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7.175.13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宋羿岑
作者(外文):Song, Yi-Cen
論文名稱(中文):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期鵝鑾鼻第一史前遺址貝器工藝技術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for Shell Artifacts from the O-Luan-Pi I Site at the Middle Neolithic Age in Taiwan
指導教授(中文):邱鴻霖
李匡悌
指導教授(外文):Chiu, Hung-Lin
Li, Kuang-Ti
口試委員(中文):陳有貝
尹意智
口試委員(外文):Chen, Yu-Pei
Yin, Yi-C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號:108046506
出版年(民國):113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鵝鑾鼻第一史前遺址墾丁文化史前貝器貝器工業工序
外文關鍵詞:The O-Luan-Pi I SiteKenting culturePrehistoric shell artifactshell manufacturing industryworking proces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回顧臺灣考古學研究中關於「貝器工藝技術」的議題受到材料不足的限制,遲遲未能有更進一步的討論。然而2019至2021年鵝鑾鼻第一史前遺址發掘出土的貝器和貝料,不只數量龐大、類型也相當多元,根據遺物的出土脈絡以及現象的空間分布,已然可見一處距今4000年前的史前貝器加工場。
本研究的目的是藉由貝料的類型,輔以操作鏈的概念說明貝器從貝殼到成品的生產過程,試圖推論出貝器的製作工序以及了解史前工匠的製作思維。以往貝器加工技術的討論多著重在與石、玉器和骨角牙器於技術層面、廢料類型的相似性,可是相同的技術在不同的年代、區域都會出現,難以單憑此證據討論技術的源流與傳播。因此,貝器工業的獨特之處應在工匠如何根據原料本身的性質,如產地、質地、形狀和尺寸等條件發展對應的加工概念與方法,遂針對出土數量最多的夜光蠑螺、硨磲蛤亞科的殼體製成的貝器及生產過程中各階段的產物,包含成品、半成品、塊料及廢料的類型了解製作貝器的動態過程,並結合其他工具的使用、遺留的空間分布說明鵝鑾鼻第一史前遺址出土貝質遺留及貝器加工場的重要意含。

In the past, the study of "shel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in the archaeological academia in Taiwan has not been deeply discussed by the due to the scarcity of materials. However, the excavations at the O-Luan-Pi I Site from 2019 to 2021 found a substantial and diverse types of shell artifacts and shellfish blank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objects, it is clear that there was a prehistoric shell workshop, dating back 4,000 years.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derive the type of shellfish blanks and supplemented the concept of the Chaîne opératoire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shell artifacts, tracing the journey from shell to finished product and 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ion mindset of the prehistoric shell artifacts craftsmen from O-Luan-Pi. In previous scholarship, discussions on shell processing technology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similarities in manufacturing tachnologies and debitage types observed in stone, jade and bone tools. However, the same technology might appear in different ages and regions, as such it is difficult to reveal the origin and remodel the spread of their technologies solely based on these two evidences. Therefore, the uniqueness of the shel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ies in how the shell craftsmen developed specific process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w materials, including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 texture, shape, and size, etc.
Therefore,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dynamic production process of shell artifact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inished products, semi-finished products, as well as various types of blocks and wastes made of Turbo marmoratus and Tridacninae shellfish—the most abundant excavated shellfishes at the O-Luan-Pi I Site. Addition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ools employed in manufacturing these shell artifacts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mains, this study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cavated shell remains and the shell workshop at the O-Luan-Pi I Site.
目錄
目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IV
圖版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鵝鑾鼻第一史前遺址概述 3
一、 鵝鑾鼻第一史前遺址的位置 3
二、 鵝鑾鼻第一史前遺址的年代與文化歸屬 7
第三節 鵝鑾鼻第一遺址之自然環境 11
一、 鵝鑾鼻第一史前遺址的地形與氣候 11
二、 鵝鑾鼻第一史前遺址的海岸型態及貝類分布 13
第二章 貝器研究的相關理論 15
第一節 臺灣的貝器研究 15
第二節 日本、東南亞及大洋洲等地區的史前貝器研究 16
一、 日本:九州、琉球地區 16
二、 島嶼東南亞及大洋洲地區 16
第三節 問題意識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貝器加工技術相關研究 20
第二節 類型學 21
第三節 操作鏈的概念與分類 22
第四節 空間分析 23
第四章 研究材料 24
第一節 出土脈絡 24
一、 古環境與空間分布 24
二、 層位與年代 29
三、 出土史前遺留綜述 31
四、 主要研究材料 41
第二節 貝質遺留的分類架構 48
第五章 貝器加工技術討論 50
第一節 夜光蠑螺的運用與加工技術 50
一、 夜光蠑螺的貝器、貝料類型與數量分布 50
二、 夜光蠑螺的貝器加工流程推論 60
三、 夜光蠑螺的加工技術體系 66
第二節 硨磲蛤亞科的運用與加工技術 69
一、 硨磲蛤亞科的貝器、貝料類型與數量分布 69
二、 硨磲蛤亞科的貝器加工流程推論 86
三、 硨磲蛤亞科的加工技術體系 101
第三節 加工痕跡與工具 105
一、 敲、琢擊 105
二、 直線切鋸、崩鋸 108
三、 圓形切鋸 112
四、 鑽截 115
五、 研磨 117
六、 穿孔 119
第六章 綜合討論 121
第一節 鵝鑾鼻第一史前遺址貝器工藝技術研究重要性 121
第二節 貝器與玉器工藝技術的差異 124
第三節 未來展望:島內、海外的貝器文化關聯 127
參考文獻 129

王鑫等
1980 《墾丁國家公園之生態資源》。內政部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
尹意智
2008 《台灣史前玉器工藝:以平林遺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朱桂玉
2022 《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期鵝鑾鼻第一遺址與墾丁遺址的埋葬行為比較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宋文薰、黃士強、連照美、李光周
1967 〈鵝鑾鼻-臺灣南端的史前遺址〉。《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
報》6:1~46。
宋文薰、連照美
1988 〈臺灣史前時代拔齒習俗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5:227-254。
宋文薰、連照美
2004 《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李光周
1974 〈再看鵝鑾鼻–臺灣南端的史前遺址〉。《考古人類學刊》35/36:48-61。
1978b 〈墾丁史前遺址的發掘與其陶片的處理〉。《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7:285-346。
1983 《鵝鑾鼻公園考古調查報告》。交通部觀光局墾丁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1985 《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報告(保育研究報告:17)》。屏東:內政部
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1996 《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尹建中編。臺北:稻香出版社。
李匡悌
2000 《墾丁國家公園史前文化遺址現況調查及地理資訊系統檔案建立》。屏東:內政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2 《墾丁國家公園解說教育叢書 12-恒春半島的人文史蹟》。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9 《恆春半島的人文史蹟》。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5 《鵝鑾鼻公園停車場及賣店區改建工程基地文化遺址調查工作期末報告》。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匡悌、莊守正
2015 〈論鵝鑾鼻史前聚落的鯊魚獵捕〉。刊於《臺灣史前史專論》,劉益
昌編,頁113-143。臺北:聯經。
吳秀琪
2007 〈法國技術學派的起源與發展〉。《2006台灣省考古工作會報報告
集》。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藍廳)。
吳意琳
2017 〈潮來橋遺址所見細繩紋陶文化陶器技術傳統〉。《南島研究學報》6
(2):1-57。
2022 〈操作鍊概念:陶器技術分析與實驗重建比對(上)〉。史前館電子報
第459期。
邱鴻霖
2010 〈臺灣史前時代拔齒習俗的社會意義研究:以鐵器時代石橋遺址蔦松文
化為例〉。《考古人類學刊》73:1-59。
2018 《鵝鑾鼻第一遺址出土墓葬緊急搶救發掘計畫報告書》。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邱鴻霖、李匡悌
2022 《108 年度「鵝鑾鼻公園停車場及賣店區改建工程基地考古遺址搶救工作原計畫暨擴大搶救範圍」委託專業服務之期末報告書》。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23 《111-112年度屏東縣鵝鑾鼻第一遺址搶救發掘出土考古遺物整理保存
計畫(第一期)之期中報告書》。屏東:文化資產保護所。
邱郁文、蘇俊育
2019 《寶貝墾丁:有殼海生腹足類》。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邱郁文、郭慧蓮、蘇俊育
2021 《寶貝墾丁3:雙殼、多板、頭足綱》。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鹿野忠雄
1946[2016] 〈東南亞細亞的管狀旋截器文化〉,楊南郡、李作婷譯。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光直
1958 〈臺灣土著貝珠文化叢及其起源〉。《中國民族學報》2:53-133。
黃士強、劉益昌
1980 《全省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黃士強、陳有貝、顏學誠
1987 《墾丁國家公園考古民族調查報告(保育研究報告:37)》。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陳育賢
2002 《墾丁國家公園海邊生物(墾丁國家公園解說教育叢書之13)》。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郭素秋
2007 《屏東縣遺址補遺調查暨數位化保存計畫研究報告》。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2017 〈花東縱谷北段玉製錛鑿形器工藝技術探析—以豐坪村遺址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8[1]:1-60。
陸象豫
2015 〈恆春半島氣候特性及其變遷趨勢〉。《林業論壇》22(6)。
陳有貝
2022 《山林裡的南島語族: 台灣原住民族群的形成論》。新北: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連照美
2002 〈臺灣史前時代貝器工業初探〉。《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
考古・歷史・文化》:299-327。臺北:南天書局。
2007 《臺灣新石器時代墾丁寮遺址墓葬研究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中心
楊榮宗等
1985 《墾丁國家公園史前文化及生態資源:海洋生態景觀》。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臺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
1980 《墾丁國家公園計畫》。
劉益昌
1995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綠島史前文化調查研究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3a 〈「臺灣玉器製造技術」與研究方法的初步檢討〉,收錄於《「新世
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學術研討會》:1-20。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3b 〈臺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收錄於《史前與古典文明》(中央
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1-44。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陳玉美
1997 《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3)》。高雄:高雄縣政府。
劉平妹、黃奇瑜
1988 《墾丁國家公園及臨近地區地質古生物調查─低階台地質與變動地形(保育研究報告:51)》。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等
1994 《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二期)》。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
1999 《先民屢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台南:台南縣政府。
臧振華
2011 《澎湖縣鎖港遺址範圍探測計畫期末報告》。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執行。
臧振華、李匡悌
2013 《南科古文明》。臺東市:臺灣史前博物館。
鄧聰
2000 〈環珠江口考古之崛起——玉石飾物作坊研究舉偶〉,《珠海文物集萃》:
12-60。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鄭建文
2009 《論台灣史前時代的文化變遷與區域關係——自鵝鑾鼻第二遺址出發
的發掘、思考與討論》。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
賴景陽
1988 《貝類》。臺北:渡假出版。
戴昌鳳
1999 《珊瑚與珊瑚礁(墾丁國家公園解說手冊6)》。屏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Barnett, Cynthia
2022 《海之聲:貝殼與海洋的億萬年命運》。台北:臉譜出版。
山田金治
1921 〈恒春半島及澎湖島にて發見せる石器時代の遺物〉。《臺灣博物學會會報》11(55):39-41。
1931 〈本島に於ける石器の発見について〉。《南方土俗》1(3)。
山崎真治、藤田祐樹
2017 〈世界最古の釣針:沖縄県サキタリ洞遺跡の最新成果〉。《科学》87(6):569-574。
木下尚子
1989 〈南海產貝輪交易考〉。《橫山浩一先生退官紀念論文集I》:203-
249。
1999 〈東亞貝珠考〉。《先史學・考古學論究III》:白木原和美先生古稀
紀念獻呈論文集:315-354。龍田考古會。
2013 《南島貝文化の研究》。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安里嗣淳
1993 南琉球の原始世界 ‒ シャコガイ製貝斧とフィリピン,刊於《海洋文化論》。比嘉政夫編,頁61-84。環中国海の民俗と文化1。東京:凱風社。
2006 〈沖縄先史時代の貝文化〉。《紀要沖縄埋文研究》4:111-126。
阿部芳郎
2014 〈貝輪の生產と流通—着装習俗の变革と社会構造〉。《繩文の資源利用と社会》:99-106,季刊考古學,別冊21,阿部芳郎主編,東京:雄山閣出版。
宮原敦
1931 〈墾丁寮における発掘〉。南方土俗1(3):109-112。
宮本延人
1963 〈台灣の南端,墾丁寮石棺群遺跡〉。東海大學紀要(文學部)第3
輯:25-42。
高宮廣衛
1991 《先史古代の沖繩》。東京:田中製本。
鹿野忠雄
1946 〈東南亞細亞管狀穿截器文化〉《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
Vol.1:215-226,東京:矢島書房。
Hodder, Ian
1987 “The Meaning of Discard: Ash and Domestic Space in Baringo. In Method
and Theory for Activity Area Research: An Ethnoarchaeological Approach.
S. Kent, ed. Pp. 424-448.”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i, Kuang-Ti
1997 Change and Stability in the Dietary System of a Prehistoric Coastal Popul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Leroi-Gourhan 1964
1964 Le Geste et la Parole. Paris, Albin Michel, Tome1: Technique et Langage.
Mauss, Maecel
1947 Manuel d'ethnographie. Paris : Payot
O’Connor, Sue; Ono, Rintaro, & Clarkson, Chris
2011 “Pelagic Fishing at 42,000 Years Before the Present and the Maritime Skills
of Modern Humans.”Science 334:1117–1121.
O’Connor, Sue, Mahirta, Sofía C. Samper Carro, Hawkins, Stuart, Kealy, Shimona1, Julien & Wood, Rachel
2017 “Fishing in life and death: Pleistocene fish-hooks from a burial context on
Alor Island.” Indonesia 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wlik, A.F., Piper, P.J., Wood, R.E., Lim, K., Faylona, M. ,Mijares, A. and Porr, M.
2015 “Shell tool technology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An early Middle Holocene
Tridacna adze from Ilin Island, Mindoro, Philippines.” Antiquity 89: 292-308.
Sinoto, Y. H.
1962 “Chronology of Hawaiian Fishhooks. In The Journal of the Polynesian” Society 71(2):162-166
Sillar, Bill, and Tite, Michael. S.
2000 “The Challenge of ‘Technological Choices’ for Materials Science
Approaches in Archaeology.” In Archaeology Vol. 42(1), pp.2-20. Oxford:
University of Oxford.
Szabó, Katherine
2005 “Technique and Practice: Shell-Working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Unpublished PhD thesi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2010 “Shell Artefacts and Shell-Working within the Lapita Cultural Complex.”
Journal of Pacific Archaeology, 1 (2), 115-127.
2017 “Molluscan shells as raw materials for artefact production. In Molluscs in
Archaeology : Methods,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M. J. Allen ed.
Pp.308-325. Oxford: Oxbow Books.
Szabó, Katherine, Brumm, Adam, and Bellwood, Peter
2007 “Shell Artefact Production at 32,000-28,000 BP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Thinking across Media?”Current Anthropology 48[5]:701-723.
Szabó, Katherine and Koppel, B.
2015 “Limpet shells as unmodified tools in Pleistocene Southeast Asia: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assessing fracture and modification.”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54:64–76.
Tsang, Cheng-Hwa
1992 “Archaeology of the peng-hu islands.”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special publications, Number 5.
Willey, Gordon R.
1974 “The Viru Valley settlement pattern study.”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Retrospect, ed. by G. R. Willey, pp. 149-176.
Roux, Valentine
2016a “Des Céramique et Des Hommes: Décoder les assemblages
archéologiques.” Université Paris Ouest Nanterre.
2017 “Ceramic manufacture: the chaîne opératoire approach.”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rchaeological Ceramic Analysis, ed. By Alice M. W. Hunt,
pp. 101-11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