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7.177.16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風英輝
作者(外文):lahi' a bawnay baba:i'
論文名稱(中文):都會區族語教學之設計與實踐-以賽夏族語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ing and Practice in Urban Areas: A Case Study on SaySiyat
指導教授(中文):葉美利教授
指導教授(外文):Yeh, Mei-li
口試委員(中文):劉宇陽教授
吳靜蘭教授
口試委員(外文):LIU, Yu- Yang
WU, Jing- L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學號:107197504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族語教學教案設計線上教學個別化教學議題融入
外文關鍵詞: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inglesson plan designingonline teaching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Issue integr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分析都會區族語教學的困境,提出解決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者從進行族語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每個學習階段的學生,其賽夏族語學習的起始點皆不同,導致學生在其學習階段上無法達到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賽夏族群師資嚴重匱乏,族語教師進行實體授課時,會因交通及時間掌握的限制,導致能授課的節數有限,造成許多學校找不到族語教師的窘境,以致許多學生失去族語課的受教權益。從111學年度開始,本土語言被納入國高中部定必修課,因此族語課的需求量大增,導致師資匱乏的情形更為嚴重,族語教師透過線上教學、直播共學授課,不必疲於奔命到各校授課,省下許多交通時間,讓族語教師可授課的節數大幅提升。雖然透過線上教學、直播共學可以緩解師資匱乏的困境,但都會區學生對於自己的語言及文化非常生疏,族語教師需要透過各種教學策略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線上教學達到有效的學習成效。因此,研究者須自行針對教學需求,及學生的學習起點行為、語文學習之能力、學習階段及學習需求……等來設計教案。本研究主要探討都會區賽夏族族語之教學設計與實踐,並提出相關的教案設計,具體研究目的如下:1.透過素養導向之議題融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建立學生自我族群認同的意識,進而達到族語學習的成效。2.透過線上教學及族語直播共學來彌補師資嚴重不足的問題,幫助更多學生享有族語受教權。3.透過個別化的教學來解決都會區學生族語程度落差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教學設計及實踐之方式,來探討可行的教案設計,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的結論可歸納為三點:(一)素養導向之議題融入的教案設計之教學活動,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建立學生自我族群認同的意識,進而達到族語學習的成效;(二)線上教學及族語直播共學,能彌補師資嚴重不足的問題,幫助更多學生享有族語受教權;(三)個別化的教學透過不同層次學習任務的賦予,可以解決都會區學生族語程度落差的問題。

關鍵詞: 族語教學、教案設計、線上教學、個別化教學、議題融入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difficulities of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ing in urban areas and propose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resolution. During the career of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students, though at the same learning stages, display different starting line in learning the SaySiyat language, which leads to students’ inability to achieve the learning content and performance goals outlined in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 Year Basic Education. The SaySiyat community suffers from a severe shortage of teach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ime, only a restricted number of class sessions can be provided. This predicament lead to the situation that many schools are not able to find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ers, as a result, numerous students are forced to lose the opportunity to receive the right of education on their native indigenous language. Starting from the academic year 2022, indigenous language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required curriculum of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As a result, the demand for indigenous language courses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eteriorating the already severe shortage of teacher. This study primarily explores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aysiyat indigenous language in urban areas, and proposes relevant lesson plan. The specific research objectives are as follows:
1.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foster their awareness of self-ethnic identity by integrating literacy-oriented topics, thereby achieving effective outcomes in indigenous language learning.
2. Address the severe shortage of teacher through effective online instruction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via virrual classroom, helping more students to enjoy the right to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3. Address the disparity in indigenous language proficiency among urban students through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This study utilizes literature analysis, instructional designs, and teaching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three goal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involving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cy-oriented topics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foster a sense of self-ethnic identity, ultimately achieving effective outcomes in indigenous language learning.
2. Online instruction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via virrual classroom can address the significant shortage of teacher and help more students to access their right to indigenous language education.
3.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achieved through varying levels of learning tasks, can address the disparity in indigenous language proficiency among urban students.

Keywords: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ing, lesson plan designing, online teaching,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Issue integration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 誌 IV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族語教學材料與教學設計之概述 7
第二節 素養導向之議題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族語線上教學之探討 17
第四節 個別化教學對學生族語能力提升之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9
第一節 研究流程 2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教案設計 3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族語教學教案設計的教學歷程 43
第二節 素養導向之議題融入教學的學習成效分析與討論 56
第三節 線上教學、直播共學之教學的學習成效分析與討論 68
第四節 個別化教學的學習成效分析與討論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3
參考文獻 84
一、中文部份 84
二、英文部份 88
附 錄 89
附錄一 課程計畫 89
附錄二 12年國教素養導向教學方案格式 96
附錄三 教案設計 98
附錄四 文本分析 159
附錄五 課堂學習單(以拜訪爺爺單元為例) 161
附錄六 教學觀察省思札記 165
附錄七 學生學習回饋單 16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志權(2002)。聯繫教學理論與實務的橋樑:教學活動設計。教師之友,43(4),30-36。
丁增銓(2007)。由「教師專業」談「精進教學能力」。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3,31-33。取自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63/63-44.htm
王秋絨(2003)。語言政策的意識型態語弔詭的文化認同。社教雙月刊,8,42。
王淑英(2008)。國小教師使用個別化教學策略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石美慧(2011)。台中市國民中小學原住民學生運用線上學習平台學習族語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江茂松(2000)。線上教學的幾點理念。2023年4月15日取自http://ce.fhl.net/cybered.htm
李咏吟(1986)。教學原理(三版)。臺北市:遠流。
李泉(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正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 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 教育政策論壇,9(1),23-41。
吳清山、林天祐(2006)。個別化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41,142。
李元鴻(2008)。同儕教導策略在資訊融入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俊昱(2012)。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李以歡(2021)。文化為本的澤敖利泰雅語族語教學設計-以苗栗縣泰安鄉一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李素娥(2022)。原住民族語創意教學個案研究─以台中市國中、小排灣族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呂錘卿、曾榮華、陳韻如(2006)。國民小學個別化教學實施狀況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5,137-160。
林生傳(1986)。個別化教學的認識與展望。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頁297-310)。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别化教學。臺北市:五南。
林進財(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林毓玲(2013)。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於族語教學設計之應用-以布農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波宏明(2013)。都會區族語教學模式探討-以台北縣族語魔法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永豐(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的要領。載於周淑卿、吳璧純、林永豐、 張景緩、陳美如,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1-3。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 前教育署。
林家圓(2021)。運用個別化教學提升國小課後照顧班五年級學生英語口說表現成效之單一受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周惠民(2019)。臺灣原住民教育發展。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侯雅云(2019)。應用個別化教學策略於小學英語科補救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艷玉(2014)。原住民族族語教學之我見。新世紀智庫論壇。65。48-51。取自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65/65-10.pdf
洪惠芳(2021)。遠距教學下的小革命和新挑戰:當學生消失不見、心理健康惡化,英國如何因應疫情對教育的長期衝擊。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distance-learning-in-uk
施喩琁(2022)。議題融入教學的困境與解決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2,11(6),194-199。
高清菊(2007)。九年一貫課程賽夏語九階教材分析。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237-252。
馬慧君(2016)。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105年族語教材使用調查報告.pdf 8。
徐慧娟(2021)。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實踐~以國小戶外教育跨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2014)。2023年5月6日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22/3a9f4d7e-5d5e-41b1-88b5-0d3971f10242.pdf
陳姚真、黃惠仙(2002)網際合作學習情境中的小組同步互動歷程與學習者分析。教學研究月刊,95,97-112。
張素貞(1999)。從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談普通班級的個別化教學。菁莪,10(4), 31-35。
張鈿富(2004)。出生人口變化對臺灣中小學教育的影響。師友月刊,439,0-3。
張光宗(2016)。三一教學法融入族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莊福泰(2017)。什麼是素養導向教學。翻轉教育網站。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4112
許韋晟(2020)。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下原住民族語言教材的現況與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3),38-40。取自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9-3/topic/07.pdf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 市:教育部。
陳勇筌(2022)。國小學童環境教育素養導向課程發展與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俊愷(2022)。國小體育課程採用線上遠距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林口國小體育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醒吾科技大學,新北市。
許鈺伶(2022)。性別平等議題融入素養導向國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梁浩瑋(2023)。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融入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承儒(2023)。桃李滿天上 -新冠疫情間臺南市國小教師線上教學實施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美金(2007)。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教材之回與展望。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 213-225。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美金(2009)。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之回顧與展望。清雲學報,29(4),139-166。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品瑄(2022)。線上教學方式對於學生學習內在動機及學習時間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建銘(2011)。本土語言政策發展與復振的網絡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9,71-104。取自http://ir.ncue.edu.tw/ir/bitstream/987654321/11306/1/2070500110012.pdf
黃富順、李咏吟(2000)。個別化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3aadc7ba096bf478963a1771de043dd6/?startswith=zh&seq=3
黃愷銘(2004)。線上學習融入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原住民族學生社團組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子儀(2021)。資訊議題融入素養導向校本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家興(2006)。線上教學的理論與活動設計。國立空中大學管理與資訊學系,管理與資訊學報,11,271-308。
萬蓓思(2019)。個別化教學對工科學生英語發音學習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
趙曉美(2019)。素養導向教學的思考與課堂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0),27-30。取自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8-10/topic/05.pdf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製原理之建構。台北:正中。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3),59-78。
劉欣宜(2021)。「議」起來關心:議題融入課程的原則與做法。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04。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g_name=%E7%A0%94%E7%A9%B6%E7%B4%80%E8%A6%81&edm_no=204&content_no=3581
劉秀霞(2020)。多媒體教材融入族語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原住民阿美族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諶芯(2022)。跨校同步遠距教學融入線上帶領五階段之研究—以國際教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鍾鎮城、鄭琇仁(2015)。第二語言習得與教材。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台北: 新學林。
Yedda Palemeq(2016)。從族語學習計畫談族語教學方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6-20。

二、英文部份
Clark, R. E. (1985). Confounding in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 137-148.
Holland, J. G.(1977).Variables in adaptive decisions in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2, 146-161.
Klein, M. F. (1985). Curriculum design.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1163-1170. Pergamon.
Keegan, D. (1986).Found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Villa, D. J. (2002).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minority language preservation and teaching efforts: An inside job.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6(2), 92-101.
Woolever, R. M., & Scott, K. P. (1988). Active Learning in Social Studies Promoting Cognitive and Social Growth. Lond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Wilson, T. & Whitelock, D. (1997) . Facilit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 what works when teaching distance learning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Information Research, 3(1) Available at: http://informationr.net/ir/3-1/paper33.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