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60.14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謝 妮
作者(外文):Xie, Ni
論文名稱(中文):台灣「非線性敘事」電影研究 ——以電影《KANO》、《血觀音》、《大佛普拉斯》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Non-linear Narrative”Films in Taiwan ——Taking 《KANO》,《The Bold, the Corrupt, and the Beautiful》, 《The Great Buddha+》as examples
指導教授(中文):謝世宗
指導教授(外文):Shie, Shr-Tzung
口試委員(中文):張俐璇
王威智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Li-Hsuan
Wang, Wei-C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8049466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後新電影非線性敘事2010年代後記憶台灣主體性
外文關鍵詞:Post-New-CinemaNon-linear Narrative2010spostmemoryTaiwan Subjectiv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台灣在經歷了新電影時期,再大步邁入後新電影的階段,電影工作者的創作手段也更新迭代。本論文透過探討 2010 年代後台灣「後—新電影」中的非線性敘事,說明創作者如何呈現非線性敘事電影鏡頭語言的特徵和美學效果。具體而言,本研究將以《KANO》、《血觀音》、《大佛普拉斯》為例,藉由多線敘事、多視角敘事、雙線交替敘事等敘事手法作為切入點,察覺其中形塑的「虛構的真實/真相」。本研究所選擇的電影文本,大都是台灣現實歷史情境的折射,聚焦於台灣在地文化與召喚出想像共同體,或可說是藉由虛構敘事來構成另類的台灣主體想像,從而創造出專屬台灣創作者的情境。於此,台灣電影種種非線性手法的使用如何帶給觀眾前衛的實驗空間,向觀眾提供了新穎的思考體驗,重構台灣在地人物風景,將是本論文具體貢獻。

關鍵詞:後新電影,非線性敘事,2010 年代,後記憶,台灣主體性。
Having transitioned from the era of New Cinema, Taiwan has taken further strides into the era of Post-New Cinema, witnessing a reinvigoration of cinematic creative methodolog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utilization of non-linear narrative in Taiwanese cinema during the 2010s Post-New Cinema period, elucidating how creators manifes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effects of non-linear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in film sequences.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employs films such as "KANO," "The Bold, the Corrupt, and the Beautiful," and "The Great Buddha+" as examples, utilizing narrative techniques such as multi-strand storytelling, multi-perspective narration, and dual-line alternation as entry points to apprehend the construction of "fictional truth/truthfulness." The chosen film texts predominantly reflect Taiwan's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contexts, concentrating on local culture and invoking an imagined community. These films constructed an alternative Taiwanese subjectivity through fictitious narratives, thus forging a unique context for Taiwanese creators. In this regard, applying diverse non-linear techniques in Taiwanese cinema bestows audiences with an avantgarde experimental space, delivering a fresh cognitive experience and facilitating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aiwan's indigenous characters and landscapes. These facets collectively constitute the concrete contributions of this thesis.

Keywords: Post-New Cinema, non-linear narrative, 2010s, post-memory, Taiwan subjectivit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0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05
第二節 概念界定與研究範疇………………………………………………….. 08
第三節 先行研究回顧………………………………………………………….. 12
第二章 《KANO》:雙線交替與「虛構的真實」………………………… 18
第一節 「後新電影」脈絡下的敘事實驗……………………………………… 18
第二節 歷史鏡頭中的「後記憶」…………………………………………….. 24
第三節 「親日」召喚的台灣共同體想像…………………………………….. 34
第三章 《血觀音》:多線索敘事與眾生景象……………………………… 41
第一節 解構敘事下的真相揭露……………………………………………… 48
第二節 多視角的社會群像…………………………………………………… 52
第三節 鏡頭語言中的現實諷喻及女性形象………………………………… 57
第四章 《大佛普拉斯》:雙視角敘事與「第四面牆」…………………….. 66
第一節 窺視下的「真相」探索……………………………………………….. 71
第二節 導演旁白和介入敘事………………………………………………….. 75
第三節 黑白影像與荒誕意象………………………………………………….. 82
第五章 結論…………………………………………………………………….. 90
參考書目

專書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後現代電影中的時間與空間〉,選自《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2 月,頁 156。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三聯書店,2003 年 1 月,頁 156。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鄭克魯譯,《第二性(合卷本)》,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年 1 月,頁 17。
宋家玲,《電影敘事學》,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年 4 月,頁 40。
李天礢,《2009 年台灣電影年鑒》,台北:台北電影資料館,2010 年,頁 9。
李顯傑,《電影敘事學:理論與實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年 3 月,頁 241。
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短 20 世紀的終結與 90 年代》,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年,頁 39-40。
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d Erll)著,李恭忠、李霞譯,〈文學、電影與文化記憶的媒介性〉,《文化記憶研究指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 年 2 月,頁 483。
約翰·M·德斯蒙德(John M. Desmond)、彼得·霍克斯(Peter Hawkes)著,李升升譯,《改編的藝術:從文學到電影》,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6 年 3月,頁 29。
馬克·柯里(Mark Currie)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 8 月,頁 23。
郭力昕,《「海角熱」退燒之後——台灣電影的格局與未來》,收錄於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編輯部,《2009 年台灣電影年鑑》,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9 年,頁 56。
陳飛寶,《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年。
焦雄屏,〈恐怖份子:電影神話的割裂與重組〉,《台灣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 年,頁 64。
賈磊磊,《電影語言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年 6 月,頁 56。94
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著、史安斌譯,《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25。
趙一凡,《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年,頁 349。
鄭稟泓,《台灣電影愛與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 年,頁 57-58。
戴錦華,《鏡與世俗神話》,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年 9 月,頁 52-53。
謝世宗,《電影與視覺文化——閱讀台灣經典電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5 年 2 月,頁 24。
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著,周鐵東譯,《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的原理》,北京:電影出版社,2001 年,頁 61。
E.M.福斯特著(E.M. Foster)、馮濤譯,《小說面面觀》,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 5 月,頁 163。
John Willett, Brecht on Theatre. New York:Hill and Wang, 1974, p.32.
Vivian Sobchack, “‘Surge and Splendor’: A Phenomenology of the Hollywood Historical Epic,” Representations 29, 1990, pp. 24-49.

期刊/報紙/單篇論文
丁亞平,張斌寧,〈華語電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徵及其轉移軌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5 期,2008 年 6 月,頁 37。
托馬斯·埃爾塞瑟(Thomas Elsaesser)著,張振譯,〈非線性敘事的回歸/轉向:反事實歷史和環形敘事〉,《當代電影》第 289 期,2020 年 4 月,頁 25-41。
朱岩,〈「介入敘事」與電影旁白〉,《電影評介》第 349 期,2008 年 4 月,頁56。
余冰清,〈《血觀音》中女性形象的立體化建構及其意義〉,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39 期,2020 年 4 月,頁 37。
吳光耀,〈「第四面牆」和「舞台幻覺」〉,《戲劇藝術》第二期,1984 年 7 月,頁 27-28。
宋德輝,〈電影《芳華》的碎片化敘事與象徵符號〉,《戲劇之家》第 284 期,2008 年 10 月,頁 111。
李四達,〈實驗電影與新媒體藝術溯源〉,《電影藝術》第 319 期,2008 年 2 月,頁 130。
李佳源,〈「髒話」的多維度解構〉,《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 22 卷第 3 期,2007 年 3 月,頁 79。
李振寰,〈《大佛普拉斯》的黑白鏡像與符號隱喻〉,《電影之家》第 762 期,2020 年 11 月,頁 90。
肖魁偉,〈論電影 KANO 對日本殖民者形象的重構〉,《環球縱橫》第 630 期,2015 年 5 月,頁 133-135。
孟鐘捷,〈德國如何建構二戰記憶〉,《决策与信息》第 10 卷,2015 年 5 月,頁 27-29。
邵棟,〈感時憂「台」——魏德聖電影中的抵抗姿態與殖民書寫〉,《中外文學》第 45 卷 3 期,2016 年 9 月,頁 159-194。
金明,〈複調敘事·母職重建·身體政治——女性主義視域下的《血觀音》〉,《电影新作》第 243 期,2019 年 6 月,頁 80-83。
侯孝賢,《台灣電影的現在與未來》,《當代電影》,2009 年第 9 期,頁 109-111。
紀大偉,〈回收羅漢腳:《大佛普拉斯》的酷兒華語語系未來主義〉,《台灣文學研究雧刊》第 27 期,2022 年 2 月,頁 71-106。
孫松榮,〈輕歷史的心靈感應:論台灣「後—新電影」的流體影像學〉,《電影欣賞學刊》第 142 期,2010 年 3 月,頁 141-142。
孫為,〈新媒體語境下的非線性敘事時間初探〉,《東北師大學報》第 262 期,2013 年 3 月,頁 123-126。
張琦,〈《血觀音》中道具符號語言的運用研究〉,《戲劇之家》第 337 期,2020年 1 月,頁 57-58。
張進,〈電影中色彩在心理層面的象徵與表意〉,《新聞研究導刊》第 11 期,2020 年 1 月,頁 59。
張漢章,〈日治時期的野球文化探討——以 KANO 電影為例〉,國立臺中大學體育學系學刊,第 12 期,2017 年 11 月,頁 24-42。
張鸝、魏渲,〈非線性敘事的電影時空相對論——《失憶》、《21 克》敘事結構比較研究〉,《當代電影》第 151 期,2008 年 10 月,頁 73-77。
彭小妍,〈《海角七號》:意外的成功?——回顧臺灣新電影〉,《電影欣賞學刊》第 142 期,2010 年 3 月,頁 124-132。
黃宏文,〈「後殖民」理論關照下的《KANO》研究〉,《中原體育學報》第 7期,2015 年 12 月,頁 1-14。
黃淑貞,〈從「期待視野」來解讀電影《後來的我們》〉,《人文與社會》學報第 3 卷 9 期,2020 年 5 月,頁 1-20。
黃媛媛,〈複調與合力:非線性敘事的話語指向〉,《現代傳播》第 39 期,2017年 7 月,頁 99-191。
黃鐘軍、潘路璐,〈凝視與反凝視的矛盾書寫——電影《大佛普拉斯》的底層醒思與社會批判〉,《電影評介》第 591 期,2018 年 7 月,頁 32。
楊方儒,〈《海角七號》之後的新計畫魏德聖:我不當暴起暴落的賭徒〉,《遠見雜誌》,2008 年 11 月 1 日。
楊鵬鑫,〈論非線性敘事電影的九種敘事模式〉,《南大戲劇論叢》第 11 卷,2015 年 6 月,頁 119-131。
劉凡,〈電影敘事結構探析:線與非線〉,《電影文學》第 540 期,2011 年 8 月,頁 18-19。
劉春,〈台灣「後政治」電影的類型與敘事——以《血觀音》《大佛普拉斯》為例〉,《藝術廣角》第 207 期,2020 年 3 月,頁 55-59。
蔡明燁,〈魏德聖導演專訪〉,《台灣中外文學》第 45 卷第 3 期,2016 年 9 月,頁 211。
蔣暉,〈盧伯克的「形式思想」,重讀《小說技巧》之前四章〉,《文藝理論研究》,2011 年第 4 期,頁 36。
蔣艷、方方,〈「大影像師」與「間離」之辯:《大佛普拉斯》紀實美學的多重投射〉,《電影評介》第 631 期,2020 年 3 月,頁 109-112。
魯嘉茜、孫慰川,〈論影片《血觀音》中的女性意識表達〉,《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38 卷 7 期,2019 年 7 月,頁 38-40、83。
穆昊宇,〈空間的寓言——淺析《血觀音》的封閉空間呈現〉,《藝苑》第 107期,2018 年 10 月,頁 38。
錢程,〈《大佛普拉斯》的反身性策略與窺視機制〉,《戲劇之家》第 296 期,2018 年 11 月,頁 55。
戴小晴,〈電影《血觀音》中的女性身體觀照〉,《電影文學》第 717 期,2018年 12 月,頁 124-126。
韓旭東,〈《血觀音》的性別政治與佛教意象〉,《電影文學》第 17 期,2018年 9 月,頁 107-110。
竇興賓、王家民,〈電影《大佛普拉斯》敘事隱喻與象徵鏡像建構〉,《電影文學》第 731 期,2019 年 7 月,頁 56。
蘭興,〈電影中非線性敘述方式的探討〉,《電影文學》第 545 期,2011 年 10月,頁 22-23。
顧正萍,〈無所不在的恐怖——楊德昌電影《恐怖份子》析論〉,輔仁國文學報第 33 期,2011 年 10 月,頁 157-174。
Honneth Axel and Charles W. Wright, The fragmented world of the social. New York: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1995, p.205.

學位論文
杜曉紅,〈電視文化中的「快感」問題研究〉,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1 年 3 月,頁 70。
沈麗蓉,〈佛教元素在 21 世紀中國電影中的呈現研究〉,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年 5 月。
張永祥,〈運動電影《KANO》之台灣社會文化意涵探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6 年 7 月,頁 45。
張秀娟,〈電影的非線性敘事〉,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年 5 月,頁19-20。
陳彥任,〈從電影敘事中看見父權「再現」:以日本電影《今天的吉良同學》為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年。
陳楠楠,〈女兒性、母性、妻性的衝突與置換——2016 年—2020 年女性電影中女性困境研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 年 6 月。
彭佳琪,〈電影單敘事、雙敘事與多敘事〉,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21 年 6 月,頁 100。
彭佳琪,〈電影單敘事、雙敘事與多敘事——關於電影敘事效果的分析〉,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 年 6 月,頁 67。
黃文胤,〈殖民歷史記憶與「台灣」想像:以魏德聖《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年 7 月,頁 4。
楊世真,〈重估線性敘事的價值——小說文本與影視劇文本的比價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年,頁 28、42。
楊曙澤,〈電影敘事與家的再現:以奧斯卡歷屆最佳影片為例(1930-2010)〉,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年。
趙華健,〈殖民記憶與後殖民想像:魏德聖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建構〉,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年 5 月,頁 25。

網路資料
「美學與庶民:2008 年台灣“後新電影”現象」國際學術研討會徵文,研討會日期:2009 年 10 月 29-30 日,網址參考: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81226we/2-9.htm。
米果,〈專訪 KANO 電影監製魏德聖(上篇)——跟土地連結,這題材非得在這裡拍不可〉,《獨立評論》, 2013 年 11 月 , 網址參考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7/article/713。
宋爽,〈《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我想把台灣當下的荒誕拍出來〉,《新週刊》第 517 期,2019 年 1 月,網址參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63039842
林克明,〈魏德聖的「歷史」電影〉,《台灣人文學社通訊》,2014 年 5 月,無頁碼,網址參考:http://bulletin.twhs.org.tw/archives/98。
林泰瑋,〈《KANO》馬志翔:創作很奇怪、創作最棒的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2014 年 2 月,網址參考: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2756。
法操司想傳媒,〈《血觀音》:觀音座下的台灣政治黑暗史〉,2018 年 1 月,網址參考: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7978。
陳芳明,〈「KANO」及八田與一〉,《名人堂電子報》第 368 期,2014 年 3 月,網址參考: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30/254755/web/。
鐘剛,〈天人交戰魏德聖〉,《南都周刊》,2012 年 4 月,網址參考:https://site.douban.com/108691/widget/notes/204590/note/20929601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