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98.8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金 竹
作者(外文):Jin, Zhu
論文名稱(中文):王爾德童話在中國(1909-1949)
論文名稱(外文):Oscar Wilde’s Fairy Tales in China(1909-1949)
指導教授(中文):羅仕龍
指導教授(外文):Lo, Shih-Lung
口試委員(中文):楊佳嫻
陳碩文
口試委員(外文):Yang, Chia-Hsien
Chen, Shuo-w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8041469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王爾德童話發現兒童創造社文學研究會翻譯策略
外文關鍵詞:Oscar Wilde’s fairy taleschildren’s discoverythe Creation Societythe Literary Research Associationtranslation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探討的是1909年至1949年王爾德童話在中國的譯介與傳播,主要從中國童話發展背景、王爾德童話的傳播路徑與其書報傳播情況、中國新文學各大陣營的美學與現實考量、不同譯者的翻譯思路等角度著手,全方位探索王爾德童話作為西方童話經典漂洋過海到中國的境遇,並最大限度還原王爾德童話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人眼中的多重面孔與深刻人文內涵。
正文一共有三個章節,第二章爬梳王爾德童話始於歐陸、途經日本,最後漂洋過海到中國的地理路徑,回溯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兒童觀念轉向現代化的大背景。第三、四章分別探討王爾德童話在中國新文學陣營眼中的不同形態,在參與王爾德童話譯介的社團學會中,存在「為藝術而藝術」與「為人生而藝術」兩大陣營的分歧解讀:創造社、新月派、真美善作家群等「為藝術」陣營的文人群體強調童話的唯美特性與藝術價值,而以文學研究會為代表的「為人生」陣營則更側重童話反映現實、擴大同情、為人生服務的社會功能性。可以說,王爾德童話自流入中國起,被秉持不同立場的譯者們不斷解讀,最終塑造成各種截然不同的新形態,呈現出多維度多角度的社會批判、人文關懷與美學光澤。
This master’s thesis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 in China from 1909 to 1949. This thesis is written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fairy tal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e dissemination of his fairy tales in terms of path and situation of books and newspapers, aesthetic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major camps of Chinese New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deas of different translators. The purpose is to thoroughly explore the circumstances in China of Wilde’s works as one of the western fairy tale classics, and to present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and profound humanistic connotations of his fairy tales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text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second one combs the geographical path of Wilde’s fairy tales, which began in Europe, passed through Japan, and finally traveled across the sea to China. It traces back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hildren’s idea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respectively discuss the different forms of Wilde’s fairy tales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New Literature camps. In the societies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Wilde’s fairy tales, there are two divergent interpretations from the camps of “Art for Art’s Sake” and “Art for Life’s Sake”: literary groups in the “Art for Art’s Sake” camp, such as the Creation Society, the Xinyue School, the writer group of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 emphasiz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value of fairy tales, while the “Art for Life’s Sake” camp represented by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focuses more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fairy tales to reflect reality, elicit sympathy and serve life. It can be said that since Wilde’s fairy tales came into China, they have been constantly interpreted by translators who held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were finally shaped into various different new forms, showing social criticism, humanistic care and aesthetic luster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angles.
摘 要————i
Abstract————ii
誌謝辭————ⅳ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概念界定與研究文本說明————5
一、「兒童文學」與「童話」————5
二、研究文本說明————10
第三節 研究現狀和文獻回顧————12
一、中國童話譯者及其所屬陣營————14
二、王爾德文藝理論研究————15
三、王爾德童話漢譯研究————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和章節架構————20
一、研究方法————20
二、章節架構————22
第二章 王爾德童話在中國的傳播圖景————25
第一節 王爾德童話初次進入中國————27
一、唯美童話中的「人道主義」————27
二、日本童話環境的變遷————30
第二節 創造社完整了從日本到中國的童話漂流————34
一、社團主導的譯介之路————34
二、泰東圖書局重視《王爾德童話》————38
第三節 「五四」中國與王爾德童話————41
一、「發現兒童」的契機————41
二、1920年代:「多渠道」並行的局面————44
三、1930-1940年代:審美立場趨於統一————47
第四節 小結————49
第三章 「為藝術」陣營對童話的美學闡釋————52
第一節 創造社:穆木天選譯童話集————53
一、從童話譯者到象徵詩人————53
二、王爾德童話的「詩的」傾向————56
第二節 新月派:林徽因翻譯〈夜鶯與玫瑰〉————60
一、「新月癡鳥」與「英國夜鶯」的淵源————60
二、童話與成人愛情的糾葛————64
第三節 真美善:《鬼》的極端唯美呈現————69
一、望平街「鬧鬼」————69
二、真美善的異國情調————72
三、童話的「愛、死、美」————75
第四節 小結————79
第四章 「為人生」陣營對王爾德童話的接受————82
第一節 文學研究會如何看王爾德童話————83
一、從世界文學到兒童文學————83
二、對王爾德童話唯美色彩的批判接受————85
第二節、王爾德童話與真實世界————90
一、真實世界的一層薄幕————90
二、「擴大同情」的文學功能觀————94
第三節、兒童的發現與失去————97
一、發現兒童:為兒童服務的翻譯策略————97
二、失去兒童:中國的王爾德童話模仿者————104
第四節 小結————108
第五章 結語————111
參考文獻————116
附錄一:王爾德童話書籍出版狀況————128
附錄二:多次刊載王爾德童話的刊物————129
附錄三:王爾德童話期刊總覽————130

一、報刊文獻
文學研究會,〈文學旬刊宣言〉,《文學旬刊》第1卷第1號,1921年5月。
___,〈文學研究會宣言〉,《小說月報》第12卷第1號,1921年1月。
___,〈文學研究會簡章〉,《小說月報》第12卷第1號,1921年1月。
沈雁冰,〈文學和人的關係及中國古來對於文學者身分的誤認〉,《小說月報》第12卷1號,1921年1月。
___,〈茅盾致陳德徵〉,《小說月報》第13卷第6號,1922年6月。
___,〈新文學研究者的責任與努力〉,《小說月報》第12卷第2號,1921年2月。
沈澤民,〈王爾德評傳〉,《小說月報》第12卷第5號,1921年5月。
周作人,〈人的文學〉,《新青年》第5卷第6期,1918年12月。
___,〈王爾德童話〉,《晨報副刊》第1版,1922年4月2日。
___,〈兒童的文學〉,《新青年》第8卷第4期,1920年12月。
___,〈阿麗絲漫遊奇境記〉,《晨報副刊》第1版,1922年3月12日。
___,〈附記〉,《新潮》第3卷第1期,1921年1月。
___,〈新文學的要求〉,《晨報副刊》第1版,1920年1月8日。
胡愈之,〈鶯和薔薇〉,《東方雜誌》第17卷第8期,1920年8月。
唐俟(魯迅),〈隨感錄二十五〉,《新青年》第5卷第3號,1918年9月。
徐志摩,〈歐遊漫錄:給新月〉,《晨報副刊》第6版,1925年4月2日。
郭沫若,〈郭沫若致李石岑〉,《時事新報•學燈》第2版,1921年1月15日。
___,〈編輯餘談〉,《創造》第1卷第2期,1922年4月。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新青年》第2卷第6期,1917年2月。
曾樸,〈編者的一點小意見〉,《真美善》第1卷第1號,1927年10月。
趙景深,〈童話家之王爾德〉,《晨報副刊》第3版,1922年7月15-16日。
___,〈關於童話的討論〉,《晨報副刊》第3版,1922年4月9日。
鄭振鐸,〈兒童世界宣言〉,《東方雜誌》第18卷第23期,1921年12月。

二、期刊論文
王蕾,〈20世紀初安徒生童話譯介潮淺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29卷第5期,頁15-17。
朱自強,〈論新文學運動中的兒童文學〉,《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2卷第4期,頁116-121。
朱昕笛,〈論王爾德童話的唯美主義特徵〉,《保山學院學報》2010年第29卷3期,頁51-55。
吳錦濂、姚春樹,〈文學研究會對外國文學的譯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2期,頁41-46。
杜平,〈構建「他者」形象的話語:文學的異國情調〉,《當代文壇》2005年第6期,頁12-14。
汪毓馥,〈穆木天與兒童文學及其他〉,《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頁50-53。
肖明翰,〈英美文學中的歌德傳統〉,《外國文學評論》2001年第2期,頁90-100。
孫玉石,〈穆木天:新詩先鋒性的探索者〉,《文學評論》2001年第6期,頁118-124。
秦弓,〈五四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頁41-46。
陳碩文,〈譯美匡惡的跨文化實踐:論曾虛白〈真美善〉時期之唯美文學譯介與創作〉,《興大中文學報》第44期(2018年12月),頁145-176。
湯山士美子,〈我對魯迅、周作人兒童觀的幾點看法〉,《魯迅研究動態》1988年第1期,頁75-80。
程麻,〈抗日戰爭時期的文學翻譯巡閱〉,《東方叢刊》1993年第4輯,頁215-233。
潘少瑜,〈情死•自虐•戀屍:論周瘦鵑哀情小說的死亡書寫〉,《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頁47-57。
龍泉明,〈二十年代象徵主義詩歌論〉,《文學評論》1996年第1期,頁88-100。
顏健富,〈發現孩童與失去孩童——論魯迅對孩童屬性的建構〉,《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301-325。
顏涵銳,〈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65期(2018年4月),頁61-96。

三、近人論著
巴金,《長生塔》,上海:文化出版社,1937。
方麗娟,《被發現的兒童:中國近代兒童文學拓荒史》,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
王向遠,《二十世紀中國的日本翻譯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王西強,《曾樸、曾虛白父子與「真美善作家群」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
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王秉欽,《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王泉根,《中國兒童文學現象研究》,湖南: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
___,《民國兒童文學文論輯評》,太原:希望出版社,2016。
付品晶,《格林童話在中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
成仿吾,《成仿吾文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5。
成春友、汪捷,《日本歷史文化詞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朱自強,《日本兒童文學論》,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5。
___,《現代兒童文學文論解說》,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
朱壽桐,《中國現代社團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___,《新月派的紳士風情》,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
吳剛,《王爾德文藝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吳鼎,《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0。
宋炳輝,《夜鶯與新月:徐志摩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李雷,《審美現代性與都市唯美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李麗,《生成與接受:中國兒童文學翻譯研究(1898-1949)》,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杜明城,《大文豪的童話》,台北:麥田出版社,2020。
沈光明,《留學生與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周小儀,《唯美主義和消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周作人,《域外小說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___,《自己的園地》,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___,《兒童文學小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海林,《創造社與日本文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6。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周曉明,《多源與多元:從中國留學族到新月派》,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台北:富春文化出版公司,1993。
___,《試論我國近代童話觀念的演變》,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
金燕玉,《中國兒童文學名家論集》,青島:青島出版社,2017。
咸立強,《尋找歸宿的流浪者:創造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___,《譯壇異軍:創造社翻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姜濤,《公寓裡的塔:1920年代中國的文學與青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洪汛濤,《童話學》,台北:富春文化出版公司,1989。
胡從經,《晚清兒童文學鉤沉》,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82。
郁達夫,《郁達夫文論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
韋商編,《葉聖陶和兒童文學》,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
韋葦,《世界童話史》,台北:天衛圖書公司,1995。
徐志摩,《徐志摩散文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8。
徐蘭君,〈兒童中國:三毛傳奇〉,收入王德威編,《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21。
徐蘭君、安德魯•瓊斯等編,《兒童的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及文化中的兒童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浦漫汀編,《兒童文學教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
袁錦翔,《名家翻譯研究與賞析》,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馬曉冬,《曾樸:文化轉型期的翻譯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高亮、陳平編,《翻譯研究與跨文化交流》,台北:書林出版社,2013。
高建平編,《西方文論經典:從唯美主義到意識流》,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
張介明,《唯美敘事:王爾德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張勇,《1921-1925中國文學檔案:「五四」傳媒語境中的前期創造社期刊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張若谷,〈初次見東亞病夫〉,《異國情調》,上海:世界書局,1929。
張菊香、張鐵榮,《周作人年譜》,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張靜廬,《在出版界的二十年》,上海:上海書店,1984。
張灝,〈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收入任鋒編,《轉型時代與幽暗意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曹順慶編,《比較文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2013。
郭沫若,《創造十年》,上海:現代書局,1933。
趙景深編,《童話評論》,上海:新文化書社,1934。
陳方競,《文學史上的失蹤者:穆木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___,《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陳青生、陳永志,《創造社記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
陳建民,《翻譯學:理論、策略、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2016。
陳淳、劉象愚編,《穆木天文學評論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陳瑞紅,《奧斯卡•王爾德:現代性語境中的審美追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陳福康編,《鄭振鐸年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陳學勇,《蓮燈微光裡的夢:林徽因的一生》,台北:遠景出版社,2010。
陳學勇編,〈夜鶯與玫瑰〉,《林徽因文存》,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5。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〇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曾樸,〈東亞病夫序〉,《異國情調》,上海:世界書局,1929。
程光煒等著,《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童小薇,《日本影響下的創造社文學之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黃淳浩,《創造社:別求新聲於異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葉渭渠、唐月梅,《20世紀日本文學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葉詠琍,《西洋兒童文學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
___,《兒童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葉聖陶,《稻草人》,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葉聖陶等著,《我和兒童文學》,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80。
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賈植芳等編,《文學研究會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賈蕾,《巴金與域外文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廖佳慧,《翻譯理論:學習與思辨》,台北:五南出版社,2017。
趙一凡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趙澧、徐京安編,《唯美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出版社,1988。
劉茂生,《藝術與道德的衝突與融合:王爾德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劉群,陳思和編,《飯局•書局•時局:新月社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
劉增人編,《葉聖陶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蔣風、韓進,《中國兒童文學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蔣風編,《世界兒童文學事典》,太原:希望出版社,1992。
鄭伯奇,《憶創造社及其他》,香港:香港三聯書店,1982。
鄭振鐸,《天鵝》,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
鄭爾康、盛巽昌編,《鄭振鐸和兒童文學》,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
穆木天,《穆木天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錢理群,《周作人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2。
錢理群、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戴錦華、孟悅,《浮出歷史表面: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謝志宇,《20世紀日本文學史——以小說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謝曉虹,〈五四的童話觀念與讀者對象〉,收入徐蘭君、安德魯•瓊斯等編,《兒童的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及文化中的兒童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簡平,《上海少年兒童報刊簡史》,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
羅選民,《翻譯與中國現代性》,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譚載喜,《西方翻譯理論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___,《新編奈達論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四、學位論文
王佳佳,〈目的論視角下王爾德童話的翻譯〉,蘇州:蘇州大學翻譯碩士論文,2015。
甘夢珂,〈闡釋學視角下王爾德童話兩個中譯本的譯者主體性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翻譯理論與實踐論文,2013。
田潔,《晨報副刊譯介文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9。
任明華,《中國小說選本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
朱彤,〈王爾德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北京: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李畹琪,〈王爾德童話中譯本隱含之翻譯觀與兒童文學觀〉,台東: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胡怡,《王爾德童話的成人化問題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9。
高凡凡,〈王爾德在20世紀中國的譯介與接受研究〉,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10。
張靜,〈童話表象下的唯美實驗——王爾德童話《打魚人和他的靈魂》新探討〉,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07。
裘倩倩,〈迥然相異的讀者反響——從The Happy Prince的兩種譯本談起〉,合肥:安徽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10。
趙鵬,〈海上唯美風:上海唯美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
蔡曉玉,〈論王爾德童話的特點及其創作動因〉,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06。

五、譯著與外文著述
[美]李培德著,陳孟堅譯,《曾孟樸的文學旅程》,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7。
[美]芭芭拉•貝爾佛德著,謝明學譯,《王爾德真天才》,台北:高談文化出版社,2001。
[美]韋努第著,張景華譯,《譯者的隱形:翻譯史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美]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美]理查德•艾爾曼著,蕭易譯,《奧斯卡•王爾德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美]費慰梅著,成寒譯,《林徽因與梁思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
[美]愛倫坡著,曾虛白譯,〈意靈娜拉〉,《世界傑作小說選第一輯》,上海:真美善書店,1930。
[美]劉禾著,宋偉傑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日]上笙一郎著,郎櫻、徐效民譯,《兒童文學引論》,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
[日]正宗白鳥著,王憶雲譯,《日本自然主義文學興衰史》,台北:聯經書房,2019。
[日]河原和枝,《子ども観の近代―『赤い鳥』と「童心」の理想》,東京:中央公論社,1998。
[日]柄谷行人著,吳佩珍譯,《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台北:麥田出版社,2017。
[日]宮川健郎著,黃家琦譯,《日本現代兒童文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
[日]廚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英]王爾德著,巴金譯,《快樂王子集》,上海:文化生活,1948。
[英]王爾德著,巴金譯,《童話與散文詩》,台北:東華書局,1997。
[英]王爾德著,由寶龍譯,《王爾德童話集》,上海:世界書局,1932。
[英]王爾德著,曾虛白譯,《鬼》,上海:真美善書店,1928。
[英]王爾德著,楊烈譯,《王爾德全集》,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2000。
[英]王爾德著,穆木天譯,《王爾德童話》,上海:泰東圖書局,1922。
[英]傑瑞米•曼迪著,李德鳳譯,《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06。
[英]維維安•賀蘭著,李芬芳譯,《王爾德》,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英]蘇珊•巴斯奈特著,查明建譯,《比較文學批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法]保羅•亞哲爾著,傅林統譯,《書•兒童•成人》,台北:富春文化事業公司,1998。
[法]梵•第根著,戴望舒譯,《比較文學論》,吉林:吉林出版集團,2010。
[法]莫哈著,孟華譯,〈試論文學形象學的研究史及方法論〉,《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法]菲力浦•阿利埃斯著,沈堅譯,《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法]鄧尼斯•埃斯卡皮著,黃雪霞譯,《歐洲青少年文學暨兒童文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中]王德威著,宋偉傑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中]李歐梵著,王宏志譯,《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Beckson, Karl. ed. Oscar Wilde: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0.
Bloom, Harold. ed. Oscar Wilde: Modern Critical Views. New York: Chelsea House, 1985.
Carter, Angela. Angela Carter’s Book of Fairy Tales. London: Virago Press, 2005.
Cohen, Philip. The Moral Vison of Oscar Wilde. London: Fai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78.
Dan, Shen. 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8.
Ellmann, Richard. ed. Artist as Critic: Critical Writings of Oscar Wild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0.
Goodenough, Elizabeth. Oscar Wilde: Victorian Fairy Tales, and the Meanings of Atone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Holland, Vyvyan. Son of Oscar Wilde. London: Hart-Davis, 1954.
Lurie, Alison. ed. The Oxford Book of Modern Fairy Tal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Mikhail, Edward Halim. ed. Oscar Wilde: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is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78.
Murray, Isobel. ed. The Complete Short Fiction of Oscar Wild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The Netherlands: E.J. Brill, 1964.
Nida, Eugene A. Translating Meaning. C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Oittinen, R.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New York & London: Gaeland Publishing, 2000.
Raby, Peter.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Oscar Wild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Sandulescu, George C. ed. Rediscovering Oscar Wilde.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94.
Sherard, Robert. Oscar Wilde: The Story of an Unhappy Friendship. London: Greening & Co., 1905.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Wilde, Oscar. Complet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01.
Wilde, Oscar.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03.
Zipes, Jack David. ed. Spells of Enchantment: The Wondrous Fairy Tales of Western Culture.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199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