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9.18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羅廣倫
作者(外文):Luo,Guang-Lun
論文名稱(中文):卑南族巫覡文化的再現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inuyumayan Shamanic Culture
指導教授(中文):陳芷凡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ih-Fan
口試委員(中文):孫大川
劉秀美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華文文學研究所
學號:107143507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卑南族巫覡再現復返
外文關鍵詞:PinuyumayanShamanicRepresentationReturn Rout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台灣原住民族中,每個族群都有著自己的巫覡文化特色,然而在諸多原住民族神話之中,卑南族曾只用巫術消滅了一個族群,這是在其他族群中幾乎難以看見的,由此可以看出卑南族巫術之強盛。然而當現代科學、醫學的發展,以及外來族群及宗教的影響,使其強盛巫覡文化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亦漸漸展現出頹勢。因此本論文將聚焦於卑南族的巫覡文化上,並以詹姆斯・克里弗德所提出的三條路徑,「銜接」、「表演」與「翻譯」看見卑南族人以文學、劇場、音樂及繪畫等向度,復返並振興卑南族的巫覡文化。
巴代以小說的方式,將卑南族大巴六九的巫覡文化搬上了小說舞台,並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田野紀錄及歷史文獻,使部落的景觀更加清晰。除了文學的表現方式之外,一九九二年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台灣原住民樂舞系列-卑南篇》、阿密特與桑布伊專輯中的〈戰之祭〉、〈召喚善靈〉以及陳冠年的油畫⋯⋯等,可以看見不管是在劇場、音樂、繪畫等向度,也都展現了卑南族的巫覡文化風貌。而這樣的再現方式,也可以扣合詹姆斯・克里弗德所提出的復返路徑。本文將從何為「巫」談起,藉此理解「巫」與「儀式」之間的關聯性,並知曉過去巫覡文化對於部落,事實上亦承載了心理健康上的作用,在行巫及歲時祭儀中,透過儀式安撫心靈。充滿創作力的卑南族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重新詮釋」卑南族的巫覡文化。因此,本文將透過對於各種形式的巫覡文化再現分析,理解這些藝術創作事實上除了是在告訴大家「我是誰」之外,亦是在這個展演過程中「找回自己」。
Of all the Taiwan aboriginal tribes, each has its own shamanist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in the original aboriginal mythology, there is a story about the Pinuyumayan using only witchcraft to wipe out one tribe, this strong power is hardly seen in other trib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ethnic groups and religions now, the prosperity of witchcraft has gradually shown a declining trend in the past period. In this case, how do we protect the culture and bring them back? James Clifford has pointed out three paths for us to follow; which are connection, performance and translation. By going through these three paths, the aboriginal cultures will have big chances to return. This essay will focus on if this pattern can also fit with the shamanic culture.
Badai, a Pinuyumayan novel writer, who has not only brought the shamanic culture of Pinuyumayan Damalakau tribe onto the stage of literature, but also combined his life experience, field research and histories to make the tribe more vivid. Except of the literature, the shamanic culture of Pinuyumayan are also seemed from musical “Taiwan aboriginal musical of puyuma”, which was played at the National theatre in 1992, songs from AMIT and Sangpuy and the paintings from Chen Guannian. We can see there are lots of artworks, which shows us different part of Pinuyumayan culture. This kind of represent way also has a connection between “Return Routes” which was mentioned by James Clifford.
This essay will start with an explanation of shamanic, and clarif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hamanic and ceremony of each tribe. It will take u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meaning of Shamanism, and the mental health assistance to tribes. Therefo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forms of Shamanism representation, we know these artistic creations are not only telling everyone "who I am", but also "finding myself" in the process of performance.
摘要 2
Abstract 3
謝誌 4
目次 5
第一章 緒論 6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6
二、文獻回顧 8
三、研究概念與方法 14
四、研究範疇與章節概述 24
第二章 逐漸停歇的巫吟 29
一、巫的起源 29
二、儀式與成長 37
三、古老神話與巫 44
四、小結 52
第三章用筆吟唱巫歌 54
一、巫的召喚 54
二、巫覡紀錄 61
三、讓巫歌再傳唱 69
四、小結 83
第四章、巫文化展演 86
一、是儀式也是表演 86
二、如何巫?如何歌? 99
三、畫中的真實 110
四、小結 121
第五章 結論 123
附件1巴代訪談紀錄 127
附件2〈戰之祭〉前導咒語及巴代訪談紀錄 132
附件3 明立國研討會報告 133
參考書目 138

一、專書
巴代(Badai),《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7年08月)。
巴代(Badai),《斯卡羅人——檳榔・陶珠・小女巫》(新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09年08月)。
巴代(Badai),《馬鐵路——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下)》(新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10年08月)
巴代,《白鹿之愛》(新北:INK印刻文學出版,2012年07月)。
巴代,《巫旅》(新北:INK印刻文學出版,2014年06月)。
巴代著《野韻》(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8年7月)。
巴代(Badai),《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新北:耶魯國際出版,2009年)。
巴代(Badai)《吟唱・祭儀——當代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祭儀歌謠》(新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11年09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著,《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下)》,(臺北市:里仁出版,2009年10月)。
丹德萊恩著《一個台灣巫師的影子書》(新北市:楓樹林出版,2022年6月)。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新北:聯經出版,2017年06月)。
宋龍生著《臺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8年12月31日)。
阮慶岳著《山徑躊躇》(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20年7月)。
余德慧著《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癒》(台北市:心靈工坊出版,2022年8月)。
林二郎(巴代),《薑路:巴代短篇小說集》(台北:山海文話雜誌出版,2009年07月)。
林道生著《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花蓮縣: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6月)。
林豪勳、陳光榮《卑南族神話故事集錦》(臺東市:台東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4年6月)。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10年01月)。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2010年09月)。
胡台麗、劉璧榛主編《當代巫文化的多元樣貌》(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19年09月)。
陳文德著《從社會到社群性的浮現——卑南族的家、部落、族群與地方社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2020年12月)。
陳冠年、田芷芸、陳美齡撰文《畫返普悠瑪:陳冠年20年回顧展》(臺東市: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2015年12月)。
黃美序著《戲劇的味/道》(台北市:五南出版,2007年10月)。
曾建次編譯《祖靈的腳步》(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8年6月30日)。
鹿憶鹿著《粟種與火種:臺灣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台北市:秀威資訊出版,2017年6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黃智慧主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賽夏族》(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出版,1998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阿美族南勢蕃 阿美族馬蘭社 卑南族卑南社》(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出版,2007年)
達西烏拉灣・畢馬(田哲益)著《台灣的原住民——卑南族》(台北市:臺原出版,2002年)。
劉斌雄、胡台麗著《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之研究》(南投縣:省府民政廳出版,1987年)。
鍾明德,《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出版,1995年10月)。
Anton Quack原著;喬蕙芳初譯;石素英,齊偉先校譯:陳文德主編《祭師、治療者、薩滿?:卑南族卡大地布之巫pulingaw——Dominik Schröder遺稿之描述與分析》(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2022年9月)。
Clarissa Pinkola Estés, Ph.D.(克萊麗莎・平蔻垃・埃思黛絲)著,吳菲菲譯《與狼同奔的女人》(台北市:心靈工坊出版,2012年6月)。
Denis McQuail(丹尼斯・麥奎爾)著,陳芸芸・劉慧雯譯,《McQuail’s大眾傳播理論》(新北:韋伯文化出版,2011年01月)。
Eugenio Barba & Nicola Savarese 著,丁凡譯《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藝》(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書林出版,2012年10月)。
James Clifford(詹姆斯.克里弗德)著,林徐達、梁永安譯《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苗栗:桂冠出版,2017年03月)。
John Berger(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08月)。
Joseph L. Henderson(約瑟夫・韓德生)著〈古代神話與現代人〉Carl G. Jung(卡爾・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新北市:立緒出版,2013年8月)。
Karen Armstrong(凱倫・阿姆斯壯)著,陳雅馨譯《神話簡史》(台北市:商周:城邦文化出版,2021年5月)。
Mircea Eliade(米爾恰・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新北市:桂冠出版,2000年)。
Mircea Eliade(米爾恰・伊利亞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顯現:比較宗教、聖俗辯證,與人類永恆的企盼》(台北市:心靈工坊出版,2022年12月)。
Murray Stein(莫瑞・史丹)著,王浩威譯《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台北市:心靈工坊出版,2021年9月)。
Neil MacGregor(尼爾。麥葛瑞格)著,余淑慧譯《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新北市:聯經出版,2020年8月)。
Peter Brook(彼得・布魯克)著,耿一偉譯《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8年2月)。
Robert A. Johnson(羅伯特・強森)著,徐曉珮譯《他與她:從榮格觀點探索男性與女性的內在旅程》(台北市:心靈工坊出版,2023年1月)。
Suzannah Lipscomb(蘇珊娜・里普斯庫姆)著,邱俊銘譯《魔法、巫術與神秘學史》(新北市:楓書坊文化出版,2022年12月)。
Ursula K. Le Guin娥蘇拉。勒瑰恩著,蔡美玲譯《地海巫師》(地海六部曲・I)(新北市:遠足文化出版,2007年1月)。
Walter Benjamin(華特・班雅明)著,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台北市:商周出版、城邦文化出版,2019年03月)。
YUMEMAKURA Baku夢枕獏著,茂呂美耶譯《陰陽師》(新北市:遠足文化出版,2004年5月)。
二、 唱片、展覽、戲劇
大巴六九部落,《DAMALAGAW/大巴六九部落傳唱歌謠》(台北市:環球唱片,2015年)。
紀曉君,《聖民歌-太陽、風、草原的聲音》(台北市:魔岩唱片,1999年)。
卑南古詞、調,〈召喚善靈〉,《路dalan》(新北市:風潮音樂發行,2012)。
桑布伊作詞〈得力量puli’em〉《得力量puli’em》(新北市:風潮音樂發行,2020年10月)。
桑布伊作詞〈創世紀muparvuwa’i kani intrav i rukup〉《得力量puli’em》(新北市:風潮音樂發行,2020年10月)。
吳米森導演,《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台北市: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2011年)。
林源祥創作,《Karawakan鋤穢・譜新》(台北市:國家戲劇院,2022年。)
陳冠年,《以畫・對話——PUYUMA的神靈與神話》(台北市:凱達格蘭文化館,2021年)。
陳鎮川中文詞,巴代卑南語詞,山地人、阿弟仔、巴代曲,〈戰之祭〉,《Amit 2》(台北市:百代唱片發行,2015年)
明立國導演,《台灣原住民樂舞系列——卑南篇》(台北市:國家戲劇院,1992年)。
原舞者,《原舞者・年的跨越》(新北市:風潮音樂發行,2001年)。
賴秀娟,《深洋呼喚》(台北市:巨禮音樂發行,2012年)。
三、論文
(一) 期刊論文
林芳玫,〈「眾聲喧嘩」還是「眾生宣華」?——《最後的女王》與華語語系研究〉,《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1期,(2018.12),頁1~26。
林清財、孫大川著〈韻律與脫序之間:卑南下賓朗社祭儀歌曲之建構〉《臺灣音樂研究》第五期,頁11。
陳芷凡,〈歷史書寫與數位傳播:台灣原住民「文學」論述的兩種思維〉,《民族文學研究》,第3期,(2012),頁65~79。
陳芷凡,〈「第三空間」的辯證——再探《野百合之歌》與《笛鸛》之後殖民視域〉,《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9期(2014.10.01),頁115~144。
陳芷凡,〈田雅各、巴代等人的都市書寫策略與世代關照〉,《台灣原住民研究學報》,第五卷,第四期(2015/冬季號),頁1~19。
陳俊斌著〈一部音樂舞台劇之後的沉思:關於當代原住民音樂研究〉《藝術評論第三十五期》(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2018年),頁145。
鄒濬智〈原巫-試說中國先秦「巫」文化的演變〉《醒吾學報》第三十九期,頁204。
Naoki Sakai(酒井直樹)著、黃念欣譯(2005)〈文明差異與批評:論全球化與文化國族主義的共謀關係〉《中外文學》34卷1期,頁136~137。
(二) 專書論文
王勁之、陳文德著〈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媒介者:當代一個卑南族成巫的例子〉,胡台麗、劉璧榛主編《當代巫文化的多元面貌》(臺北:中研院民族所出版,2019年9月)。
利格拉樂・阿烏〈兩性平權的烏托邦:從「白鹿之愛」觀看卑南族女性形象的建構〉,巴代主編《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二輯——碰撞與對話:關於「卑南族」的想像與部落現實際遇》,(新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16年10月)。
林二郎著,〈gilabus:大巴六九部落喪葬後的禳祓除祟巫儀〉,胡台麗、劉璧榛主編《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臺北:中研院民族所出版,2010/11)。
林志興〈南王卑南族歲時祭儀中的音樂〉《原音繫靈:原住民祭儀音樂論文選》(花蓮縣: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2002年)。
卓幸君〈變與不變:Kasavakan小米田的文化實踐〉王勁之主編《卑南學資料彙編第四輯-換個姿勢再來一次:解構你的卑南族,建構我的卑南族》(新北市: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21年)
林娜鈴著,〈卑南族普悠瑪(南王)部落傳統信仰儀式的幾個現場觀察紀錄〉,林志興、巴代主編《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回凝與前瞻:卑南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16年10月)。
明立國著〈卑南族的歲時祭儀〉,楊江瑛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論文集(上)》(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出版,2012年3月)。
明立國著,〈卑南族音樂中的詩歌原則及其文化意義〉,陳怜燕編,《2007南島樂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台東縣政府出版,2008年3月)。
馬翊航〈戰爭、族群記憶與聲音:論《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林志興、巴代主編《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回凝與前瞻:卑南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16年10月)。
陳文德著,〈巫與力:南王卑南人的例子〉,胡台麗、劉璧榛主編《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臺北:中研院民族所出版,2010年11月)。
陳芷凡,〈原民振興與知識論的建構〉,《和而不同:2018年臺彎原住民族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
陳美齡著〈卑南族Puyuma(南王)部落喪葬文化的變遷與適應〉,林志興、巴代主編《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回凝與前瞻:卑南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16年10月)。
陳美齡著〈疾病行為的文化詮釋:兩個卑南族詢巫過程之田野資料分析〉,巴代主編《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二輯——碰撞與對話:關於「卑南族」的想像與部落現實際遇》,(新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16年10月)。
楊江瑛著,〈mukiangai:建和卑南族巫師的儀式實踐與再生產〉,胡台麗、劉璧榛主編《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臺北:中研院民族所出版,2010年11月)。
董恕明〈在濃與淡之間的歷史一呼一吸:當代卑南族作家和與書寫初探〉,林志興、巴代主編《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回凝與前瞻:卑南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16年10月)。
賴秀珍著,〈卑南族Likavung(利嘉)部落的小米種作〉,林志興、巴代主編《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回凝與前瞻:卑南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16年10月)。

(三) 學位論文
江育錡,〈巴代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汪憲治,〈卑南族知本部落傳統信仰與祭儀之探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吳偉綺,〈卑南族祭儀歌舞之現況探析——以二〇一一年南王部落少年年祭與大獵祭歌舞為例〉(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陀沅錄,〈卑南族歌舞音樂研究——以建和部落與知本部落為研究對象〉(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林二郎,〈以大巴六九部落的實踐經驗芻建卑南族巫術的理論〉(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依萱,〈巴代《最後的女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8)。
林映臻,〈卑南音樂之變遷探討〉(台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音樂學組/碩士論文,2006)
林娜鈴Seze Pakawyan Katadrepan〈普悠瑪(南王)temararamaw的傳承與存續〉(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
施靜沂,〈獵人的尊嚴——當代原住民小說中之獵人形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6)。
連淑霞〈卑南族南王部落mugamut音樂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音樂學系,2008年)。
陳湘綺,〈當代臺灣原住民族歷史長篇小說研究〉(宜蘭: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
陳巧歆《臺灣當代原住民音樂劇的跨界分析——《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為例》(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陳冠年〈以畫對話—普悠瑪Puyuma神靈文化的元素、空間與流動〉(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陳映真,〈天主教在卡大地布部落的發展、適應與變遷〉(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2018)。
曾玉娟,〈生命力與靈力的媒介物:以KaTaTiPuL卑南人檳榔文化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蔡佩含,〈社會介入・自然書寫・歷史敘事——以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為考察對象(197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劉盈君〈巴代小說中的部落書寫與歷史敘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7)。
賴靈恩〈從俗唱到聖詠—以卑南族下賓朗部落為中心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博士論文,2016)。
盧美辰,〈「族群意識」的建構與轉折:以巴代、達德拉凡・伊苞、里慕伊・阿紀作品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謝靜如,〈知識的理論、方法與實踐-以國家戲劇院「臺灣原住民樂舞系列-1992卑南篇」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22)。
四、電子媒體
【人物】明立國|臺灣音樂館:https://tm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e210a74db541de26543804bdeb35b25(檢索日期:2023年6月19日)。
上海紐約大學(https://ica.shanghai.nyu.edu/program/close-your-eyes-and-you-will-know-cont/?fbclid=IwAR1WgiHITq4w5PYuwygrRDow-l6uVPUKu5TI72y4F2yG1jt65Qst9UcsFro)(檢索日期:2023年6月7日)。
巴代的開放空間:https://mypaper.pchome.com.tw/puyuma0913(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北都台北藝文化(2022年1月3日)〈以畫對話PUYUMA的神靈與神話(上段)〉。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adsetXcI(檢索日期:2023年6月9日)。
北都台北藝文化(2022年1月3日)〈以畫對話PUYUMA的神靈與神話(下段)〉。YouTube。https://youtu.be/1iYbsX2ArSM(檢索日期:2023年6月9日)。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卑南族族群簡介〉(來源:https://www.cip.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E6CD8B3830879023&DID=0C3331F0EBD318C2CB411A92835F5CBB ,檢索日期:2021.03.30)。
巫的解釋|巫的意思|漢典“巫”字的基本解釋(來源:https://www.zdic.net/hant/巫,檢索日期:2023年7月31日)
林志興,〈南王卑南族歲時祭儀中的音樂〉: (來源:https://www.dmtip.gov.tw/uploads/files/PDF/Puyuma%2022.pdf,檢索日期:2021年4月13日)。
林源祥|Pulima Link:http://www.pulima.com.tw/Pulima/artist_21011516161683952.aspx(檢索日期:2023年6月19日)。
約翰福音1:1-14 Chinese Unio Version (Traditional):https://www.biblegateway.com/passage/?search=約 翰 福 音 1,John 1&version=CUV;NIV(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原住民族文獻: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563(檢索日期:2023年年5月11日)。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官方網站:https://fidfca.com.tw/dancer.php(檢索日期:2023年8月5日)
維基百科巴代專頁:https://zh.wikipedia.org/wiki/巴代(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創世紀-中文聖經和合本查詢系統:https://springbible.fhl.net/Bible2/cgic201/read101.cgi(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來源: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educode=A01152,檢索日期:2023年1月8日)。
arequa藝括藝術:https://www.artqua.com.tw/post/karawakan(檢索日期:2023年5月16日)。
Boldly explore :https://ouhos.org/_2013_10_29_boldly-explore.html(檢索日期:2023年6月7日)。
Facebook Dashdondogiin Badam 個人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8609979865(檢索日期:2023年6月7日)。
Facebook巴代個人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277207315(檢索日期:2023年5月2日)。
Facebook林金德個人首頁2020年6月1日貼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laday.ba,檢索日期:2023年1月9日)。
PULIMA:http://www.pulima.com.tw/Pulima/karawakan.aspx(檢索日期:2023年5月16日)。
Yin-Ju Chen(2022年2月13日)〈現代驅魔師|展覽座談|蕭淑文、陳瀅如、林麗純|Feb 13,2022〉https://vimeo.com/692204532(檢索日期:2023年6月9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