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8.113.21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熊若杭
作者(外文):Xiong, Ruo-Hang
論文名稱(中文):葉維廉道家美學闡釋
論文名稱(外文):Taoist Aesthetic of Wai-Lim Yip
指導教授(中文):楊儒賓
指導教授(外文):Yang, Ru-Bin
口試委員(中文):鄭喜恒
郑毓瑜
口試委員(外文):Cheng, Hsi-Heng
Cheng, Yu-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號:108047466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中文關鍵詞:葉維廉道家美學莊子美學純粹經驗以物觀物
外文關鍵詞:Wai-Lim YipTaoist Aestheticpure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純粹經驗」、「以物觀物」、「無言獨化」的語言觀,是葉維廉道家美學的關鍵觀念與線索,關聯著其美學理論的主軸與核心。研究將依循其關鍵概念,對葉氏美學的「審美境界」、「審美方式」、「審美表達」三個面向進行探討。
葉維廉的道家美學理論始終專注於作品「內容」而非「主題」,緊扣他對「美」的定義與審美應呈現之「意境」的認識展開。體現葉維廉對傳統文藝與「美」之核心的理解體認者,非「純粹經驗」概念莫屬。「純粹經驗」是葉氏用以指稱「意境」之「美」的重要概念。此概念具有一定複雜性,結合了傳統之自然觀、詩論與莊子學說,並借用西方學者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理念,而最終形成。它既是葉氏對傳統文藝書寫的現象學式申發,實際上又扎根於魏晉時蔚然成風的獨特的「自然」之觀。
「以物觀物」之說作為審美經驗的感應方式,是葉氏對「物我」關係的討論。在現代脈絡下,「以物觀物」是葉維廉批駁理性主義用概念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他對現代美學中以「理知」取代「體驗」的審美感應模式的批評。但在理論深層,此觀物說反映了葉氏對傳統文藝理念和道家思想的深切認同,對原始、真實、素樸的自然之美的追求。「以物觀物」勾連著傳統獨特的觀物思想,有道家「心齋」、「忘我」的工夫色彩,並要求某種「復歸太初」的審美的「知」。這種工夫論式的審美主體狀態亦是葉氏美學的創見之一。
葉氏美學在具體的美學表達上著墨頗多,「語言」與「表現」是葉維廉美學理論的重點問題。葉氏在莊子的言意觀中發掘「無言獨化」、「無語界」的語言觀,但在行文中對語言的態度卻顯出遊移與斷裂。葉氏認為語言是「人為裁定」的概念遊戲,將語言與「成心」畫上等號;同時肯認漢語對「隱處」的表現、在審美表達上的彈性空間。這表現出他對「語言」與「語言應用」的態度並不一致。研究將反思和補說其語言觀,為語言「正名」,並介紹漢語在藝術中應用性,以及葉氏對具體的美學表達技巧的探索。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葉維廉學術生平概況 1
第二節 葉氏美學的美學史定位及評價 4
第三節 研究價值與問題緣起 8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思路 11
第二章 「純粹經驗」與道家式的審美意境 14
第一節 山水自然到純粹經驗 14
第二節 「純粹經驗」概念源來 18
第三節 美學脈絡下的「純粹經驗」 21
第四節 純粹經驗與傳統審美意境 23
第五節 自然意趣的歷史語境與道家立場 27
小結 純粹經驗的未竟之處 31
第三章 「以物觀物」與審美感應 35
第一節 現代脈絡下兩種觀物說的不同觀物理念 35
第二節 傳統觀物思想及其美學意義 39
第三節 「以物觀物」與主體工夫 43
第四節 「以物觀物」在美學上的呈現 47
第五節 「以物觀物」未說清的問題 50
小結 54
第四章 「語言」與「剎那的飛躍」 56
第一節 葉維廉對語言一般的看法 56
第二節 對葉氏語言觀的反思 60
第三節 漢語的美學應用 66
第四節:「剎那的飛躍」——突入隱處的意蘊空間 69
小結 74
第五章 道家美學的生命面向與社會性問題 76
第一節 自然審美與生命面向 76
第二節 審美問題中生命面向的缺失 79
第三節 葉氏美學與社會性的兼容 83
小結 85
參考書目 88
參考書目
古代典籍
楊伯峻:《論語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58)。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
(明)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四部叢刊初編》第882冊(景江南圖書館藏明成化刊黑口本)。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卷十四,《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七。
(明)王夫之,《詩廣傳》,《船山遺書》(清同治四年湘鄉曾氏金陵節署刻本)。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專書著作
胡以魯:《國語學草創》(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四季出版社,1977年)。
葉維廉:《葉維廉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
宗白華:《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饒宗頤:《文轍——文學史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91)。
廖棟樑、周志煌編:《人文风景的鐫刻者——葉維廉作品評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德)威廉.洪堡特著,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錢鐘書:《七綴集》(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葉維廉:《葉維廉文集》(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剛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石了英:《台港及海外華人學者美學視野下的莊子闡釋》(廣東: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顧隨:《中國古典詩詞感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蔣述卓、劉紹瑾:《古今對話中的中國古典文藝美學》(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台灣: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楊儒賓:《道家與古之道術》(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史文磊:《漢語歷史語法》(上海:中西書局,2021)。

期刊論文
葉維廉:〈王維與純粹經驗美學〉,《純文學》第十卷第三期,1971。
葉維廉,〈語言與真實世界——中西美感基礎的生成〉,《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八輯,1983。
劉丹青:〈從狀態詞看東方式思維〉,《東方文化》第1輯,1991。
葉維廉:〈道家美學、中國詩與美國現代詩〉,《中外文學》第31卷第7期,2002。
劉少瑾、侣同壯:〈葉維廉比較詩學中的莊子情結〉,《文史哲》2003年第5期。
閆月珍:〈作為道家傳統的以物觀物與中國詩學的美感經驗〉,《浙江學刊》,2005年第1期。
閆月珍:〈現象學與中國文藝理論溝通的可能性〉,《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第2期。
胡敕瑞:〈從「隱含」到「呈現」(上)——試論中古詞彙的一個本質變化〉,《語言學論叢》第三十一輯,2005。
張萬民:〈辯者有不見——當葉維廉遭遇宇文所安〉,《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第4期。
閆月珍:〈藝道合一:中國美學品格的現代建構——葉維廉闡釋道家自然論的歷史語境〉,《浙江學刊》,2009年第6期。
石了英:〈中學西漸與葉維廉論“道家美學海外影響”〉,《華文文學》,2011年第3期。
須文蔚:〈葉維廉與台港現代主義詩論之跨區域傳播〉,《東華漢學》,2012年第15期。
鄭蕾:〈葉維廉與香港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東華漢學》,2014年第19期。
于偉:〈海內外葉維廉詩學研究述評〉,《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外文著作
Martin Heidegger, On the Way to Language, NY: Harper & Row,1971
葉維廉,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by Wang Wei, Grossman Publishers, 1972.
Willam James, Essays in radical empiricism,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Bernhard Fuehrer,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 of Major Modes and Genre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Wai-limYip, The China Quarterly, 1999.
Gombrich, E. H. 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Noam Chomsky. Language and Mi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lated by Donald A. Landes, Oxon: Routledge Publishers, 2012.
Shaun Gallagher and Dan Zahavi, The Phenomenological Mind(2nd ediction), Oxon: Routledge Publishers, 2012.
Donald A. Crosby. The Philosophy of William James UK: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3.
(此全文20260824後開放外部瀏覽)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