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8.62.19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潘嘉泠
作者(外文):Pan, Chia-Ling
論文名稱(中文):重組記憶 —潘嘉泠繪畫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Combination of Fragmentary Memories -Art Works By Chia -Ling Pan
指導教授(中文):吳宇棠
指導教授(外文):Wu, Yu-Tang
口試委員(中文):謝鴻均
彭佳慧
口試委員(外文):Shieh, Hong-Juin
Peng, Jia-Hu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學號:107593510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9
中文關鍵詞:具象繪畫影像重組老建築懷舊
外文關鍵詞:figurative paintingimage recompositionold buildingsnostalgia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創作論述聚焦於緬懷童年回憶印象所開展的創作探討,以留存記憶與反思記憶為主要核心關懷。

  我在今日現存的老舊景緻中實際取材,透過影像重組,編排物件之間的關係,並以油彩呈現為具象的表現形式,試圖從中投射個人的童年情感。我以老建築相關題材進行創作,繪製一個虛實參半的童年景象,期望提供召喚過往記憶的所在;然而在反覆的創作過程中,讓我逐漸體悟到童年記憶的不可重製性,使我反思編排景物的創作手法,進而於2020後半年起描繪回憶模糊不清的狀態,以因應記憶在我理解中變化的模樣。因此我將透過本論述,紀錄2018年到2021年研究所階段作品,並依照四個系列的創作順序,將個人體會記憶的歷程分別詮釋為:追尋記憶、重組記憶、流逝記憶與留置記憶等系列的創作轉折。

  本論文由五個章節架構而成。第一章緒論,涵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範圍,以闡述自身經歷所牽引的情感投射,並匡列得以連結童年情感的題材。第二章創作思維的展開,爬梳作品中運用的相關元素,並列舉滋養我創作手法的藝術家。第三章創作理念與繪畫方法,剖析創作手法與流程。第四章作品分析與詮釋,說明系列作品與形式內容,並解析系列作品之間關注角度的轉移。第五章結論,回顧與檢討既有的研究成果,並提出未來的創作展望。
This artist’s statement focuses on the creative direction of my work, which is driven by scenes in nostalgic childhood memories, with a core structure of retaining memories.

Drawing materials from existing old buildings, I attempt to project my own childhood sentiments by rearranging dynamics between objects through image recomposition and presenting them through oil paintings. Working with themes regarding old buildings, I created a childhood scene that is a mix of fantasy and reality, hoping to provide a place for summoning past memories. However, as I repeat this creative process, it gradually dawned on me that childhood memories cannot be recreated. This realization prompted me to reflect upon and adjust my customary creative techniques to match the changes in my understanding of memories. Through this statement, I record works I created between 2018 and 2021 as a graduate student, which covers the creative transition between four series - storing memories, recomposing memories, elapsed memories, and memories left behind.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overs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as well as research methods and scope to illustrate emotional projection led by personal experiences. Chapter 2, Theoretical Basis, covers relevant elements used throughout my work, as well as a list of artists that inspired my creative techniques. Chapter 3, Creative Concept and Painting Methods, is a dissection of my creative method and process. Chapter 4,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goes over series of work and their format while analyzing the shift in focus between series. Chapter 5, Conclusion, reviews and reflects upon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poses future creative prospects.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5
第二章 創作思維的展開 6
第一節 老建築中的人文意象 6
第二節 童年記憶的喚起與重組 10
第三節 有遠山的風景 12
第四節 風景與情感投射 17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繪畫方法 25
第一節 影像的情感召喚 25
第二節 數位時代的影像氛圍調整 28
第三節 影像重組與情感連結 30
第四節 從攝影草圖到繪畫表現 32
第五節 創作技法 35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詮釋 40
第一節 《老建築》系列 40
第二節 《記憶儲存槽》系列 48
第三節 《記憶的消隱》系列 56
第四節 《駐守於此》系列 60
第五章 結論 66
第一節 檢討與反思 66
第二節 未來創作展望 67
引用書目 69
附錄 71

專書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市:石頭,2017。
李有成。《記憶》。臺北市:允晨文化,2016。
李乾朗、閻亞寧、徐裕健。《圖解台灣民居》。新北市:楓書坊文化,2017。
李清志。《島嶼建築迷宮:一場關於台灣建築的超現實探險》。臺北市:晴天,2010。
林明賢策劃編輯。《鄉土歌頌——席德進的繪畫與臺灣》。臺中市:臺灣美術館,2018。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臺北市:藝術家,2007。
崔詠雪策展。胡怡敏翻譯。《藝術的軌跡:席德進的繪畫世界》。臺中市:臺灣美術館,2009。
潘娉玉。《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油彩與壓克力》。臺北市:文建會,2003。
Draaisma, Douwe。張朝霞譯。《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臺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大雁文化發行,2013。
Lear, Martha Weinman。蕭秀姍、黎敏中譯。《誰偷走了我的記憶?:正常記憶喪失的情況、時間與成因》。臺北市:久周,2008。
Leman, Kevin。黃耀禮譯。《遊走童年—追溯童年記憶重造自我》。臺北市:基督中國主日,2011。
Mirzoeff, Nicholas。林薇譯。《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7。
Rupp, Rebecca。洪蘭譯。《記憶的秘密》。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03。
Sontag, Susan。黃翰荻譯。《論攝影》。臺北市:唐山,1997。
Sturken, Marita & Lisa Cartwright。陳品秀、吳莉君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市:臉譜,2013。

畫冊專文

李寅彰。〈關切曾經:連建興的記憶宮殿〉。收入謝宛儒發行。《連建興》畫冊。臺北市:宛儒畫廊有限公司,2019,頁6-8。

學位論文

洪儷容。《紅磚歲月~台南地區紅磚產業變遷之研究》。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期刊論文

黃淑玲。〈從巴黎「義大利風景」展談:十九世紀法國學院派歷史風景畫的興衰〉。《藝術家》第317期(2001年10月),頁454-467。
黃淑玲。〈寫實主義之眼與浪漫主義之情的交會點-巴比容畫派的自學風景表現〉。《美育》第132期(2003年3月),頁84-91。

網路資料

游如伶。〈鯨背上的島國 走入連建興的魔幻環墟〉。《典藏藝術家庭》。<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4626.html>,2021.03.03檢索。
作者不詳。〈認識失智症〉。《臺灣失智症協會》。<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2021.03.03檢索。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