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獻參考 一、中文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的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國芳、郭本禹(1997)。拉岡。臺北市:生智文化。 王秀絨(2016)。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紅葉。 王明雯、林亮吟(2019)。陷落與攀升:一位畫家憂鬱症狀的發展脈絡與療癒歷程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21,105-124。 孔繁鐘、孔繁榮(譯)(2013)。美國精神醫學會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臺北市:合記圖書。 史德海、蔡春暉譯(1988)。Hall Calvin Springer & Vernon J Nordby著。榮格心理學入門(A Primer of Jungian Psychology)。臺北市:五洲。 台灣精神醫師會DSM-5通訊(2013)。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臺北:台灣精神醫師會。 安一心(2018)。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新北市:快樂文化。 成窮、王作虹譯(1991)。Carl Gustav Jung著。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塔維斯托克講演(Analytical Psycholog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北京:三聯。 江孟蓉譯(2013)。Pat B. Allen著。療癒,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Art Is a Way of Knowing:A Guide to Self-Knowledge and Spiritual Fulfillment through Creativity)。臺北市:張老師。 向淑容譯(2018)。Jonathan Rottenberg著。憂鬱的演化: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The Depths: The Evolutionary of Origins of the Depression Epdemic)。臺北市:左岸。 伊藤潤二(2000)。漩渦。臺北市:東立。 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1987)。Carl Gustav Jung著。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臺北市:桂冠。 吳武烈譯(2003)。Cathy A.Malchiodi著。兒童繪畫治療(Understanding children’s drawings)。臺北市:五南。 吳明富、謝政廷(2011)。摺紙於藝術治療中的運用之初探。藝術季刊,47(1),42-52。 吳明清等(譯)(2011)。L.R.Gay,G.E.Mills,& P.W.Airasian著。教育研究法-分析與應用(Educational Research: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臺北市:華騰。 吳湘樺(2014)。你好色:玩弄色彩心理學。臺北市:大拓。 吳麗娟(2016)。藝術即治療—美術館取向的藝術教育治療試辦經驗分享。博物館學季刊,30(3):67-79。 吳明富、謝宜潔(2018)。攝影治療概念與應用。國教新知,65(3),75-89。 余德慧、李維倫、林蒔慧、夏淑怡(2008)。心靈療遇之非技術探討:貼近病人的柔適照顧配置研究。生死學研究,8,1-39。 余德慧、李維倫、林蒔慧、99頌缽團(2012)。頌缽者療遇初探(一):頌缽之音與心靈冥視關連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54,105-131。 余佩芳(2010)。日本恐怖漫畫之文化傳承-以伊藤潤二的《漩渦》為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市。 呂素真(2000)。藝術治療與靈性照顧。安寧療護雜誌,5(2),頁64。 呂素貞(2005)。超越語言的力量。臺北:張老師文化。 李佩怡(2013)。榮格個體化思想:由負傷到療育的整合之道。臺北市:天馬。 沈德燦(2003)。精神分析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林佩儀(2002)。藝術媒介與敘事治療之結合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00,11-17。 林美吟、施顯烇(譯)(2004)。Ronald J. Comer著。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新北市:心理。 林伯賢(2006)。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二):圖像研究與圖像學。藝術欣賞,2(1),24-27。 林冠儀(2013)。憂鬱傾向兒童在藝術治療歷程中表現與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林君潔(2014)。以繪畫及敘事作為班級輔導之行動研究。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4,109-122。 林育陞(2015)。表達性治療在傳統諮商會談的運用-以藝術治療為例。諮商與輔導,353,6-12。 林育陞(2017)。藝術治療對創傷處理與應用。諮商與輔導,382,2-7。 邱品惠、曾加蕙(2009)。 二十一世紀台灣的藝術治療。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2), 13-29。 易之新譯(2011)。Marie-Louise von Franz著。榮格心理治療。臺北市:心靈工坊。 侯禎塘(2006)。幼兒美術與治療。特殊教育叢書,1,61-76。 范睿榛(2008)。藝術治療導論。臺北市:新學林。 范睿榛(2012)。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三版)。臺北市:五南。 姚珮華(2009)。等待被瞭解的記憶:一位憂鬱症患者接受表達性治療之心象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姚力元(2011)。憂鬱症與藝術治療-以一位精神科門診患者為例。諮商與輔導, 304,48-52。 梁永安譯(2020)。Abraham Maslow著。動機與人格:馬斯洛的心理學講堂(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臺北市:商周。 倪安宇譯(2017)。Marta Tibaldi箸。積極想像:與無意識對話,活得更自在。臺北市:心靈工坊。 徐玟玲(2012)。以榮格學說探究個體心理功能與多元主體性:解構藝術創作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美術教育組,臺北市。 徐玟玲(2013)。我與「我」在圖文間距中藝術遇療:Jung 取向之心理轉化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學位學程,臺北市。 孫義雄(2004)。深度訪談法與犯罪成因之探索。載於主辦者舉辦之「通識教育教學及硏究方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頁221-232),桃園市。 孫義雄(2007)。深度訪談法與犯罪成因探索。警學叢刊,38(3),37-55。 孫名之(譯)(2010)。Sigmund Freud著。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新北市:左岸文化。 陸雅青等(譯)(2016)。Cath A.Malchiodi編。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第三版)(Handbook of Art Therapy)(頁491-497)。臺北市:學富。 陸雅青等(譯)(2019)。Judith Aron Rubin編。藝術治療取向大權:理論與技術(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Theory and Technique /3e)。新北市:心理。 黃育賢、游淑華、林梅鳳(2009)。從一位女性憂鬱患者的視角看罹病經驗與婆媳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1),27-50。 黃博永(2010)。藝術治療在憂鬱情緒兒童的應用-以客體關係取向為例。臺灣藝術治療學刊,2(2),23-39。 黃博永(2011)。表達性藝術治療對憂鬱情緒兒童之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1),2011。 許又云(2011)。焦點解決藝術治療取向對憂鬱症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改變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臺北市。 張宏亮〈1993〉。質的體育研究法—訪問法。中華體育,7( 2),120-126。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雅雯(2009)。女性憂鬱症患者在婚姻初衝突中全力與感情之敘說分析-以家中主要賺食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交與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新北市。 陳鳴譯(1995)。Tessa Dalley等著。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Images of art therapy)。臺北市:遠流。 陳彰惠(1997)。女性與憂鬱。護理雜誌,44(3),5-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淵渝、林志強、諶立中(2004)。女性憂鬱的治療新趨勢。台灣醫學,8(2),253-257。 陳慧真(2006)。現象學取向藝術治療團體在憂鬱症患者輔導效果之研究-以住院病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 :如果。 陳宗亨(2018)。攝影的起點: 關於拍照基本的基本,你一定要懂的攝影用語&關鍵知識。臺北市: PCuSER電腦人文化。 陳圓君譯(2020)。Mark McElroy著。清醒夢的第一本書:隨心創造夢境(Lucid Dreaming for Beginners: Simple Techniques for Creating Interactive Dreams)。臺北市:商周。 葉沛晴(2010)。看見你的聲音.聽見你的畫話--運用藝術治療的理念實施於憂鬱青少年之自我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葉玫(2012)。藝術治療對憂鬱症基督徒之影響:從Winnicott的觀點探究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臺北市。 葉佳怡(譯)(2017)。Susan Forward著。母愛創傷:走出無愛的陰影,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Mothers Who Can’t Love: A Healing Guide for Daughters)。臺北市:保瓶文化。 彭舜(譯)(2012)。Sigmund Freud 著。精神分析引論(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新北市:左岸文化。 彭霏霏譯(2019)。Florian Werner著。哲學動物(Die Weisheit der Trottellumme: Was wir von Tieren lernen können)。臺北市: PCuSER電腦人文化。 曾肅良(2004)。心理創傷與孤獨的折射─論藝術創作的心理特質。美育雙月刊, 138,46-51。 馮川、蘇克譯(1992)。Carl Gustav Jung著。心理學與文學(Psychology & Literature)。北京:三聯。 楊小青(2010)。藝術治療介入隔代教養兒童家庭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楊宜娟(2013)。意識之探—自動性繪畫與自我的對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市。 楊惠伃(2014)。困境與重生-罹癌慢性病患以藝術療癒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 楊淑貞(2014)。敘事取向表達性藝術治療之理論探究。臺灣藝術治療學刊,3(2),31-45。 廖姿婷(2015)。花言蝶語─廖姿婷繪畫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潘慧玲(2015)。教育論文格式(二版)。臺北市:雙葉文化。 蔣載榮(2016)。攝影的視覺心理。北京市:中國攝影。 蔡嘉佳(2016)。親愛的我-250天憂鬱症紀實。臺北市:時報文化。 蔡雅鈴(2019,11)。一位女性憂鬱症患者的藝術遇療內在旅程。載於主辦者舉辦之「2019 第十屆 ICEI 教育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跨領域的教育與創新」會議論文集(C5),新竹市。 賴念華(1996)。簡介藝術治療及其特色。中等教育,4,24-27。 賴念華、陳秉華(1997)。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的介入: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9,233-258。 盧孟良、車先蕙、張尚文、沈武典(2002)。中文版貝克憂鬱症量表第二版之信度和效度。台灣精神醫學,16(4),301-309。 蘇世修(2014)。憂鬱青少年在表達藝術治療之情緒經驗及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市。 蘇益賢(2018)。練習不壓抑。臺北市:時報。 嚴虎(2013)。沉墨的源代碼-開啟繪畫心理分析之門。北京市:尚藝。
二、英文 Allen, P.(1995). Art Is a Way of Knowing:A Guide to Self-Knowledge and Spiritual Fulfillment through Creativity. Shambala Publications. Cassirer, E.(1962). 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London :Yale University Ciasca, E. C., Ferreira, R. C., Santana, C. L. A., Forlenza, O. V., dos Santos, G. D., Brum, P. S., & Nunes, P. V. (2018). Art therapy as an adjuvant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in elderly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evista Brasileira de Psiquiatria, 40(3), 256–263. Dalley, T. (Ed.). (1984). Art as therap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se of art as a therapeutic technique. London: Tavistock. Halloran, E. C. (1998). The Role of Marital Power in Depression and Marital Distress.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6(1), 3. Hidalgo, M. P., Caumo, W., Posser, M., Coccaro, S. B.,Camozzato, A. L., & Chaves, M. L. F. (2009).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ve mood and chronotype in healthy subjects.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63, 283–290. Jung, C. G. (1979). Introduction. In Chodorow, J. (Ed.), Jung on active imagination (pp.1-20). London: Routledge. Kramer, E.(1971). Art as therapy with childre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Nolen-Hoeksema, S. (1987). Sex differences in unipolar depression: Evidence and the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2), 259–282. Panofsky, E. (1955).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Papers in and on art history.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 Company, Inc. Schreiber, R. (2001). Wandering in the Dark: Women’s Experiences with Depression.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22(1/2),85–98. Selvi, Y., Aydin, A., Atli, A., Boysan, M., Selvi, F., & Besiroglu, L. (2011). Chronotype differences in suicidalbehavior and impulsivity among suicide attempters.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8, 170–175. Swan-Foster,N.(2012).Pregnancy as a feminine initiation. Journal of Prenatal and Perinatal Psychology and Health,26(4),207-235. Rhyne, J. (1973). Gestalt art therapy. In J. Rubin (Ed.), 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pp.134-148). Monterey, CA: Brooks. Waller,J.& Gilroy,A.(1994).Art therapy:A handbook.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olpert, L. (1999). Malignant sadness: The anatomy of depression. London: Routledge. Wadeson, H. (1980). Art psychotherap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ynder, B. (1997). Expressive art therapy techniques: Healing the soul through creativity.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6(2),74. Zigmond.D.(1987).Three Types of Encounter in the Healing Arts:Dialogue, Dialectic and Didacticism. Holistic Medicine, 2, 69-81.
三、網路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10月28日)。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2019年12月6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0-9734-113.html。 世界衛生組織(2019)。抑鬱症。2020年07月25日,取自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世界衛生組織(2019)。預防自殺:一項全球要務。2020年07月25日,取自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suicide-prevention/exe_summary_chinese.pdf?ua=1 余德慧 (2010,6月10日)。人文臨床與療癒課程構想圓桌論壇現場記錄。慈濟大學人文臨床與療癒計畫電子報,8。2019年5月7日,取自: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humanhealing/browse_thread/thread/29cc73526c229605?hl=zh-TW。 許哲珮(2011,10月23日)。Peggy當年的「瘋子」創作/錄音記錄。2020年6月1日,取自: https://zh-tw.facebook.com/ipeggyhsu/posts/307332855949680/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10月28日)。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2019年12月6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0-9734-113.html。 蔡倩怡(2017,4月16日)。著名行為藝術家.專訪 謝德慶:我一生最重要的時間都浪費了。2020年6月25日,取自: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謝德慶-做時間-威尼斯-29072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80-90)。名畫檔案:地獄圖(Chart of Hell)。2020年7月27日,取自https://www.ss.net.tw/page.asp?id=Botticelli030 Kramer (1971). Art therapy:As art therapist. 2019年5月6日,取自http://www.edithkramer.com/Edith_Kramer_Art_Therapy.html 中時電子報(2016)。長知識-為何睡覺是zzz而不是其他字母。2020年5月26日,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60111005287-260804?chdtv Goll.J.(2019). How to Learn God's Dream Language. 2020年5月26日,取自:https://www.charismanews.com/opinion/75545-expect-god-to-speak-to-you-through-dreams Zigmond.D.(1987).Three Types of Encounter in the Healing Arts:Dialogue, Dialectic and Didacticism. Holistic Medicine, 2, 69-81.2020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marco-learningsystems.com/pages/david-zigmond/v2_3_types-of-encounter-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