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76.18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蔡雅鈴
作者(外文):Tsai, Ya-Ling
論文名稱(中文):一位女性憂鬱症患者的藝術遇療內在旅程
論文名稱(外文):An Inner Journey into the Art-Encountering Healing Taken by a Female Patient of Depression
指導教授(中文):高榮禧
指導教授(外文):Kao, Jung-His
口試委員(中文):余季音
賴雯淑
口試委員(外文):Yu, JI-YIN
Lai, Wen-S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學號:107593512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藝術遇療女性憂鬱症藝術治療藝術即治療
外文關鍵詞:Art-encounter healingFemale depressionArt therapyArt as therap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6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旨在探討一位女性憂鬱症患者的藝術遇療內在旅程,故採個案研究的方式,透過深度訪談、蒐集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三年間的作品,以及個案撰寫之文字檔案等方式,試圖瞭解個案如何透過藝術遇療,渡過自己憂鬱逼近死亡下的歷程,並從中省思及重新建構帶病而活的生命意義。
研究結果發現:個案在藝術遇療的內在旅程中,其歷程與作品以系列性之意象獨立呈現,包括:失憶、壓抑、混沌、反抗四個階段。階段的中斷原因來自於身體每況愈下,與創作過程感受到壓力而失去動力。創作意念集中在憂鬱症服藥可控制當下,與服藥後仍無法控制思緒暴衝時刻,創作時間集中在夜間凌晨開始,直至作品一氣呵成為止,至反抗階段後期轉變為願意持續數天的情緒沉澱等待;創作空間必須在個案所認同之安全環境下進行,作品尺寸維持在八開圖畫紙大小,從成冊到後期單張分開;藝術媒材的量度變數呈現低複雜度、非結構性、流動性高,越能幫助個案宣洩情緒,達到療癒的效果。人格狀態,前三個階段為有意識、有意識到無意識之間流動;第四階段初期為無意識,到整合期間,從無意識之情緒宣洩,再到有意識至無意識之間流動,經由精神疏導,進行整合,重新出發。換言之,人格狀態從一開始的表達認知思考,到單純的情緒宣洩;但在歷經最後「彩虹旗系列」的整合後,就算在無意識下進行創作,會經歷沉澱時間,回頭觀看作品,嘗試自我省思,面對自己。藝術遇療中個案與作品於過渡空間中對話,此行為降低了當下自殺的意念達到情緒宣洩出口;在深度訪談的過程中,個案與研究者經由作品為媒介,進行三者間對話,此歷程確實幫助個案慢慢整合自己內在碎片,開始省思帶病而活的接下來人生,並與反覆復發的憂鬱症共生;自我認同部分,從一開始對「走向自己」或「接納自己」,呈現兩難與懷疑的態度,到後期嘗試想「面對自己」與「善待自己」的轉變。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inner journey of a female depression patient's art-encountering healing. This research adopts a case study metho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collection of works from September 2016 to October 2019 over the period of three year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ext files written by the patient. The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how the patient, through art-encountering healing, was able to live through the depression that almost drove her to death. Never the less, she tried hard to reassemble her mental fragments as to reflect and re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her bitter life with depression.
The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could be found: in her journey into the art-encountering healing, the patient's development and works were rendered as a series of four independent stages of symptoms: amnesia, depression, chaos, and resistance. The reason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each stage stems from the deteriorating health and the loss of motivation due to the pressure felt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The creative idea is most focused during the time when the medication is taking effect controlling the depression, as well as the time after medication which becomes uncontrollable of her mental flare-up. The creative time is concentrated in the early hours of midnight, until the work is completed in instant totality. As for the stage of resistance, she becomes willing to wait for several days before continuing. The creative space must be carried out in a safe environment agreed to the patient. The size of the work was regarded as fit in A3 drawing paper, from the form of a booklet to the later leaflet. The measurement show that the healing is most effective by being able to help the patient vent emotionally when variables of the art media are low in complexity, non-structural, and highly fluid. The first three stages of personality status rest mainly on consciousness and keep on to the flow between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states. But the fourth stage is initially unconscious and during the integration phase, it might transfer from the unconscious emotional venting to the flow between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so the patient can integrate and restart with the help of mental counseling. In other words, her personality state starts from expressing cognitive thoughts and changes to purely emotional venting. But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nal "Rainbow Flag Series" which creating without conscious awareness, the patient had change to look back at her own creation with self-reflection and could meet with herself after being given time to settle down. Dialogue between patient and work in transitional space of the art-encountering healing was intended to reduce her suicidal inclinations by providing an outlet for releasing emotional pressure. The researcher carried out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patient in a three-way dialogue using her art work as a medium. And this process was indeed helpful to the case who gradually reassembles her own internal fragments and begins to think about living her subsequent life while co-existing her relapsing depression. As for self-identity, the patient started from feeling dilemma and skeptical about "going or accepting ~ oneself" in the beginning and changed into trying to "face and be kind to oneself" in the later stage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would draw conclusions and put forth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findings.
摘要
謝誌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解釋7
第四節 研究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藝術遇療10
第二節 女性憂鬱症26
第三節 藝術遇療的應用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42
第一節 研究設計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4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8
第四節 研究倫理與信度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56
第一節 當丹寧遇見藝術遇療56
第二節 失憶系列一59
第三節 壓抑系列二84
第四節 混沌系列三92
第五節 反抗系列四101
第六節 藝術遇療之於丹寧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1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9

文獻參考
一、中文140
二、英文145
三、網路147

附錄
附錄一、參與研究同意書149
附錄二、作品授權同意書150
附錄三、攝影、錄音、錄影同意書151
附錄四、訪談次數、電子手稿、札記與時間152
附錄五、失憶系列一作品:手繪日誌80張圖12個議題154
附錄六、壓抑系列二作品163
附錄七、混沌系列三作品166
附錄八、反抗系列四作品169

附表目次
表2-2-1 藝術治療相關實徵研究31
表3-3-1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50
表3-3-2 資料分析內容符號意義表51
表3-3-3 資料分析代碼與說明52
表3-3-4 資料分析代碼與說明之作品樣本圖例53
表4-6-1 丹寧藝術遇療內在旅程之分析表123

附圖目次
圖2-1-1. JUNG人格結構圖14
圖2-3-1. 藝術作品與個案、個案與研究者之對話35
圖3-1-1. 研究架構與時程圖45
圖4-1-1. 丹寧藝術遇療歷程階段時程圖58
圖4-2-1. 手繪日誌用的筆記本59
圖4-2-2. 失憶系列一:80張手繪日誌12個議題60
圖4-2-3. 做自己喜歡的事是一種渴望61
圖4-2-4. 耶穌受浸圖與見證62
圖4-2-5. 我的耶穌基督64
圖4-2-6. 生活只剩下一天過一天65
圖4-2-7. 現實是把殘酷的刀66
圖4-2-8. 與女兒們的距離68
圖4-2-9. Facebook大戰68
圖4-2-10. Facebook是破壞她們母女感情的魔鬼69
圖4-2-11. 妄想圖:賺錢70
圖4-2-12. 夢幻小屋71
圖4-2-13. 祖孫之愛72
圖4-2-14. 曾經的溫暖73
圖4-2-15. 疼痛伴隨74
圖4-2-16. 失眠75
圖4-2-17. 我好累好累好累-燃燒殆盡76
圖4-2-18. 壓力源-控制與箝制77
圖4-2-19. 壓力源-命令78
圖4-2-20. 快樂的假象-抽空的靈魂81
圖4-2-21. 疤痕81
圖4-2-22. 死亡只是一瞬間:另一人格冥想82
圖4-2-23. 死亡只是一瞬間:懸崖82
圖4-2-24. 死亡只是一瞬間-墳墓與空83
圖4-3-1. 《在畫室壓抑的畫》84
圖4-3-2. 《出逃》87
圖4-3-3. 《羈絆》88
圖4-3-4. 《封閉》89
圖4-3-5. 《彼岸花》91
圖4-4-1. 《稀疏》(20180228)93
圖4-4-2. 《我也想嘗試躺在草地上-幻想》(20180303)94
圖4-4-3. 《我也想嘗試躺在草地上-現實》(20180303)95
圖4-4-4. 《活著》(20180304)95
圖4-4-5. 《椅子》(20180306)97
圖4-4-6. 《有雙眼睛》(20180309)98
圖4-4-7. 《渺小》(20180329)99
圖4-4-8. 《秀傳醫院急診室前的蓮花》(20190107)100
圖4-5-1. 第一幅作品:《漩渦》102
圖4-5-2. 地獄圖(Chart of Hell)103
圖4-5-3. 第二幅作品(破壞前):《花》104
圖4-5-4. 反抗階段第二幅作品(破壞後):《花》105
圖4-5-5. 第三幅作品:《無題》(20190906)105
圖4-5-6. 第四幅作品:《無題》(20190909)107
圖4-5-7. 第三~六幅作品的創作空間:餐桌108
圖4-5-8. 第五幅作品:《無題》(20190918)108
圖4-5-9. 《同性戀彩虹旗》的期望與追求109
圖4-5-10. 第六幅作品:《無題》(20190919)110
圖4-5-11. 第七幅作品的創作空間:鞋櫃前的地板111
圖4-5-12. 第七幅作品:《無題》(20190919-20190923)111
圖4-5-13. 第八幅作品:《無題》(20190923-20190924)112
圖4-5-14. 破壞階段第九幅作品的創作空間:鞋櫃前的地板113
圖4-5-15. 第九幅作品:《無題》(20190923-20190925)113
圖4-5-16. 第十幅作品:《無題》(20190924)114
圖4-5-17. 第十一幅作品:《彩虹旗》115
圖4-5-18. 彩虹旗系列作品116
圖4-5-19. 第十二幅作品:《無題》(20191001)117
圖4-5-20. 第十三幅作品:《無題》(20191022)118
圖4-5-21. 第十四幅作品:《生命的變化》118
圖4-6-1. 《抽菸記錄》(20200612)127
圖4-6-2. 《抽菸記錄》(20200616)128
圖4-6-3. 《抽菸記錄》:致另一個人格129
圖5-1-1. 藝術遇療之於個案意義134

文獻參考
一、中文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的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國芳、郭本禹(1997)。拉岡。臺北市:生智文化。
王秀絨(2016)。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紅葉。
王明雯、林亮吟(2019)。陷落與攀升:一位畫家憂鬱症狀的發展脈絡與療癒歷程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21,105-124。
孔繁鐘、孔繁榮(譯)(2013)。美國精神醫學會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臺北市:合記圖書。
史德海、蔡春暉譯(1988)。Hall Calvin Springer & Vernon J Nordby著。榮格心理學入門(A Primer of Jungian Psychology)。臺北市:五洲。
台灣精神醫師會DSM-5通訊(2013)。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臺北:台灣精神醫師會。
安一心(2018)。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新北市:快樂文化。
成窮、王作虹譯(1991)。Carl Gustav Jung著。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塔維斯托克講演(Analytical Psycholog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北京:三聯。
江孟蓉譯(2013)。Pat B. Allen著。療癒,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Art Is a Way of Knowing:A Guide to Self-Knowledge and Spiritual Fulfillment through Creativity)。臺北市:張老師。
向淑容譯(2018)。Jonathan Rottenberg著。憂鬱的演化: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The Depths: The Evolutionary of Origins of the Depression Epdemic)。臺北市:左岸。
伊藤潤二(2000)。漩渦。臺北市:東立。
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1987)。Carl Gustav Jung著。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臺北市:桂冠。
吳武烈譯(2003)。Cathy A.Malchiodi著。兒童繪畫治療(Understanding children’s drawings)。臺北市:五南。
吳明富、謝政廷(2011)。摺紙於藝術治療中的運用之初探。藝術季刊,47(1),42-52。
吳明清等(譯)(2011)。L.R.Gay,G.E.Mills,& P.W.Airasian著。教育研究法-分析與應用(Educational Research: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臺北市:華騰。
吳湘樺(2014)。你好色:玩弄色彩心理學。臺北市:大拓。
吳麗娟(2016)。藝術即治療—美術館取向的藝術教育治療試辦經驗分享。博物館學季刊,30(3):67-79。
吳明富、謝宜潔(2018)。攝影治療概念與應用。國教新知,65(3),75-89。
余德慧、李維倫、林蒔慧、夏淑怡(2008)。心靈療遇之非技術探討:貼近病人的柔適照顧配置研究。生死學研究,8,1-39。
余德慧、李維倫、林蒔慧、99頌缽團(2012)。頌缽者療遇初探(一):頌缽之音與心靈冥視關連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54,105-131。
余佩芳(2010)。日本恐怖漫畫之文化傳承-以伊藤潤二的《漩渦》為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市。
呂素真(2000)。藝術治療與靈性照顧。安寧療護雜誌,5(2),頁64。
呂素貞(2005)。超越語言的力量。臺北:張老師文化。
李佩怡(2013)。榮格個體化思想:由負傷到療育的整合之道。臺北市:天馬。
沈德燦(2003)。精神分析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林佩儀(2002)。藝術媒介與敘事治療之結合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00,11-17。
林美吟、施顯烇(譯)(2004)。Ronald J. Comer著。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新北市:心理。
林伯賢(2006)。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二):圖像研究與圖像學。藝術欣賞,2(1),24-27。
林冠儀(2013)。憂鬱傾向兒童在藝術治療歷程中表現與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林君潔(2014)。以繪畫及敘事作為班級輔導之行動研究。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4,109-122。
林育陞(2015)。表達性治療在傳統諮商會談的運用-以藝術治療為例。諮商與輔導,353,6-12。
林育陞(2017)。藝術治療對創傷處理與應用。諮商與輔導,382,2-7。
邱品惠、曾加蕙(2009)。 二十一世紀台灣的藝術治療。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2), 13-29。
易之新譯(2011)。Marie-Louise von Franz著。榮格心理治療。臺北市:心靈工坊。
侯禎塘(2006)。幼兒美術與治療。特殊教育叢書,1,61-76。
范睿榛(2008)。藝術治療導論。臺北市:新學林。
范睿榛(2012)。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三版)。臺北市:五南。
姚珮華(2009)。等待被瞭解的記憶:一位憂鬱症患者接受表達性治療之心象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姚力元(2011)。憂鬱症與藝術治療-以一位精神科門診患者為例。諮商與輔導, 304,48-52。
梁永安譯(2020)。Abraham Maslow著。動機與人格:馬斯洛的心理學講堂(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臺北市:商周。
倪安宇譯(2017)。Marta Tibaldi箸。積極想像:與無意識對話,活得更自在。臺北市:心靈工坊。
徐玟玲(2012)。以榮格學說探究個體心理功能與多元主體性:解構藝術創作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美術教育組,臺北市。
徐玟玲(2013)。我與「我」在圖文間距中藝術遇療:Jung 取向之心理轉化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學位學程,臺北市。
孫義雄(2004)。深度訪談法與犯罪成因之探索。載於主辦者舉辦之「通識教育教學及硏究方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頁221-232),桃園市。
孫義雄(2007)。深度訪談法與犯罪成因探索。警學叢刊,38(3),37-55。
孫名之(譯)(2010)。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新北市:左岸文化。
陸雅青等(譯)(2016)。Cath A.Malchiodi編。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第三版)(Handbook of Art Therapy)(頁491-497)。臺北市:學富。
陸雅青等(譯)(2019)。Judith Aron Rubin編。藝術治療取向大權:理論與技術(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Theory and Technique /3e)。新北市:心理。
黃育賢、游淑華、林梅鳳(2009)。從一位女性憂鬱患者的視角看罹病經驗與婆媳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1),27-50。
黃博永(2010)。藝術治療在憂鬱情緒兒童的應用-以客體關係取向為例。臺灣藝術治療學刊,2(2),23-39。
黃博永(2011)。表達性藝術治療對憂鬱情緒兒童之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1),2011。
許又云(2011)。焦點解決藝術治療取向對憂鬱症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改變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臺北市。
張宏亮〈1993〉。質的體育研究法—訪問法。中華體育,7( 2),120-126。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雅雯(2009)。女性憂鬱症患者在婚姻初衝突中全力與感情之敘說分析-以家中主要賺食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交與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新北市。
陳鳴譯(1995)。Tessa Dalley等著。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Images of art therapy)。臺北市:遠流。
陳彰惠(1997)。女性與憂鬱。護理雜誌,44(3),5-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淵渝、林志強、諶立中(2004)。女性憂鬱的治療新趨勢。台灣醫學,8(2),253-257。
陳慧真(2006)。現象學取向藝術治療團體在憂鬱症患者輔導效果之研究-以住院病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 :如果。
陳宗亨(2018)。攝影的起點: 關於拍照基本的基本,你一定要懂的攝影用語&關鍵知識。臺北市: PCuSER電腦人文化。
陳圓君譯(2020)。Mark McElroy著。清醒夢的第一本書:隨心創造夢境(Lucid Dreaming for Beginners: Simple Techniques for Creating Interactive Dreams)。臺北市:商周。
葉沛晴(2010)。看見你的聲音.聽見你的畫話--運用藝術治療的理念實施於憂鬱青少年之自我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葉玫(2012)。藝術治療對憂鬱症基督徒之影響:從Winnicott的觀點探究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臺北市。
葉佳怡(譯)(2017)。Susan Forward著。母愛創傷:走出無愛的陰影,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Mothers Who Can’t Love: A Healing Guide for Daughters)。臺北市:保瓶文化。
彭舜(譯)(2012)。Sigmund Freud 著。精神分析引論(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新北市:左岸文化。
彭霏霏譯(2019)。Florian Werner著。哲學動物(Die Weisheit der Trottellumme: Was wir von Tieren lernen können)。臺北市: PCuSER電腦人文化。
曾肅良(2004)。心理創傷與孤獨的折射─論藝術創作的心理特質。美育雙月刊, 138,46-51。
馮川、蘇克譯(1992)。Carl Gustav Jung著。心理學與文學(Psychology & Literature)。北京:三聯。
楊小青(2010)。藝術治療介入隔代教養兒童家庭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楊宜娟(2013)。意識之探—自動性繪畫與自我的對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市。
楊惠伃(2014)。困境與重生-罹癌慢性病患以藝術療癒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
楊淑貞(2014)。敘事取向表達性藝術治療之理論探究。臺灣藝術治療學刊,3(2),31-45。
廖姿婷(2015)。花言蝶語─廖姿婷繪畫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潘慧玲(2015)。教育論文格式(二版)。臺北市:雙葉文化。
蔣載榮(2016)。攝影的視覺心理。北京市:中國攝影。
蔡嘉佳(2016)。親愛的我-250天憂鬱症紀實。臺北市:時報文化。
蔡雅鈴(2019,11)。一位女性憂鬱症患者的藝術遇療內在旅程。載於主辦者舉辦之「2019 第十屆 ICEI 教育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跨領域的教育與創新」會議論文集(C5),新竹市。
賴念華(1996)。簡介藝術治療及其特色。中等教育,4,24-27。
賴念華、陳秉華(1997)。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的介入: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9,233-258。
盧孟良、車先蕙、張尚文、沈武典(2002)。中文版貝克憂鬱症量表第二版之信度和效度。台灣精神醫學,16(4),301-309。
蘇世修(2014)。憂鬱青少年在表達藝術治療之情緒經驗及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市。
蘇益賢(2018)。練習不壓抑。臺北市:時報。
嚴虎(2013)。沉墨的源代碼-開啟繪畫心理分析之門。北京市:尚藝。

二、英文
Allen, P.(1995). Art Is a Way of Knowing:A Guide to Self-Knowledge and Spiritual Fulfillment through Creativity. Shambala Publications.
Cassirer, E.(1962). 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London :Yale University
Ciasca, E. C., Ferreira, R. C., Santana, C. L. A., Forlenza, O. V., dos Santos, G. D., Brum, P. S., & Nunes, P. V. (2018). Art therapy as an adjuvant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in elderly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evista Brasileira de Psiquiatria, 40(3), 256–263.
Dalley, T. (Ed.). (1984). Art as therap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se of art as a therapeutic technique. London: Tavistock.
Halloran, E. C. (1998). The Role of Marital Power in Depression and Marital Distress.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6(1), 3.
Hidalgo, M. P., Caumo, W., Posser, M., Coccaro, S. B.,Camozzato, A. L., & Chaves, M. L. F. (2009).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ve mood and chronotype in healthy subjects.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63, 283–290.
Jung, C. G. (1979). Introduction. In Chodorow, J. (Ed.), Jung on active imagination (pp.1-20). London: Routledge.
Kramer, E.(1971). Art as therapy with childre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Nolen-Hoeksema, S. (1987). Sex differences in unipolar depression: Evidence and the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2), 259–282.
Panofsky, E. (1955).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Papers in and on art history.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 Company, Inc.
Schreiber, R. (2001). Wandering in the Dark: Women’s Experiences with Depression.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22(1/2),85–98.
Selvi, Y., Aydin, A., Atli, A., Boysan, M., Selvi, F., & Besiroglu, L. (2011). Chronotype differences in suicidalbehavior and impulsivity among suicide attempters.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8, 170–175.
Swan-Foster,N.(2012).Pregnancy as a feminine initiation. Journal of Prenatal and Perinatal Psychology and Health,26(4),207-235.
Rhyne, J. (1973). Gestalt art therapy. In J. Rubin (Ed.), 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pp.134-148). Monterey, CA: Brooks.
Waller,J.& Gilroy,A.(1994).Art therapy:A handbook.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olpert, L. (1999). Malignant sadness: The anatomy of depression. London: Routledge.
Wadeson, H. (1980). Art psychotherap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ynder, B. (1997). Expressive art therapy techniques: Healing the soul through creativity.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6(2),74.
Zigmond.D.(1987).Three Types of Encounter in the Healing Arts:Dialogue, Dialectic and Didacticism. Holistic Medicine, 2, 69-81.

三、網路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10月28日)。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2019年12月6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0-9734-113.html。
世界衛生組織(2019)。抑鬱症。2020年07月25日,取自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世界衛生組織(2019)。預防自殺:一項全球要務。2020年07月25日,取自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suicide-prevention/exe_summary_chinese.pdf?ua=1
余德慧 (2010,6月10日)。人文臨床與療癒課程構想圓桌論壇現場記錄。慈濟大學人文臨床與療癒計畫電子報,8。2019年5月7日,取自: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humanhealing/browse_thread/thread/29cc73526c229605?hl=zh-TW。
許哲珮(2011,10月23日)。Peggy當年的「瘋子」創作/錄音記錄。2020年6月1日,取自: https://zh-tw.facebook.com/ipeggyhsu/posts/307332855949680/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10月28日)。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2019年12月6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0-9734-113.html。
蔡倩怡(2017,4月16日)。著名行為藝術家.專訪 謝德慶:我一生最重要的時間都浪費了。2020年6月25日,取自: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謝德慶-做時間-威尼斯-29072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80-90)。名畫檔案:地獄圖(Chart of Hell)。2020年7月27日,取自https://www.ss.net.tw/page.asp?id=Botticelli030
Kramer (1971). Art therapy:As art therapist. 2019年5月6日,取自http://www.edithkramer.com/Edith_Kramer_Art_Therapy.html
中時電子報(2016)。長知識-為何睡覺是zzz而不是其他字母。2020年5月26日,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60111005287-260804?chdtv
Goll.J.(2019). How to Learn God's Dream Language. 2020年5月26日,取自:https://www.charismanews.com/opinion/75545-expect-god-to-speak-to-you-through-dreams
Zigmond.D.(1987).Three Types of Encounter in the Healing Arts:Dialogue, Dialectic and Didacticism. Holistic Medicine, 2, 69-81.202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marco-learningsystems.com/pages/david-zigmond/v2_3_types-of-encounter-1.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