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 方朝郁(2018)。自造者教育在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之發展模式─學校本位課程的觀點。教育研究,288,69-83。 江連君(2003)。偏遠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大湖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余舒蓉(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與實踐之個案研究:以前導學校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113-133。 吳清山(2018)。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4(4),1-36。 李文欽、林奕成(2018)。舊瓶新酒-再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臺灣教育,710,49-56。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28,3-14。 林志成(2006)。學校本位課程領導策略與課程發展模式之建構與實踐。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大學與國民中小學攜手合作三年總結專案報告。 林志成(2011)。課程發展與課程領導的行動智慧。教育資料與研究,102,175-202。 林志成(2013)。校本特色課程發展問題析述與策略論述。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6),5-16。 林志成(2016a)。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志成(2016b)。學校行政專業的困境與突破。學校行政,102,19-28。 林志成(2018)。素養導向特色學校發展之實踐與建議。學校行政,118,111-125。
林志成(2019)。國中小校長推展108課綱的課程領導智慧。教育政策與管理,4,169-190。 林志成(2020)。校本課程發展脈絡。載於林海清主編《校本課程規劃的理論與實務》一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志成、林仁煥、田耐青、郭雄軍、蔡淑玲、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志成、葉于正(2018)。行動智慧對未來教育發展的啟示。學校行政,113,101-118。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佩璇(2001)。台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六),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20)。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姜韻梅(2018)。從逆境中突起-偏鄉學校本位課程變革的實例分享。臺灣教育評論,7(1),336-349。 洪詠善(2013年07月15日)。看見教師幸福感:新北教師專業社群貢獻平臺經驗的反思。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68&content_no=1793 洪詠善(2016)。創新人才培育的學校本位課程治理與國家系統導Reijo Miettinen 「創新、人才、民主:朝向賦能福利國家」。教育脈動,7,194-202。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筱茹(201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探索教育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永寶(2016)。原住民小學執行「以民族教育為特色學校本位課程計畫」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頁18-44)。臺北市:課程與教學學會。 張素貞(2001)。建構專業的學校文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定位與釐清。師友,404,44-47。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分析與展望。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c)。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許惠茹(2008)。校長領導學校本位課程永續發展經驗之探究。當代教育研究,16(4),71-108。 連安青、游可如、白亦方(2018)。偕伴同行:十二年國教課程前導學校之課程實踐與傳承。教育研究,289,27-36。 郭淑媛(2014)。樹葉變黃金的故事-學校本位課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建志(201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兼論理念學校與教學卓越獎之助益。當代教育研究季刊,3,69-106。 陳美如(2005)。看見課程評鑑中的「人」:校長、教師與專家的「角色」與「期待」。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1),125-150。 陳麗莉(2001)。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曾芳蘭(201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研究-以雲林縣經典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旭鈞(2003)。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國倫(2011)。一所偏遠特色小學的校本課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富揚(2019)。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創新擴散理論視角(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嘉雄(2016)。運用SWOT分析於校本課程發展之要領。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7,21-34。 黃聰哲(2012)。臺灣小型學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建構與評估(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怡婷(2019)。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實施之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8(1),201-204。 葉紀沅(2018)。馬里光桃花源學校本位課程領導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熊鑫、鍾興泉(2010)。從自發走向自覺:促進教師課程領導的策略。教育與教學研究,24(10),8-10+45。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85,42-53。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47,1-16。 趙明仁(2006)。論教師專業發展的再概念化。教師教育研究,18(4),1-6。 劉欣宜、林佳慧(2017)。尋找新的可能~談國民中小學彈性學習課程的多元面貌。教育研究,278,46-59。 劉芹樺、馮丰儀(2019)。以課程領導共譜課程協奏曲。臺灣教育評論,8(10),105-112。 劉建東(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快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美惠(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聲竹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劉逸民(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童詩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劉鎮寧(2017)。學校本位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概念省思與圖像建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65-69。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歐用生(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特色。邁向課程新紀元(二)。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0b)。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課程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志煌、何育真(2019)。十二年國教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之個案分析:以一所國小參與前導學校協作計畫為例。課程研究,14(2),1-30。 潘致惠(2018a)。淺談執行十二年國教地方宣導心路歷程。中等教育,69(3),128-132。 潘致惠(2018b)。是挑戰,更是希望-國中階段課綱轉化實務經驗分享。中等教育,69(4),122-130。 潘致惠(2020)。行動智慧導向的校長課程領導與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蔡宜佳(2014)。雲林縣轉型優質計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研究-以一所小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8)。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16(3),59-78。 鄭淵全(2008)。國小校長在校本課程發展的課程領導作為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1-20。 鄭淵全、陳殷哲(2016)。析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7,4-20。 錢廣宥(2019)。從學校本位課程定義解析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師友,615,60-65。 簡菲莉(2018)。策動學校全面改進的實踐之路:以宜蘭縣教育處推動新課綱為例。教育研究,289,12-24。
貳、英文部分 Brady, L. (1987). Curriculum development(2nd ed.). Sydeny: Prentice Hall. Brighton, C. M. (2009). Embarking on 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6(5), 40-44. Brown, C. ,& Militello, M. (2016). Principal’s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54(6), 703-726. Carter, B. S. (2008). The impact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n student achie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lden University, MN. Cohen, D. (1998).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J.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1st ed). Oxford: Pergamon.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 RKP. Elliott, J. (200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ction.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 29-40, UK:Routledge. Gardner, H. (2012).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Earl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133. Glatthorn, A. A., Boschee, F., Whitehead, B. M., & Boschee, B. F. (2018). Curriculum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NY: SAGE publication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O’Reilly, R. R., & Bosetti, L. (2000). Charter school: The search for community.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75(4), 19-36.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OECD (2005).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Paris, France: Author. OECD (2013). New sources of growth: Knowledge-based capital key analyses and policy conclusions-SynthesisReport.Paris: OECD. OECD(2018).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 OECD. Saylor, J. G., Alexander, W. M., & Lewis, A. J.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Tomas, I. D. (1978). A decision framework for school-based decision making.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 Journal, 24(2), 63-68.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