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102.10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桂里
作者(外文):Chen, Kuei-Lee
論文名稱(中文):二公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挑戰及解決策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 Strategies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Er Gung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中文):林志成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中文):林國楨
王為國
口試委員(外文):Lin, Guo-Jen
Wang, Wei-K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7093507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學校本位課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課程發展挑戰課程發展策略
外文關鍵詞:School-based curriculum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Curriculum development challenge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rateg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究二公國小校內之學校本位課程建構歷程,以了解學校本位課程實際運作於教育現場樣貌及建構歷程中所面臨挑戰及解決策略。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研究者以訪談、文件分析、省思札記等方法,蒐集個案學校相關資料,並進行研究資料的分析與討論。
根據本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四大挑戰:
(一)教師消極意願待提升及校本發展共識待建立
(二)行政課程領導面臨內部及外部的各種挑戰
(三)教師課程發展知能不足且缺乏實務專家引導
(四)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機制及實施尚待落實
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挑戰的四大解決策略:
(一)透過善巧溝通凝聚課程發展共識
(二)課程領導者覺知行思喚出教師熱情
(三)教師社群協力同行為教學注入活水
(四)加強課程評鑑回饋與修正有機循環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提供個案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學校本位課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課程發展挑戰、課程發展策略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the Er Gung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is study, a case study method was used. The researchers used interviews,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flections to collect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the studied school and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research data.
The study results came to the conclusion in the following:
I.The four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Teachers’ negative willingness to be promoted and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consensus to be established.
B.Administr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faced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llenges.
C.Insufficient knowledge on teacher'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guidance.
D.The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yet to be implemented.
II.The four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A.Teacher’s consensus abou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skillful communication.
B.Curriculum leaders’awareness and actions induced teachers' enthusiasm.
C.The collaboration of teacher communities activated teaching.
D.A healthy, virtuous circle of feedbacks and amendment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be reinforced.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the studied schoo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halleng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rateg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意涵 11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基礎 17
第三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相關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角色 4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5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3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5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9
第四章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挑戰及解決策略之析論 61
第一節 教師意願共識的挑戰與解決策略之析論 61
第二節 行政課程領導的挑戰與解決策略之析論 79
第三節 教師專業知能的挑戰與解決策略之析論 93
第四節 課程實施評鑑的挑戰與解決策略之析論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7
壹、中文部分 127
貳、英文部分 133
附錄 135
附錄一:學校概況之SWOTS分析 135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141
附錄三:訪談大綱 143
附錄四:十二年國教課程前導學校計畫書 145
附錄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計畫 149
附錄六:課程實施紀錄表 153
附錄七:主題課程實施自評表 155
壹、中文部分
方朝郁(2018)。自造者教育在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之發展模式─學校本位課程的觀點。教育研究,288,69-83。
江連君(2003)。偏遠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大湖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余舒蓉(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與實踐之個案研究:以前導學校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113-133。
吳清山(2018)。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4(4),1-36。
李文欽、林奕成(2018)。舊瓶新酒-再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臺灣教育,710,49-56。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28,3-14。
林志成(2006)。學校本位課程領導策略與課程發展模式之建構與實踐。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大學與國民中小學攜手合作三年總結專案報告。
林志成(2011)。課程發展與課程領導的行動智慧。教育資料與研究,102,175-202。
林志成(2013)。校本特色課程發展問題析述與策略論述。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6),5-16。
林志成(2016a)。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志成(2016b)。學校行政專業的困境與突破。學校行政,102,19-28。
林志成(2018)。素養導向特色學校發展之實踐與建議。學校行政,118,111-125。

林志成(2019)。國中小校長推展108課綱的課程領導智慧。教育政策與管理,4,169-190。
林志成(2020)。校本課程發展脈絡。載於林海清主編《校本課程規劃的理論與實務》一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志成、林仁煥、田耐青、郭雄軍、蔡淑玲、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志成、葉于正(2018)。行動智慧對未來教育發展的啟示。學校行政,113,101-118。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佩璇(2001)。台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六),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20)。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姜韻梅(2018)。從逆境中突起-偏鄉學校本位課程變革的實例分享。臺灣教育評論,7(1),336-349。
洪詠善(2013年07月15日)。看見教師幸福感:新北教師專業社群貢獻平臺經驗的反思。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68&content_no=1793
洪詠善(2016)。創新人才培育的學校本位課程治理與國家系統導Reijo Miettinen 「創新、人才、民主:朝向賦能福利國家」。教育脈動,7,194-202。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筱茹(201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探索教育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永寶(2016)。原住民小學執行「以民族教育為特色學校本位課程計畫」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頁18-44)。臺北市:課程與教學學會。
張素貞(2001)。建構專業的學校文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定位與釐清。師友,404,44-47。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分析與展望。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c)。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許有鐘(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許惠茹(2008)。校長領導學校本位課程永續發展經驗之探究。當代教育研究,16(4),71-108。
連安青、游可如、白亦方(2018)。偕伴同行:十二年國教課程前導學校之課程實踐與傳承。教育研究,289,27-36。
郭淑媛(2014)。樹葉變黃金的故事-學校本位課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建志(201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兼論理念學校與教學卓越獎之助益。當代教育研究季刊,3,69-106。
陳美如(2005)。看見課程評鑑中的「人」:校長、教師與專家的「角色」與「期待」。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1),125-150。
陳麗莉(2001)。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曾芳蘭(201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研究-以雲林縣經典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旭鈞(2003)。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國倫(2011)。一所偏遠特色小學的校本課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富揚(2019)。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創新擴散理論視角(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嘉雄(2016)。運用SWOT分析於校本課程發展之要領。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7,21-34。
黃聰哲(2012)。臺灣小型學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建構與評估(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怡婷(2019)。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實施之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8(1),201-204。
葉紀沅(2018)。馬里光桃花源學校本位課程領導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熊鑫、鍾興泉(2010)。從自發走向自覺:促進教師課程領導的策略。教育與教學研究,24(10),8-10+45。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85,42-53。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47,1-16。
趙明仁(2006)。論教師專業發展的再概念化。教師教育研究,18(4),1-6。
劉欣宜、林佳慧(2017)。尋找新的可能~談國民中小學彈性學習課程的多元面貌。教育研究,278,46-59。
劉芹樺、馮丰儀(2019)。以課程領導共譜課程協奏曲。臺灣教育評論,8(10),105-112。
劉建東(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快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美惠(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聲竹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劉逸民(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童詩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劉鎮寧(2017)。學校本位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概念省思與圖像建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65-69。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歐用生(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特色。邁向課程新紀元(二)。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0b)。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課程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志煌、何育真(2019)。十二年國教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之個案分析:以一所國小參與前導學校協作計畫為例。課程研究,14(2),1-30。
潘致惠(2018a)。淺談執行十二年國教地方宣導心路歷程。中等教育,69(3),128-132。
潘致惠(2018b)。是挑戰,更是希望-國中階段課綱轉化實務經驗分享。中等教育,69(4),122-130。
潘致惠(2020)。行動智慧導向的校長課程領導與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蔡宜佳(2014)。雲林縣轉型優質計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研究-以一所小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8)。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16(3),59-78。
鄭淵全(2008)。國小校長在校本課程發展的課程領導作為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1-20。
鄭淵全、陳殷哲(2016)。析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7,4-20。
錢廣宥(2019)。從學校本位課程定義解析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師友,615,60-65。
簡菲莉(2018)。策動學校全面改進的實踐之路:以宜蘭縣教育處推動新課綱為例。教育研究,289,12-24。

貳、英文部分
Brady, L. (1987). Curriculum development(2nd ed.). Sydeny: Prentice Hall.
Brighton, C. M. (2009). Embarking on 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6(5), 40-44.
Brown, C. ,& Militello, M. (2016). Principal’s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54(6), 703-726.
Carter, B. S. (2008). The impact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n student achie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lden University, MN.
Cohen, D. (1998).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J.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1st ed). Oxford: Pergamon.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 RKP.
Elliott, J. (200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ction.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 29-40, UK:Routledge.
Gardner, H. (2012).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Earl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133.
Glatthorn, A. A., Boschee, F., Whitehead, B. M., & Boschee, B. F. (2018). Curriculum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NY: SAGE publication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O’Reilly, R. R., & Bosetti, L. (2000). Charter school: The search for community.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75(4), 19-36.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OECD (2005).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Paris, France: Author.
OECD (2013). New sources of growth: Knowledge-based capital key analyses and policy conclusions-SynthesisReport.Paris: OECD.
OECD(2018).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 OECD.
Saylor, J. G., Alexander, W. M., & Lewis, A. J.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Tomas, I. D. (1978). A decision framework for school-based decision making.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 Journal, 24(2), 63-68.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