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86.18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昀昀
作者(外文):Chen, Yun-Yun.
論文名稱(中文):幼兒園實施在地客家文化課程之探究—以中小混齡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Implementation of Local Hakka Cultural Curriculum in the Preschool - An Example of Mixed-Age Classes
指導教授(中文):張菀真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Wan-Chen
口試委員(中文):蕭美華
曹亞倫
口試委員(外文):Hsiao, Mei-Hua
Tsao, Ya L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
學號:107191503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在地文化課程客家文化伯公文化
外文關鍵詞:local culture courseHakka cultureBag-Gung cultu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於發展在地客家文化課程、探究課程對於幼兒客家文化學習之成效,以及教師對於課程之觀點。本研究之課程主題為「伯公文化」,符合客家「與自然共存」、「敬天惜物」的精神。研究對象為苗栗縣一所幼兒園之兩個中小混齡班;實驗組19位幼兒,對照組24位幼兒,共43位幼兒,透過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課程。兩組幼兒皆進行為期每週一次30分鐘的課程,共計8次的相同伯公課程內容,並且接受本研究自編之「幼兒客家文化與環境教育測驗」前、後測。研究資料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前後測分析,結果發現兩組幼兒在客家文化與環境關懷的學習上皆有提升,但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於兩組幼兒的學習表現沒有顯著影響。進一步分析測驗中的質性資料、課後學習單及課堂團討歷程,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幼兒對於伯公與環境關懷的認識都有明顯的提升,與前測相比增加了不同的層次,並且實驗組所回答的層次多於對照組。從認識伯公的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來看,兩組幼兒都側重於物質層次;在環境關懷的認識上,兩組幼兒偏向於運用繪畫出實際能保護樹的方法。在教師觀點方面,教師認為文化課程應以跟幼兒生活經驗結合,以及實地踏查的重要性。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及教學上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 local Hakka culture curriculum, explore its effectiveness in teaching Hakka culture to preschool children, and gather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the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s theme is "Bag-Gung culture," aligning with the Hakka values of "coex isting with nature" and "respecting heaven and cherishing things." The study involved 43 kindergarteners (ages 3-4) from two mixed-age classes in Miaoli County, with 19 childre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24 in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the same Bag-Gung curriculum: eight 30-minute weekly sessions. They completed pre- and post-tests using the "Preschool Hakka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sessment," developed for this research.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a two-way ANOVA for pre-and post-test results, revealing that both goups showed improved learning of Hakka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However,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ir learning outcomes.Further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from assessments, worksheets, and classroom discussions showed that both groups of children demonstrated a noticeable increase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Bag-Gung and environmental care. Notab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ponded to multiple levels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egard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Bag-Gung, both groups of children tended to emphasize the material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ey leaned towards using drawings to depict practical methods for tree protection. From the teach ers' perspective, the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cultural curriculum with children's life experiences and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on-site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al purposes, providing valuable guidance for future stud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客家文化傳承 9
第二節 文化課程的教與學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2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2
第四節 研究程序 2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客家文化課程對於幼兒客家文化學習影響之分析 41
第二節 教師對於客家文化課程實施前與實施後之觀點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 建議 73
參考文獻 75
附錄 83
附錄一:幼兒家長、法定代理人知情同意書 83
附錄二:實驗組及對照組之課程內容 86
附錄三:課程後,訪談老師大綱 90
附錄四:參與指導教授研究計畫聲明 91

表目錄
表3-1 實驗組及對照組實施之教學方法 26
表3-2 教師課程前檢核《幼兒園在地文化課程-主題課程設計與實施檢核表》之量化結果 28
表 3-3 研究流程與研究工具對照表 29
表3-4 客家文化口語及繪畫分析類別之定義與範例 31
表3-5 環境關懷口語及繪畫分析類別之定義與範例 32
表3-6 伯公和伯公樹關係分析類別之定義與範例 36
表3-7 研究資料編碼說明表 38
表4-1 兩組幼兒客家文化類題前測與後測成績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42
表4-2 幼兒客家文化學習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2
表4-3 兩組幼兒於客家文化口語及繪畫各類別回答人次及百分比 44
表4-4 兩組幼兒口語回答對於伯公和伯公樹關係各類別回答人次及百分比 48
表4-5 兩組幼兒環境關懷類題前測與後測成績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50
表4-6 不同教學方法對於幼兒環境關懷學習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0
表4-7 兩組幼兒於環境關懷口語及繪畫各類別回答人次及百分比 52
表4-8 實驗組第一堂課後學習單各類別回答人次摘要表 56
表4-9 實驗組第三堂課後學習單各類別回答人次摘要表 56
表4-10 實驗組四位幼兒第一堂及第三堂實地踏查發現之差異 57
表4-11 兩組幼兒於環境關懷學習單各類別回答人次及百分比 58
表4-12 教師檢核《幼兒園在地文化課程-主題課程設計與實施檢核表》之量化結果 65

圖目錄
圖3-1 編碼示意圖 39
圖4-1 實驗組幼兒於第三週實地踏查之團討歷程記錄 59
圖4-2 實驗組幼兒討論要在教室中建蓋伯公廟的素材 59
圖4-3 對照組幼兒於第三週研究者以照片說故事後之團討歷程記錄 60
圖4-4 實驗組詢問耆老之問題 61
圖4-5 對照組詢問耆老之問題 61
圖4-6 實驗組保護樹木方法之團討歷程記錄 62
圖4-7 對照組保護樹木方法之團討歷程記錄 63



中文部分
丁志權(2021)。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的原理與編寫要領。嘉大教育研究學刊,(47),23-50。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1988)。系統化教學設計。師大書苑。
王建勤(2013)。華裔學習者跨文化族群認同及其傳承語習得研究。台灣華語教學研究,2,37-53。
王瀞苡(2011)。阿里郎的堅持與躍升—韓國文化遺產傳承策略探討。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8, 27-38。
王顗婷、陳淑芳(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幼兒保育學刊,(10),27-50。
吳根明、李文欽(2014)。代間學習與文化傳承之研究:以屏東縣一所國小客家獅隊為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南方的公民實踐與社會生活會議,243-268。
吳菁菁、蘇炳鐸(2020)。結合在地作物運作的文化傳承~大王國小金針菜食農教育。臺東區農業專訊,(111),2-4。
吳意芳(2007)。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宋文琳(2012)。幼兒園運用客語沉浸式教學之探討-以屏東縣內埔鄉一所全客語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李文欽(2013)。舞動客家獅-代間學習與客家文化傳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李青松、鍾侑玎、陳欣怡、車成緯(2010)。特色商圈意象、餐廳服務品質與關係品質之研究-以新竹北埔特色商圈之客家餐廳爲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2),1-19。
李惠美(2013)。以服務學習為取向的環境教育課程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李雯佩(2012)。幼稚園鄉土教學之研究-以三峽的一所幼稚園為例。幼兒教育年刊,(23),1-22。
李瑞騰(2008)。文化新視野。文訊。
杜玟慧、蔡宏政(2015)。互動設計應用於原住民文化傳承與發揚-以阿里山鄒族的互動山豬設計為例。載於中華民國設計學會(主編),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研究論文(頁655-660)。中華民國設計學會。https://doi.org/10.6668/CID-IDSFC.201505.0104
依婉.娜威(2021)。賽德克族織布文化傳承教與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官銓輿、曾慶裕、劉佳鎮、劉麗雲(2010)。泰雅族口簧琴舞傳情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317-329。https://doi.org/10.29697/JPE.201005.0023
林妙真、林育瑋(2015)。幼兒園在地文化課程之初探。幼兒教育,(318),6-17。
林佳慧、邱淑惠(2019)。107學年度臺中市客語示範幼兒園師資培訓計畫成果報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佳靜、許世璋(2017)。地方本位環境教育課程的實踐──以東臺灣一個原住民小學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5(4),301-330。https://doi.org/10.6173/CJSE.2017.2504.01
林芳萍(2012)。紅花仔布的秘密(繪者:卓昆峰)。巴巴文化。
林思騏、郭力平(2016)。新課綱課程施行之教學歷程~以在地化課程實踐為例。兒童照顧與教育,(6),35-51。
林映瑀(2019)。在地化課程從幼兒園做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5),55-58。
林素華(2015)。今天不努力做,明天一定會後悔。水土保持季刊,11,20-23。
林惠娟、孫扶志 (2006)。媽祖廟—種子幼稚園的鄉土文化課程。心理出版社。
林筱媛(2017)。客家文化結合當代藝術融入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林慧君(2015)。高雄市美濃區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現況及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林歐貴英、凃嘉新、田育芬(2011)。建構幼兒園教師環境教育之教學專業能力指標研究。環境教育研究,9(1),1-36。https://doi.org/10.6555/JEER.9.1.001
法務部(2022)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姚艷(2006)。文化傳承的困境-阿細跳月的個案研究。[Predicaonea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04-108。
客家委員會(2019,5月20日)。客語沉浸式教學推動實施計畫案。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20)。伯公您好神(附光碟)。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洪宏(2021)。文化傳承繪本創作教學研究-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原住民大學生為例。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50),1-28。
洪宏、姚卿騰(2018)。文化傳承對老人成功老化之研究-以布農族文史工作者為例。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6(4),417-433。https://doi.org/10.6283/JOCSG.201812_6(4).417
胡美智、鄭雅莉(2017)。鄉立幼兒園太魯閣在地文化課程融入學習區的歷程。教育學報,45(1),157-179。
韋政通(2017)。中國文化概論。水牛出版社。
徐美玲(2017)。苗栗地區幼兒園客語沉浸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
晏鯉波(2007)。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綜論。思想戰線,(3),42-47 。
浦忠勇(2016)。古謠今唱:鄒族古謠的整理、傳唱與詮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9,69-106。
高宗熹(1992)。東方的猶太人。武陵。
高若芸(2020)。臺中市咚咚國民小學以習唱歌謠傳承客家文化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高翠霞、張子超(2016)。環境教育的發展脈絡與融入十二年國教的方法。課程與教學,19(2),27-51。https://doi.org/10.6384/CIQ.201604_19(2).0002
張弘旻(2022)。文化的傳承與學習:新住民青少年家中視覺文化探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6,(1),111-13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76429-202206-202207040019-202207040019-111-131
張志維、徐嘉偉(2019)。傳承傳統文化的化仁國小食農教育。師友雙月刊,(616),78-82。
張純子(2018)。「客家文化」融入技職院校「童玩課程」之個案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9),1-1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a0000547-201812-201901030013-201901030013-1-17
張麗君、郭珍妦(2005)美濃客家地區家長語言能力與幼兒在家語言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卷,2期,141-163頁。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全國教保資訊網。https://www.ece.moe.edu.tw/ch/preschool/course/curriculum_framework/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文鶴。
許世璋、徐家凡(2012)。池南自然教育中心一日型方案「天空之翼」對於六年級生環境素養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0(1),69-94。
許世璋、黃怡華(2017)。林務局池南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遊戲方案對於六年級生環境素養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5(2),169-196。https://doi.org/10.6173/CJSE.2017.2502.04
許晏榕(2019)。非客籍幼教師實施客語沉浸教學所遇之困境及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陳青美(2019)。將文化教育融入國小美育課程之研究-以傳統藍染工藝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
陳俊男(2013)。環境教育與休閒農業經營管理之研究-以草湳濕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陳國寧(2015)。博物館能做什麼?文化教育、推動文創、推動社會和諧。宗博季刊,(95),5-5。
陳淑琦、鍾雅惠(2013)。淺談幼兒園在地文化課程設計。國教新知,60(4),41-48。
陳淑琦、鍾雅惠(2019)。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文化課程參考實例(上下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陳雅鈴(2009)。屏東縣幼托園所實施沉浸式客語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1,55-84。
陳雅鈴(2020)。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實施方式及成效。幼兒教育,(330),29-3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a0000565-202011-202012150009-202012150009-29-38
陳麗芳、諸葛正(2007),與自然共生植物染於現今社會之思維,2007綠設計及實務學術論壇論文集,朝陽科技大學設計學院,pp.11-17
傅淑宜(2015)。客家社區培力與環境教育推動之研究 -以龍潭三和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彭培燕(2014)。新瓦屋客家文化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彭鈺淯(2020)新楊平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曾彥哲(2013)。在地化教學歷程探究:以一所鄉立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曾瑞媛(2011)。客家童謠的文化特質。育達科大學報,(26),199-227。
曾筱茹(2020)。「美感即生活-從幼扎根」以地利國小附設幼兒園在地化課程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66-71。
程瑞(2009)。客家文化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鈕文英(2019)。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第2版)附學習光碟。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馮輝岳、何佳昌(2015)。(火旁)龍迎新春[精裝/附DVD]。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黃怡憓、游淨如(2011)。大手牽小手打造蝶飛蟲鳴的陽光花園幼兒環境教育紀實。蝶,(2011-3),8-10。https://doi.org/10.29747/BUTTERFLY.201109.0002
黃姵瑋(2022)。在地文化融入校訂課程的設計與學習成效 -以南屯犁頭店文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
黃捷(2021)。伯公文化融入幼兒園主題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黃瑞香(2012)。客家文化傳承在互動遊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
黃詩錚(2012)。戲劇融入客家文化教學之作法及其對幼兒客家文化認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黃蕙蘭、林吟霞(2020)。生活課程教科書涵蓋「環境教育議題」之現況分析。教科書研究,13(3),33-68。https://doi.org/10.6481/JTR.202012_13(3).02
葉珍君、許峻銘(2016)。阿婆的壓箱寶(附光碟)。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廖菲(2010)。空間,符號,傳承:天橋文化傳承與昇華。應用心理研究,45,73-108。
趙韋涵(2011)。客家美食文化傳承-觀光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劉心怡(2008)。客家文化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台中縣東勢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佳琪(2011)。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之鄉土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劉素幸(1993)。肩負古老文化的傳承工作臺南縣紀安國小-金獅陣。師友月刊,(318),44-45。
劉國裕(2009)。客家文化體驗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劉筱惠、吳岸芳、莊琬琦、朱芳慶、蔡正源(2014)。泰雅幼兒與義盛附幼教師在地課程內涵與實踐歷程。國民教育,54(4),10-22。
蔡奇芳、邱淑惠(2020)。不同地區是否有差異?國民教育幼兒班實施在地文化課程之現況。幼兒教育年刊,(31),37-58。
蔣家語(2014)。小樟樹(繪者:陳志賢)。水滴文化。
蔣偉光(2015)。原住民族樂舞的傳承及再建構:以安坡村勇士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大學。
鄧之卿(2009)。山居歲月-新竹客家飲食文化及體現。餐旅暨家政學刊,6(4),353-377。https://doi.org/10.6572/JHHE.6(4).4
鄭玉雲、潘裕豐(2010)。泰雅族編織知識與才能發展、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7,209-242。
賴玉霞(2008)。苗栗縣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動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鍾俊昆、劉英(2018)。臺灣客家博物館建設與客家文化傳承。博物館與文化,(16),147-163。
鍾瑋純(2017)。客家文化融入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簡茉莉、曾俊凱(2019)。看見炫麗彩虹-深坑附幼在地化課程紮根。幼兒教育,(328),93-109。
簡劉菊英(2018)。地方治理中多元族群學習客家文化成效之研究-以桃園市八德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羅正副(2008)。文化傳承視域下的無文字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省思。貴州社會科學,(2),19-23。
譚光鼎(2012)。原住民族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 ( 編 )。多元文化教育(三版)(161-204)。高等教育。
魔數電腦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梁惠珠、 徐芳智、 邱嘉筠(2017)。 熱鬧个收冬戲[附光碟/精裝]。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英文部分
Banks, J. A.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Banks & Banks (1989)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2-26).
Bloom, B. S.(Ed.), Engelhart, M. D.,Furst, E. J.,Hilll, Walker H.,Krathwohl, D. R.(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 :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 Logman.
Cavalli-Sforza, L.L. and Feldman, M.W. (1981).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Evolution: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Vol. 16 of Monographs in Population Bi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sh, A. K., Patnaik, P., & Suar, D. (2016). A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gloc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ree Indian TV commercials.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10(3), 209-234.
Denmark, V. M., & Podsen, I. J. (2000). The mettle of a mentor. Teachers who mentor others need to explore seven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21(4), 18-22.
Eggleston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 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p.7
Fudenberg, D., & Rayo, L. (2019). Training and effort dynamics in apprenticeship.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9(11), 3780-3812.
Orr, D. W. (2005). Place and pedagogy. In M. K. Stone & Z. Barlow (Ed.), Ecological literacy:Educating our children for a sustainable world (pp. 85-95). Sierra Club Books.
Orr. D. (1991). What is Education For? Six myths about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education andsix new principles to replace them.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27, 52.
UNESCO (1977). First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Tbilisi, USSR). UNESCO.
Wong, W. L. P., & Radcliffe, D. F. (2000). The tacit nature of design knowledge.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2(4), 493-5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