Wood’s four steps of habit form and 6E teaching method. The participants were 27 students in the second grade class Chin at Happiness elementary school. Adopting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hrough a semester, focusing on tidiness, politeness, hand washing and tooth brushing. The major finding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
1.Set up living habits by thematic curriculum, transforming the cognition, importing habit science and rolling strategies.
(1)Thematic curriculum can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gnition of habit.
(2)Habit science can provide accurate procedure for training ways.
(3)Rolling strategies can promote the specific effectiveness.
2.Developing living habits needs to put emphasis on 3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from teacher, student and family.
(1)Teacher’s awarness and response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2)Student’s cogn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level of the habit.
(3)Parents’ emphasis and cooperation on habit development.
3.Making good us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contributes to problem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1)Self-rating checklist are able to understand student’s entry behavior and
progress in living habits.
(2)Establish checking system through the rubric of living habi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researcher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establishment of living habit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主動積極概念之探討與啟發 17
第二節 國內外的習慣探討與研究 19
第三節 生活習慣的相關研究與啟發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3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2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44
第四節 課程設計理念與進度 48
第五節 資料蒐集分析與三角檢證 5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2
第七節 研究效度與信實度 6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67
第一節 日常生活習慣之分析與討論 67
第二節 健康生活習慣之分析與討論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139
壹、中文部分 139
貳、英文部分 143
附錄 145
附錄一 十二年國教課綱之習慣培養相關內容 145
附錄二 生活習慣主題繪本教案 148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157
附錄四 教師訪談大綱 158
附錄五 學生訪談大綱 160
附錄六 生活習慣自我檢核表(學生版) 161
附錄七 生活習慣自我檢核表(家長版) 162
附錄八 行動研究檢核表 163
附錄九 6E教學法與精進版6E策略之統整表 178
附錄十 6E精進版策略之具體作法 179
壹、中文部分
一帆(2010)。32個好習慣決定孩子一生。臺北市:崧博。
小松易(2014)。會整理的孩子,人生100分。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今村曉(2012)。教孩子最重要的事—每天5分鐘,養成自動自發一生受用的好習慣。臺北市:三采文化。
天下雜誌網站(2017)。自我領導力引路 保長國小讓孩子找到天賦。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2726
天下雜誌網站(2019)。研究指出:有直升機父母的孩子,社會適應力更差。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7878
王明健(2010)。杜威論習慣及其對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啟示。聊城大學學報,5,124-126。
好習慣國際研究院(2020)。二十個好習慣。取自https://www.goodhabits.org.hk/about/
余秋花(2013)。國小低年級生活教育之我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107-108。
呂衍慶(譯)(2010)。七個好習慣:與成功有約(兒童繪本版)。(原作者:Sean Covey)。新北市:明天國際。(原著出版年:2008)
李佩芬、陳念怡(2010)。你家也有「慣寶寶」嗎?親子天下,13。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4690
沈六(2000)。生活教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160/
沛德國際教育機構(2018)。自我領導力教育。取自https://www.peducation.com.tw/
狄湘琪(2012)。積極人格、角色拓展自我效能對適應性績效影響之研究—以服務氣候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取自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6609/1/n009871211401.pdf
車志勝(2013)。好父母必須培養孩子的50個好習慣。臺北市:新意文化。
周清英(2015)。印尼小學實施柯維七大習慣融入品格教育之可行性研究:理論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臺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d9qkm
周新富(201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周德銘、田耐青(2015)。「自我領導力教育」在保長—打造「保」證成「長」的品格學園。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期刊,3。
昌淑鈴(2019)。國民中學運用自我領導力教育作為推動品德教育主軸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59778
林天祐(2000)。APA格式第六版。取自https://irsm.utaipei.edu.tw/p/405-1091-31303,c2781.php?Lang=zh-tw
林自勇(2017)。習慣是生活的基石。臺北市:崧博。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元智大學。
邵莉淓(2009)。社經地位與教養行為對國小學童表現的影響。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h643t
品德教育資源網(2009)。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取自 http://ce.naer.edu.tw /policy.php
姜桂芳(2010)。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中國教育技術裝備,7,164。
姜雪影(譯)(2009)。七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領導力教育的奇蹟(原作者:Stephen R. Covey)。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星一郎、星順子(1997)。培養孩子好習慣的20個方法。新北市:世茂。
柯永河(1994)。習慣心理學—寫在晤談椅上四十年之後(理論篇)。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柯永河(1997)。習慣心理學—古今中外的習慣探討與研究(歷史篇)。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柯永河(2004)。我與習慣心理學—回首獨行路,瞻望滿星天。臨床心理學刊,1(1),1-12。
柯永河(2004)。習慣心理學∙應用篇:新的治療理論與方法。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馬國華(2010)。小學生聽說習慣的培養。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5A),55-56。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2012)。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34/
張玉輝(2010)。好習慣決定好身體。臺中市:葡萄樹文化。
張立強(2018)。柯維的自我教育思想。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s62ba
張芯顏(2017)。兒童心理學—為什麼孩子都有這些壞習慣。新北市:大智文化。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生活課程。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Attach/L-Doc/A040080081017100-1070416-1000-001.pdf
教育部(2020)。我和我的孩子:一本給家長的手冊(低年級)。取自:http://moe.familyedu.mo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52&pid=498
教育部(2021)。全國各級學校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BF1696CC31F4FE9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18332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2015)。打造「保」證成「長」的TLIM社群。取自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28999/71999.pdf
梁佩儀(2007)。有效指導整潔生活習慣的建立。師友月刊,479,83-85。
章淑芬(2016)。培養孩子健康生活習慣的教學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0),107-111。
許育成(2012)。有效導正孩子50種壞習慣。臺北市:風向球文化。
陳桂萍(2009)。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5A),27-28。
陳騰祥(1977)。兒童與青少年生活習慣問題的診斷與輔導。師友月刊,119,11-15。
傅木龍(2002)。培養好習慣創造好人生(1)。師友月刊,418,54-57。
游伯龍(1998)。HD:習慣領域—IQ和EQ沒談的人性軟體。臺北市:時報。
游伯龍(2009)。HD:習慣領域:影響一生成敗的人性軟體【修訂新版】。臺北市:時報。
游伯龍、陳彥曲(2012)。HD習慣領域進階版:智慧電網全面啟動。臺北市:時報。
程晏鈴(2017)。自我領導力引路,保長國小讓孩子找到天賦。天下雜誌,623,146-148。
童雪婷(2018)。習慣教育:孩子的習慣是這樣養成的。新北市:大智文化。
黃漢昌(2009)。習慣領域之研究-一個教育的觀點。習慣領域學刊,1,193-205。
楊幼欣、王燕參(2013)。生活習慣。香港:新雅文化。
楊伸太(2009)。人資從業人員工作投入、主動性人格特質、專業承諾與職涯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putfw
溫文隆(2019)。臺灣地區國小學童運動習慣與家庭親子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劉怡君(2020)。培養國小二年級學童良好習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劉復苓(譯)(2020)。習慣力:打破意志力的迷思,不知不覺改變人生的超凡力量(原作者:Wendy Wood)。臺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19)
蔡世偉(譯)(2019)。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臺北市:方智。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21)。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與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鄧宛廷(2020)。運用繪本實施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2z6bt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蕭麗雎(2013)。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親職教育功不可沒。家庭教育雙月刊,46,46-53。
親子天下(2010)。15個生活習慣 養出好腦力。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30188
謝曉雲(2007)。生活習慣好,學習力才會棒。康健雜誌,101。取自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3524
魏雪玲(2019)。聖心女中打造自我領導力學校。評鑑雙月刊,82,30-34。
顧淑馨(譯)(2017)。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全新修訂版)。(原作者:Stephen R. Covey)。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貳、英文部分
Bateman, T. S., & Crant, J. M. (1993). 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A measure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14(2), 103-118.
Clear, J. (2018). 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New York: Avery Publishing Group.
Covey, S. R. (2008). The Leader in Me: How Schools and Parents Around the World Are Inspiring Greatness, One Child at a Time. New York, NY:Free Press.
Fay, D., & Frese, M. (2001).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initiative: An overview of validity studies. Human Performance, 14(1), 97-124
Fogg, B. (2009). A behavior model for persuasive design. I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uasive Technology – Persuasive ’09 (p.1). Claremont, California: ACM Press. https://doi.org/10.1145/1541948.1541999
Frank, T. (2014). The power of habit by Charles Duhigg–summary and notes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s://thomasjfrank.com/the-power-of-habit/
Guimaraes, M., Adamatti, D., Emmendorfer, L. (2018). An Agent-based Environment for Dynamic Positioning of the Fogg Behavior Model Threshold Line. Advances in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Journal Regular Issue, 1, 67-76. http://dx.doi.org/10.14201/ADCAIJ2018716776
Setiawati, F., Sutadi, H., Rahardjo, A., Bachtiar, A., & Maharani, D. A.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health habits in children and early childhood caries in jakarta, indones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ntal and Medical Research, 10(S), 540-545.
Stephen, S. (2018).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Leader in Me school intervention on discipline in Florida Schools. Retrived from
https://www.leaderinme.org/wp-content/uploads/2018/08/Research-Research-
Guide-2.0.pdf
Wood, W., & Rünger, D. (2016). Psychology of habi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7, 289–314.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122414-033417
Wood, W., Quinn, J. M., & Kashy, D. A. (2002). Habits in everyday life: Thought, emotion, and 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1281-129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3.6.128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