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198.23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芷筠
作者(外文):Chen, Chih-Yun
論文名稱(中文):拼貼自我的狂歡 -陳芷筠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A Carnival of Collage Art Works by Chen Chih-Yun
指導教授(中文):謝鴻均
指導教授(外文):Shieh, Hong-Juin
口試委員(中文):梁莉苓
徐洵蔚
口試委員(外文):Liang, Li-Ling
Hsu, Hsun-W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學號:107593509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拼貼女性思維狂歡荒謬黑色幽默解構複合媒材
外文關鍵詞:CollageFemale conceptCarnivalAbsurdityBlack humorDeconstructionMixed media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創作論文紀錄著2018-2021年之系列創作。說明自我如何以投入拼貼創作消解在生活中面臨的苦痛、焦慮不安,昇華痛苦。並於研究期間不斷地創作、閱讀女性研究、藝術家匱乏之經歷、狂歡理論等文本,進行自我剖析。渴望透過創作與論文研究,獲得自我面對與認同。

內容包含五個篇章與一個附錄建構。第一章 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內容與方法,以「如何透過創作使缺陷成為一種創作能量與形式?」、「生活中的荒謬感,如何透過創作去正視它?」之提問,作為論文開端進行研究;第二章 肉身延展,論文的學理基礎。透過抒情文的方式回顧座落在不同時間軸的記憶碎片,進行抽絲剝繭,並爬梳「狂歡理論」、「黑色幽默」、「脆弱」、「變形」與「自我肯定」、等深入研究自我創作;第三章 移動中成長,分析創作中從單一媒材跨向多元媒材的拼貼手法與相關理論,並探討借鏡藝術家的創作形式與內容;第四章 接續的互蹭與狂歡,分析個人的作品,分為五個系列,透過於不同白立方體的覽展,個別闡述其銜接之理念;第五章 結論,整理階段性之創作脈絡,並透過回顧與省思,尋見創作能量與自我認同的曙光。附錄Ⅰ,附錄建構為我於2020年受邀參與人間衛視「創藝多腦河」節目之受訪紀錄,附錄Ⅱ ,展覽紀錄為我的2021畢業個展-「拼貼自我的狂歡」展覽紀錄。

關鍵字:拼貼、女性思維、狂歡、荒謬黑色幽默、解構、複合媒材
This research thesis documents a series of my work from 2018 to 2021in which I’ll explain how collage creation became a method to alleviate my anguishes and anxieties, as well as sublimated the pain of my life in the process.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I read texts about women's studies, artists' experiences in scarcity, and Carnivalesque theory etc. to achieve self-awareness and self-affirmation through the making of art.

In this research thesis, there will be five chapters and an appendix. In Chapter I, Introduction, I’ll describe the research motives, subject matter, and methodology. Questions like “How do I shape flaws into energy and forms through art creation?” as well as "How can I confront the absurd in life through art creation?" will be interpreted. In Chapter II, Carnal Ductility, I’ll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esis through lyrical writing, my revisits memory fragments that are found on different timelines. I’ll also investigate my work by exploring concepts such as "Carnivalesque", "Dark Humor", "Fragility", "Transformation", and "Self-affirmation." In Chapter III, Growth Through Movement, I’ll expound on collage techniques and related theories regarding the shift from single media collage creation to multimedia collage creation, as well as analysis the creative form and content of reference artists. In Chapter VI, Continual Contact and Carnival, I’ll analyzes my works through five series, and explicates each series' connective ideas through different exhibition venues. In Chapter V, Conclusions, I’ll delineate my segmental creative process, and the light of creative energy and self-affirmation through review and reflection.AppendixⅠ, the record of interviews in 2020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uper Artists Design" program of Beautiful Life Television, AppendixⅡ, the exhibition record of the 2021 graduation solo exhibition-"The Carnival of Collage".

Keywords:Collage、Female concept、Carnival、Absurdity、Black humor、Deconstruction、Mixed media
致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圖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肉身延展 8
第一節 桎梏 11
第二節 養分 15
一、關於狂歡 19
二、關於脆弱與黑色幽默 21
三、關於變形 25
四、關於自我肯定 27
第三節 延蔓 33
第三章 移動中成長 39
第一節 儀式中進行 40
一、刀刃間的去除與匯聚 41
二、擦拭 43
三、燃 44
四、染、勾勒間的反覆摩擦 45
第二節 拼貼中的真實與幻象 47
一、覓 47
二、解構主義下生活中的拼貼圖像意義 49
第三節 借鏡 52
一、布爾喬亞 52
二、梅薩潔 54
三、史密斯 56
第四章 接續的互蹭與狂歡 60
第一節 互蹭 60
一、《皮畫》系列 62
二、《片段地帶》系列 65
三、《愚興節目》系列 70
第二節 拼貼狂歡 75
一、《移動樂園》系列 77
二、《拼貼自我的狂歡》系列 80
第五章 結論 90
參考書目 93
附錄Ⅰ《創藝多腦河》訪談 96
附錄Ⅱ《拼貼自我的狂歡-陳芷筠創作個展》紀錄 112

一、中英文專書

朱剛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台北市:楊智文化,2002。
汪民安著,《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市:麥田出版,2013。
夏宇著,《腹語術》,台北市:夏宇出版,2005。
夏忠憲著 著,《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陸蓉之著,《台灣(當代)女性藝術使》,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
孫立銓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媒材篇 裝置與空間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陳繁齊著,《脆弱練習》,台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19。
傅佩榮著,《荒謬之外-卡謬思想研究》,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
賴明珠著,《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台灣女性圖像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9。
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 會校會注會評本》,台北市,里仁書局,1991。
劉康著,《對話的喧囂:巴赫汀的文化轉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劉瑞琪著,《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自拍像》,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4。
謝東山著,《藝術概論》,台北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
謝鴻均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議題篇 陰性.酷語》,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二、中文翻譯書

Albert Camus著,顏慧瑩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2017。
Brené Brown著,洪慧芳譯,《脆弱的力量》,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2013。
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 譯,《內在英雄》,新北市:大和書報,2003。
David Perkins著,莊靖譯,《看藝術學思考》,台北市:大雁文化,2008。
Eddiew Olfbam著,傅嘉琿譯,《拼貼藝術之歷史》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2。
Geneviève Abrial著,金文譯,《坦然脆弱,敢於脆弱》,台北市:日出出版,2020。Gunter・Grass著,魏育青、王濱濱、吳裕康 譯,《剝洋蔥:鈞特.葛拉斯回憶錄》,台北市:時報出版,2009。
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台北
市:麥田出版,2004。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5。
Louis Schutzenhifer著,闕旭玲譯,《以母愛為名》,台北市:天下雜誌,2007。
Marita Sturken著,《觀看的實踐》: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Martn Damus著,吳瑪利譯,《造型藝術在後資本主義裏的功能》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
Publius Ovidius Naso著,呂健忠譯,《變形記》,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
Suzi Gablik著,王雅各譯,《藝術魅力的重生》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寺山修司著,張明秋譯,《寺山修司少女詩集》,台北市: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

三、期刊論文

林淑芬著,〈傅柯論權力與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卷1期,2004。
李颯著,〈古希臘世界的變形法則〉,《寧波大學學報》,第24卷第一期,2011。

四、網頁

〈https://timeline.com/hannah-wilke-labial-art-97c5bc488a67〉,《Timeline》網站,〈漢娜・威爾克介紹〉。
〈https://www.cinezen.hk/?p=7459〉,《映畫民手》網頁。

五、影片資料

寺山修司 導,《死者田園祭》,日本,1974。
六、電視節目
《創藝多腦河》,第979集(下)藝術家 陳芷筠,人間衛視,台灣,2020年12月08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