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0.188.25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段承恩
作者(外文):Tuan, Cheng-En
論文名稱(中文):以味尋位-桃園忠貞新村米干滋味下族群認同的轉變
論文名稱(外文):Seeking Position through Taste-The Change of Ethnic Identity under the Taste of Migan in Zhongzhen New Village, Taoyuan
指導教授(中文):李匡悌
林浩立
指導教授(外文):Li, Kuang-Ti
Lin, Hao-Li
口試委員(中文):陳中民
翟振孝
口試委員(外文):Chen, Chung-Min
Chai, Chen-Hsi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學號:107141504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米干族群認同異域孤軍忠貞新村
外文關鍵詞:Miganethnic identityforeign solitary armyloyal new villag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飲食部分切入忠貞新村族群認同的轉變,藉由雲南家常飲食的「米干」,來探討以米干所建構的飲食文化及如何凝聚族群的認同。
由滇緬邊區的異域來到桃園安置落腳,將「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國家所給予的軍隊符號,轉變為「忠貞新村」雲南族群認同的代號,忠貞新村的住民也將故鄉的飲食帶到桃園地區,並藉由單一族群的特性,發展出不同臺灣外省族群相處的眷村模式,藉由「米干」,此一特殊雲南米食,維繫著對故國家園的遙想,也衍生出獨傲臺灣的雲南飲食文化。忠貞新村米干店的姻親組織是交織的脈絡,米干的滋味是相互影響中帶著創新,藉由依親、通婚、群居效應等影響,將忠貞新村變成一個「多滋多彩」的沙拉拼盤模式,每個米干店都有其故事,每個米干店口味也各有千秋,但卻不會相互牴觸,而是以凝聚自身族群的認同以「米干節」的形式,並藉由公部門的參與及社區族群共識的凝聚下,將自身文化用米干飲食滋味為開端,得以讓其他不同族群之人更能理解及認識。現今忠貞新村吸引許泰、緬、印、越,新移民的移入,已成為桃園南區最大異國飲食的聚集地。
歷經黨國為一體的強人的逝世,到眷村的拆除,族群曾因此再次離散,雲南族群的認同及文化傳承的危機也再次出現。就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時刻,記憶中的飲食滋味-米干卻巧妙地串連了雲南族裔在臺生活的歷程,而米干店的興起所代表的更是這一群人由異域到臺灣,以米干滋味尋找國家認同及族群自身的認同內涵的轉變的過程。忠貞新村因米干而得以味尋位。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food culture constructed by rice noodles which is so called Migan in Chinese and the identity of ethnic groups of Zhongzhen New Village, Taoyuan. To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change of the ethnic identity of Zhongzhen New Village, Yunnan's home-made diet, Migan, is not only a daily diet but also an important issue of ethnic identity for villagers in Zhongzheng New Village.
Immigrants arriving in Taoyuan, Taiwan, from a foreign land in the Yunnan-Myanmar border area, the symbol of the army from the country given by the “Yunnan People's Anti-Communist Salvation Army” was transformed the code name of the Yunnan ethnic identity into "Zhongzhen New Village (loyal new village)”, which represents the legacy of loyalty, spirit, homesickness. By mea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ingle ethnic group, the region has developed a diverse village model in which ethnic groups from different provinces harmoniously through the diet-Migan. This special rice noodles derived from Yunnan has meaningfully sustained and made the food culture of Taiwan proud and innovative. Each Migan's taste in shops in Zhongzhen New Village deeply relates to and relies on marriages, household dependents, community effect, different stories and other influences. Various factors have condensed the Zhongzhen New Village into a colorful salad platter mode without conflict between one another.
Nowadays, Zhongzhen New Village attracts many Thai, Burmese, Indian, Vietnamese and other new immigrants into the area. It is Zhongzhen New Village that has become one of the largest exotic food gathering places in southern district in Taoyuan. Annually, ”Migan Festival” is held by authorities.
Due to the death of Chiang Kai-shek, and the demolition of the dependent villages, the ethnic group was once again separated, and the crisis of the identity of the Yunnan ethnic group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lso reappeared. When facing the uncertain future, Migan reconnects the life of the Yunnan ethnic group in Taiwan. The rise of Migan shops depicts their migrant history and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Therefore, Zhongzhen New Village was able to find its place because of Migan.
壹、緒論 1
一、研究動機、目的、方法 3
二、文獻回顧 6
三、田野地介紹 12

貳、忠貞新村的由來與沿革 21
一、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部隊沿革及族群認同 21
二、來台後的安置與發展 29

參、米干的滋味與鄉愁 39
一、米干的由來及製作 40
二、米干店的沿革 48
三、米干的記憶與想像 52
四、由封閉到沒落,由沒落到繁華 63

肆、日久他鄉是故鄉 67
一、鄉愁的轉變 67
二、公部門介入下的轉變 77

伍、國家與族群認同的形塑與轉變 97
一、國家認同的符號化與消逝 97
二、族群想像的建構與傳承 104

陸、結論 115

柒、參考書目 119


一、書籍
Appadurai, Arjun,鄭義愷譯(2010)。《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
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Isaacs, Harold R.,鄧伯宸譯 (2004) ,《族群 Idols of the Tribe》,新北: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Ritchie, Donald A,王芝芝譯(1997) ,《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王甫昌(2002),《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時報文化企業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
平鎮市志續編計畫編纂中心(2014),《桃園縣平鎮市志續編》,桃園:平鎮區公
所。
李利國(1978),《從異域到台灣》,台南:長河出版社。
李珮霖(2019),《臺灣的後眷村時代:離散經驗與社會想像的重構》台北。漢蘆
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林衛(1954),《滇邊三年苦戰錄》,香港:亞洲出版社。
柏楊(1988)《異域》,台北:躍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柳元麟(1996),《滇緬邊區風雲錄-柳元麟將軍八十八回憶錄》,台北市:國防
部史政編譯局。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曾藝 (1964),《滇緬邊區游擊隊戰史(上、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黃承令建築師事務所(2008),《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
局。
覃怡輝(2009),《金三角國軍血淚史:1950-1981》(中央研究院叢書),台北
市:聯經出版社。
張世瑛、葉健青(2002)《不再流浪的孤軍─忠貞新村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張茂桂(1996),〈生在竹籬笆裡—從隔閡到生根發芽〉,楊放整理採訪,《落地生
根:眷村人物與經驗》,台北:允晨文化。
廖炳惠等編(2004),《重建想像的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台北: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
焦桐 (2013),《滇味到龍岡》。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
葉瑞其主編(2015),《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南投:南投
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
譚偉臣(1984)《雲南反共大學校史》,高雄:塵鄉出版社。

二、論文
林欣美 (2009),《族群經濟與文化經濟的對話—中壢火車站和忠貞市場南洋背景
商店的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林柏瑋 (2017),《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
境》,桃園:國立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秀雀(2012),《從「義民」到「擺夷」﹖清境義民人群之認同內涵與變遷》。南
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琇美 (2012),《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以桃園縣龍岡地區忠貞
新村的人文環境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俐 (2007),《再現.流亡的孤軍-桃園縣忠貞新村集體生活聚落瓦解過程》。
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葉子香 (2009),《文化的認同與變遷-以居住台灣的雲南族群為例》。台北:東吳
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忠龍(2008),《多重視野下的族群關係與文化接觸:以高樹東振與美濃吉洋為
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振與(2015)《異域之火:探討桃園忠貞新村火把節對地方依附、社區意識與
社區發展之影響》,桃園: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趙婉君(2015),《屋裡屋外的味覺展演—以清境地區族群為例》,高雄:國立高
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翟振孝(1996),《經驗與認同:中和緬華移民的族群構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考古)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2006),《遷移、文化與認同:緬華移民的社群建構與跨國網絡》,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三、期刊雜誌
宋光宇,1982,〈清境與吉洋,從滇緬邊區來臺義民聚落的調查報告〉,《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4:747 -794
張虹、何作慶,2009,〈紅河縣僑鄉迤薩鎮的多元飲食文化〉,《紅河學院學報》
7/4:20-25。
謝世忠,1997b,〈國族─國家的建構、範疇、與質變:中華民國陸軍第九十三師
的雲南緬泰台灣半世紀〉,《考古人類學刊》52:43-68。

四、網路
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2020)
http://ws3.ntcu.edu.tw/pey/1091/Linking%20files/IETW。
自由時報(2014)〈來去雲南火把節 「丟包」傳情〉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72226。2014年4月20日上
線。

每日頭條(2016)〈 雲南的米干,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https://kknews.cc/food/9o8jel.html。2016年9月3日上線。
每日頭條(2018)〈黃氏大家族認親詩〉,
https://kknews.cc/zh-tw/news/nelbrrg.htmll。2018年5月8日上線。
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行政資訊網(2020)
https://tour.tycg.gov.tw/zh-tw/govinfo/policyobjective/1。
顏毓瑩(2015),﹝桃園眷村的故事﹞,《民報文化雜誌》第七期。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2015年7月3日上線。

五、照片提供
阿美米干:http://www.amay.com.tw/
張國偉:(報導人提供)
陳碧岩:https://piyenchen.blogspot.com/
撒漢光:https://www.facebook.com/sgh52118
謝民嬌(報導人提供)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