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圖書館首頁
|
網站地圖
|
首頁
|
本站說明
|
聯絡我們
|
相關資源
|
台聯大論文系統
|
操作說明
|
English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論文瀏覽
熱門排行
我的研究室
上傳論文
建檔說明
常見問題
帳號:guest(3.17.157.16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作者(中文):
陳柏邑
作者(外文):
Chen, Bo-Yi
論文名稱(中文):
玻璃球中的自己:在挫折中破碎, 逐漸浸入世界的自我敘說
論文名稱(外文):
Self in the Crystal Ball:A Self-Narrative of Shattering by Frustration and Gradually Immersing into the World
指導教授(中文):
曾文志
指導教授(外文):
Tseng, Wen-Chih
口試委員(中文):
成虹飛
簡宏江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學號:
107096521
出版年(民國):
11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自我敘說
、
挫折
、
疏離
、
沈浸
外文關鍵詞:
self-narrative
、
frustration
、
alienation
、
immersion
相關次數:
推薦:0
點閱:535
評分:
下載:0
收藏:0
這是一個內向、敏感的孩子出生在1990年代中產家庭的成長故事,從畏縮而自傲的心理位置,如住在玻璃球中一般地與世界疏離,到面臨挫折與挑戰接踵而來,而逐步朝向成熟,最終得以沈浸於世界的一連串改變。
本研究採用自我敘說的研究方法,以編年史的方式敘寫我的生命故事,透過不帶有預設立場的態度回溯過往25年的生命,將浮現於意識之中的記憶片段未經篩選地書寫。從而發現並且試圖探究我的性格如何養成、人際和親密關係之中的樣貌、與原生家庭之間的糾結和矛盾,以及看待世界的視框。在產生文本與反覆沈靜閱讀之中,以一種仿若他者的觀點來理解與詮釋自己的生命經驗,進而獲致新的洞察與觀點。
我理解到家庭所給予我的資源、滋養與匱乏,我對爸爸的畏懼使我對自己的勇氣感到抗拒、我的畏縮與自傲來自於對挫折的陌生,在看見我的家庭之中,我照見了我自己,同時理解到我的家人們與我相同,也都只是一般人。當我對理想父母的幻想破滅了,我才脫離了受害者的位置,能夠肩負起成為自己的責任。我理解到我在人際與親密關係中的沒有自我和過度討好與付出來自於我的自卑,來自於我深信著自己不被愛的信念,重新地看見過往我在親密關係之中的不安與扭曲,造就了我後來在人際與親密關係中的選擇與練習,更加地重視平衡與相互看重的關係。最後,是對專業與未來的重新理解,我對助人工作有著一份熱忱與認同,同時也重新地思考我期望在世界之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方法。
本研究如同一封寫給過往自己的書信,在拾回意義與送別負累之間逐步整合自己,是我在向未來啟程前夜晚的沈思。
Enclosed is a story of an introverted, sensitive boy born in a middle-class family in the 1990s; the timid and arrogant boy has kept a distance from the world as if he has been living in a crystal ball. Facing a series of setbacks and challenges, the boy has gradually grown towards maturity and can finally immerse into the world.
This research adopts self-narrative, narrating my life story in a chronicle way.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hed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y personality, my appearance in interpersonal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entanglement and conflict with my family of origin, and my frame of view of the world. I took the approach to retrace my life through an attitude without presupposition and documented the memories without a designed selection and filtering proces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repetitive reading, one may understands and interprets one's own life experience from an alternate perspective, and then obtains new insights and viewpoints.
I am aware of the resources, up-bring, and deficiencies that my family has given me. My fear of my father makes me resist the emergence of my courage. My Cowardice and pride come from being unfamiliar with frustrations. As I gazed into my family, I learnd that my family and I are just ordinary people. Once the image of my ideal parent shattered, I was able to stop feeling like a victim and able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coming myself. I understood that the reasons why I'm a people-pleaser and tend to be codependent in relationships come from my low self-esteem and my belief that I am unloved. Realizing my past in interpersonal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hanges my choices, actions, and appreciation for balanced relationships. Finally, it is a re-understanding of my profession and the future. I have a passion for counseling psychology and I’m willing to devote my future career and time to serving those in need..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reflect apon my way to take a place in the world.
This research is identical to a letter to my past self, that gradually integrates between regaining meaning and saying goodbye to burdens and serves as a deep meditation before the journey ahead.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緣起 1
第一節 決定說故事的起點 1
第二節 故事通往何處? 2
第三節 為何說故事? 4
第二章 血與骨 8
第二節 我的出生與最初的記憶 10
第三節 保母、阿嬤和媽媽 12
第四節 向下的坡道 16
第三章 世界緩慢地擴張 22
第一節 漫長的六年 22
第二節 混沌的青春期 25
第三節 與家保持距離 31
第四章 LIVE AS IF YOU'LL DIE TODAY. 36
第一節 101 36
第二節 214、314 38
第三節 竹中熱音 40
第四節 從群體到個人 47
第五節 竹中校狗—波拉 50
第五章 亡命之徒 53
第一節 我與諮商 53
第二節 圍繞在我身邊的 59
第四節 我想讓諮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62
第五節 EMPTY NESTER 65
第六節 波拉的離開 67
第六章 咬尾蛇 70
第一節 人在清大 70
第二節 實習的這兩年 77
第三節 重複著相同的錯 85
第四節 一起經驗這個世界 91
第五節 朋友啊 102
第六節 回巢 105
第七章 時至今日 111
第一節 後疫情的生活 111
第二節 後來的我:形變與轉化 115
第三節 改寫:被給定的劇本 125
第四節 對話:我的敘說與諮商 132
第五節 一些想說的話 138
後記 140
參考文獻 141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丁興祥(2012)。《專題導言》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
Murray, M.(2006)。敘說心理學。在丁興祥等譯,質性心理學(頁141-164),遠流。
黃素菲(2018)。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心靈工坊。
林同承(2021)。不願承認的脆弱:從意義的追尋到看見生命的挫折。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3q7y7
張智堯(2020)。重新看見自己-自我接納與認同之自我敘說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7255s
陳瑞慶(2013)。斷裂的意義:由母親的逝世說起。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p6nt2
林映伶(2015)。創傷的敘說與轉化:「我」的敘說探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ky787
Riessman, C. K. (2004) ‘Narrative Analysis’, in M. S. Lewis-Beck , A. Bryman and T. Futing Liao (eds)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pp. 705-709. Newbury Park, CA: Sage .
Ricoeur, P. (1984). From proclamation to narrative.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64(4), 501-512.
Ricoeur, P. (1988). The human being as the subject matter of philosophy. Philosophy & social criticism, 14(2), 203-215.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Suny Press.
電子全文
摘要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1.
高齡者成功老化內涵之紮根研究
2.
應用樂高認真玩促進受挫兒童自我認同之個案研究
3.
應用樂高認真玩促進大學生生涯認同之個案研究
4.
家事法庭心理諮詢師在家事調解歷程之經驗研究
5.
應用生命樹結合敘事認同對大學生自我認同影響之研究
6.
樂高認真玩應用於阿德勒遊戲治療之概念模式建構
7.
建構有效改變行為模式的團體教練模型之行動研究
8.
動物輔助治療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影響之個案研究
9.
「再一次,乓!」桌上遊戲之發展: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再定向」之應用
10.
大學生拒絕敏感度、情緒調節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關聯-以Line已讀不回為例
11.
國小兒童行為目的量表發展之研究
12.
平衡車運動對大學生正念效果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
13.
生涯風格探索團體對大學生生涯適應力之影響
14.
大學生關係攻擊者經驗之初探
15.
「二孩母親」教養困境之初探 ——以上海地區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論文瀏覽
|
熱門排行
|
管理/審核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