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111.17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范麗君
作者(外文):Fan, Li-Chun
論文名稱(中文):「用畫感知回憶」—范麗君粉彩畫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Perceive Memories with Painting" -Fan Lichun's Pastel Painting Creation Discussion
指導教授(中文):蕭銘芚
指導教授(外文):Shiau, Ming-Twen
口試委員(中文):黃銘祝
施富錡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Ming-Chu
Shih, Fu-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7594501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感知回憶鏡映作用影像創作繪畫
外文關鍵詞:PerceiveMemoriesreflecting functionimage creationpaint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用畫感知回憶」具有鏡映的作用:在追憶父親時,它讓思念的情感與情緒
有了一個安放的空間,不把重點放在繪畫技巧,以單純的態度,長時間專注在內在意象,把隱藏的情感透過直觀的繪畫歷程,融合繪畫、經驗、創作歷程,並進行自我對話。利用平面式,只使用粉彩為媒材的繪畫方式來表現作品,以素人畫家的風格、質樸的手法來創作,透過單純的勞力、執著、認真、沉靜、反思成為畫紙上的痕跡。

「用畫感知回憶」是筆者於2020年至2021年間碩士論文創作論述的主題,回顧舊相片重溫過往的憶趣!嘗試藝術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式,藉由影像創作將許多深藏在潛意識中的生命經驗和回憶引發出來,藉此理解與審視自我的經驗與情感,追憶並療癒過去的人生。

在繪畫行為進行中運用榮格理論”積極想像技巧”一種內省的方式,透過這樣的方式,自發性啟動心中影像,將情緒轉化成意象,使創作的「我」得以照見無意識的意象,而有機會去理解、辨識及梳理內在的經驗。它是一場美的歷程,以影像創作歷程為主,書寫為輔,透過身體律動等其他表達性藝術活動,活化積極想像與繪畫創作的開展。

因此,使用粉彩創作了「我的父親」、「倍增的祝褔」、「愛的連結」等三個系列作品,共 14 件粉彩畫作品,呈現主題。
"Perceive Memories with Painting" has the reflecting function. It creates an area to place the emotion and atmosphere of missing when thinking of my father.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rawing skill but use naive attitude to focus on internal imagery. Through intuitive painting background, the author combines hidden emotion with painting, the experience of creation, and thereby developing self-exploration and self-conversation. The author utilizes the way of iconography and only uses pastel as drawing material to performing the pieces. Besides, the author applies the style of amateur painter and naïve way to create the painting. The marks on the drawing paper represent simple work, persistence, earnestness, quietness, and introspection.

"Perceive Memories with Painting" is the thesis topic made by the author between 2020 and 2021. It means that recollect interesting past events by reviewing the old picture. Attempting art is the way to know yourself. Through image creation, it can remind deeply subconscious life experiences and memories. Thereby understand, view self-experience and emotion, recall and cure the past life.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behavior applies a way of introspection called June’s Theory of active imaginary. Through this way, it can activate inner image spontaneously and convert emotion into imagery. Also, it makes “me” who is creating, observes the unconscious imagery, and has a chance to understand, recognize, and tidy the inner experience. It is a beautiful progress that mainly relies on image creation supplemented by word writing. Movements of the body and other expressive art activities stimulate the imagin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creation.

Therefore, the author used pastel to create “My Father”, “Multiplicative Blessing”, “Connection of love” these three series of pieces. There are totally fourteen pastels in the series to display the subject.
Keywords:Perceive,Memories,reflecting function,image creation,painting
誌謝辭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IV
圖目錄 V~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創作架構與流程 4
第三節 創作內容與方法 6
第四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15
第五節 解釋名詞 16
第二章 學理基礎 18
第一節 記憶對人產生的影響 18
第二節 藝術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 20
第三節 畫出思緒 22
第四節 粉彩之特性 29
第五節 相關藝術家與藝術的創作 38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48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8
第二節 創作形式技法 51
第四章 作品解說 82
第一節 父親的生平 82
第二節 系列作品說明 88
第三節 美的開展 107
第五章 結論 108
第一節 創作成果與價值 108
第二節 未來展望與建議 110
參考書目 111
附錄 114
一、書籍

派特.亞倫(Pat B. Allen)著,江孟蓉譯。2013。《療愈,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

布魯斯‧穆恩(Bruce L Moom),丁凡譯。2018。《以畫為鏡-存在藝術治》。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凱西‧馬奇歐迪 (Cathy A. Malchiodi)著,陳麗芳譯。2003。《靈魂調色盤―讓內在的藝術家活躍起來》。台北:生命潛能文化出版。

文字、插畫:Mike Venezia,史珊華,陳懷恩譯。1998。《不斷嘗試新風格的畢卡索》。啟思教育文化出版社。

托碧.昭斯納(Tabi Zausner)著,丹鼎譯。2008。《藝術家創意密碼:化疾病為創造力的故事》。台北:久周出版。

Muntsa Calbo' Angrill Jose' M.Parramo'n Miquel Ferro'n 著,王留栓譯。1997。《粉彩畫》。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發行人:王效蘭。2008。《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台北:聯合報社發行。

呂素貞著。2005。《超越語言的力量:藝術治療在安寧病房的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美)莉茲.海伍德.蘇立文著,周明,潘毅譯。2016。《天空和水色粉畫表現技法》。上海:上海人氏美術出版社。

杭鳴時編著。2013。《色粉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張曼娟著。2018。《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台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

龍應台著。2015。《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社。

豐子愷著,豐一吟審,蘭瑤編。2008。《豐子愷美術講堂―藝術欣賞與人生的四十堂課》。台北:三言社出版。

聖經和合本。聯合聖經公會出版。


二、網路資源

畫題:「三個老人」黃銘祝2019年10月20日的畫作 facebook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033652919982171&set=a.360828683931288,2021/09/09瀏覽
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https://dictionary.chienwen.net/word/1c/cc/9bf6f9- %E6%84%9F%E7%9F%A5.html?fr=rq, 2021/09/09瀏覽 。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E%E5%BF%86,2021/09/09瀏覽。
華人百科https://www.itsfun.com.tw/%E9%8F%A1%E5%83%8F%E6%95%88%E6%87%89/wiki-2957179-5988739,2021/10/09瀏覽。
https://hahow.in/group/image-creation?page=1 ,2021/10/08瀏覽。
視覺素養學習網第三講繪畫的媒材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03/chap03-03.htm, 2021/10/09瀏覽。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8%98%E6%86%B6,2020/01/22瀏覽。
參見Richard C. Atkinson and Richard M.Shiffrin,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in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eds.K.W.Spence and J.T.Spence,vol. 2(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68),89-195.
圖2-1 「女史箴圖」局部。「兩女對妝」。
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culture/meme9mp.html 2020/01/22瀏覽。
圖2-2 畢卡索。「格爾尼卡」。1937。油畫。351×782cm。
圖片來源: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picasso/picasso-1937x.jpg 2020/01/22瀏覽。
圖2-7 「Rembrandt」林布蘭硬短支粉彩筆90色。
圖片來源:http://www.artshop.com.tw/index.php?route=product/product&product_id=395 2021/10/09瀏覽。
圖2-8 「Faber-Castell」粉色鉛筆 24色。
圖片來源:https://tw.buy.yahoo.com/gdsale/gdsale.asp?gdid=3450427 2021/10/07瀏覽。
奇美醫療體系—衛教資訊網https://www.chimei.org.tw/main/cmh_department/59012/info/7380/A7380111.html
2021/10/09瀏覽
百度百科 重男輕女
https://baike.baidu.hk/item/%E9%87%8D%E7%94%B7%E8%BC%95%E5%A5%B3/1411802。2021/09/21瀏覽
維基百科 開放兩岸探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6%8B%E6%94%BE%E5%85%A9%E5%B2%B8%E6%8E%A2%E8%A6%AA 2021/07/19瀏覽。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