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81.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周慧君
作者(外文):Chou, Hui-Chun
論文名稱(中文):國中試行英語適性分組教學之研究 -以金門縣A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English Adaptive Ability Grouping Instru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 A Case Study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Kinmen County
指導教授(中文):詹惠雪
指導教授(外文):Chan, Hui-Hsueh
口試委員(中文):簡靜雯
黃素惠
口試委員(外文):Chien, Ching-Wen
Huang, Su-H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7092533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8
中文關鍵詞:適性分組教學適性教學能力分組英語教學
外文關鍵詞:adaptive ability grouping instructionadaptive instructionability grouping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瞭解金門地區A國中試行英語適性分組教學的實施現況、學生
在參與適性分組教學後的學習知覺以及實施分組教學的困境與因應方式,採個案研究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及問卷調查資料蒐集相關資料。本研究結論如下:
壹、 實施英語適性分組教學之現況
一、 學校為解決學生英語程度落差大及借調教師的媒合而實施分組教學。
二、 依據前一學期段考成績平均及學習意願將學生分為B、C組,學生可彈性於組別間進行流動。
三、 教學上,B組教材以深化及差異化、C組教材以減量簡化為設計原則。
四、 師資皆為編制內員額,學校優先安排教學經驗豐富之正式教師教授C組。
五、 行政端善用校內空間與設備,並與教師保持雙向溝通。
貳、 實施英語適性分組教學後之學生學習知覺
一、 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自我效能表現無顯著進步,但五成七學生認同學校實施英語適性分組教學。
二、 學生對自己學習的進步較無明顯感受,但五成以上的學生肯定教師的教學內容及方式。
三、 C組學生喜歡及肯定英語適性分組教學的實施。
參、 實施英語適性分組教學之困境與因應方式
一、 C組教師面臨備課量超載、時間不足,透過教師共備、教材共享做因應。
二、 教師難掌握定期評量命題難易度,學校藉由落實審題以解決問題。
三、 C組學生因基礎弱、信心低易放棄學習,教師會調整班級經營方式,以建立學生信心。
四、 B組學生易產生比較心態,教師會要求學生調整學習態度。
五、 分組教學排課不易、調動難,行政端先與教師達成共識,減少課務調動。
六、 離島地區優秀教師招聘不易,必要時學校以減少分組教學實施年段因應。
  最後,研究者根據結論,提出對於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教師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the problems, the solutions of adaptive ability grouping instruction and students’ learning perception after the instruction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Kinmen County. By the case study method, the study adopts bot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opinions and reports from administration staff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I.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aptive ability grouping instruction
1. Introduced by the temporarily transferred teacher, A School implements the instruction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students’ English ability.
2. 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group B and group C based on their previous average scores of sectional exams and their intention to learn English. Students can switch to the other group flexibly depending on their learning condition.
3. Teachers who teach group B broaden learning contents and apply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teachers who teach group C reduce and simply learning contents.
4. All the English teacher are in the rationality of staffing structure. A School firstly assigns experienced formal teachers to teach group C.
5. School administrations offer proper teaching space and equipment to implement the instruction. They also have good communication with teachers.
II. Students’ learning perception after adaptive ability grouping instruction
1. Students show no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 self-efficacy after the instruction. However, fifty-seven percentage of students agree with the instruction.
2. Students don’t think they see much improvement in English grades, but half of them approve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3. Students from group C like and support adaptive ability grouping instruction.
III. The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of adaptive ability grouping instruction
1. Teachers who teach group C spend much time modifying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overwhelms them. To solve the problem, teachers prepare lessons collaboratively.
2. Teachers have problems in designing sectional exams. To solve the problem, teachers of both group B and group C need to examine the contents of the exams.
3. Group C students’ poor English and low confidence make them give up learning easily. Therefore, teachers have to adjust their classroom management to enhance students’ confidence.
4. Group B students have comparative thoughts. To solve the problem, teachers encourage students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5.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aptive ability grouping instruction makes course scheduling and changing schedules difficult. School administrations reach a consensus with teachers in advance to minimize the influence on the schedules.
6. For schools in offshore islands, always having a proper substitute teacher is a worrying issue. If A school can’t hire a proper substitute teacher, the instruction will be implemented in only one grade.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case study,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s, school administrations, teachers and further study are offer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適性教學與能力分組教學 9
第二節 國中英語學習的探討 23
第三節 英語能力分組教學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實施程序 7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8
第七節 研究角色與研究倫理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1
第一節 實施英語適性分組教學之現況 81
第二節 實施英語適性分組教學後之學生學習知覺 103
第三節 實施英語適性分組教學之困境與因應方式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3
參考文獻 177
中文文獻 177
英文文獻 185
附錄 187
附錄一 指導教授具函推薦 187
附錄二 專家審核內容效度問卷 188
附錄三 專家審核內容效度分析表 196
附錄四 專家審核內容效度調查問卷意見修正對照表 198
附錄五 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自我效能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206
附錄六 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自我效能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210
附錄七 國中生參與英語適性分組學習意見問卷 214
附錄八 訪談大綱(一) 216
附錄九 訪談大綱(二) 217
附錄十 訪談大綱(三) 218

中文文獻
方靖淼(2012)。課本習題精熟學習法對高中生物理科自我學習效能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永政(2010)。國中學生對英語科能力分組學習之意見與其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以台中縣巿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姿雯(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內社會資本、英語學習動機及英語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某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為國(2004)。適性教學的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8(1),97-110。
王秋芳(2019)。國小學生正向情緒、班級氣氛與教師教學信念對學習自我效能感之多層次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伍嘉琪(2007)。英語學習兩樣情-淺談英語學習成就雙峰現象。師友月刊,476,64-66。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文化。
何侑霖(2012)。臺中市國中學生對學科能力分組之意見調查(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何琦瑜、吳怡靜(2011)。英語力敲開全球化大門。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
余榮助(2012)。台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與情緒智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余肇傑(2015)。台中市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吳明柱、柯彥廷(2016)。宜蘭縣國中英語、數學適性與補救教學實驗計畫實施報導。中等教育,67(3),75-84。
吳明清(2005)。打造優質學校精耕適性教學台灣教育。台灣教育,631,42-45。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雨桑、林建平(2009)。大學生英語學習環境、學習動機與 學習策略的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81-221。
吳清山、林天祐(2003)。常態編班。教育研究月刊,108,156。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9,59-78
李明璜(2012)。數學能力分組教學對國中生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李美玲(2013)。台中市國民小學參與「補救教學方案」學生學習自我效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李晶晶(2009)。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評述。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0(3),22 - 25。
李雅婷(2014)。少子化下的積極 性差別待遇-談差異化課程與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81-86。
李曉茹(2013)。新北市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親師互動與自我學習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北市。
李錦璋(2014)。桃園縣國小學童學校英語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周婉玲(2010)。誰來突破國中英語教學困境。諮商與輔導,292,c4-c4
林仕亞(2011)。高級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林明佳、曾世杰(2016)。七年級實施英語文兩班三組扶弱適性教學之可行性與相關因素。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71-77。
林欣慧(2017)。臺北市「國中小創新英語課程」兩班三組實驗計畫對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自我效能之影響-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林雪萍(2008)。語言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照真(1985)。放牛班‧拜拜! 學科能力分組教學之思與言。師友月刊,217,14-16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新北市:心理。
邱素玲、洪福源(2014)。台中市高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的測量與現況分析。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0,27-66。
邱賢農(2002)。因循VS.創新-國小英語教學能力分組之探討。師友月刊,417,34-37。
洪美玉(2012)。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 學習策略之研究。教育研究論壇,3(2),49-67。
高三福(1993)。從自我效能的觀點談自信心。中華體育季刊,7(1),107-110。
高博銓(2006)。適性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9,261-273。
高博銓(2007)。教學論:理念與實施。台北市:五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20)。何謂研究倫理。取自http://www.acad.ntnu.edu.tw/7intro/super_pages.php?ID=7intro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2017)。106年國中會考英語科成績報告。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2009年07月14日)。
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育資源整合平台(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線上平台】。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5867。
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育資源整合平台(2019)。英語及數學領域適性分組教學首頁實施計畫申請結果【線上平台】。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50&mid=830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8733/。
康力文(2008)。高中生學習幸福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乃云(2008)。國小英語能力分組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台中縣豐原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玉芳(2009)。「常態編班」政策實施的探討:以國中英語科為例。中等教育,60(3),110-127。
張君儷(2008)。適性乎?標籤乎?國小英語班級能力分組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武昌(2006)。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29-144。
張武昌(2014)。臺灣英語教育的「變」與「不變」:面對挑戰,提升英語力。中等教育,65(3),6-17。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臺北市:滄海。
張景媛(2012)。預見台灣的未來-適性教育的理念與輔導策略。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6),25-34。
張獻榮(1983)。國中英語教學的困境。師友月刊,198,36-37。
教育部(2019)。108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計分與閱卷結果說明。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16FB48464AD5751B 。
教育部(2018)。教育部107學年度補救教學實施方案標準作業流程手冊。
教育部(2018)。107學年度國民中學英語及數學領域適性分組教學試辦計畫。
教育部(2017)。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研商國民中學英語及數學領域適性分組教學試辦計畫(草案)會議紀錄。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9)。學術交流基金會李沃奇執行長榮退臺美教育合作貢獻卓越【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7FDAF67C601F384。
教育部部史(2019)。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教育學刊,14,155-192。
梁彩玲(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實施及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梁彩玲(2003)。合作學習:能力分班的另一種選擇。白沙人文社會學報,2,141-175。
梁淑媛、蔡秀鸞、莊宇慧、吳淑芳、童恆新、王采芷、李慧貞(2013)。淺談自我效能信念及測量工具。馬偕護理雜誌,7(2),7-12。
莊宛毓(2004)。符合SCORM2004SN規範的適性化教材設計對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錦文(2005)。常態編班與能力分班的譬喻,師友月刊,459,40-41。
許錫珍(1976)。談國中實施能力分班的得失。師友月刊,104,10-15。
郭君怡、張宏勳(2018)。台。南市國中生學習動機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15,40-6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宏昌(2005)。教學省思-從學習動機談起。台灣教育,(634),55-57。
陳冠瑞(2017)。以個別差異化看補救教學之學習難度。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159-162。
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美如(2010)。班內同質性分組教學對國小高年級不同英語能力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學志(2015)。適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中等教育,67(1),1-2。
陳錦芬(2004)。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之探討與建議。教育研究月刊,127,130-142。
傅天韻、張芬芬(2017)。協同學習運用於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 對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國教新知,64(3),4-20。
彭慶洲(1991)。打開快樂學習之門-啟發學習動機之我見。師友月刊,288,50-51
曾鈺淳(2007)。自然教學法對學生英語學習成效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程玉秀、施青吟(2007)。國中英語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教學之個案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5,35-78。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程炳林、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年刊,48,1-41。
黃政傑(2011)。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14)。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吳俊憲(2013)。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社群與議題。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張嘉育(2010)讓學生成功學習:適性課程與教學之理念與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22。
黃彩玉(1988)。國中能力分組改進之道。師友月刊,257,14-15。
黃馨瑩(2018)。分組教學在八年級數學科的實施情形和成效。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
楊致慧(2013)。科技大學英文教師教學風格、師生互動、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錦登(2007)。生涯自我效能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64,44-48。
楊靜雯(2009)。國小階段英語分組教學與學習成就、學習興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溫明麗(2017)。教育哲語-迦德納的智慧。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9,339-367
溫富榮、趙元炤(2019)。南投縣適性教學之實踐與探究—以國小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205-209。
雷俊亭(2006)。如何在國中落實“分組教學(學習)”之我見。台灣教育,637,55-58。
廖彥棻(2019)。英語文適性教學的發展脈絡與實施原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8(11),160-1692。
廖敏軒(2012)。社會工作研究所學生系所支持、學習規劃取向與學習自我效能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廖顯能(2002)。雲林縣國中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監察院(2017)。補救教學調查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趙慕群(2013)。學習,才是未來!-談國中生的學習動機。中等教育,64(2),207-209。
劉政宏、張景緩、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
劉政宏、黃博聖、蘇嘉鈴、陳學志、吳有城(2010)。「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學刊,57(3),371-402。
潘建宏(2012)。國小學童參與網路課輔活動之學習自我效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蔡玉慧(2008)。雙峰現象?國小中年級英語學習成效評估實證。台灣教育, 652,58-63。
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黎瓊麗(2005)。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蕭玉禎(2007)。能力分組對台灣國中生之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親子天下編輯部(2017)。親子天下調查:超過四成國中生沒有學習動機,沒有成就感。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
戴曉霞(1998)。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美國經驗的啟示。課程與教學,1(1), 123-141。
謝芷瑩(2012)。英語能力分組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高雄市右昌國中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謝觀崢(2015)。科技大學學生英語學習信念、學習氣 氛、學習焦慮與學習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偉成(2012)。學習自我效能、學習投入與學習成就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顏昌輝(2017)。國中生閱讀策略使用、正向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鐘枝蓉(2011)國中生英語科課室目標結構、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業成就之研究-以臺北市北區八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英文文獻
Ames, Carole A. (1990). Motivation: 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1, 409-421.
Atkinson, J., & Feather, N. (1966). A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New York, NY: Wiley and Sons.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NY: W.H. Freeman and Company.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Eccles, J. S.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San Francisco, CA: Freeman.
Eccles, J. S., & Wigfield, A. (1995). In the mind of the actor: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task values and expectancy-related belief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 215-225.
Feltz, D. L. (1988). Self-confidence and sports performance.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16, 423-458.
Gamoran, A. (1992). The variable effects of high school track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7, 812-28.
Gardner, R. C. (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Baltimore, MD: Edward Arnold.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Heider, F. (1956).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Kulik, J.A., and Kulik, C-L. C., (1997). Effects of ability grouping on student achievement. Equity and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23, 22-30.
Loveless, T. (1998). Making sense of the tracking and ability grouping. ERIC, 2(8), 37
Lumsden, L.S. (1994). Student motivation to learn. ERIC Digest, 92, 3
Marshall, Hermine H. (1987).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of three fifth-grade teacher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8, 135-150.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W., Clark, R. A.,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NY: Application.
McCombs, B. L. (2000). Reducing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ety, 37(5), 29-36
Pajares, F., Urdan, C. T., (2005). Self-fficacy Beliefs of Adolescents. Charlotte, CF: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Ann Harbor, MI: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PIPTAL),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obert E. Slavin. (1990). Achievement effects of ability group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A best-evidence Synthesis. Research Article, 60, 471-499.
Rotter, J. B. (1971). External control and internal control. Psychology Today, 5, 37-42.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Schunk, D. H. (1995). Self-efficacy,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7, 109-134.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 548-573.
Wilhite, S. C. (1990).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self-assessment of memory ability, and study activities as predictors of college cours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696-70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